第八章 伦敦语言学流派
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货币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认为:对通货膨胀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要;物价水平并非只受货币数量的影响;通货膨胀管理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恢复金本位制有助于稳定经济;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资过高,资本供给不足。
政策主张
伦敦学派的政策主张集中体现于坚决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历史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最早和最为典型的国家。15世纪末,英国的农村已发生了强制夺取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到16世纪中叶,英国的手工业、国内外贸易已得到了迅速和广泛的发展,在17世纪中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取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极大地推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在国际市场中地位的变化,英国的资产阶级要求取消一切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限制措施和政策,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种新兴统治阶级的要求,反映在经济思想和理论上,就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兴起.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在其著作中就已开始脱离重商主义的轨道,他的后继者依据其思想,把论证经济自由、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作为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创立者的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更是淋漓尽致地从理论上论证了经济自由主义的观念,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要点,提出了具体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因此,古典自由放任的思想有很长的时间在英国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故乡。推崇市场机制,强调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突出私人企业,成为当时英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传统。如19世纪后期以剑桥大学经济学系为主体的剑桥学派、20世纪初期以伦敦经济学院为核心的伦敦学派,均是沿袭这一传统建立起的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派。 伦敦学派的创立者是埃德温·坎南。坎南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于1897年起就在伦敦经济学院(当时称为伦敦大学经济学院)任教,培养了以利奥尼尔·罗宾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伦敦学派的骨干。由于当时只有剑桥学派活跃在英国的经济理论讲坛上,伦敦学派还未崭露头角,因而把坎南在20世纪10-20年代为伦敦学派建立所做的工作称为“伦敦学派的准备时期”。进入30年代以后,罗宾斯等人的学术思想日趋成熟,日臻完善,影响也逐渐增大,且秉承了英国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伦敦学派逐渐形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不仅动摇了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而且宣告了传统自由放任思潮的破产,证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存在"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的内在稳定性,也对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改弦易辄,在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质疑的同时,提出了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政策,首倡者可算是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下,长期奉行经济自由主义的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开始聚集在凯恩是理论的大旗下,保守的剑桥学派也就因此而逐渐消失.但伦敦学派却依然坚持自由放任的思想,并与凯恩斯展开了论战,伦敦学派也就因继承和坚持了英国自由放任的传统而日渐闻名。1931年哈耶克受罗宾斯之邀,有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到伦敦经济学院讲学,并立即投入到伦敦学派与凯恩斯的辩论之中.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哈耶克的“参战”,不仅增加了伦敦学派的力量,而且大大的提高了伦敦学派的声望。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50年。在这一期间,伦敦学派还与奥斯卡·兰格就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论战(论战的集中点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经济计算的可能性,伦敦学派则持否定态度)。这段时间是伦敦学派的发展时期,也是它的鼎盛阶段。1950年哈耶克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工作,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如罗宾斯、约翰·希克斯、阿巴·勒纳等人也开始放弃经济自由主义,承认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伦敦学派走向衰落和消亡。 