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2019)六年级下册-14.少年中国说(相关资料)-作者资料
少年中国说完整版课文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任公,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他倡导变法维新,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本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少年中国说》的完整版课文:《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青春如梦,岁月如梭。
转眼间,时光荏苒,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
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命运与少年的命运紧密相连。
只有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许多英勇的少年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9-2020年(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少年中国说 1

2019-2020年(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少年中国说 1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课文谁愿意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梁启超其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个校训就是受梁启超的启发而拟定。
他来清华演讲,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文章背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短短二十多年,一跃成为亚洲强国,1895年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清朝北洋水师,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赔款白银两亿两。
此举给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冲击。
广东举人康有为倡导改革得到光绪皇帝支持,开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后来变法失败,部分维新党人逃往海外。
梁启超逃往日本。
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节选情况介绍:本文属于《少年中国说》最后一段。
原文近3000字。
中间省略部分内容节选展示(ppt)二、总体把握内容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初步感知1.指名读课文。
2.他在读课文时,哪些地方和你读得不一样?3.正音、研究朗诵中的停顿。
4.再读课文。
全班齐读。
四.疏通词句,掌握各部分内容。
根据预习说说文章大意,其他同学认真听,补充。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课件-14.少年中国说【第2课时】|长春版

核心问题: 课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作者认为中国富强的责任在谁的身上? 2.作者希望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 3.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开篇强调了少年的重要责任。“全”字写出少 年的责任之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国学诵读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盱眙行》刘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认识对偶
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意思的修辞手法。 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 情酣畅。 答题模式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发了……的情感,使语句凝练,富 于音乐美。
仿写: 按“少年智则国智”的形式仿写一句话。 _示__例__:__少__年__自__信__则__国__自__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像“红 日”“大河”“潜龙”“乳虎”“鹰隼”等事物一样, 刚刚开始,前途无限,有灿烂的前程,幸福美好的中国 。
3.三悟: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课文在语言上高度凝练,气势宏大,并运用了多 种修辞手法。这样写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力,读起来朗朗上口。
《少年中国说(节选)》课件2-优质公开课-长春版六下精品

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问题思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它在表达
上有哪些特点?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解析
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 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这些句子的意思 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作者先写“智”,“智”了 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 “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 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 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意思是步步推进的。
情愫。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 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 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
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教育家, 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 动领袖之一。
判断句式
……者,……也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 朽之冤业也。
中心思想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 中国作鲜明的对比,热情赞颂少年勇于改 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
肩负重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
祖国繁荣富强并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知识拓展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少年时期就立下: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 1、你能找到少年立志的名言名句吗? 2、说出几个人小志大的少年英雄。(文学作 品中的也可以)
小英雄
小英雄
林浩
作业
把《少年中国说》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再见!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导入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有个 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 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
长春版语文(2019)六年级下册-14.少年中国说(类文)

