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地成功启示与失败地原因
从胡雪岩的失败简析中国近代“商战”思想

从胡雪岩的失败简析中国近代“商战”思想胡雪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商人和实业家,也是中国现代商业企业的先驱之一。
他的经商经验和思想对于中国近代商战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失败也揭示了中国近代商战思想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胡雪岩的失败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政治因素。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的阶段,清朝末年的内外压力对胡雪岩的商业行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二是法律因素。
当时的中国法制不健全,商业法律制度缺乏完善,胡雪岩面临着许多法律上的挑战和风险。
三是经营管理不善。
胡雪岩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合理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手段,导致企业管理混乱,无法适应市场变化。
从胡雪岩的失败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商战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政治环境的关注不足。
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商人地位较低,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和干扰。
胡雪岩虽然是一个有志于发展商业的人,但他的商业行为与时局、政治变革的关系密切,这使得他的商业实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商战思想中,必须充分考虑政治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商战思想对法律环境的认识和应对不足。
胡雪岩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并不少见,但他并没有能够有效应对。
这一方面是因为胡雪岩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的商业法律体系相对薄弱,没有提供足够的保护和支持。
中国近代商战思想要发展壮大,必须加强对法律环境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建设。
胡雪岩的失败也启示了中国近代商战思想对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胡雪岩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企业无法应对市场变化和经营管理失误。
在中国的商战思想中,不仅要注重商业本身的发展,还要注重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壮大。
胡雪岩的失败给中国近代商战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一失败揭示了中国近代商战思想在政治因素、法律环境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中国的商战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历史故事-一代商圣胡雪岩如何发家?为何最后破产沦落?

中国历史故事-一代商圣胡雪岩如何发家?为何最后破产沦落?胡雪岩也许在历史上名气并不高,但是在商业圈却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
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足以见得胡雪岩在商业上的成就有多高。
胡雪岩是近代著名的企业家,被尊为一代商圣,同时也是当时由商入官的典范,称红顶商人。
虽然商人在古代封建社会地位不高,一直被视作末流,但胡雪岩这位商业巨擘,却无论从公司哪方面来说都是令人敬佩的。
于私,胡雪岩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他的经商之道对现代无数企业家仍然有所启发。
于公,他是清末著名大将左宗棠的钱袋子,坚决拥护左宗棠收复新疆,抵抗外国侵略者。
清末之时,针对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朝堂分为两派。
一派是坚决主战派,诸如左宗棠,一派是投降议和派,诸如李鸿章。
左宗棠是大将,行军打仗是他擅长的。
