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作者:程相伟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5期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练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
下面试举例分析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使用及其表达的功能:比喻。
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
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
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
两者之间构成比喻,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
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
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
如: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
这里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义),借“三十三”代“天”。
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
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
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梅有“傲骨”,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
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感物咏志,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对联,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具有汉字特色的文学形式。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上下联要求字数相同,意义相对,横批则是对上下联的总结或概括。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庆等喜庆场合,以表达美好祝愿和寓意。
2. 掌握对仗的技巧: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包括平仄、词性、语义等方面的对仗。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一般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语义要求上下联的意义相互呼应,形成对比或补充。
3. 运用修辞手法: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注意字句的选择:对联的字句要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在选字时要注意避免重复、生僻、俗气的词语,力求用词准确、生动。
5. 保持整体和谐:对联的整体要求和谐统一,上下联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横批要与上下联相得益彰。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题,使对联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6. 勤加练习: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多读多写是提高对联水平的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7. 保持创新:虽然对联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但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力求新颖独特。
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入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一、排比的定义与分类修辞学界较为普遍的排比分类是按照排比项的语言结构来分的,大致可分四类,第一类是“短语排比”,如《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其他依次为单句排比、复句排比和语段排比。
排比与对偶不同,它并不要求各项字数始终一样,也并不要求每项的结构完全相同,只要主干成分相同即可,这样,我们便还可按排比项之间结构的复现程度来分类,据此可分两类:整齐式排比;错综式排比。
(一)整齐式排比所谓整齐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的结构、音节、字数完全相同。
如“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庄子说剑》),四个排比项都是“以……为……”结构,每个排比项都是五个字,音节字数完全一致,形式显得极为工整。
(二)错综式排比错综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结构相同或相似,但音节或字数不完全一致。
如《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三个排比项都是“……谓之……”的结构。
但与前两个排比项相比,最后一个排比项的提挈语之前部分即“为天下得人者”,不仅字数增加为六个字,而且形式上也有变化。
这种字数依次增加的排比,又如韩愈《原道》:“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也有字数渐渐减少的排比,如欧阳修《送杨置序》:“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二、对联创作中排比的运用对联创作中,如果在单边联(上联或下联)中运用了排比,则对应的一边也要运用排比。
这是难点,也是问题的关键。
(一)整齐式排比的运用整齐式排比在对联中的运用,如果有提挈语,要注意上下联相仿而不雷同。
如2002年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杨明俊):看发展有纲,看振兴有图,看稳定有序,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称上国;让天空更蓝,让大地更绿,让河水更清,春柔花艳,春风得意揽长春。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3)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
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
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其精练、简练的表达方式,凝结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情感。
修辞艺术在对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使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得以充分展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首先,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通过对两个相互呼应的句子进行比较,把一个概念或事物和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加深读者对其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
例如对联中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寻找目标与“踏破铁鞋”进行比喻,强调了寻觅目标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并通过“得来全不费工夫”进行对比,突出了找到目标的意外和得之不易。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联达到了意境的升华和表达的深化。
其次,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二是对仗。
对仗是指通过押韵和平仄的配合,使对联的前后两句在音韵上相呼应、相照应。
这种呼应和照应,使对联的韵味更加浓郁,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对联中的“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通过“吹起花香醉”和“星移景瑞苍凉”的韵味和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怡然、曼妙的感觉,增加了对联的吸引力。
再次,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三是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处理,使对联中的意境更加独特和鲜明。
例如对联中的“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通过“烽火连天战未休”和“英勇士卒万丈英豪”的夸张描述,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士兵们的英雄气概,给人一种激烈、壮丽的视觉感受。
最后,对联中的反衬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前后两句的反衬对比,使对联的意义更加鲜明,给读者以鲜明的冲击和思考。
例如对联中的“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通过“河山犹在谁归去”与“问天地不如问自强”的反衬,强调了个人的力量和努力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因素。
让人们明白,不论身处何地,自强自立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对联的修辞手法

天着霞衣迎日出; 峰腾云海作舟浮。
上联写日出时景象:朝霞满天,老天像为欢迎红日出来,特意穿 上霞衣。这是把天当作人来写。下联是比喻。
•
: 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
•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 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
而来?
•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
而降!
2.重字
一个或几个字重复出现,上下联同位对应,用 以加强语气,有时还产生一种巧趣。如胡静怡颂焦 裕禄联:
只装他人,不装个人,耿耿丹心昭日月; 梧桐凤引,泡桐焦引,滔滔绿意满乾坤。
南京秦淮河风月亭联
• 扁担挑笋父担子
• 和杆缚秧母抱孙
•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乾隆南巡,见含苞欲放的荷花伸出水面。 纪见岸上一片麻林,绿叶在风中摇曳,对曰。
又如郑燮撰的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多情,不怕柳树怪他唐突,而大着胆子为柳梳理秀发;夜雨 风格高尚,不愿惊扰人,偷偷地去滋润娇嫩的花朵,做了好事不希望 人知道。这样一写,使风拂柳条、雨下花草顿生浓浓的情趣。
• 牛头喜得生牛角
• 于谦立对:
• 狗嘴何曾吐象牙 • 无奈梳三叉,兰戏:
• 三角如架鼓
• 于谦对:
• 一秃似擂槌
乾隆设宴,席间电闪雷呜,大雨倾盆,当即出一上联,
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 冯诚修:
•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
君王昨夜降金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
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
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
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
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
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
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
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
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
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
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
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
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
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
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
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
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
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
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
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
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
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
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
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
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
的矛盾所在。
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
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
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
常见。
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
”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
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
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
在古代对联中,
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
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
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
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
销明月绕船时。
”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
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
而九江的瑟瑟亭
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
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
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
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
作的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