苦难辉煌(节选)金一南中国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
应补充一句,英雄仍须识时势。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乘火车从美国西海岸前往中东部募捐。
行前收到黄兴从香港发来的一封电报。
因为密码本已经放在行李中,无法取出译电,所以直到在丹佛下车取出行李后,才知道电报内容。
黄兴告知,武昌革命党人吕志伊向香港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并前往主持。
疲惫的孙中山把电报轻轻撂到一旁。
他一生不知领导了多少次革命党人的武装暴动和起义,但无一成功。
一遍又一遍做的,是失败后设法掩埋烈士的遗体,安抚烈士遗孤,然后满腔悲愤地写下一篇又一篇祭文。
眼下他正四处筹款,无任何征兆使他意识到数十年来牺牲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已近在眼前。
既无款可汇,更无法前往主持,这是他看完电报后的第一个念头。
本想立即回电黄兴,要武昌新军少安毋躁、暂时勿动,但因夜已深,旅途又十分劳累,便决定次日晨再回电。
第二天却一觉睡到11点。
他起床去餐厅用膳,在走廊上购报一份准备入餐室阅读。
随走随手展开,立见一则令他浑身血液停止流动的醒目黑体大字专电:“革命党人占领武昌”。
辛亥革命爆发。
后来有人说,孙中山看到这条消息时,手中的玻璃杯失手跌落摔碎,杯中的牛奶泼洒一地。
不管是否属实,这一点却是无疑:他当时所受震动之大,绝非我们今天所能想象。
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王朝从此坍塌。
虽然正是他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础,但最具决定性且唯一成功的武昌暴动,他不但事前未能参与,还几乎去电阻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一个如今发展为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就此诞生。
但颇让党史遗憾、颇让后人遗憾,也颇让革命博物馆内那些大幅“一大”代表照片遗憾的是,“南陈北李”这两个中共建党的中坚人物,一个也未出席。
陈独秀当时在陈炯明手下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大学预科校长,未出席的理由是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人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
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未出席的理由是北大正值学年终结期间,“校务纷繁,难以抽身前往”。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少年中国说》原文:梁启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拓展阅读: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少年中国说》原文:梁启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拓展阅读: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下册5-3少年中国说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这句话描绘了中国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这句话描绘了日出和河流的壮丽景象,寓意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和生机。
05
课文的实践应用
在课堂中的应用
朗读与背诵
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可以更好 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和语
言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深入理 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提
高表演和合作能力。
课堂讨论
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组织 学生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和沟通能力。
在写作中的应用
模仿写作
梁启超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其文学风格清新 自然,思想深邃,受到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国家前 途堪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 推动变法维新运动,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富强。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创作的,旨在激 励广大青少年奋发图强,投身国家建设。这篇文章以其激昂 的文字和深情的呼唤,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的经 典之作。
培养爱国情怀
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引导青少年树立 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青少年认识到 自身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激发奋斗精神
课文中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等语句,激励青少 年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为实现中国 梦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少年中国说中文名称:梁启超又名:号任公字卓如饮冰室主人所属年代:清代民族:汉族生卒年:1873—1929相关事件:公车上书国会请愿运动戊戌变法戊戌政变相关人物:光绪康有为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
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
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
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
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
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出处:《中国教育史》(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出身于“且耕且读”之家,祖父为秀才,父亲以布衣教授于乡里。
梁启超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典籍,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18岁(1890年)入京会试,落第回乡,途经上海,购《瀛环志略》,知有五大洲各国,始接触西学,这年秋天,经学海堂同学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
1891年至1894年在“万木草堂”学习,并一度担任学长,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在此期间,协助康有为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深受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代表广东190名举人上书清廷,陈述对时局的意见,并随同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秋后,与康有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旋改《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
从此,“康梁”就成为一面夺目的维新旗帜。
1896年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政论文章。
1897年秋,赴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制定《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在课内课外讲维新变法,倡导民权学说。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力助康有为倡行新法新政,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
帮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以六品衔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继又远游美澳印度。
他先后在日本创办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898年10月)、《清议报》(1898年)、《新民丛报》(1902年2月),撰写了一系列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文章,堪称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大师,但同时也礼赞改良。
1905年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激烈论争,梁启超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首席理论辩手。
辛亥革命后回国,20年代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讲学,并任清华研究院导师。
1929年病逝于北京。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有《饮冰室合集》传世。
教育代表作有《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等。
(二)论教育作用和宗旨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梁启超思想的突出之点是在维新变法期间,即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为“兴民权”而“开民智”。
他认为权生于智,“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
今之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
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划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
正是由这一点出发,他提出教育应当确定宗旨,并在1902年发表了《论教育当定宗旨》,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阐述。
他指出:“夫培养汉奸之才,亦何尝非人才;开奴隶之智,亦何尝非民智。
”教育是一项“收效纯在于将来”的长远事业,也是国家用以“制造国民”的宏大事业,“决非可以东涂西抹,今日学一种语言,明日设一门学科,苟且敷衍,乱杂无章而遂可以收其功也。
”然而中国国民教育究竟应确立何样的宗旨?梁启超认为:它应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优点和缺点有所分析抉择,并广泛汲取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即“品行智识体力”三种基本要素;务使受教育者能“备有资格,享有人权”,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的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为本国之民”、“为现今之民”、“为世界之民”)。
在同时期写成的《新民说》中,他称这种理想的国民为“新民”。
“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
显然,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
他所列举的“新民”品质明显侧重德育方面,这也是他以往思想的继续。
早在1897年,他就提出“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主张,1899年他又提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认为“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
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
”反映梁启超希望沿着“政学”、精神文明、品德这条路线,尽快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维新人才,普遍转变人民的思想观念,推动政治改革的迫切愿望。
梁启超在清廷声称实行“新政”之初,即抛出教育宗旨和“新民”一说,显然有引导新政教育发展的用心。
(三)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不仅著文对教育改革发表评论,还以维新先锋的身份呈奏教育改革建议、草拟教育改革新章。
其内容虽不外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重女学等维新时论,但有不少他人所未发、梁氏所独到的论述。
1.变科举、兴学校甲午战争后不久,梁启超即提出了变科举、兴学校的系统主张,指出:“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
”并设计了上策、中策和下策三种方案以供采择,其中上策是将科举合并于学校,具体做法是“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才,教而后用之。
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尤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
……庶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检。
”这实际上是一套废,科举兴学校的方案,除保留科举的各级科名外,科举实体已不复存在。
但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科举不可能骤停,因此,他在百日维新前集中批判了八股和楷法取士的危害,指出由此所选取之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于“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
更为可悲的是,千千万万接受八股教育、不知专门之学的生童,散为人师,谬种流传,导致农不知植物,工不知制造,商不知万国物产,兵不知测绘算数,妇女无以助其夫;少数八股楷法的佼佼者,“不通古今中外之故,政治专门之业”,被尊为王公之师,何从开入学识?因此他奏请立即“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更为痛切地指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
”更关键的是不变科举,难以形成激励人才进入新学堂的机制,导致“士大夫之家聪颖子弟皆以入学为耻,……如是则有学堂如无学堂。
”2.师范学校,群学之基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文章对新、旧学堂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最基本常识,让他们做学校的教习,“是欲开民智而适以愚之,欲使民强而适以弱之也”。
而新式学堂中聘请的外国教习,又存在诸种弊端,如言语不通,转译费时,效率低下;聘金昂贵;学问粗陋,滥竽充数。
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上述两类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至于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
应在办理大学堂之前,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以至于可以担任中学堂和大学堂的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