他有底气,保护国家。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清末积弊,国库空虚,根本不足以支撑左宗棠的大军。
为什么说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因为左宗棠行军打仗所用物资,一部分是朝廷给的,一部分就是胡雪岩捐赠的。
在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欠缺粮晌,而各方都推诿不愿意插手的时候,是胡雪岩站出来,以个人名义作担保,向洋人借款。
胡雪岩曾先后六次为了左宗棠的军饷和添置军火,而向洋人贷款借钱,总金额达到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
在国家危难时,胡雪岩能够站出来,已经足以让后人敬重。
如此惊才绝艳,号称一代商圣的人物,最终却以破产结局。
年迈之时,仅靠最初创建的胡庆余堂的微薄收入过活,又是为什么呢?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与“官”离不开关系。
胡雪岩的发迹和成功离不开“官”,他本人也由商入官,成为官商结合的代表,最后失败也因为“官”。
胡雪岩人生十分传奇,他本来布衣出生,家庭贫困,早些年的时候进入钱庄当学徒。
最开始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后来才慢慢成为正式员工。
胡雪岩发迹源于王有龄,王有龄得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是胡雪岩暗中资助。
王有龄功成名就之后,也报答于他,最终帮助胡雪岩成为杭州首富。
道升点评胡雪岩合于利而动,趋于损而止

道升点评胡雪岩合于利而动,趋于损而止道升很早就想读一读《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书。
国庆期间在网上查找发现有二部有关胡雪岩的电视剧,于是改阅读小说为看电视剧了。
一部是1994年由陈道明主演的23集电视连续剧《红顶商人胡雪岩》。
另一部是2004年由巍子主演的40集电视连续剧。
道升先看了23集电视连续视,总的感觉一般,编剧比较粗糙,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没有跳出1994年时的文化和社会认识的框架,阶级斗争的老套路比较明显,因此人物之间总有较强的阶级性,没有真正把胡雪岩这个人物演活。
而看了由巍子主演的40集电视剧以后,才真正感觉到胡雪岩这个人有血有肉,他的成败值得研究。
凡是想在风险投资领域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研究一下胡雪岩的成功与失败。
这部戏从胡雪岩是一个小店员拍起,着重描述了胡雪岩的创业经历。
在晚清“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胡雪岩走的却是一条“贾而优则仕”之路,他开银号、当铺、办船厂、倒生丝、筹军饷、做房地产、开药店,富甲晚清半壁江山,阶至二品顶戴,服至黄马褂。
而盛衰就在弹指之间。
最后胡雪岩在朝廷下指以前死去。
这部戏以高阳的小说改编,毕竟是小说,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事件。
整个发家史把胡雪岩性格描写得活灵活现,他的性格中主要包括在四个字中:智、信、仁、勇。
他在这四个字上发家,也在这四个字上败家。
道升在看完40集电视剧《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感受总结如下:1、上帝好像特别垂青从小死去了父亲的人。
胡雪岩童年时死了父亲,使他只读了四年私塾只好很早去钱庄打工学艺。
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替钱庄收账,天天与负债人打交道。
长期的收账中,胡雪岩深刻地了解了人情世故,看问题更能切合实际,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框架,才使他日后创立了独立的经商理念,形成了智信仁勇的经商思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看今天香港首富李嘉诚的身世,他的父亲死得早,10几岁也被迫出外打工。
胡雪岩做钱庄收账工作,而李嘉诚做塑料厂推销工作,两者都是与人打交道。
这是他们能够深入地了解人情世故和社会现实的主要途径。
胡雪岩为何下场那么惨?因为他犯了商场的大忌

胡雪岩为何下场那么惨?因为他犯了商场的大忌胡雪岩一路走来都比较顺利,但却在最后栽了大跟头,无力回天,抑郁而终。
人生要随着自己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阶段性的调整,有时候优点和缺点也是相互转化的。
胡雪岩失败的几大原因:(一)他缺乏宏大的眼光和总揽全局的气魄他缺乏宏大的眼光和总揽全局的气魄,凡事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而且胡雪岩成功后太自大,以至于听不进别人的劝。
母亲就曾经和他说过:儿子啊,你不要老想着赚钱,你赚这么多钱干嘛。
