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景观的必读
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人文地理专题讲座三----------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1、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乔丹和罗文垂(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
2景观内涵的嬗变与丰富:宗教题材绘画的背景(陪衬)到风景画(主角)到建筑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借鉴、引入,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如地理学家、文学家等。
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
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
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7.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做一综合(43页)。
2、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
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
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
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
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
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行政管理专业必读书目1.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2.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4.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5.亚当斯密:《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6.戴维·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7.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8.列维特:《魔鬼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9.张五常:《经济解释》,中信出版社10.米勒等:《公共问题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1.格雷厄姆?普里斯特:《牛津通识读本:简明逻辑学》,译林出版社12.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格致出版社14.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译文出版社15.布坎南、图洛克:《同意一致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17.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2.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23.科斯、王宁:《变革中国》,中信出版社24.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6.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7.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8.约翰·麦克利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9.莫提默·艾德勒:《大观念:如何思考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题》,花城出版社30.陈剩勇:《政府改革论——行政体制改革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王春福:《公共政策论——社会转型与政府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2.何翔舟:《政府成本论——政府成本管控的路径与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3.张敏杰:《社会政策论——转型中国与社会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4.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35.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36.蔡今中:《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2.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4.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保罗·海恩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2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7.詹姆斯·L·多蒂:《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8.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9.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110.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1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3.亨利·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4.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6.乔纳森·R·汤普金斯:《公共管理学说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7.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201118.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9.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20.王浦劬、莱斯特·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戴维·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用商业手段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中信出版社,201323.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24.格利高里·迪斯等:《社会企业家的战略工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6.陈剩勇:《政府改革论——行政体制改革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7.王春福:《公共政策论——社会转型与政府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8.何翔舟:《政府成本论——政府成本管控的路径与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张敏杰:《社会政策论——转型中国与社会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0.格雷厄姆?普里斯特:《牛津通识读本:简明逻辑学》,译林出版社,201431.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32.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4.蔡今中:《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卡森:《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3.冯玉祥:《我的生活》,北方文艺出版社4.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邱昭良译,浙江人民出版社5.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高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6.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7.蒲坚:《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托化改革》,中信出版社8.威廉.阿朗索:《区位与土地利用》,商务印书馆,20079.R基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10.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土地规划管理—美国俄勒州土地利用规划的经验教训》,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11.梁鹤年:《简明土地利用规划》,地质出版社,200312.华生:《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东方出版社,20131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14.朱启臻,赵晨鸣主编:《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5.Jerry Jones,《Land value for public benefit》,Published by the Labour Land Campaign,New extended edition ,/doc/833374839.html,(网上有电子书)16.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7.朱强:《农地流转风险与防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8.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19.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蒂莫西.比特利:《绿色城市主义——欧洲城市的经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等译,华夏出版社22.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周京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沃尔特.艾萨德:《区域与空间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4.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5.汉斯·于尔根·尤尔斯:《大城市的未来》,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26.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威廉·M·马什:《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朱强等译28.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9.巴里·卡林沃思、文森特·纳丁:《英国城乡规划》(第14版),东南大学出版社30.埃比尼译·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31.文克·E·德拉姆施塔德等:《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2.应佐萍:《房地产营销策划》,北京大学出版社33.叶剑平:《房地产营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34.筑龙网:《房地产营销方案实例精选集》,机械工业出版社1.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124.约翰·费思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黄浦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7.艾伦.J.斯科特:《城市文化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吕思勉:《中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康拉德·西诺考尔、米兰达·布朗:《中国文明史》,群言出版社,200811.杰里·本特、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13.