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22《出师表》导学案答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出师表》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出师表》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word《出师表》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一)通假字阙.漏()有.一年矣()(二)古今异义秋. (古义:今义:)2.开.X.圣听(古义:今义:)义.古义:今义:)否.(古义:今义:)卑鄙..(古义:今义:)6.庶.竭驽钝 (古义:今义:)痛恨..(古义:今义:)布衣..(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 以光.先帝遗德:2. 恢弘..志气之气:3.亲.贤臣,远.小人:良实..:奸凶..:(四)一词多义1.遗: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深追先帝遗诏()2.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此先汉所以兴隆()3.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受命以来()(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断)(2)此皆良实(“皆”表判断)(1)苟全性命于乱世(介宾结构后置,即“于乱世苟全性命”)(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宾结构后置,即“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四. 课内精读(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X()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导学案答案

出师表导学案答案

24、《出师表》导学案答案一、需要你思考:A、诸葛亮开篇分析形势,对蜀汉来说,有什么不利条件?又有什么有利条件?先帝中途去世,益州疲惫,是危急存亡的时刻。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

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转危为安还是有力量、有希望的。

B、诸葛亮开篇分析天下大势,有什么用意?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文章起始并不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入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机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就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有了前面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再提建议,就将是否广开言路与关系国家存亡、关系忠于先帝联系起来,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

为全篇议论张本。

C、诸葛亮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向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二、需要你思考:①作者举荐了哪些贤臣?这些贤臣分别有哪些贤能?举荐的目的是什么?宫中:良实、志虑忠诚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营中: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将军;其他;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这是诸葛亮出师前在内政、军政上作的安排,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自己出师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也为下文提出“亲贤臣”主张做铺垫。

②作者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亲贤的好处是什么?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一条建议是如何提出的?亲贤远佞。

诸葛亮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作为告诫,促使后主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

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

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

《出师表》导学答案1、划线生字注音崩殂(cú)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妄自菲(fěi)薄(bó)以塞(sè)忠谏之路也驽钝(nú)陟(zhì)罚臧(zāng )否(pǐ)裨(bì)补阙(quē)漏郭攸(yōu )之费祎(yī)行(háng )阵和睦长(zhǎng )史猥(wěi )自夙(sù)夜忧叹以彰其咎(jiù)咨诹(zōu)以遗陛下(wèi)斟(zhēn )酌(zhuó)损益2、朗读技巧: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调、语速适中、感情充沛。

诵读全文,划出下列句子停顿: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D、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E、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你觉得本文有哪些经典名句,摘抄下来并进行背诵。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刘备给后主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4、词语积累A、对照课下注释,理解以下字词:崩殂:死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秋:时殊遇:优待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光:发扬光大恢弘:形作动,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随便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异同: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标准不同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刑赏:受罚或受赏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出师表学案及答案

出师表学案及答案

出师表学案及答案【篇一:《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1]]1、划线生字注音崩殂()疲弊()陛下() 恢弘()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 驽钝() 陟()罚臧()否()裨()补阙()漏郭攸()之 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 其咎() 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2、朗读技巧: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调、语速适中、感情充 沛。

诵读全文,划出下列句子停顿:a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为 欲报之于陛下也。

C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d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 帝简拔以遗陛下。

e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你觉得本文有哪些经典名句,摘抄下来并进行背诵。

4、词语积累a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以下字词: 崩殂:疲弊:秋:殊遇: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异同:作奸犯科:刑赏: 良实:志虑忠纯:简拔:遗:咨:裨补阙漏:淑均:优劣得所:猥自枉屈:驱驰:后值倾覆: 尔来:夙夜忧叹:不毛:庶竭驾钝:攘除:斟酌损益:I 彰其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b 、古今异义词: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今:2、臣本布衣。

古:今: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时 今:指四季中的秋季开张圣听: 光:恢弘: 陟罚臧否: 平明之理: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今:5、由是感激古:今:6、诚宜开张圣听古:今:7、引喻失义古:今:8、先帝知臣谨慎。

古:今:9、陟罚臧否古:今:10、此臣所以报先帝古:今:c、一词多义1、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恐托付不效:2、道:而中道崩殂:以咨诹善道:3、遗:以遗陛下:以光先帝遗德:4、为:俱为一体:为忠善者:5、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6、无:若无兴德之言:事无大小:7、感激:由是感激:臣不胜受恩感激:8、行:然后施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9、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10、而:而中道崩殂:计日而待:11、分:今天下三分: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后施行:13、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伤先帝之明:14、能:先帝称之曰能:必能裨补阙漏:15、所:优劣得所:有所广益:16、当:当奖率三军:咨臣以当世之事:17、任:受任于败军之际: 则攸之、祎、允之任:18、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表涕零:19、言:不知所言:进尽忠言:20、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介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连词,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受命以来:愚以为宫中之事:咨臣以当世之事:许先帝以驱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1、于:忘身于外者: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报之于陛下:d、词类活用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除奸凶: 亲贤臣,远小人:优劣得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深入不毛:北定中原:e、通假字:1、必能裨补阙漏: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三、合作探究:1、第一自然段翻译并探究:(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O(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2、第二自然段翻译并探究第三、四课时(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2)如何具体执行?(3)提出怎样的劝诫?(4)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3、第三、四自然段翻译并探究(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4、第五自然段翻译并探究(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6) 3-5段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要把这条重点写?5、第六自然段翻译并探究(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出师表》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出师表》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出师表》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2. 体会诸葛亮的人格品质,能够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诸葛亮的人格品质,能够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

