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养生的源流、现状与发展

中医养生的源流、现状与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刘焕兰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的健康理念已彻底更新,对养生的需求日益强烈,更对中医养生寄托了期盼。
一、中医养生的源流探索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古人的养生实践,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形成。
(一)起萌与形成阶段远在上古,先民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生存作为一种本能的需要,促使人们去探求却病延年的方法,如饥饿时便去寻物采果、寒冷时则躲进山洞等,这为养生学的起萌和养生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如《周易》的天人合一、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修身养性、杂家的动形主张等的兴起对养生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迨至秦汉,医学巨著《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后历代养生理论,多源自《内经》。
(二)完善与发展阶段汉唐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养生学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出现了不少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
如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创立了五禽戏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为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等。
宋元时期养生学说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老年保健及食疗营养方面有较大突破。
如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为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古代营养学专著。
明清两代养生家辈出,养生学说日臻完善。
张景岳强调“中年修理,以振根基”,对于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意义重大。
李中梓《寿世青编》力倡以调养脾胃为中心的五脏调养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详尽记载了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等。
近现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的重点已从临床医学转向预防医学,传统的养生保健得到全面振兴。
1992年第一部《中医养生学》教材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养生学已发展成专门的学科,并纳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系列。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中医的起源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医药文献《黄帝内经》。
这部经典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关于健康、疾病和治疗的观念。
《黄帝内经》强调“天人相应”的观念,指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密切相关。
它描述了人体的脏腑和经络系统,提出了“阴阳”和“五行”等理论,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中医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
从东汉时期开始,中医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当时的医学家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研究了许多中草药的疗效,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唐宋时期,中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和药学家出现,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医药文献问世,其中包括《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
明清时期,中药学和脉诊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许多医学家开始把重点放在了疾病预防和保健上。
他们将中药的应用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同时,中医的知识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对世界范围内的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医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中医逐渐得到了认可和应用。
许多现代研究表明,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治疗方法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例如,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和康复治疗中,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也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中医的理念和方法也逐渐被纳入综合医疗模式中,与西医相互补充。
今天,中医已经成为中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以改善和维护健康。
总结:中医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
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
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
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此“知者乐,仁者寿。
”(《颜渊》)。
《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现在人人讲究文化养生,现在就来看一下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
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
《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
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
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
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
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
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养生”又称为“颐寿”。
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
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
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
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
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
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
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
“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
“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
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
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演变

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演变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养生的概念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探讨其演变的过程与原因。
一、养生的起源与发展养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如《黄帝内经》、《素问》等。
在这些典籍中,提到了诸多有关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例如“和于术数,安于力行”、“有食无事”等。
这些理念强调了身心调养的重要性,认为人体需要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内外环境的和谐,才能达到健康与长寿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养生的理念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唐宋时期,养生之风盛行于中华大地,人们开始注重通过饮食、运动、药膳等方式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养生之道成为社会中人们追求的目标。
二、养生的文化内涵养生不仅仅是一种保养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被视为修养身心、延年益寿的方法,关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中医学认为,养生需要根据四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起居作息、运动方式等,达到防病治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同时,养生也意味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与环境的关系,协调个体与宇宙间的关系。
三、养生的演变与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养生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更新。
从传统的中草药疗法到现代的中西医结合,养生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变化。
这种演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推动。
首先,科技的进步为养生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增加了治疗效果和时间。
其次,社会的变革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面临着更多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因此也需要更加科学和系统的养生方法来保持健康。
最后,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也推动了养生方法的演变。
如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长寿,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健康的状态。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医养生学将在老年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老年保健
慢性病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医养生学通过调理身体、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有效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
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
面临的挑战
如科学验证的难题、现代医学的冲击、人才短缺等问题,中医养生学需要不断应对和解决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药材使用
隋唐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对中药材的疗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中药材使用和配伍的著作,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功与导引
饮食养生
中医药学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的养生学
现当代养生学的兴起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观念逐渐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长寿到现在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养生学逐渐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达到养生效果。
阴阳五行与养生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体各个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起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作用。
经络系统
针灸和按摩是利用经络理论进行治疗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疼痛、调整气血运行,达到养生效果。
03
春秋战国时期的养生思想
02
01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问世,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问世
秦汉时期,道教兴起,进一步推动了道家养生思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道教修行方法和养生秘术。
中医养生学源流

中医养生学源流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西汉时期,养生学逐渐形成,这是一个由养形结合养神,由实践提高到理论的过程。
一、养生术的起源1、生活实践上古时期,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养生措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涝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
民气郁阏于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古有燧人氏“钻木取火”之传说。
恩格斯说过:“火的发明,有解放人类的意义”。
①烧山打猎,驱赶野兽;②照明、取暖、御寒;③熟食。
火的应用加速了人类的进化。
居住:---有所谓“有巢氏时代”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广东韶关马坝狮子山洞穴→湖北长阳赵家堰洞穴居住环境对人的养生有重要意义从民俗来看,居住条件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的窑洞,南方的吊脚楼等都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而选择的居住方式。
风水学里面的阳宅就是人类选择居住环境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其合理的一面。
客家围屋:2、宗教情结上古时期,由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缺乏,以及氏族社群集体生活,形成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即所谓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
这是最原始的宗教情结。
导引,既是人们劳动收获之余以舞蹈形式宣泄欢乐的情绪,为导引之起源,亦是人们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
祈祷也是祝由、巫术的源流,对疏导人们的心理有积极的意义。
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来看,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却是重视现世,否认死亡,追求长生不老、现世幸福为要义,与世界三大宗教都鼓励人们追求死后天国的生活,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都大相径庭。
3、哲学思想①气、精、神学说古代哲学家认为,气和精是物质的,它们相互转化,为万物之本原;神是精气所表现,也指事物的玄妙变化。
“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知北游》万物都是气变化而生,既然一切有形之物均本于气,故于人也不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
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
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
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
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
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
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
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
“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
“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
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
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
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
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
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
者寿”,并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的养生理论,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
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此外孔子还非常重视饮食起居,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和睡觉都不要说话,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实践者。
相传其活到160多岁,这与他重视养生以及善于在实践中积累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分不开的。
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
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
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代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
3 中医养生文化的繁荣昌盛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繁荣鼎盛时期。
统治阶级对长生不老之术出现了狂热的追求,如秦始皇曾遣数千童男童女赴蓬莱岛以寻求仙药,汉武帝曾建金茎(大铜柱子)来承接甘露以延年益寿。
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
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养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
该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提到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
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养生术,如导引、按蹻等。
这些养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和带动中医养生日趋走向繁荣,后世的各种养生著作,多数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逐渐出现了很多长于养生之术的医家,如张仲景和华佗等。
“医圣”张仲景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的养生经验,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
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则根据古代的导引法,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他总结出养生十三法,包括如: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耳常鼓、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脚常搓等,这些养生方法皆具有简单易学、效果确实的特点。
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一批养生家。
明清时期,中国养生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因此得以显著提高。
4 展望
如何进一步健康长寿,是当前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科学家认为,动物的寿命一般为生长期的5~7倍。
人类的成熟期为20~25岁,因此,人类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00~175岁。
人活百岁不是梦,养生保健则是实现健康长寿的关键。
萌发并生长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的中医养生学与中国长寿民俗具有同样的文化基元,有人将这种民俗称为中国的“长寿文化”。
“沿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路”继承和发展这门“长寿文化”是具有深远意义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参考文献
[1] 李鹏.候艳娇,道家思想与《内经》养生.甘肃中医,2009,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