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公司名称]

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摘要: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

系。在汉字教育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对于继承汉民族优良的品质,发扬民族传

统的认知智慧,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我国的思想原创,意义极大。

关键词:汉字教育;传统文化;思想原创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而汉朝淮南子一书也描述仓颉的贡献为“天雨粟,鬼夜哭”:描述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降下五谷广披大众,使得资讯透过文字能传载给任何人;而仓颉之前已去逝的人(鬼)都痛哭没有办法享用到文字的好处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河南贾湖距今8000年前龟甲上的几何符号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前进,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甚至人类自身的每一点进化,无不是以思想原创为动力的。思想原创的实现,是建立在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有容乃大的广采博纳基础之上的。具体地讲,要有自己的源头活水,要在深广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汩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还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广泛吸纳其他先进文化的精髓,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思想的原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文章仅就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谈一点看法。

一、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与汉字教育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承载了极其丰厚的文化信息,极具文化学意义。的确,作为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以它象形象意的独特品貌,使其更具备文化学意义,每一个汉字,仿佛都是一个活化石,形象活泼地呈现出汉民族文化心理,昭示着汉民族文化进程的轨迹。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我们可以步入古人动态的历史文化圈。汉字的文化学意义,首先表现为它袒呈了政治、宗教、道德、文化变迁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构成形态。第一,文化变迁问题。人类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女权向父权过渡的时代,但这却是一个史无验证的时代,而汉字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如“姓”字从女从生,《说文解字》云:“姓,女之所生也。”可见,所谓同姓,就是同一女性祖先的人,甚至有人认为,“姓”就是女权时代一个部族的族号,这说明女性曾经作为部落首领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这一点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中也可得到证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都从“女”,如姬、姒、姜、嬴等,这些都证明了女权时代的存在。从甲骨文中,我们还看到了女权的消亡,男权的兴起。在甲骨文中,称今王“王”,而称先王为“毓”、“后”,从甲骨文字形看,二字都是生育的象形,这既可以证明女权时代的存在,又说明了其没落的结果,因为,“先王”已是历史“陈迹”了。而“父”字,甲骨文像人手执杖形,一副家庭主宰的形态。在甲骨文中,从女的字除了用以姓氏之外,大都含侮辱意,如妾、绥奴、婪等,无不说明女权的式微没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看出,女性不仅堕落为社会的最底层,而且已不被当作人看了。金石文字中,将“姓”字改写从人从女就是明证。另外,世界所有民族,都经历了由渔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这一点也可以从汉字中得到显现。比如“田”在甲骨文中就有狩猎和田地两义,这说明在殷商时代,中国已经进入农业文明季,那时候的人们,还根据农业文明的特点,确定时空意识。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从人,字形示意是人背着禾,表示收获和收成,《春秋》中所记载的“有年”、“大有年”用的正是此意。而古代农耕,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一年只收成一次,因此,古人便以禾黍的收获,确定了时间上“年意识;再如“春”字,甲骨文字形从田从耒耜,表示耕作,被用以表示时间概念。通过汉字的使用还可以看出,在农业文明的国家里古人对农业的崇拜。“社稷”本是土神谷神,为人所祭祀,后用以称国家。从以上数例可以看出,文明变迁在文字中的显示,如果我们在汉字教育中,注意到这种文化信息,对于受教育者了解祖国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作用。第二,道德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文化,与西方的求真型文化不同,中国自古就注重道德的教育与修养,以德立国,以德治国,强调忠恕仁孝,等等,并建立了一套体制完备的道德伦理体系,旨在建立一种和谐的群际关系,等等。汉字也在一些侧面展示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如“仁”字,从人从二,《礼记》、《孟子》中都云:“仁者,人也。”《论语》中云:“仁者,爱人。”《说文解字》云:“仁,亲也。”段玉裁注云:“犹言尔我亲密之词。”显然,“仁”字的创制,是从人的本性入手,针对人类的群际关系而言,体现了一种温情脉脉的群际关系的道德理想。另外,“善”、“美”、“和”、“恕”,等等,都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信念。其他诸如宗教问题、宗法文化问题,都可以在汉字中找到清晰的踪迹。

二、汉字中民族认知心理的蕴涵与汉字教育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还表现在缩影式地传导中

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从认知方式看,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重体知而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等,这种认知特点,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字的创造,是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造字方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依类象形”,所造的字是“物象之本也”。众所周知,汉字是由图画发展来的,因此,文字极具形象色彩,无论是初文象形字,还是后起的会意形声字,都是形象斐然。这些造字原则与方法,都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重体悟、重具象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方式。从哲学的角度看,汉字也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文字,文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和审美灵动性。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在《易》中,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它们阴阳调和,相反又相正,对立又融容,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从乾坤始,至既济未济终,未济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老子》一书中,也蕴涵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