王有龄仿佛看出了一些端倪,也很实在地对他说过:福兮祸所倚,小心驶得万年船,当事情越顺利的时候,越要战战兢兢,小心谨慎。
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听不懂左宗棠的话中话。
左宗棠告诫他,就算你不为功名,为了明白道理,也要多读些书。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二)他没有深刻意识到政界和商界的本质差别他没有深刻意识到政界和商界的巨大差别。
胡雪岩实际上是左宗棠和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那个时候,胡雪岩依靠左宗棠的同时,也是左宗棠非常关键的钱袋子。
而李鸿章恰恰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和盛宣怀联手,一起做掉了胡雪岩,最终影响了左宗棠的资金运转。
两大职场巨擘斗法,遭殃的往往都是旁边的小兵。
而且左宗棠并没有真正把胡雪岩当作是自己人,在胡雪岩遭难时,他并没有全力相救。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三)没有把家安顿好,大后方不稳定胡雪岩成功之后非常高调非常豪放,他大兴土木,骄奢淫逸,难免引来别人的非议和嫉恨。
说实话,最后的失败也是他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天道忌满,人道忌全,上天损有余而补不足。
要知足常乐,适可而止,要学会让利于别人,而不要贪多求全,而只有守分,才会知足。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清代七百名人传·胡光墉传》记载:胡雪岩修建“第宅园囿,所置松石花木,备极奇珍。
姬妾成群,筑十三楼以贮之”。
“大起园林,纵情声色,起居豪奢,过于王侯,骄奢淫逸,大改本性。
胡雪岩的启示:先学会听话,然后学会说话

胡雪岩的启示:先学会听话,然后学会说话
十五集的百家讲坛,曾仕强教授为我们讲述了胡雪岩一生,从就业、创业、到败业的整个过程。
每一集,讲述胡雪岩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给我一些启示。
而从中,引起我最大思考的,是怎样听话,怎样说话。
胡雪岩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很会说话,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很会讨人欢心。
而他失败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听懂他母亲劝告的话。
中国人说话,与外国人的直率相比,多了很多高深的学问,或者说是中国人独有的说话艺术。
一句简简单单的邀请话:“一起吃饭吧。
”,根据场合的不同,会包含不同的意思。
如果餐桌上饭菜丰盛,而且主人不断重复地邀请你,显然是真心邀请你吃饭,那你可以大大方方的坐下,说恭敬不如从命。
如果饭桌上已经杯盘狼藉,那主人肯定是说客套话,并不是有意邀请你一起吃饭。
如果不会看场合听话,往往会弄巧成拙,得罪人而不自知。
而会说话,无论在胡雪岩的时代,还是今时今日,在人际交往中都显得相当的重要。
胡雪岩以一个虚官的身份,去拜见左宗棠,如果说错一句话,说不定立马就被拖出去砍头。
而他以一句:“我不会做官,我只会做事。
”,说到左宗棠的心坎里。
不但取得了左宗棠的信任,而且从此平步青云。
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要和客户接触,无论是使用QQ、电话,还是直接见面交流,听懂客户的话,并弄懂他们的话中含义,对项目执行,和做好客户关系都非常的重要。
而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执行人员所说的话,更是代表着公司的立场,因此说话的技巧,如何说出客户想听的话,并使双方的合作更顺利,就更加重要了。
胡雪岩失败的真正原因胡雪岩传人物介绍

胡雪岩失败的真正原因胡雪岩传人物介绍做官要学曾国藩,从商要学胡雪岩,做人要学杜月笙。
胡雪岩白手起家,从一个钱庄小伙计做起,后来自己当老板,经营钱庄、当铺、药店、生丝,还有军火、枪支等,财源达三江,生意遍天下,用30年时间做成了中国首富,同时还涉足官场,步步高升,官居二品,头戴红珊瑚,身着黄马褂,成为晚清最著名的红顶商人。
然而,这样一位商界奇才,最后却被晚清名臣李鸿章用阴谋手段整垮,几乎是死在了李鸿章的手里。
那么,这样一位官场、商场都如鱼得水的巨富,怎么会被同朝为臣的李鸿章给算计了呢?这,得从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恩怨说起,推之向前,更得从胡雪岩的艰苦创业和发家致富说起。
一、银子是用得完的,朋友才是一辈子的事。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字雪岩,出生于安徽绩溪,13岁移居杭州,在钱庄里做伙计。
说到胡雪岩的发家,不得不从一个落魄书生王有龄说起。
王有龄是个官二代,但因为父亲早逝,他举业未成,十分潦倒。
王有龄虽然潦倒,但架子却不小,经常两眼朝天,让很多人讨厌。