值得注意的是,伦敦学派由于存在的时间不长,许多理论观点与传统的自由主义相近,并受到其他学派的影响(如奥地利学派),因而在西方的当代经济思想史(或当代经济史)中,并没有处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哈耶克一生曾在信奉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四个中心-维也纳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芝加哥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工作过,且四个中心均宣称哈耶克为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就伦敦学派的存在性和哈耶克的归属,西方和我国的经济学家都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如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哥德弗里德·哈伯勒曾对伦敦学派有过这样的界定:指曾在伦敦经济学派执教的哈耶克、罗宾斯等人为首的一批保守经济学家,他们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罗宾斯后来改变他自己的观点)。我过著名的经济学家胡代光、厉以宁也曾指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哈耶克无疑是当代新自由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但从哈耶克的学术倾向来看,对他最适当的评价是:他是理论上自成体系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同罗宾斯的观点最为接近,把哈耶克和罗宾斯合称为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最为恰当。”因此,把伦敦学派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进行研究,把哈耶克作为伦敦学派的核心人物进行介绍,是科学的和合适的。
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是现代语言学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是J.R.弗斯。
他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语音学系与一些同事和门生一起逐步建立了这个学派,其中成员有R.H.罗宾斯、W.哈斯、韩礼德等。
1960年弗斯去世后,他们分散在英国境内各大学和澳洲、美国各地工作。
伦敦学派注意语音、语义,研究社会方言和地方方言,探索语言心理,建立语法系统,结合文学批评,重视语言教学。
对于以实用为目标的语言学习者,他们是热心的引路人。
他们强调“情景语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
因此,伦敦学派又被称为系统语言学派和功能语言学派弗斯的语境学说和功能语言学弗斯(1890- 1960)有丰富而复杂的经历,当过军人、英语教师,二战期间培养过军需人才,实践过程的必然性要求贯穿他的一生。
与此有关的是他的学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对英语来说实用性特别强的语音学和语义学,学术思想则强调经验事实、实际环境的制约。
他主要受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
罗宾斯说他“通常以语言和经验的联系来确定”语义,因而概括成了一个著名等式“语义就是情境中的语言”,语境成了最重要的参照系,把上述等式的应用范围“扩大到语法和语音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扩展了他的语境理论。
例如,描述格形式在句法中的作用就是描述它在各种语法环境中的功能;又如,描述音位区别以及英语中[b]和[n]等辅音可能出现的辅音连缀,就是说明它们在各种语音环境以及在语言的音位系统中的功能”。
至于他立足于经验论吸收共事多年的马氏的人类学的成果,是顺理成章的事。
总之,语境是弗斯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科学的语言研究,索绪尔所阐明的语言的抽象性、一般性是基本原理,光讲紧连着言语的“语言经验环境”显然是不够的。
语境确立后,摆在弗斯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能容纳语言形式分析的平台。
罗宾斯说:“至于通常以语言和经验的联系来确定的语义,则通过词汇、短语和句子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功能来分析。
西方语言学流派资料

西方语言学流派
Schools of Linguistics ——导读
大学外语教学部
作者简介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 国语学院英语系, 1980年获英语语言文 学硕士学位,1986年 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 获副博士学位。现任 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 研究所所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版本比较
本书性质
刘润清
第三章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
尽管此时的理论与观点存在偏颇, 但这些历史语言问题的 提出仍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同时也预示了二 十世纪结构主义语法的诞生。他们关于语言客观性和独立 性的论述,关于材料第一、理论第二的主张以及重视考察 当时语言和方言的做法,都在结构主义语法中反映了出来。
第三章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
第四章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索绪尔开创了语言学的新纪元,其《语言学教程》是语 言学史上一座标志性的里程碑。 自 《语言学教程》 问世以 来,结构主义理论和研究方法便跃上了历史舞台, 索绪尔 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对后世的影响波及范围之广、 延续时间之久可谓亘古未有,从 20 世纪初至今的语言学流 派无一不受到他的影响。继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语言学 大为盛行,在各国发展为不同的学派,二十世纪二、三十 年代同时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 哈根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它们分别侧重不同的 研究领域,有各自的研究方法,并且都做出了斐然的成绩。
其中不乏可贵的贡献,如“自然派”与“惯例派”的 辩论(后发展为斯多葛派与亚历山大派的论战)明辩 了语言的基本问题、启发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思考; 斯拉克斯所著的西方第一部全面完整的语法书《语法 科学》总结发展了希腊语的研究成果;古罗马人瓦罗 的《论拉丁语》、普利森的《语法惯例》论证了拉丁 语的语法体系;中世纪初的波依修斯第一次提出了语 言的普遍性问题;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罗曼语等在 十八世纪也得到了广泛系统的研究,新的语言思想也 已萌芽。
伦敦学派

第一,
在Firth看来,任何语音特征只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
就可以看作是韵律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的观点打破了美国音位 学家所说的超音段音位概念,即重音,音长,高音等不会使音波 形式发生根本变化的音律特征,一般所说的辅音特征和元音特征 也被看作韵律特征
第二,???