知识拓展: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课前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恢弘.()妄自菲.()薄陟.()罚臧.()否裨.()补阙.()漏行.()阵和睦.()斟.()酌猥.()自枉屈2.重点实词释义(1)倾颓..:____________ (2)躬.:____________ 耕.:____________(3)苟.:____________ 全.: ____________ (4)闻达..:____________(5)顾.:____________ (6)许.:____________驱驰..:____________(7)有.:____________ (8)夙夜忧叹....:____________(9)不毛..:____________(10)庶.:____________ 竭.:____________ 驽.(nú)钝.:____________(11)攘除..:____________ (12)慢.:____________(13)彰其咎...:____________ 彰.:____________ 咎.:____________(14)咨诹..善道:____________(15)察.纳:____________ 雅言..:____________(16)临.:____________ 涕. ____________ 零.: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⑴中①而中道崩殂()②宫中府中()⑵道①而中道崩殂()②以咨诹善道()⑶分①今天下三分()②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⑷然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然后施行()⑸遗①以光先帝遗德()②以遗陛下()⑹有①若有作奸犯科()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⑺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每与臣论此事()⑻明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②以伤先帝之明()⑼行①然后施行()②性行淑均()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⑽能①必能裨补阙漏()②先帝称之曰能()⑾所①有所广益()②优劣得所()⑿当①咨臣以当世之事()②当奖率三军()⒀任①受任于败军之际()②则攸之、祎、允之任()⒁临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临表涕泣()⒂效①恐付托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⒃言①进尽忠言()②不知所言()⒄以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

《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

《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出师表》导学案学习⽬标: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词句,培养学⽣⽂⾔⽂的阅读能⼒。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积累⽂⾔词句,领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后已”的精神。

⼀、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简介:本⽂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181─234),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

字孔明。

琅琊阳都(今⼭东沂⽔县)⼈。

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

建安⼗⼆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共图⼤业。

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壁击败曹操,形成三⾜⿍⽴的局⾯。

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

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

【知识链接】2——关于“表”:表是古代奏议的⼀种,⽤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诸葛亮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平定了南⽅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的⽬的是,希望刘禅任⽤贤⾂,采纳忠⾔,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个稳定的战略后⽅,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理想。

第⼀、⼆课时导⼊新课: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必不孝;读韩退之《祭⼗⼆郎⽂》⽽不堕泪者,其⼈必不友。

——宋·赵与时《宾退录》“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出师⼀表通千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凛然出师表,⼀字不可删。

”——陆游《感状》⼆、⾃主预习:1、划线⽣字注⾳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郭攸()之费祎()⾏()阵和睦长()史猥()⾃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2、朗读技巧:读准字⾳、把握节奏、注意语调、语速适中、感情充沛。

部编九年级下册22《出师表》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22《出师表》导学案附答案

22《出师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学习重点】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陛.下(bì) 臧否(zāng pǐ) 恢弘.(hóng)..(núdùn)菲.薄(fěi) 庶.(shù) 弩钝..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1)重点实词开张圣听: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展。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晋升、处罚,赞扬,批评。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斟酌损益:斟酌利弊。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2)古今异义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

今义:极为仇恨。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②臣本布衣(古义:指平民。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言行恶劣。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④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感谢。

)..圣听(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开业。

)⑤开张..⑥临表涕.零(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古义:奔走效劳。

今义:驱赶、奔跑。

)⑦遂许先帝以驱驰..(3)一词多义①遗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给予)②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③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动词,奏效、成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这里是功效的意思)④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目的,用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4)词类活用①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形容词作动词,疏远)②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③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④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⑤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3.作者链接诸葛亮,字孔明。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导学案(含答案)

《出师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重难点】1.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译文】2.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通假字】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一词多义】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进尽忠言()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有: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所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伤先帝之明()以: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不以臣卑鄙()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古今异义】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今义:)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义:引喻失义(古义:今义:)异同:不宜异同(古义:今义:)愚:愚以为宫中之事(古义:今义:)晓畅:晓畅军事(古义:今义:)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今义:)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感激:由是感激(古义:今义:)涕零:临表涕零(古义:今义:)【词类活用】广:有所广益()亲、远:亲贤臣,远小人()恢弘:恢弘志士之气()苟全:苟全性命于乱世()奸、忠善: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良实:此皆良实()优劣:优劣得所()奸凶:攘除奸凶()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北:北定中原()死: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特殊句式】判断句:此皆良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下)22《出师表》导学案一、知识积累。

