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学家

合集下载

管仲

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编辑[guǎn zhòng]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1]“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孟子·告子下》中说“管夷吾举于士”。

是指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

大唐李靖有云“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2-3]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

贾谊定理的实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贾谊定理的实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贾谊定理的实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为:贾谊定理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家贾谊提出的一种经济学原理,它主要强调经济行为中的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贾谊定理的核心思想是,经济活动需要在不同的利益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并根据风险与回报的关系做出最优决策。

贾谊定理的实际应用体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们面临各种风险,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企业经营,都需要考虑不同风险下的回报率,以保持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盈利性。

贾谊定理的实例可以涉及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例如股票投资、企业决策、房地产投资等。

在股票投资中,投资者需要权衡不同公司的盈利能力、市场前景以及股价波动等因素,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同样,在企业决策中,管理者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以及资源投入等因素,以最大化企业的利润。

此外,贾谊定理的应用还可以在房地产投资中体现。

投资者在购买房产时,需要考虑房价的波动、租赁需求以及地段因素等,以决定是否值得投资。

这种权衡风险与回报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策,降低风险,获取更高的回报。

综上所述,贾谊定理作为一种经济学原理,强调了经济决策中风险与回报的平衡。

其实际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在股票投资、企业决策和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得到体现。

对于经济活动参与者来说,了解和应用贾谊定理能够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最大化利益。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贾谊定理的应用场景和方法,以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益。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安排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本部分将首先对本篇长文的主题进行概述,然后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

2. 正文:2.1 贾谊定理的介绍:本部分将详细介绍贾谊定理的含义、背景和相关概念。

这将包括对贾谊定理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的解释,以及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变量和假设条件的说明。

管仲的历史故事-管仲楚国购鹿计

管仲的历史故事-管仲楚国购鹿计

管仲的历史故事-管仲楚国购⿅计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关于管仲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吗?下⾯就跟⼩编⼀起来看看管仲的历史故事-管仲楚国购⿅计吧! 管仲楚国购⿅计 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割据⼀⽅的诸侯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

可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齐若不征服楚,华夏就仍不能统⼀。

那么,如何征服楚国呢? 当时,齐国有好⼏位⼤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

但担任相国的管仲连连摇头,说:“齐楚交战,旗⿎相当,够⼀阵拼杀的。

⼀则我们得把⾟⾟苦苦积蓄下来的粮草⽤光,再有齐楚两国万⼈的⽣灵将成为⼫⾻。

” ⼀番话把⼤将军们说得哑⼝⽆⾔。

管仲说完,带⼤将军们看炼铜去了。

他们不知道管仲有何妙计征服楚国。

⼀天,管仲派100 多名商⼈到楚国去购⿅。

当时的⿅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

但⼈们只把⿅作为⼀般的可⾷动物,⼆枚铜币就可买⼀头。

管仲派去的商⼈在楚国到处扬⾔:“齐桓公好⿅,不惜重⾦。

” 楚国商⼈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起初三枚铜币⼀头,过了⼗⼏天,加价为五枚铜币⼀头。

楚成王和楚国⼤⾂闻知后,颇为兴奋。

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10年前卫懿公好鹤⽽把国亡了,齐桓公好⿅是蹈其覆辙。

他们在宫殿⾥⼤吃⼤喝,等待齐国⼤伤元⽓,他们好坐得天下。

管仲却把⿅价⼜提⾼到40枚铜币⼀头。

楚⼈见⼀头⿅的价钱与数千⽄粮⾷相同,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去捕⿅;连楚国官兵也停⽌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了。

⼀年间,楚地⼤荒,铜币却堆积成⼭。

楚⼈欲⽤铜币去买粮⾷,却⽆处买。

管仲已发出号令,禁⽌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

这样⼀来,楚军⼈黄马瘦,⼤丧战⽃⼒。

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有席卷之势。

楚成王内外交困,⽆可奈何,忙派⼤⾂求和,同意不再割据⼀⽅,欺凌⼩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

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

《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介绍

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介绍

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介绍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自古以来就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

他们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远的实践影响,塑造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并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对几位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进行介绍,探讨他们的主要贡献和思想,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亚当·斯密: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经济的旗手”。

他的代表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斯密主张市场经济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强调个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促进社会的整体繁荣。

斯密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等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和最终灭亡。