此外,Firth坚持把语音的标注与音位理论的建立区分开来。在
发展阶段:
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探索并发展了系统语法理论,代表作《语法 理论中的范畴》(Category of the Theory of Grammar),这个时期可分 为两个阶段:阶和范畴语法阶段(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和系 统语法阶段(systemic grammar)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着重探讨了功能语法理论。 70年代以后,转向探讨语言与社会学和符号学的关系上。
环境因素 参与者 言语行为 言后行为
这三种类型既包括话语本身的因素,又有话语 之外的因素,也就是说话语内部的语法和语言 环境与话语外部的情景之间的平性关系得到了 承认。
locutionary言内行为 illocutionary言外行为 perlocutionary言后行为
3、韵律语音学是Firth的主要兴趣所在。
Back
说明阶主要用来说明高度抽象的范畴和语言材料之间的关系。每一个范畴 都与语言材料有各自的联系,所以至少有四种不同类型的说明阶。 范畴 词组 冠词+形容词+名词 名词词组 名词词组 动词词组 形容词词组 副词词组 说明 the young girl the young girl the young girl the young girl
Firth在世时,其语言理论在国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他的许多精辟的论点是他去世只有才逐渐被人认识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 论述笼统 2. 他一生中没有出版过一本语言学专著 3. 文章晦涩难懂,意思含糊不清
浅析伦敦语言学流派

浅析伦敦语言学流派作者:赵硕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7期摘要:伦敦语言学派是语言学界中十分重要的流派之一,本文将从其主要不同阶段三个代表的语言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弗斯和韩礼德的角度出发来对伦敦学派进行介绍,让读者对伦敦语言学派有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伦敦语言流派;语言学;系统功能流派英国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是有着十分悠久历史的,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由于是在伦敦大学长期任教的弗斯为首,所以称为伦敦学派。
本文将从伦敦学派的三位不同阶段的主要代表的语言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弗斯和韩礼德的理论出发来对伦敦学派进行介绍,三人同属于伦敦流派,其中也渊源颇深,马林诺夫斯基对弗斯产生了很大影响,弗斯又对韩礼德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们三人都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
(胡壮麟,2011:283)伦敦学派是现代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弗斯、韩礼德可列为该学派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
伦敦学派可以说从形成到活跃于语言学界,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长,但是伦敦学派的理论不仅仅是对语言学科,其它学科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伦敦学派的理论往往独具特色,如弗斯的“韵律音位学”中的跨音段原则和多系统原则等等,尽管有些方面可能还不够完善,但是这些理论都给语言学界打开了一个个新的视角。
一、马林诺夫斯基和美国语言学情况相似的是,英语语言学的兴起同样开始于人类学。
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语言学家,他在特罗布里恩群岛进行的实地调查时发现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理解那些听不懂、不理解的话语(刘润清,1995:297)。
这令他开始注意到语言的功能性,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上,这个转变无疑是语言学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给语言学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然而带来新的视野和转变的同时,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思想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话语的意义取自于语言环境这一观点上来看,马林诺夫斯基过于肯定了语境作用的同时,却忽略了来自语言内部因素对意义的作用。
浅析伦敦语言学流派

浅析伦敦语言学流派浅析伦敦语言学流派摘要:伦敦语言学派是语言学界中十分重要的流派之一,本文将从其主要不同阶段三个代表的语言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弗斯和韩礼德的角度出发来对伦敦学派进行介绍,让读者对伦敦语言学派有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伦敦语言流派;语言学;系统功能流派英国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是有着十分悠久历史的,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由于是在伦敦大学长期任教的弗斯为首,所以称为伦敦学派。
本文将从伦敦学派的三位不同阶段的主要代表的语言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弗斯和韩礼德的理论出发来对伦敦学派进行介绍,三人同属于伦敦流派,其中也渊源颇深,马林诺夫斯基对弗斯产生了很大影响,弗斯又对韩礼德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们三人都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
(胡壮麟,20XX:283)伦敦学派是现代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弗斯、韩礼德可列为该学派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
伦敦学派可以说从形成到活跃于语言学界,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长,但是伦敦学派的理论不仅仅是对语言学科,其它学科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伦敦学派的理论往往独具特色,如弗斯的“韵律音位学”中的跨音段原则和多系统原则等等,尽管有些方面可能还不够完善,但是这些理论都给语言学界打开了一个个新的视角。
一、马林诺夫斯基和美国语言学情况相似的是,英语语言学的兴起同样开始于人类学。
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语言学家,他在特罗布里恩群岛进行的实地调查时发现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理解那些听不懂、不理解的话语(刘润清,1995:297)。
这令他开始注意到语言的功能性,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上,这个转变无疑是语言学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给语言学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然而带来新的视野和转变的同时,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思想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话语的意义取自于语言环境这一观点上来看,马林诺夫斯基过于肯定了语境作用的同时,却忽略了来自语言内部因素对意义的作用。
第八章 伦敦语言学流派.

