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11、以情驳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作勾勒,便将谈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反射。
2、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
《故都的秋》赏析2《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
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1.本文题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ppt课件下载(沪教版高二下册阅读指导)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上传者:lingfang111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该课件共十张,翔实精炼地对两篇课文进行了全面的比较阅读,切合2009上海高考中的一道题目,可操作性强,可直接使用。
)下载课件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想北平》是散文中的经典篇目,因此课件制作很难有什么新意,此课件个人加工而成,请各位指导。
. 上传者:liujun0515 「下载次数:167」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本课件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作。
内容丰富,涵盖作家、写作背景介绍、文本解析、情感体悟、写法探究等,着重挖掘了蕴于字里行间的深切感情,简单实用。
制作用心,画面精美,布局合理,编排有序。
. 上传者:sy0517 「下载次数:35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本课件是同事市优质课一等奖作品,经他同意上传,资源共享,省市优质课的课件无一复杂,要的就是精华。
导入就是所上传音乐。
. 上传者:xuzhaoxia 「下载次数:184」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想北平》通过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抒发情感,表现对北平的深厚情感。
赏读。
. 上传者:fyp123456 「下载次数:173」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这个课件实用性强,有作者,内容介绍等.包括对段落的分析,艺术手法的赏析。
. 上传者:grcgrm 「下载次数:1259」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本课件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两个活动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较容易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 上传者:ljjazzg 「下载次数:95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课件是为评优质课而作具有自己对课文的独道理解侧重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之情. 上传者:luya523 「下载次数:432」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体味情感,破析文脉,把握主旨,揣摩含义丰富语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
12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 作用?(3分) •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 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 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 考点:此题考查仿佛反复的修辞及其作用,也考 查了关键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 原文: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 解题思路:第⑤段讲述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 ⑥段就出现反复的惊叹,第⑦段写两只鹭鸶悠然 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飞舞的画面,可见 两次感叹表现出的惊喜把叙述拉回到眼前的实景。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 考点: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语言等写作特点 • 解题简析:理解环境描写和比兴的区别 • 一般的环境描写是写周围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有渲染, 烘托等作用;比兴中的写景是为了引起后文正式的事件, 并非眼前实在之景,只不过是这样的景和后文的内容有相 似性,如《诗经·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是和女子遭遇相似的,为了引出女子婚后 与丈夫的关系由亲到疏的讲述。《孔雀东南飞》“孔雀东 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写虚景,引出刘兰芝与丈夫分别 时难舍难分的场面。 • 此处诗中的景色是诗人眼前实景而非比兴。故选A
•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 解析:所谓句式,指的是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常式 句变式句。此处是:整散结合。有关的知识我们在高 中文言课文中也多有涉及。《前赤壁赋》练习2:结 合全文,具体说一说本文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谏 太宗十思疏》练习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用四 字短语,读来琅琅上口;文辞骈散结合,具有参差之 美;并且暗用典故,论据言简意丰。请分别加以整理, 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陈情表》练习2: 本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又穿插运用了各种排比句,谈 谈这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今年的试题在与教 材结合的方式更为深层、自然。 • 答案: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 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 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 富于变化。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

(计划用时5分钟)。
七、总结(计划用时1分钟)
通过对两篇散文和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比较阅读,即对不同作家创作的相同或相似主题、写作对象的比较阅读,也掌握了比较阅读常用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
2、表现手法
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这些画卷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试想这样幅画面:天空是碧蓝辽阔的,天与地之间,或出现一两只灰色的驯鸽,地上点缀着蓝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谁能不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从摒弃皇城人海的热闹喧哗,敏感的听觉捕捉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独特的音响合奏出一曲新“秋声赋”,秋的悲凉此时是阵阵袭来,故都独特的秋味就更浓了。然而,都达夫仍不放弃寻觅,他踏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感受着那“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郁达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着北平的秋,欣赏着北平的秋!但这仍然只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感受。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一、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秋天的早晨,阳光斜射在庭院中,树叶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鸟雀在树梢上欢快地歌唱着。
”这样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故都的秋天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同时,作者通过对秋天特有的景物如菊花、槐树等的描绘,使得故都秋天的景色更加鲜明、生动。
二、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这种情感在文中多次出现,如“在秋天,我总是想起故都的那片天空,那片金黄的稻田,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表达,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情感纽带,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故乡的美好和温暖。
三、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他特别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如“那片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样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也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魅力。
