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第3讲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3讲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符号能力的运用,成为人类文明史中新的里程碑。
随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现代人类登上了地球舞台的中心。
返回
四、文化起源的内外原因
1.文化起源与生存本能
2.文化起源与自然环境3.文化起源 Nhomakorabea劳动实践
4.文化起源与语言产生
5.文化起源与思维能力
返回
1.文化起源与生存本能
发达的前肢和灵活的大脑等生理条件是文化创造的前提条
(3)因为自然植物资源的日益匮乏,人类祖先不得不设法补
充肉食以增加身体的能量和营养,这促进了脑容量的日益增加。 (4)为防止食肉动物等的攻击,人类祖先不得不设法更有效
地使用工具;为“智取”食物不得不“动脑”制造工具,这促进了
思维能力的提升。
返回
3.文化起源与劳动实践
劳动是文化起源的杠杆,文化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并 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最
第三讲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永友教授
第1节 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 第2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
第3节 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
思考题
1.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文化起源
主要的内外因是什么?
2.社会类型的划分有哪些标准?根据生产方式和生计模式, 文化发展阶段可分为哪几种社会类型?每种社会类型的主要特点
(3)脑容量不断得以增大 为获得相对安全有效的生存方式,需要时刻对环境做出灵
敏反应,需要各个器官进行协调运作,就会对大脑皮层进行反
复刺激,这些生存经验的积累就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4)手的出现逐渐向直立行走演化 长期的攀援、悬挂,“手脚”的五指日渐灵巧,逐渐具有 出色的抓握能力,脊椎、颅骨、锁骨等骨骼也逐渐发生相应变 化,能使上肢灵活、暂时直立。 (5)开始学习使用和制造工具 开始在采取某种行动前准备相应的“工具”,用水清洗食 物,用树枝吊食白蚁,用树叶清洁身体,用树枝剔除腐烂的糜 肉甚至剔牙等。

《文化学概论》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38

《文化学概论》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38


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是指旧文化保存和新 文化增加的发展过程,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 种相伴相生的状态。 文化累积是创新式继承,而文化创新是承袭 性创新。

一、文化累积的本质与意义

文化累积是创造—保存—再创造—增长、丰富文化能 力的展示。意味着文化的扩展。

文化积累的本质: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一方面,同质文化流传中不断渗入新文化特质, 数量增加,形态多彩; 一方面,文化创造力的累积导致文化种类、文化 结构日益复杂化。
今日内容
温故:第二章内容 知新: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 ☆第三节 文化的积累和创新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起源(P41-48)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二、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起源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文化起源即文化如何产生的问题。 文化即人类基于自身生存而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主动性、创造性适应。 人类对环境主动调适
文化创新动力机制: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 的 矛盾)。 矛盾的解决方式:一是生产方式的改进;二 是生存空间的拓展。 其次,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 人的需求既是多层次的,也是无限的,而能 满足这种需求的现实却总是有限的。 无限与有限
最后,人与社会的矛盾(实际上是社
会成员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 系统内部持续存在的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关系的变革本身即属于社会制度文化的 创新,反作用于生产力。

园艺社会的特点:
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剩余产品,权威 性首领制形成,埋下不平等的种子,产生新的专 业化的社会角色如巫师、商人、手工业者等。 其次是文化内容的多样化。安居乐业,村落 ,人口密度大,交往频繁,社会分工多样化,文 化产品丰富,累计农业科学和历法。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 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 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 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墨子(战国)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宏阔的文化精神 •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秦汉帝国
• 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与古罗马、古印度并立三个 世界性大国。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 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农业
、畜牧业、陶器。
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 龙山文化
陶折复圆 河姆渡文化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群 、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 原始观念文化:
宏阔的追求 • 长城 • 阿房宫 • 秦始皇陵 • 长安昆明湖 • 《史记》
秦始皇陵兵马俑
思想、文化的统一
• 秦朝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书同文
小篆体(the small seal)十六字砖 (秦)海内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车同轨
黄帝
炎帝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蚩尤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 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段充满了传奇和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起源背景、发展进程、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起源背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向农业社会过渡。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定居下来,农业生产也催生了手工业的兴起。

这些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发展进程1. 早期文明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北方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 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起步。

随后,商朝和周朝相继兴起,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形成。

2. 我们古代文明的先驱:在古代文明的影响下,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逐渐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儒家文化的崛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谦卑、孝道等伦理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文明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在秦朝和汉朝达到了巅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如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特点1. 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这其中包括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2. 尊重祖先和家庭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们尊敬祖先,崇尚家庭美德,这种家族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 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中国的古建筑工艺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世界的赞誉。

如长城、故宫等标志性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明的辐射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双方文明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

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1)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厂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想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

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据〈〈国语·晋语〉〉,〈〈史记·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

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

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

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

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

世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记录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人们的智慧结晶。

世界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初期,随着人类的迁徙和交流,不同区域的文化开始相互交融和发展。

本文将从人类文化起源的背景入手,探讨世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背景人类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类通过制作工具和石器来适应环境并满足生存需求。

这些最早的文化表现在石器的制作工艺、艺术作品上,如洞穴壁画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开始形成语言交流和社会组织,文化也逐渐发展。

二、世界文化的发展1. 古代文明的崛起在史前时期,代表古代文明的文化中心开始崛起,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这些文化中心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繁荣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哲学、政治、艺术、架构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罗马的法律制度和公共工程都对今天的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东方文化的兴盛东方文化代表着中国、印度、日本等地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儒家思想、中国画等。

印度的宗教文化、瑜伽和印度舞蹈也享誉世界。

日本的和服、茶道等日本传统文化也影响了世界。

4.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世界各个文化中心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

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断发展,如文字的发明、纸张的普及、印刷术的出现都促进了文化在不同地区间的传播。

三、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促进社会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文化提供了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推动了科学、艺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的认知和智慧的提升。

2. 弘扬传统与价值观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精神财富,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人生目标,从而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方向感。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体系。

二、古代文化的起源1. 文献记载古代文献对中国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尚书》、《易经》等经典著作,以及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出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关联着传统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传入等,对中国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念。

三、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

兵马俑的发现、长城的修筑,以及汉字的统一等,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诗词、绘画、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诗人杜甫、王维,画家吴道子、郎世宁等,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局限。

但同时,中国仍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如文人画、戏曲、茶文化等,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需要历代人民的传承与培育。

古代的书院、文化艺术家的辗转流传,以及现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等,都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

2. 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不断地融入新元素,吸纳外来文化,通过创新的形式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播1. 世界影响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中国的书法、茶道、武术等,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2. 文化传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文化正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

传统文化的节庆活动、华语电影的国际影响,以及中国传统医药的国际推广等,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古典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文化基础知识


(二)儒家经典之《论语》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 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 《论语》在关于学习、教育、做人、做事、治国安邦等各个 方面都有很多精辟传世的名句。
❖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 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含义: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 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 法,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 呢?”
事。”

(二)《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 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含义: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 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一无所成,那他就没 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含义: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
❖ 以下节选自《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 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 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 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 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 引车避匿。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1.如何理解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2.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3.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具有何种不同的社会类型?
1】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
2】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
3】农耕社会与文化
4】工业社会与文化
5】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4.文化累积的本质及意义与文化累积的方式及路径各是什么?
1】文化累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2】路径: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其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5.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是“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4.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方面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2】认知的功能
3】规范的功能
4】凝聚的功能
5】调控的功能
5.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何种价值?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
第一,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
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材料
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和物品的准备(2)田野调查的方式
第一,参与观察法
第二,采访调查法
第三,搜集田野材料
(3)田野调查的尾声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