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 乔尔·科特金:《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小岛明:《日本的选择》,东方出版社,201016.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吉姆·麦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201120.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22.埃尔顿:《历史学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24.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25.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6.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科尔奈:《思想的力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28.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29.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30.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社会工作专业必读书目1.《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2.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3.吴晓波:《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米尔斯、帕森斯:《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5.荣格:《心理类型》,上海三联书店,20096.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7.詹姆斯.R.汤森等:《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310.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许良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华夏出版社12.阿德勒:《超越自卑》,黄光国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3.亚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张亚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4.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商务印书馆,201015.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198916.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7.郑也夫:《代价论:—个社会学的新视角》,三联书店,199518.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19.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出版社22.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3.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4.J.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25.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6.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27.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29.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30.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1.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3.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34.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5.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景观生态学 景观的分类

景观生态学景观的分类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优化和管理景观,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
景观可以根据其特征和属性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景观分类方式:
1. 自然景观vs 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指由自然因素塑造的景观,如山脉、河流和湖泊等;人工景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景观,如城市、农田和公园等。
2. 开放景观vs 封闭景观:开放景观指没有明显边界或障碍物,可以自由流动和穿越的景观,如草原和海洋等;封闭景观有明显的边界和限制,如森林和山脉等。
3. 原生景观 vs 异质景观:原生景观指基本植被类型相对一致
的景观,如原始森林和草原等;异质景观由不同类型的植被或地貌组成,如混合林和农田等。
4. 城市景观 vs 农村景观:城市景观指由城市化过程产生的景观,包括建筑物、交通网络和人造绿地等;农村景观指由农田、自然资源和农业设施组成的景观。
5. 自然保护区景观 vs 开发景观:自然保护区景观指为保护生
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而设立的区域,如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开发景观指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开发的景观,如工业
区和城市中心等。
这些景观分类方式可以根据研究需求和目的进行组合和细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不同类型的景观。
建筑学必读100夲书

建筑学必读100本书1.张在元《非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08-2779-0220元出版人:王树泽2000年2月第一版2.张永和《非常建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88-3004-998元 1997年9月第一版3.《都市村庄》傅刚,费菁著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7-5618-1297-382.0 2000,6第一版4.《走向新建筑》作者或编者的名字 :柯布出版社 :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年份:1981.4ISBN(统一书号):15040.39235.《建筑的革命》作者或编者的名字:郑光复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 :1999.5ISBN(统一书号):7-81050-484-3价格 :35.006.侯幼斌的《中国建筑美学》7.《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逻辑形式的建构形式的xx?作者:张雷,丁沃沃,冯金龙定价大约110元一本8.刘先觉先生的《建筑艺术世界》当代青年科普文库,江苏科技出版社9.《路易斯·康》10.吴焕加的《现代西方建筑》11.《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13.《建筑艺术文化经纬录》沈福煦14.《华夏意匠》李允禾15.《唯有园林》陈从周16.《存在、空间与建筑》舒尔茨17.《城市建筑》罗西18.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建工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7-112-3913-4 40.00元19.约翰.o.西蒙兹(美)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建工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7-112-03759-x 66.00元20.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建工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1999年12月第九次印刷7-112-360-1 50.00元21.支文军徐千里建筑设计系列丛书/沈福熙主编《体验建筑——建筑批评与作品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7-5608-2005-o 35.00元22.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建工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000年12月第二次印刷7-112-3561-9 120.00元23.陈志华《北窗杂记》24.L.本奈沃罗《西方现代建筑史》25.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26.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27.walclaw zalewski andedward allen (《图解结构》)28.T.Y.LIN and Sidney D.Stotesbury即林同炎和 S.D.斯多台斯波利《结构概念和体系》29.H。
园林学习的计划及方向

园林学习的计划及方向一、引言园林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园林植物、园林景观设计与建造、园林管理等内容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环境美化与生态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园林学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作为一个园林爱好者,我深知园林学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提升园林美学水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美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园林学习的计划及方向,旨在系统性地学习园林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园林设计与管理的技能,实践园林美化与生态保护。
二、学习目标1.系统掌握园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植物学、景观设计、园林管理等内容。
2.熟练掌握园林设计与施工、园林植物的培育与养护技能。
3.通过实践,参与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植物栽培养护等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关注园林环境保护和生态景观规划,推动园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建设。
三、学习内容1. 植物学知识作为园林学的基础学科,植物学的知识对于园林设计与管理至关重要。
我计划系统学习植物的分类、生长习性、品种特征以及栽培养护等基础知识,深入了解园林植物的特点和用途。
2. 景观设计与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公园、庭院、城市绿化等各种场景的设计与规划。
我将学习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包括场地选择、植物配置、景观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与审美素养。
3. 园林施工与管理园林施工与管理是实现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我将学习园林工程与施工的技术要点,包括施工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植物的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了解园林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4. 生态环境保护与绿化建设园林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我将学习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生态修复技术,了解绿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四、学习方法1.阅读专业书籍与期刊我会通过阅读园林学的经典书籍和专业期刊来获取专业知识,包括植物学教材、景观设计理论、园林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参加相关的培训与课程我计划参加一些园林学相关的培训与课程,包括植物栽培技术、景观设计理论、园林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培训,以获取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作者:杨千卉来源:《财讯》2017年第04期植物景观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又满足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以人的需求为主要考察因素。