四、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秋天是自然的转折点,是收获和离别的交织,也是生命与死亡的轮回。
这样的思考和感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故都的秋》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同时,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也十分真挚、浓烈。
例如,“我想念那个秋天,想念那片天空,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整篇文章的情感氛围浓烈、感人肺腑。
故都的秋赏析5篇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
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融化在一齐,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透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取侧重而已。
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构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之后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
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
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故都的秋赏析5篇完整版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顾、情形交融的好散文。
对于此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剖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景,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消融在一齐,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水乳交融,透过对北平秋景的描述,赞叹了故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神往、依恋故都的秋的真情,表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单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诚然跟当时的背景相关,也跟作家一世的出身命运和性格情味相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相关,当时的背景要素前已说起,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增补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出身命运和性格情味作家赞叹自然风光,抒发感情,其风格不过是热忱高亢、平和淡远和愁闷低落三者之中各有选用重视而已。
而郁达夫恰恰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述故都秋景,这和他的出身命运以及性格情味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篇以真切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应的这类安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世的出身命运以及由此构成的性格情味是密切相连的。
第一,从出身命运来看。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社 86 版),以后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
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别的,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击了晚清腐败、军阀盘据的社会现实,亲身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惧的威慑(1933 年全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川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低沉即由此而来。
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战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奥密杀戮。
这样的一世,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味来看,他的出身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悲伤压迫的性格,进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味偏向。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首先二文皆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
前者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牵牛花、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
为何不选别的,我想这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
而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平民意识。
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赞美,令人深受感动。
其次是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
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
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
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到此处,读者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同样的,同中有异。
我们知道,郁达夫出生于浙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
他喜欢故都北平,是在与其他城市做了比较之后得出的,是出于北平的氛围与他的喜好、他的心境相吻合的情况下的喜欢;而老舍对北平的那份情愫就不是如此简单了。
因为在老舍心中,对于北平,已不能仅仅用喜欢来描绘,简直就是热爱。
老舍生于斯,长于斯,由他来写北平,那份热爱是从血脉里流出的。
正如他自己所写的一样:“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他写到动情处,竟忍不住要落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啊,只有久离故乡的游子才能体会得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首先二文皆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
前者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牵牛花、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
为何不选别的,我想这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
而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平民意识。
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赞美,令人深受感动。
其次是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
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
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
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到此处,读者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同样的,同中有异。
我们知道,郁达夫出生于浙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
他喜欢故都北平,是在与其他城市做了比较之后得出的,是出于北平的氛围与他的喜好、他的心境相吻合的情况下的喜欢;而老舍对北平的那份情愫就不是如此简单了。
因为在老舍心中,对于北平,已不能仅仅用喜欢来描绘,简直就是热爱。
老舍生于斯,长于斯,由他来写北平,那份热爱是从血脉里流出的。
正如他自己所写的一样:“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他写到动情处,竟忍不住要落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啊,只有久离故乡的游子才能体会得出。
再者,二文写作的切入点也不同。
《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现的是作者欣赏的那种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而《想北平》则信笔拈来,选择整个儿与作者心灵黏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来写。
可以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课题知人论世——《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教学目标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想北平》作对比,比较两篇文章在对同一个城市的描写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理解并能运用比较阅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比较,找出两篇散文的异同点。