唯独胡雪岩,不但对王有龄不反感,反而格外关心。
有一次,二人喝酒聊天,王有龄告诉胡雪岩说,他父亲在世时,曾帮他捐了一个“盐大使”,由于没有钱到京城打点,故一直没能补缺。
王有龄说,假如有机会运作,他不想做盐大使,想改捐个知县,因为盐大使没什么意思,但知县虽小,却是一县的父母官,能杀人也能活人,可以借机好好做一番事业。
这句极有见地的话,让胡雪岩肃然起敬。
胡雪岩问进京打点要多少钱?王有龄说,白银500两。
第二天,胡雪岩便交给王有龄一个包裹,里面是500两银子。
二人素昧平生,这让王有龄大感意外,他问胡雪岩为什么对他这么好。
胡雪岩说:“朋友嘛!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
王有龄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因为胡雪岩自己并没这么多钱,这是他从钱庄里挪借的,如果王有龄到时还不了,胡雪岩不仅饭碗,就是身家性命都要栽在这件事上面。
胡雪岩

在六年的学徒期间,胡雪岩换了三个行当,每一次的改变,都完全靠他的诚信、靠他的努力。可以说,家庭的影响贯穿了胡雪岩的一生,他能够把母亲的教导永远记在心里。
杭州能不能打胜仗,对于胡雪岩事关重大,关系到他的整个命运。
一个人要经常给比你强的人在一起,这样你才能成功。
对于钱的理解:不够很紧张,太多恨麻烦,刚刚好恨快乐。知足长乐就是这个道理。
(十)先义后利
胡雪岩的聪明能干在生意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胡雪岩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巨商富贾。如果胡雪岩只是为自己挣了很多钱,那也就不值得我们去研究他,胡雪岩之所以被商界的人奉为商圣,一方面是因为胡雪岩经商讲究诚信,另一方面是胡雪岩利用他的财富帮助左宗棠为国家和民族做了很多的好事。
一切来自社会,最后要还给社会。
(十三)阴沟能翻船
当时大清朝的两位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李鸿章发现左宗棠之所以能够为朝廷立下那么多的功劳,都是因为胡雪岩在背后的支持,所以提出“倒左先倒胡”。李鸿章的人采取了多种手段,将胡雪岩一步步逼入困境,同时又设法把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时多加利息的事情抖搂出来,慈禧太后得知后大怒。
(七)以诚取信
胡雪岩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杭州城,通过朋友买到了粮食,但还没运到杭州,就传来了杭州城破、王有龄自杀的消息。但是胡雪岩并没有忘记王有龄的重托,胡雪岩打听到,只有湘军的统帅左宗棠有能力解救杭州,于是胡雪岩决定去求见左宗棠。左宗棠脾气暴躁、嫉恶如仇,而且听说了许多对胡雪岩不利的传言,胡雪岩在这种情况下去求见左宗棠,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胡雪岩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去见左宗棠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经商之人都得看:晚清著名商人胡雪岩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经商之人都得看:晚清著名商人胡雪岩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晚清时期,有一个人,他白手起家,通过机遇和努力最终成为了“红顶商人”,但是,最终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令人唏嘘,此人就是胡雪岩。
胡雪岩出身寒门,他的家族在他成功后才变得十分抢眼,据记载,胡雪岩有三子五女,长子早逝,二子和三子活了下来,并生下7各孙子,胡雪岩靠商业积累了巨额财富,政治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后来却落得悲惨下场,在他的后人中,没有一人从事商业。
对于胡雪岩的成功,我们今天的人能学到很多。
接下来就通过他的事迹来挖掘一下他成功的经验。
第一,胡雪岩懂得坚持不懈。
胡雪岩出身贫寒,也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坚持不懈,以及他对经商之道的独特见解。
第二,擅于用人。
在胡雪岩的关系网中,有王有龄、左宗棠这样的人物,他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脉,帮助自己走上成功道路。
当然,他在商业道路上能够成功,最核心的一点在于他深知诚信经营、信誉至上的道理,加上他的商业天赋,也为他的成功助力不少。
正所谓人无完人,胡雪岩最终走向了失败,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不能很好地掌握官场之道,不知道收敛低调,最终沦为政治的牺牲品。
在那个时代,胡雪岩和乔致庸都是著名的商人。
