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形成的宏观条件特征 - 副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其内部上升与下沉气流互不产生破坏性
对冲,故局地强风暴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积云的形成-局地强对流风暴-飑线
积云的形成- 局地强对流风暴 -飑线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温度低于0度,下部高于0度的降水云,在对流不强 时,往往在雷达回波中显示出明显的亮带。 呈水平带状
亮带的形成:降水质粒的反射率与复折射指数m有
亮带结构:位于0度层以下80~400m,厚度15~150m,
关,水的折射率因子约为冰的5倍。雪在下落到0度 层,外层融化成水表,易碰并粘连—折射率增加5 倍—完全变为水滴时,尺度减小、下落末速增大— 反射率减小。由于它是雪花融化所致,故也称融化 带。
参考书目
教材类:
Rogers, and Yau, 1989, A short course in cloud physics (3rd edition), Pergamon Press.
2nd edition 1979, 云物理简明教程,周文贤、 章澄昌译,气象出版社,1983。 北大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教研室云物理学组 编,1981,《云物理基础》,农业出版社。 顾震潮,1980,《云雾降水物理基础》,科 学出版社。
谱型
谱分布曲线的的形态:如单调上升、单调下降, 单峰、多峰等
谱分布
3 尺度分布特性 简述粒子谱分布特时,使用平均和方差的概念,如平均半径

方差
1 r rn ( r ) dr 0 N
常用特征量 (a)众数半径
1 0 r r nr dr N
2
dnr 0 dr rmod e
降水效率
层状云系:95% 雷雨云:20%

研究云的降水效率的意义——降水潜力问题
11.3 云降水的微观特征
单个粒子 粒子群 数密度谱分布曲线
dN nr dr
n(ln r ) rn(r)
相应有表面积、体积和质量的谱分布
谱分布
谱宽
最大粒子与最小粒子的半径(或直径)差。限于 观测仪器对小滴的分辨率,最小粒子不易测得,故 常取最大尺度作为谱宽。
6
b
3 r

(2)对数正态分布
nr

ln r ln rg exp 2 2 ln g 2 ln g N


2

其控制参数为几何平均半径 rg 和几何标准差 g ,其离散表达式分别为
ln rg
ni ln ri
i
ni
i
,
ni (ln ri ln rg ) ln g i ni 1 i

冰雪晶的形状
冰雪晶的形状
60
50 Sector Plates Hollow
40
Dendrite Needle
30
Prisms
20
Sectored Plate
10 Very Thick Plates 0 -10 -20 TEMPERATURE (oC) -30 -40 Solid Prisms
0 Solid Cups Prisms
湿空气达到饱和的主要途径
df de Lv dT f e RvT 2 Lv dT de e RvT T T 273.15 K ; Lv 2.50 10 J / kg; Rv 461.5 J / kgK
6
Lv 19.8 RvT
所以, 增大相对湿度有两个途径:增加水汽
Byers-Braham雷暴单体模式
11.2 云雾降水的宏观特征
对流云中含水量(概念)
积云的形成-气团雷暴模型
发展阶段
积云的形成-气团雷暴模型
成熟阶段
积云的形成-气团雷暴模型
消散阶段
积云的形成-局地强对流风暴
中纬度地区暖季,当出现对流不稳定层结且
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存在较大的铅直风切变 时,可以发展强烈的局地对流,形成由积雨 云组成组成发展起来的中尺度风暴系统,称 为局地强风暴,以区别于气旋风暴,它同时 伴生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烈天气。
参考书目
其它:

王鹏飞、李子华,1989,《微观云物理学》
梅森,1979,《云物理学》 黄美元,徐华英等,1999,《云和降水物理》 王明康,1991,《云和降水物理学》 Dennis, 1980, Weather Modification by Cloud Seeding Pruppacher, H. R., and J. D. Klett, 1978, Microphysics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11.1.1 云和降水的分类
11.1.2 云雾形成宏观条件
相对湿度f >100% 凝结、凝华 水滴、冰雪晶。 相对湿度变化方程:
f e/ E ln f ln e ln E df de dE f e E dE Lv dT Clausius-Clapeyron Eq.: E RvT 2 df de Lv dT f e RvT 2
总结-云雾形成的宏观条件

降温
上升膨胀冷却
对流 孤立对流:Cu, Cb, Ac等 镶嵌(细胞)对流:Ac, Sc等 斜升 锋面斜升:暖锋、缓行冷锋、静止锋上的Ci, Cs, As, Ac, Ns等 地形斜升:上坡雾、Sc等 波动 风切变和气流过山:荚状、波状、涡条状Ci, As, Sc等
Prism (Column) Dendritic Sectored Plate
冰晶
冰晶
冰晶
冰晶
冰晶
冰晶
冰雪晶
冰雪晶
冰雪晶
雨滴谱
最常用的测定降水的宏观特征量就是地面上的降雨 率(降水强度)。而最常用的表示降水的微观特征 量便是雨滴大小的分布函数(即滴谱) 马歇尔和帕尔默(Marshall and Palmer,1948)
云降水物理学基础
第十一章 云雾形成的宏观条件及一般特征
学科性质
• 广义上可以定义为大气中云的科学,可以包 括从云的分类、形成、演变、云中辐射传输、 云中光电现象等一直到雨水的化学特性这样 的范围。
• 云、雾和降水物理学(简称云物理学)是以 大气热力学和大气动力学为基础,研究大气 中水分在各阶段所经历的物理过程,具体而 言就是研究云、雾和降水和形成、发展和消 散过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 之一。它是雷达气象学、强风暴等物理气象 学内容的核心。
30,000
WARM FRONT STABLE CONDITIONS
Stable warm air
CI
层状云
20,000
CS AS
10,000
NS ST
AS
SC
200 100 0
FOG RAIN and LOW NIMBUSTRATUS
100 200 300 400 500
亮带
(雷达显示屏上反射率特别大的长条区):凡上部
(b)中值半径 (c)体积平均半径