难点:如何在比较阅读中结合不同作者的人生阅历、性格等对作品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包括提问、板书、讲解、小结、作业布置、后记)一、课前准备将学生活动材料(包含比较阅读材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及相关思考题)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思考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二、导入(计划用时1分钟)我们在《秋水》一文中曾经学过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道也”。
同学们是否还能说出这当中所蕴含的哲理?(提问)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虚”,即受到空间的限制;二是“笃于时”,即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所受教育,所积累的人生经验,所持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所以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观察同一个事物时,会选取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那么,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体会了老舍先生对于故乡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
老师也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与同学们一起对这篇同样优美的散文进行了分析鉴赏。
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让同学试着把这两篇围绕同一个城市——北平——而写的散文(板书),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一起试着从感情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鉴赏这两篇文章,并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比较阅读的方法,而且能够在其他文体的比较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
(PPT展示教学目标)三、热身(计划用时2分钟)为了巩固同学们对《故都的秋》的认识,在上节课课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些理解性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短的分析,为接下来的比较阅读做一个热身准备。
1. 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是?2. 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用一个成语概括所比喻的意思。
5. “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1. 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 以江南的秋天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3. 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故都之秋的迷人。
4. 比喻,南国之秋北国之秋;相形见绌(或相形失色)。
5. 作者对北国之秋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四、比较阅读(计划用时28分钟)学生同步完成比较阅读表格(详见学生活动材料)(一)大家来找茬——分析不同点1、切入点Q1:郁达夫、老舍与北平分别是一种什么关系?他们选择的是怎样的切入点来写北平?明确:《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现的是作者欣赏的那种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
郁达夫出生于江南,他对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因为南方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气”,所以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可以说,他是以赏玩家的身份欣赏北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郁达夫就是这样悠然惬意地开始欣赏北平。
而《想北平》则信笔拈来,选择整个儿与作者心灵黏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来写。
可以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和北平血脉相连。
老舍给我们描绘北平,不会像郁达夫那样带着观赏者与风景之间的间隔感,北平在他眼里呈现出来的也不是客观的风景,而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每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
他不是客观地冷静地观赏,他完全是用心在倾诉,倾诉整熬二十年来观察到的北平,感悟到的北平,享受到的北平。
所以,他写的北平,更注重写出“我”——“一个贫寒的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
即:《故》——北平的秋天;《想》——与“我”血肉相连的北平2、选景Q2: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的”,面对有着非常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的北平城,为了表现“我的北平”,老舍选了哪些景?郁达夫又是选取了怎样的景物来表现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秋味呢?明确:北平城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迹是外乡人眼中北平的动人之处,而老舍的“我的北平”,是融入血肉和情感中的,是如同母亲一般的北平,越是平常越显出情感之深,因为这看似平常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落,花果蔬菜,若不是真正的老北京,是难以体会这当中所蕴含的北京文化的。
而郁达夫是一位敏感多情的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为了谋生,他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的心已被一种“悲凉”的情愫充斥,即便是面对他所喜爱和眷恋的北平的秋景时,他也是带着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所以,既然是欣赏风景,所以他选择的是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景物。
他不会选择恢宏的皇家宫殿园林,不会选择热闹的前区,不会选择优美的名胜古迹,他选择的是“一椽破屋”、“蓝色的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这些“清、静、悲凉”,但却投合他心境的景物。
即:《故》——贴合心境的景物;《想》——寻常之景,草木果蔬。
3、写景Q3:郁达夫和老舍是如何去描绘他们所看到的、所选取的北平景色的呢?明确:《故都的秋》——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到北平清新淡雅的秋色。
《想北平》——平铺直叙北平的安适、自由、自然,情趣盎然。
郁达夫调动了对比联想等手段,多角度地描摹了北国独特的秋味,显得异彩纷呈。
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
这些画卷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
试想这样幅画面:天空是碧蓝辽阔的,天与地之间,或出现一两只灰色的驯鸽,地上点缀着蓝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谁能不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从摒弃皇城人海的热闹喧哗,敏感的听觉捕捉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独特的音响合奏出一曲新“秋声赋”,秋的悲凉此时是阵阵袭来,故都独特的秋味就更浓了。
然而,都达夫仍不放弃寻觅,他踏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感受着那“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郁达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着北平的秋,欣赏着北平的秋!但这仍然只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感受。
老舍只是平铺直叙了一些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和院落,却也写得情趣盎然。
老舍的确是把北平融入到自己的血里,北平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个地方,他对北平的感受是直达心灵深处的,即便是不起眼,寻常之景,在他心中也是至宝,如数家珍一般地介绍给读者。
(二)合并同类项——分析相同点1、文章风格二文皆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
前者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牵牛花、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
为何不选别的,我想这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
而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平民意识。
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赞美,令人深受感动。
2、表现手法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