相比两人的风格,胡雪岩因为出身贫寒,所以在经商初期,出手狠劲,而乔致庸则显得更加稳健,另一方面,胡雪岩十分看中诚信为本,仁义为善;乔致庸则是以德为商,追求儒术。
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同时,因为性格的不同,他们二人最终的结局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今天,有一句评论叫做“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这句话可以说是对胡雪岩经商的最好概括,不过,正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胡雪岩的后人对于祖辈的成功,如今也没有那么多的骄傲,毕竟时间早已过去,但生活还需继续向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雪岩的成功启示与失败的原因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他一个人的信誉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官封极品,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尊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余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施药施粥,被人称胡大善人;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倾家荡产,仅仅62岁就郁郁而终。
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为什么还记得胡雪岩?因为他创办的胡庆余堂还在,因为他修建的大宅子还在,更因为他传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
胡雪岩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大起大落?他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胡雪岩失败的若干启示:一个人,如果想做大事,就千万要记住,你是没有资格犯错的。
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的确,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错却是犯不得的。
要想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就要加倍谨慎小心,否则一点差错都可能会变成把柄,一旦被对手抓住,就会被置于死地。
也就是一念之差,就断送了胡雪岩一生前程。
胡雪岩在替左宗棠办理外国银行贷款的过程中一念之差多报了几分的利差,后来胡雪岩想到这件事情很麻烦,但是他怎么讲?他说我问心无愧,因为阜康钱庄要发展自己的业务,我也不能老是垫钱,所以当初才会动这个脑筋。
话虽没错,但是很难有人会接受。
赚私人的钱,可以!在商言商,该赚就赚好了。
赚政府的钱,小心!任何人动歪脑筋,赚政府的钱,迟早会出问题。
这一点,无论是在大清王朝,还是在当今社会都是一样的。
胡雪岩一路谨慎,一生的遗憾就在这一件事情上。
这种事情后悔有用吗?他说赔,谁要他赔?这本来就不是你的,你拿什么赔。
把柄注定是甩不掉的。
我们想想看,如果胡雪岩不在利息上灌水,不从中谋私利,后面别人再怎么打击他也都无所谓。
人只要没有污点,就不怕被别人打击。
可是有了污点,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
胡雪岩尽心尽力为政府做事,最后自己却栽了个大跟头,这样的结果固然值得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
完全没有可恶之处的人,不会把自己搞得那么可怜。
所以,胡雪岩即便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别人不接受,他依然是百口莫辩,只能是自作自受。
成也靠山败也靠山。
胡雪岩人生的最高峰,都是他的大靠山左宗棠带给他的;胡雪岩从最高峰的跌落,也是从左宗棠的败落开始的。
左宗棠不垮,胡雪岩不会那么快出问题;左宗棠一跨,靠山没有了,胡雪岩孤立无助,问题就出现了。
左宗棠为什么会垮?就是因为他的一句话。
左宗棠把新疆收回以后,对于清廷功劳是很大的,被封为侯,侯再往上去就是王,清朝规定汉人是不能封王的,所以身为汉人的左宗棠已经被封到顶了。
左宗棠调回北京后,当上了军机大臣。
东太后突然驾崩,李莲英去给每位要员分发丧礼要穿的麻衣。
当送到左宗棠这里时,左宗棠问怎么回事。
李莲英告诉他,东太后驾崩了。
左宗棠怎么说?他说不应该啊,怎么会这样呢?然后他千不该万不该又说了一句:我昨天看到太后还是好好的!就是这句话,被李鸿章见缝插针地传给了西太后。
左宗棠身为军机大臣,又在皇宫里面,讲这种话实在是太不合适了。
东太后死了,你说不可能,这什么意思?西太后心里自然会想:你左宗棠认为是我把东太后害死了?于是,慈禧太后一怒之下,找了个理由就把左宗棠调离了北京。