基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是对伦敦语言学派的语言学思
想的发展。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更是一个语言研究不断 逼近语言本质的艰难过程。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理论
1、人物简介
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
(B.K.Malinowski,1884- 1942) 原籍波兰,1910 年入伦敦经济政 治学院研究人类学,从1924年起, 先后执教于伦敦大学和伦敦经济政 治学院,1938 年移居美国,在耶 鲁大学任人类学教授直至去世。
第二部分 弗斯的语言学观点
人物简介 :
英国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伦敦学派的创始人。曾在利兹大学攻读 历史,191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历史系,191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14年(一战期间)随军到过阿富汗、非洲、印度等各地,有机会 研究印度和非洲的各种语言,使他的学术生涯逐渐从历史转向语言学。 战后的1920~1928年在印度旁遮普大学任英语讲师。1928年返回英 国,在伦敦学院大学任语音学讲师,受到丹尼尔· 琼斯的指导。与此 同时,他还兼任多职。在伦敦经济研究学院与马林诺夫斯基共事多年, 受到马林诺夫斯基的深刻影响。
2、敦语言学流派
英国理论语言学的创始人是与琼斯同时代的约翰· 鲁珀特· 弗
斯(John Rupert Firth,1890- 1960)。他培养的学生中最著
名者有韩礼德(M.A.k.Haridy)、罗宾斯(R.H.Robins)、莱 昂斯(J.Lyons)等。
伦敦学派是以长期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教授语
1935 年,马林诺夫斯基发表最后一部语言学著作《珊瑚 园及其魔力》(第二卷)发展了自己的语义学理论,并提出了 一些新观点:
第一,规定了语言学的研究素材。他认为孤立的词不过是 臆造的语言事实,不过是高级语言分析过程的产物。有时候, 句子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单位,但即使是句子也不能看作完整的 语言素材。在他看来, “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在实际语言环境 中的话语” 。
西方语言学流派--导读笔记

西方语言学流派--导读笔记第一章历史的回顾1.古希腊语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历士多德斯多噶派(stoics)斯拉克思的《语法科学》2.古罗马语法瓦罗《论拉丁语》普利森《语法惯例》多纳特斯3.中世纪语法英格兰:6世纪初:比德(Bede),阿尔坤(Alcuin)公元1000年:阿尔福利柯(Aelfric)《拉丁语法》《拉丁会话手册》12世纪:冰岛语语法《首篇语法专论》波依修斯(Boethius,480-524),在巴黎和雅典求学彼得·海利亚斯的语法逻辑化(logicalization of grammar)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如希思帕尼斯(Petrus Hispanus)在巴黎求学,《逻辑纲要》13、14世纪:摩迪斯泰学派(Modistae)的思辨语法4.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德国古典学家罗赫林(Reuchlin)的《论希伯来语的基本规则》斯巴华伊的阿拉伯语法14世纪:但丁《论俗语》,提倡发展口头意大利语15世纪:出现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语法著作16世纪:法语语法,波兰语语法,斯拉夫语语法法国哲学家拉梅(1515-1572):当时的结构主义先驱,反对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哲学,著有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等语法著作。
传教士活动使语言学家认识到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夏维尔等人第一次将汉语语法学传到欧洲。
经验主义学派:英国的布莱特创造速记方法和观察派语音学家霍尔德,理性主义学派:英国威尔金斯设想“哲学语言”,法国的保尔—罗瓦雅尔学派(思维是语言的基础)。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康迪雅克的《论人类认识的起源》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德国哲学家海德(Herder1744-1803)《论语言的起源》1769英国讨论普遍语法:詹姆士?哈利斯《对语言和普遍语法的哲学探讨》(1751),霍恩?托柯,詹姆士?伯尼特。
5.古代印度的语言学梵语研究的发现开启了整个十九世纪的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概论
一、伦敦语言学流派的兴起
1、英国语言学的发展
从11世纪开始,英格兰开始有了自己的标准语言—英语。早在15、 16 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英语研究已在英国本土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 趣。正音学、词典学等合乎规范化要求的学问首先发展起来。