1.解释加点词语:危机存亡之秋也:恢弘志士之气:悉以咨之:陟罚臧否: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十有一年矣: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2.翻译下列语句: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④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原文填空:①在文中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②在文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两句是:二、语段训练(从:“亲贤臣,远小人”-----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1.解释加点词语(2 分):①躬耕于南阳:②猥自枉屈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④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2.翻译句子(4 分):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诸葛亮为什么给刘禅分析两汉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什么建议?(2 分)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2 分)三、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2013 年湖北省黄冈市】[甲] 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一直到“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自诸葛亮《出师表》)[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

②约:省减,简约。

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

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

⑤物:指人,百姓。

⑥亚匹:同一流人物。

亚:同类。

1.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终于邦域之内C.悉以咨之徒以有先生也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 分)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②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③抚百姓抚:④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2 分)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①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5.[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2 分)。

(二)类文阅读。

(2013 年山东省模拟)周公吐哺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①摄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

武王蚤②终,成王少,将以成周③,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王长,能听政。

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注释:①践祚:登上帝位。

②蚤:同“早”。

③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①恢弘志士之气()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③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④子之鲁()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2 分)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3、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②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两项是()()(2 分)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B.[乙]文中周公因成王幼小,恐天下人反叛,于是就登上帝位。

当时就有人散布谣言,说他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及时坦明心迹,勤于政事,礼贤下士,终天下大治,但最后还是迫于压力和无奈,还政于已长大的成王。

C.[乙]文中周公还政成王后,站在北面臣子的位置上态度恭敬谨慎,好像有所畏惧的样子。

D.[甲][乙]两文都首先交待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处境的恶劣和艰辛。

[甲]文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乙]文是“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

E.[甲][乙]两文中的诸葛亮、周公都是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诸葛亮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公辅佐成王,忠心耿耿,呕心沥血。

附答案:一、1、秋:时恢弘:发扬光大咨:询问臧否:善恶简拔:选拔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驱驰:奔走效劳有:通假字,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余数慢:怠慢、疏忽咎:过失2、①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候啊。

②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③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④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⑤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3、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1、①亲自种田②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③把④考虑权衡2、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②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

3、①以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此告诫刘禅铭记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②促使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以实现“汉室之隆““提出了“亲贤远佞”建议。

4、目标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淡泊名利、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忠心耿耿、具有远见卓识、智慧的政治家、军事家。

三、(一)1.D(2 分)2、①彰显(显示)②wei 给予③安抚,抚慰④亲人(亲近的人)(4 分)3.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2 分)4.(4 分)①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 分)②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2 分)5.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附翻译: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他以诚待人,做事公道。

凡精忠为国、济世安民的人,即使是他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触犯国法、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坦白自首、勇于自新的人,即使罪行很重也要从宽发落;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的人,即使罪行轻微也要加以严惩。

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严惩。

他精通各项事务,善于找到问题的要害与关键。

他讲求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对于那些虚伪狡诈之人决不录用。

他因此在整个蜀国赢得了普遍的敬畏和爱戴,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这是因为他做事公正和劝勉告诫明确的缘故。

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精通治国之道的良材,堪和管仲、萧何这类杰出的政治家相匹敌,然而他连年用兵,却未能最终获得成功,这大概是因为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专长的缘故吧!(二)1、①发扬扩大②痛心遗憾③通“避”,回避。

④到,往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恐天下畔周/ 无以告我先王。

3、①不应该随便小看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忠心规劝的道路啊。

②我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

4、B(并非“迫于压力和无奈”)C(应为“面朝北站在臣子的位置上”)译文: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少,正在襁褓中。

周公唯恐天下的人听说武王驾崩而背叛,于是登临天子之位,代替成王处理国政。

管叔和他的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便向太公望、召公表白心意说:“我之所以不回避而代成王摄行国政,是恐怕天下反叛周室,那将无法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三王为天下忧劳已经很久了,到了今天才成功。

武王早逝,成王年少,为将来完成周的大业,所以我才这样做。

”于是始终辅佐成王,而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到鲁国就封。

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整个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

但是我常常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频频起身接待贤士,还怕失掉了天下的人才。

你到鲁国之后,要谨慎处事,不要因为有封国而傲慢待人。

”成王长大,能临朝听政了。

于是周公就将国政交还给成王,由成王亲自处理朝中大事。

周公面朝北,处在臣子的位置,态度恭敬谨慎,像是有所畏惧的样子。

四、《出师表》理解性默写(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