一个人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而害死自己,自古以来,这样的教训实在不少。
言多语失,无意的一句话,可能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祸端。
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
李鸿章一直都想把左宗棠打垮,他的第一目标就是先打垮胡雪岩。
没有在商言商。
胡雪岩涉足很多行业,几乎什么行业都赚钱,钱庄很赚钱,茶也赚钱,这些以商业方式运转的行业盈利状况都很好。
我们称胡雪岩为商圣也即因此——胡雪岩所有以商业方式运转的项目都盈利。
但唯独蚕丝行业,是胡雪岩投入本钱最多,却没有按照商业规律操作的一项业务。
用现在的话讲叫:没有在商言商。
自古以来,外国人就很喜欢我们中国的丝绸。
鸦片战争以前,各国都是以相对公平的方式在中国进行蚕丝贸易,至今仍有丝绸之路的遗址在见证着那段光辉的历史;1840年以后,各个以文明著称的国度,用枪炮打开清朝的大门,把鸦片送进来之后,就开始为所欲为,大肆掠夺,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一开始是清朝的银子,后来就发现拿蚕丝回去更好,因为除了鸦片的黑心利润外,蚕丝运回欧洲的贸易利润也相当可观。
按说这两头赚钱的生意已是无可挑剔,但是他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人一旦失去了制约,就会肆无忌惮。
所以,外国的商人想到要垄断中国的蚕丝贸易,赚取更多的利润。
在这种状况下,胡雪岩挺身而出说:这样不行!你们外国人欺负到我们头上了!于是,他联合蚕农,收购蚕丝。
外国人四两银子买,胡雪岩出五两,号召大家不要把蚕丝卖给外国人。
初期,外国人还可以忍受,因为胡雪岩的收购规模尚小,但随着他投入资金的增多,外国人甚至都买不到足够的丝,供他们国内的工厂开工。
收不到蚕丝,外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居然有清朝的官员来告诉洋人,能帮助过英国政府解决蚕丝问题,迟早会让胡雪岩把丝便宜卖给英国商人。
居然有这样的官员,可见清廷是多么腐败!胡雪岩的遗憾:一个人有了功劳以后就要知道,所有人都在盯着你,并且想办法找出你的软肋来攻击你。
此时,似乎只有向后退才是最好的办法。
可是往往上台容易下台难,人在有上台之前,都知道提醒自己要有风度,该下台就要下台,但是一旦上到台上,就把什么都忘记了,连台阶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么下得去呢?何况,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想下去。
就像胡雪岩一样,不知道什么叫功成身退。
胡雪岩没有听明白的三句话:胡雪岩的母亲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儿子啊,你不要老想着赚钱,你要想一想,赚这么多钱干什么?凭良心讲,这种话只有他母亲才能讲得出来,别人不可能讲得出来。
可是,胡雪岩却总是说:妈妈你放心,不会怎么样的。
因为他自信地认为,只要自己不背信弃义,不伤天害理,多赚些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道理似乎是没有错,胡雪岩那时所坚守的信义和天理,现在的某些商人也还比不上他。
但是胡雪岩还是败在了这句他听了几十年都没有听懂的话上。
钱是什么?钱是老天来考验我们的第一关,叫做钱关。
很多人一辈子连钱关都过不去,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因为赚钱绝对不是目的,钱只是人做事的工具。
一个人只要把钱当目的,则迟早会死在钱上。
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一味地赚钱,不会为富不仁,他会想自己赚钱是为了什么,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进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不会过不了钱关,栽在钱上面。
胡雪岩也没有听明白父亲临终对他讲的话。
虽然父亲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死了,但他父亲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将来能够帮我们家把家运振兴起来的大概只有你了。
胡雪岩从中听出了父亲的期盼,但却没有明白更深一层的含义。
什么含义?就是说你要安分守己,不要太过分。
胡雪岩没有听出这层深意,他冲得太厉害了。
在事业初创阶段,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胡雪岩和结拜兄弟王有龄创下了让世人瞩目的局面,王有龄当时就很实在地跟他讲:我的心里头实在有一些恐惧,有一些害怕,因为我们太顺利了。
然后王有龄讲了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依。