rmed
0
1 nr dr N 2
4 3 4 3 N rV r nr dr 3 3 0
云和云系
云、雨滴尺度

一个半径为1毫米的雨滴, 其质量或体积相当于100万 个半径为10微米的云滴
云滴谱
•百度文库

半径小于 100m的 小水滴称 为云滴. 不同的云 型滴谱差 异较大, 见图11.9.
亮带
11.2.5 降水的宏观特征
一般一次降水量总比云中总含水量要大,可见在降 水过程中云中水量往往不断地在补充,即由垂直气 流不断地输送水汽入云,这是云雾降水的一个根本 特点。 云中水分循环次数
暖锋云系:4-40 积状云:1.5-12
n
Wprecipitation Wcloud _ water Wprecipitation Winput
云滴谱分布函数

(1)修正的 分布函数
n( r ) ar exp br

云物理学中广泛使用的是赫尔基安—马津公式
nr ar2eb r


它有两个控制参数a和b,它们有特定的物理意义: 云滴数密度
N 0 n(r )dr


2a b3
平均半径
1 3 r 0 rn(r )dr N b
学科性质
– 按研究对象尺度的大小,云物理学可分为 宏观云物理学和微观云物理学二部分。
– 前者研究水平尺度10m-100km以至1000km, 垂直厚度10m-10km范围内云的形成、发展 和消散的动力过程; – 后者研究云体的组成元素—云粒子(包括云 滴、冰晶)和降水粒子(雨、雪和冰雹等) 所经历的凝结(华)、碰并和蒸发等过程。 其尺度仅0.1 μm- 1cm。
学科性质

云雾降水物理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大气在 运动中实际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和大气中 实际存在的水分含量之间的矛盾。
学科性质
1. 2. 3. 4. 5. 6. 7.
云雾降水至少在以下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大气水分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影响地球辐射平衡 湿沉降 大气中液相化学反应床 影响大气的垂直输送 雷暴影响全球大气电平衡过程 人工影响云雾降水的理论基础
2

1
2
冰雪晶的形状
• 雪晶是指冰晶通过凝华及撞冻、凝结、碰并等 机制增长到尺度大于300微米后的水成物。
• 国际上将固体降水物分为十类。
• 三种主要冰晶类型:柱(针)状、片(平面)状和辐 枝(六角柱)状。

形状与生长条件关系-环境温度、湿度、生长率

S很大时,随T下降形状变化:片→柱→片→柱 交替进行。 S较低时,变形仅出现于-9℃(柱→片)及-22℃(片 →柱)。近冰面饱和时,形状为厚六角片的平衡 形态,高与直径比约0.81。
凇附
Riming: The process by which ice crystals grow through the collision, collection, and freezing of supercooled water droplets.
(de>0)和降温(- dT>0),一般来说,大气 中形成自然云雾,主要以降温过程为主。
湿空气达到饱和的主要途径-降温机制
湿空气达到饱和的主要途径-降温机制
湿空气达到饱和的主要途径-降温机制
湿空气达到饱和的主要途径-降温机制
湿空气达到饱和的主要途径 - 降温机制
总结-云雾形成的宏观条件
湿空气达到饱和的主要途径-降温机制

含水量
4 160 3 qw 10 ( ) w 0 r n(r )dr 6 w a 3 b
6
云滴谱分布函数

水的密度 w 和 q w都以g/m3为单位, r 以cm为单位。 由以上三式中任意二式均可确定a和b,如由后两式可得
qw a 1.45 10 ( ), 6 wr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局地强对流风暴-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积云的形成-超级单体
July
8th, 2003 - Western South Dakota
积云的形成-局地强对流风暴-多单体
积云的形成-局地强对流风暴-多单体
层状云
学科性质

宏观云物理学主要是大气动力学问题,微观 云物理学则更多的是水汽的相变热力学和气 溶胶力学问题,所需的知识为热力学原理、 扩散理论和物理化学等。


宏观和微观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通常的云物理学著作侧重于云的微物理学, 并不是认为云的动力过程不重要,主要原因 是对云的动力学的了解远不如对云的微物理 学那样清楚。
N d n(d ) N 0e d
I

6
w d n d u d d
3 0

雨滴谱
雨滴谱
两种雨强下的雨滴谱: 1 mm/h, 10 mm/h
a: 数浓度谱 ;b: 质量通量谱
雨滴谱
雨滴谱
冰雹
按尺度和结构分三类: (1)霰(软雹):基本上由各自冻结的小云滴集合在一 起而构成。白色、透明、密度小,直径约为6mm的圆球 形或锥形的冰粒。 (2)冰丸(小雹、冰粒):透明或半透明,直径几毫米, 形状无规则。冻滴或霰外面包一层薄冰壳,这层冰可以 是捕获小滴冻结而成,或是霰部分融化再冻结而成。 (3)冰雹:直径在5mm以上的冰块、冰球。形状多样, 大小不一。中等强度的风暴可产生直径几厘米的冰雹, 很强盛的风暴可产生10 cm乃至更大的冰雹。其密度约 0.9g/cm3。常呈透明与不透明相间的多层结构,中心初 始雹胚可以是软雹、小雹或冻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