19 世纪末,出现了像亨利· 斯威特(Henry Sweet,1845- 1912) 那样的语音学家,他的《语音学手册》(1877)被誉为“教会了欧 洲人语音学,使英国成了语音学这门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久负盛名 的丹尼尔· 琼斯(Daniel Jones,1881- 1967)继承了斯威特的工作, 成了英语语音学和普通语音学的先驱。
总结
优点:韵律分析和音位分析都考虑到基本相同的语音事实。但 是,在材料归类和揭示材料的相互关系上,韵律分析就显得优 越得多。韵律分析能够在各个层次上发现更多的单位,并且力 图说明这些不同层次上的单位相互关联。这是语音学上的一大 进步。 缺陷:1、弗斯从未全面、系统地阐述过自己的理论,他的论 文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人们很难找出其理论模式之间的 相互关系。 2、弗斯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术语或范畴来使各个层次 上的描写相互联系起来。 3、其文章意思模糊,文字晦涩,很难读懂。
音学与语言学,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第一任语言学教授弗斯 (Firth)为首的语言学派。因弗斯长期在伦敦大学任教,故以 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作“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语言学派的发展过程是对前人的语言学思想的传承和后 来者的继承和弘扬。 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意义”思想是伦敦语言 学派的思想源泉,弗斯的情景语境理论是伦敦语言学派存在的
举例如下:
以汉语汉语普通话音节[nan](南)为例:
南的音节有两个n,有一般认为, 这两个[n]可归并成同一音
位/n/。但节律音系学认为第一个[n]位于音节开端,它与鼻辅
音[m]和其他辅音相对立,组成音节首位系统;第二个[n]位于 音节结尾, 它只与鼻辅音[ŋ]相对立,组成音节尾位系统。这
两个[n]分别为两个不同的音声单位。
第பைடு நூலகம்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伦敦语言学流派
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理论 弗斯的语言观和语义学 弗斯的韵律分析 韩礼德和系统语言学概况 韩礼德的系统语法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社会语言学
本章内容共分六小节,根据每小节所讲内容,将这六小节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概论
第二部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
人物简介
1925年,韩礼德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青
年时期,他就读于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 文学,并获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47-1950年,他来到中国深造,先后跟 随北京大学的罗常培先生和岭南大学的王力 先生学习,并获益很多。从中国回去后,他 进入剑桥大学读博,研究方向是中国14世纪 汉语北方话译述的《元朝秘史》的语言分 析,导师是弗斯。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剑 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印第 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肯尼亚内 罗毕大学任教。 1955年,完成博士论文《<元朝秘史>汉译 本的语言》,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6年,他发表了《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 一文,标志他语言理论研究的开始。
基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是对伦敦语言学派的语言学思
想的发展。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更是一个语言研究不断 逼近语言本质的艰难过程。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理论
1、人物简介
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
(B.K.Malinowski,1884- 1942) 原籍波兰,1910 年入伦敦经济政 治学院研究人类学,从1924年起, 先后执教于伦敦大学和伦敦经济政 治学院,1938 年移居美国,在耶 鲁大学任人类学教授直至去世。
(2)不同意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他认为语言既不是唯理主义认为的是先天的、自然的,
也不是行为主义认为的完全是后天的、学习的,语言
既有先天成分,又有后天成分。 思考:如何完善弗斯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观 点?