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经济学家:桑弘羊人物简介

中国古代经济学家:桑弘羊人物简介


正常运行
• 均输法的实施,对后世的经济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 平准法的实施,对后世的经济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04
桑弘羊的经济成就与历史地位
桑弘羊对中国古代经济学的贡献与影响
桑弘羊对中国古代经济学的贡献
• 桑弘羊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与主张对中国古代经济学产生
了重要影响
• 桑弘羊的财政政策,国家干预思想,货币理论,铸币制度改革,工商管理思想,
• 桑弘羊对盐铁官营制度进行了创新,实行了均输法,平准法
• 通过均输法,平准法,桑弘羊有效地调节了市场需求,稳定了物价
• 盐铁官营制度的创新,有效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盐铁官营制度的推广
• 桑弘羊将盐铁官营制度推广到其他重要资源领域
• 通过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桑弘羊有效地控制了市场供应,稳定了物价
• 汉武帝对桑弘羊的信任和重用,使得桑弘羊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
桑弘羊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经济环境
桑弘羊所处的时代背景
• 桑弘羊生活在西汉时期,是汉武帝在位期间的政治家
•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家疆域扩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桑弘羊所处的经济环境
•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家财政状况紧张,需要改革
• 桑弘羊提倡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财政政策,以解决财政危机
• 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措施,对汉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桑弘羊的经济思想与主张
桑弘羊的财政政策与国家干预思想
桑弘羊的财政政策
• 桑弘羊主张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 他提倡实行均输法,平准法,以调节市场需求,稳定物价
• 桑弘羊还主张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

司马迁也是经济学家:史记中对于商业进行了剖

司马迁也是经济学家:史记中对于商业进行了剖

司马迁也是经济学家:史记中对于商业进行了剖太史公司马迁(公元前145年-87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经济学家。

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边,司马迁花费大量笔墨,记载当时的商业活动、分析各种商业行为,还讲述了许多超级富豪发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重农抑商”,所谓的“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当官排第一,农业、农民第二,制造业、工匠排第三,经济活动和商人则排名垫底不受重视,但是司马迁以他超前于那个时代的眼光,专门在史记中开辟一章《货殖列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济学思想。

什么叫做“货殖”呢?货就是商品,殖指的是增长,也就是说,通过生产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他开篇就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原文:“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思想境界自然是极高的,但是司马迁紧接着笔锋一转:“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异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司马迁还讲:从《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和夏朝以来的情况看,人们总是要让自己的耳目得到音乐和美色的享受,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仍然是不可能把他们的思想转变过来的。

可以说,人类历史的演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司马迁的这些观点,表明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也反映了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差异所在。

社会各阶层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财富,他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各尽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追求财富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不存在任何邪恶的地方。

儒家一直强调的是“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问题是,君子从来都是少数人,不是君子的占到大多数,道德标准定得过高则无法实行,几千年了,也没见到中国人的整体道德观念有什么提高,所以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司马迁比儒家来得更接地气。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