环境心理学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休闲游憩空间,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健身、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场所。
随着生态观念的深入人心,城市居民渴望在城市中感受到自然风光,植物在城市公园的景观构成要素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植物造景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
但当前的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着只重形式,却忽略了植物本身也是塑造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忽略了游人对植物景观的心理需求。
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只有能够满足游人心理需求的植物景观才能称为真正成功的作品。
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人类活动、经验及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物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探索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它的研究范畴包括了人对环境的知觉、认识及态度,人在环境中的空间行为(包括私密性、领域、个人空间等)以及人在环境中所受到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涉及了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门学科。
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相马一郎指出:“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实验法、描述法和相关法,资料搜集的方式主要是访问面谈、回答问卷、画认知地图、行为场所观察等。
其研究任务主要就是将大量的定性的内容,使用科学手段,定量化分析,提供环境设计所需要的符合人类心理需求的环境质量依据。
其目的是利用和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升环境设计品质。
总的来说,环境心理学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领域,没有明显的边界,并且在不断的发展,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第1章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3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2、北美 在北美,景观生态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才开始逐渐兴起。这一严重滞后现象,一方面 说明了北美生态学家与欧洲生态学缺乏应有的 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西洋两岸自 然地理、生态特征、历史文化以及生态学研究 理论和方法上的差异。
(1)在从1981~1983年,Forman通过一系列文 章介绍了欧洲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概念,并强调 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不同,景观生态学 着重于研究较大尺度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空间格 局和相互关系的学科,提出了“缀块-廊道-基 底”模式。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同年,俄国景观学创始人贝尔格也明确提 出了景观的概念,阐明了景观及其组成成分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的发展问题,为景观的发 展奠立了基础。
(3) 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Troll(特罗尔)首先提 出并采用了“景观生态学”一词,他基于欧洲 区域地理学和植被科学研究的传统,将景观生 态学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 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与此同时,前 苏联生态学家苏卡乔夫发展了生物地理群落学 (biogeocoenology)其内容欧洲的早期景观生态学 相似。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北美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是:从生态学中发 展起来的,主要进行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 景观生态学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 学基础上,侧重于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 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了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景观功能研究、景观动态预测、指导景观控 制和管理的一系列方法,从而奠定了景观生 态学的基础。这是景观生态学基础和理论研 究的核心。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我国的景观生态学是 从生态学原理出发,以生态建设和生态工程为 中心。因此,多年来的主要工作在于生态工程、 景观规划、景观评价、景观管理等领域。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

景观⽣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景观⽣态学的起源与发展景观⽣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
⾃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态⽅⾯研究的⼀个热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些相关思想的发展。
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并不是每⼀分⽀都与现代景观⽣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对景观⽣态学的发⽣、发展意义重⼤的仅是其中的综合⾃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发展历史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之⼀、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
作为⼀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较景观学》。
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
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的德国⼈⽂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类地理学的⽬的》⼀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
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书中,他提出了⾃然景观与⼈⽂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法论原理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古典类(中国) :
•《园冶》(明)计成,中国园林史空前绝后的一本书(计成积几十年建造园林的经验,而写就的一本园林学著作。
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以及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履园丛话》(清)钱泳
•《说园》陈从周,1984 (中国古典园林最后一位巨匠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性发言,对中国传统园林有独到精辟的见解。
)
•《中国造园史》《中国造园论》张家骥(中国园林史研究南派权威)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1990(中国园林史研究北派权威)
•《中国园林艺术论》宗白华,1987 美学大师从美学角度论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198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系统分析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对南北园林艺术风格的变化作了比较)
古典类(西方) :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系统介绍四个流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园林,阐释产生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艺术的内在规律)•《西方造园变迁史》(日)钟个针谷久,西方园林景观教科书类读物
景观理论类
•《景观科学理论基础和逻辑数理方法》(苏)阿尔曼德著李世玢译(西方人是如何数字化景观的)
•《图解人类景观》(英)杰弗瑞·杰里柯/(英)苏珊·杰里柯,译者:刘滨谊,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整的介绍了从史前到17世纪末的人类代表景观;第二部分介绍了现代景观的演进)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俞孔坚,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大量实地考察资料,探讨风水模式和理想景观模式的结构特征及其深层意义)
设计方法类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西蒙兹
•《现代城市景观与营建技术》中国城市出版社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
•《德国景观设计》1、2、3、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著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著,江苏科技出版社
•《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王晓峻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日)小形研三索靖之(虽然老了点,但对于设计细节的探讨仍然是最好的。
)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景观规划》李敏中建工,1999
生态类:
•《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
行为心理类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经典的“人看人”在这本书里论述得是最为透彻完善的)
景观工程类:
•《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吴为廉教授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吴教授多年潜心研究景观工程,该书涵概了景观工程的几乎所有内容,具有较好的工具书性质)
•《图解景观工程细部设计》(景观工程图解系列)上、中、下三册
景观实践类:
•《世界景观设计丛书》弗朗西斯科,中国建工出版社
•“Road Form and Townscape”(道路形式与城市景观)(英)Jim MeCluskey 张仲一、卢绍曾译中建工1992年,该书对与道路(线性)相关之景观的研究极为透彻
《世界景观设计丛书》弗朗西斯科,中国建工出版社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俞孔坚,中国建工出版社
《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周武忠,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