其实也是在提醒胡雪岩,在最顺利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和小心。
胡雪岩当时没有听进去,他反而觉得王有龄不够沉着。
其实王有龄的担心不无道理,当事情进展太顺利的时候,大家更要格外小心。
现在看来,胡雪岩似乎最终也没有真正听明白王有龄的这句话。
他只顾着向前冲,却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一路走来有什么不妥。
这是处在顺境中的人经常犯的错误。
左宗棠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胡雪岩:就算不为功名,也要多读点书。
遗憾的是,胡雪岩没有听进去。
左宗棠对胡雪岩很依赖,很赏识,也非常感谢。
基于以上这三种心理,左宗棠像长辈教育晚辈一样教导胡雪岩。
这种教导,贯穿于他们交往的整个过程。
左宗棠知道,中国人读书和西方人读书不一样,西方人读书是为了求知识,中国人却不是。
中国人认为,与知识相比,道理更重要。
所以,中国人认为,读书最重要是为了明白道理。
但是也许会有朋友问,那个时代的出版业又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读来读去都是那有限的几本书,又有什么好读的呢?其实我们的祖先非常高明,他们把所有的人生哲学都浓缩进了几本经典之中,只要时时去读,一定会有自己想要的答案。
虽然书不会变的,可是人的思想会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而变化,所以,每次读同一本书也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左宗棠很清楚读书明理的道理,所以他多次提醒胡雪岩。
但胡雪岩没有领会到这一点,以至后来有些道理他根本想不通。
人不是天才,不是天生什么都懂。
我们每经一事就要长一智,要从过程当中去体会道理。
胡雪岩的三大缺失:第一个,胡雪岩缺乏比较远大的期望。
胡雪岩都是当朝一品了,还对自己缺乏远大期望?胡雪岩都是大清首富了,还对自己缺乏远大期望?事实的确如此,胡雪岩只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会赚钱的商人,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也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做这么大的事情,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国家的体系中会有那么重的地位。
如果他想到过这些,就一定会处处小心谨慎,绝不会败到这种地步。
第二个,胡雪岩不明白政界比商界危险。
他曾经跟王有龄讲过一句话:商界跟政界是一样的。
不可否认,这两者在某些地方是一样的。
但是胡雪岩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告诉他可以从商而不能从政。
政治是高度危险的东西,除非你有足够的条件,否则最好不要参与。
一个没有受过完整训练的人,一个没有很好背景的人,如果参与了政治,迟早会被斗垮。
我们看到了,连左宗棠都很难斗得过李鸿章,更何况胡雪岩呢?胡雪岩凭什么跟李鸿章斗?才两三下,胡雪岩就被斗跨了。
第三个,胡雪岩没有把家里安排好。
我们中国人讲,做什么事情都要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什么叫后顾之忧?就是家里面的事情你不必操心。
但是胡雪岩家里总是吵吵闹闹,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像以前一样的,静下心来思考,也就没有办法稳稳当当地走完人生路。
我们用一句很不客气的话讲,这个他不能埋怨任何人,完全是自作自受。
一般人听到自作自受就认为是坏字眼,其实它可以算是一个中性词,成功是自作自受,失败也是自作自受;活得很久是自作自受,很快就死掉也不过是自作自受。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它当作是带有贬义的词汇。
每一个人都要了解,天底下只有一条规律——自作自受,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例外。
=>>失败<<=胡雪岩成功的原因的还有很多,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出。
他成功的经验我们需要学习,但其失败的教训却更需要我们用之警醒自己。
从表面上看,胡雪岩的失败是由于他库存的丝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抽调不出钱返还官方的钱款,而最终被以李鸿章为首势力拿住把柄上告而被抄家。
但我更认为,是他的一意孤行,盲目托大而造成的,是他自己打败了他自己。
现金流断裂:胡雪岩经营的事业涉及钱庄,典当行,丝行,药店,房地场等多个行业,其钱庄就是其总个集团体系的支撑部门,除药店外其他行当基本上都环环相扣,所以也就在其钱庄出问题后很快全面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