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

《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学家 及思想政策
——tgmy
大纲
• 先秦 —— 管仲 • 汉代 —— 桑弘羊 • 唐代 —— 刘晏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 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 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 人物,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 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 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 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 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 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 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 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 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汉景帝中叶(前155—前152年),桑弘羊出生于 洛阳的一户富商家庭。洛阳前身是西周都城“洛 邑”,居民主要是商朝的旧贵族,有着经营工商 业的传统,至西汉年间,洛阳号称“天下冲扼, 汉国之大都“,人口超过三十万,“富冠海内”, 成为一个以商业著称的大都会。 悠久的商业传统 对洛阳的民俗产生了巨大影响。 洛阳人文荟萃,许多先贤的传奇事迹深深打动了 幼年时期的桑弘羊。出相入将、封土拜爵的出仕 立功思想一直牢牢占据桑弘羊的头脑,并对“富 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的看法也深有 感触。家乡独特的社会环境对桑弘羊的思想有着 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的蒙学教育与父辈的熏 陶下,桑弘羊自幼对数学及商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少年时期的桑弘羊就深谙算术和经商之道,并能 帮助家庭进行一些理财活动。
先秦——管仲
背景
• 时代背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主要思想政策 • 礼崩乐坏,诸侯争战 • 齐国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
盐业官营 “官(管)山海” 准平制度
• 齐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形式,各邻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乱,对齐国 虎视眈眈
“今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菹薪,泲水为盐,正 而积之。”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十月始正,至 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 。
• 推行常平法
盐政
• “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 • “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 《新唐书· 食货志四》:“(盐铁使刘晏)在江、岭去盐 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 利而人不知贵。”
• "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常平法
• “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 • 《新唐书· 刘晏传》:“ 晏 又以常平法,丰则贵取,饥则贱与, 率诸州米尝储三百万斛。
①引文中的“正”通“征”,含征收之意。 “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
“海王之国,谨正盐荚”。
——《管子》
准平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 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 民矣”。 ——《汉书· 食货志》
衡山之谋
• 齐桓公问管子,如何制服衡山国。管子回答:公让人向衡山国高 价买入械器再卖出去,燕国一定会跟着买,秦国和赵国知道了一 定会跟着买。天下争着买械器,械器的价格必然会十倍上涨。齐 桓公答应此事,马上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械器,燕国、秦国和 赵国果然跟着买。衡山国王看到这样的形势,跟相国说:“马上 将械器价格提高十倍。”全国人民都倾尽财力去生产械器。齐国 又派隰朋去赵国购买粮食,隰朋在赵国用15的价钱买入,即以50 的价钱卖出。各国的人得知,都去齐国卖粮食。齐国花了一段时 间收购械器和粮食后,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这样各国也纷纷与 其断交。鲁国攻占衡山国的南部,齐国攻占衡山国的北部,衡山 国看自己已经没有足够械器抗衡两国,只好举手投降。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 “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 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 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 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 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 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拏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 ——《资治通鉴》 •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 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 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 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 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
改革币制
均输、平准
算缗
• 《汉书~武帝纪》:“﹝元狩 四年﹞初算缗钱。” • 颜师古注引李斐曰:“缗,丝也,以贯钱也。一贯千钱,出算二 十也。” • 茅盾 《雨天杂写之一》:“及至‘算缗钱’,一时商人破产者数 十万户,蓬蓬勃勃的商业资本势力遂一蹶而不振。”
工商富国
• “富国非一道” • “富国何必用本农” • “无末业则本业何出” • “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
• (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单科广东卷(A卷))
•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 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 “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 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均输、平准
• “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 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 • “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 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 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 • 既减少了人民远道贡赋的负担,以免商人从中渔利,又可使朝廷 得以控制运输和贸易,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汉代——桑弘羊
背景
主要思想政策
工商富国 • “财赂衰耗而不赡”“府库并虚”
• 豪商大贾“乘上之急,所卖必倍”,“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 算缗、告缗 之急”,甚至“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 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 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 盐铁官营 • 汉武帝决心进行财政经济改革,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 开始重用“兴利之臣”
总结
• 早期的经济学家主要的着眼点不完全是经济,更多的是制定规则
• 秦汉之后,国家的中央集权下,古代经济发展和上古开始逐渐区 别开 • 儒家的重农轻商思想大行其道 君子不言利 • 初衷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系中央王朝的统治
资料来源
• /question/23853569/answer/25875197 • /v_19rrodz89k.html?vfm=2008_aldbd • 吴晓波频道 :国家为何控制这些行业 • https:///s?ie=utf8&f=8&rsv_bp=1&ch=5&tn=98010089_dg&wd=%E5%88%98%E6%99 %8F%E5%B8%B8%E5%B9%B3%E6%B3%95&oq=%E5%B8%B8%E5%B9 %B3%E6%B3%95&rsv_pq=cacea6e400126986&rsv_t=5ebbwj3XoJUC pdaOO8nQHu8V4f52GBTtsEfiQW0mZ67nNYToOzRnB8ZXzLfS%2Bnqa uxg&rqlang=cn&rsv_enter=1&inputT=2149&rsv_sug3=22&rsv_sug1= 14&rsv_sug7=100&rsv_sug2=0&rsv_sug4=3555
• ——《续资治通鉴》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 法上的不同之处?(7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8分)
• (1)出发点:平抑物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分)
• 具体做法:刘晏设巡院及时了解物价动向,设常平仓调节粮价; 王安石设发运使掌控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和市场动态,以“徙贵 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4分) • (2)共同影响:①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有利于社会 稳定;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③减轻人民负担,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6分)启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 节相结合。(2分)
刘晏(715--780)字士安,唐曹州 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东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理财专家。一生经历 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 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 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 财家
唐代——刘晏
主要思想政策
• 改革盐政 • 改革粮价
• 汉人桑弘羊云:“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 铁石鼓、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流放 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 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桑弘羊意在强调 ( ) • A.商业发展容易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 B.商业社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 C.商业繁荣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 D.富商大贾极易成为影响国家集权的社会实体
评价
• 刘晏:贾谊复召宣室,弘羊重兴功利,敢不悉力以答所 知。 • 王安石:摧抑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后世唯 桑弘羊、刘晏粗合此意 • 孙中山:行均输、平准之法,尽笼天下之货,卖贵买贱, 以均民用,而利国家,率收国饶民足之效。
• 24.(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 (新课标Ⅰ卷)文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