弗斯的语义观
弗斯继承了马林斯诺夫斯基的“情景意义”的概念,并创造 了新的语义理论。表现为: (1)扩展了马氏的“语境”范畴,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
第二,有些音不是单义,而是有一个“意义范围”。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语音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则不
能称之为一个词,应该认为是同音的两个词。以汉语“花”一
词为例: A、她很喜欢花。 B、这本书花了我十元钱。
对以前观点的修正: 《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文区分了两种语言使用情景, 在此书中,他宣布书面语言或文学语言也不是思想表达,其意 义也取自语言环境。“一切词的一切意义都来自于亲身经历。”
理论。
(2)特别强调意义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语境中的功能” 这一说法。
典型语言环境
弗斯对语言进行社会学研究是从意义着手的,此处的意义 除了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外还包括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弗斯把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展,指出除了
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 事的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 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2、伦敦语言学流派
英国理论语言学的创始人是与琼斯同时代的约翰· 鲁珀特· 弗斯
(John Rupert Firth,1890- 1960)。他培养的学生中最著名
者有韩礼德(M.A.k.Haridy)、罗宾斯(R.H.Robins)、莱昂 斯(J.Lyons)等。
伦敦学派是以长期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教授语
一、弗斯的语言观和语义学 弗斯的语言观
弗斯在索绪尔的影响下,认为:
(1)语言包括“系统”和“结构”两个要素。
“结构”指语法成分的组合性排列(索绪尔“连锁关系”); “系统”指能在结构里的同一位臵出现的一组聚合性单位(索绪尔
“选择关系”)。举例如下:
“我借书”
“你写字” “他跳绳”
从结构上分析,都是由主语+动 词+宾语,我们称之为“组合关 系”;从系统上看,“借、写、 跳”形成了一组聚合,即动词的 词类聚合,我们称之为“聚合关 系”。
注:与美结构主义的“超语段成分”比较,弗斯的韵律 成分指的是大于一个音段的任何结构(如音节、语音词、短
语、小句等) 的共同语音特征, 不仅包括音长、音强、音高
等语音成素, 而且包括元音和谐以及在音素协同发音时所发 生的语音过程, 如圆唇、鼻化、胯化等等。
第二,“多系统”概念
弗斯为了便于描写具体语言事实, 宁可放弃统一性。他提 出, 应该把结构中不同位臵上的音声单位和节律特征归属于不 同的系统。 所谓多系统原则, 不仅指把音系单位分为音声单位和节律 成分, 而且指节律分析可在句子、短语、语音词、音节等各个 层次进行, 音节还可分成音节开端和音节结尾等。
第二部分 弗斯的语言学观点
人物简介 :
英国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伦敦学派的创始人。曾在利兹大学攻读 历史,191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历史系,191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14年(一战期间)随军到过阿富汗、非洲、印度等各地,有机会 研究印度和非洲的各种语言,使他的学术生涯逐渐从历史转向语言学。 战后的1920~1928年在印度旁遮普大学任英语讲师。1928年返回英 国,在伦敦学院大学任语音学讲师,受到丹尼尔· 琼斯的指导。与此 同时,他还兼任多职。在伦敦经济研究学院与马林诺夫斯基共事多年, 受到马林诺夫斯基的深刻影响。
第三,语法层次,又分形态学层次和句法层次;
第四,语言环境层次,主要研究非语言性的物体、行为和事件, 以及语言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二、弗斯的韵律分析
如果说在语义学领域弗斯继承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思 想, 那么在音系学领域,弗斯的理论是更有独创性的。1948年 在伦敦语言学会上,弗斯宣读了《语音与韵律成分》,并提出
此外,在这篇文章中,马氏还讨论了普遍语法的范畴问题。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普遍性范畴是“真正的范畴”,他们反映了
人类对待生活的普遍态度。 普遍语法的范畴中第一类就是“名词实体”,动词类在儿 童的心目中出现得较晚。除此之外,普遍语法范畴还包括代词、 形容词、副词、连词、名词的各种格和介词。
1935年《珊瑚园及其魔力》
2、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意义”思想
《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 伦敦语言学派的语言研究开始于人类学。马林诺夫斯基曾 在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兰德群岛做过实地调查,研究当地土
著族的原始文化。两年后发表了《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 一文。在文中,他表达了以下观点:
(1)语义是解释一切语言现象、语法分析、词汇分类的基础。 反之,形式标准不是语言解释、语法分析、词汇分类方法的基
但由于后来发现自己规定的语言环境变化无穷,很难找出规 律性的东西。于是又创造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概念。 典型语言环境指的是,人们在特定场合下遇到的环境,它决 定着人们必须扮演的社会角色。对于任何人来说,他所扮演的
社会角色是有限的,因此,典型语言环境也是有限的。
所以,语义学实际上是研究适合于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语言风 格。
础。——即重意义,不重形式(提出“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
与索绪尔及以后的结构主义的观点不同)。
(2)一种语言形式的出现、使用和变化,与一个种族的文化 和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即,研究一种语言必须从语言环境 出发(提出了"情景语境"理论)。
1923年《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区分了两种语言使用 的情境: (1)“有魔力的”情境—“语言环境”
语言学应该是独立的科学,同时有与其他的学科有密切的关 系。
特点:
十分重视语言在社会学上的特征。
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知识”方式。区 分“语言行为潜势”和“实际语言行为”。
重视对个别语言以及个别变体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