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答题模板(高考)上课讲义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现代文答题模板

现代文答题模板赏析语言特点(浙江省特别爱考)1.先考虑手法,如比喻,拟人……2.考虑句式,如整散句,多用短句,长短并举(长句指字数超过11个字)…….3.考虑用词,可从动词,形容词等运用是否准确答用词精准,叠词,反复等4,答语言特点,语言清新,老练等文本叙述特征1.从人称入手: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生动第二人称: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冷静客观,灵活自由2.以…..的视角展开呈现了……3.按…..的顺序展开正叙: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制造悬念,情节曲折,脉络清楚(也可答时间或空间)插叙:补充交代,中心突出4.手法:对比,叙述…….5.叙述结构:设置悬念,伏笔,双线…..7.叙述节奏,如重复引用了某一内容起到舒缓节奏的作用8.叙述语言9.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理解加点词的含义1.先指出词语的表层意2.进一步升华到情感,内涵(表现了什么)某一意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或某一反复出现的意象的作用)1.渲染某一种氛围2.反衬出人物形象,性格等可并未一点3.交代故事发生地点,时间4.烘托出某种心情5.推动故事发展——线索6.暗示作品主题(或深化主题)写景艺术的解答1.从感官角度:视觉,听觉….2.从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上下……3.从综合角度:动听结合,视听结合….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5.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文学文本标题的作用1.标题表达或手法上的作用:象征,比喻,反讽,化用诗句….2.交代顺序或行文线索3.交代写作内容,对象,人物,背景(或构成背景音乐或旋律)4.点明或暗示主题或情感,丰富意蕴5.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6.交代叙述主题或视角小说双线结构的作用1.说明明线和暗线分别是什么作用:1.双线交叉论述更生动,使情节更曲折2.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3.丰富小说内容,使现实内容更具情感张力4.更深刻的体现了______的主旨。
高考教学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感知能力。
即文章后一种基本的感、知能力。
新程特重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
1、如人的叙文,就要看了什么人的什么事,表了人物怎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2、事的叙文,就要看了什么事,波及哪些人,通事件反应了什么主;3、写景状物的叙文,就要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些景或物有什么特点,寄望了作者什么感情;4、明文,就要看明的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或作用等等。
归纳提能力是文中最重要的,能考你能否懂和文章的正确领会和感想。
即全文、段落行整体归纳,文章的重点,文章的写法行归纳的能力。
如全文、段落的中心、粗心的归纳,文章思路的提,文章的意、段意的归纳,文中人物形象的归纳等等。
平中要多段意和文意,培育擅长归纳的能力和。
和句子理解含,是理解句子含意或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都要合详细的境、详细的文章去理解。
擅长捕获那些含深刻的重要和含意深刻的重要句子,合上下文去找、推测和体会它的含意,千万不要抛开详细的文章境去就理解,就句子理解句子。
初步的文学欣能力,包含文章的各样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理解、剖析、欣。
如表手法中的正面面、比衬托、写略写、伏笔照等等。
新要求我:“欣文学作品,⋯⋯作品的思想感情向,能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价;作品中动人的情形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品位作品中富于表力的言。
”表达方式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描绘、、抒怀、明等。
写作手法狭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的是指写文章的全部手法,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象征、开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人、频频、夸、排比、偶、比、、反等。
言特点一般指口的平常易懂,面的典雅,文学言的明、生、富于形象性和充感情色彩的特点。
剖析,一般从修辞上行剖析。
外指本(教材)以外的内容,无论是内的是外的内容。
感悟多指自内心的感觉、理解、悟等。
明文的型事物、事理明文(内容角度); 平、生明文(言表达角度)。
明方法一般有例子、分、列数据、作比、下定、作、打比方、画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模式详解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模式详解在语文的答题中也是有一定的答题模式,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的方法,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模式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模式1语言修辞类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高考现代文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ppt课件

•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结果学生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导致许多师 生对此采用了“放弃训练、考试撞运”的态度。这不仅影响高 考成绩,更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唯其如此,对高考 散文阅读的认识,在复习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14.08.2020
h
3
• ☆考纲解读
•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3.布局谋篇;
• 4.归纳内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
•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 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14.08.2020
Hale Waihona Puke h6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
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 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 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
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
特征。 14.08.2020
h
8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故事情节(一)情节作用: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 调动读者的审美感受(激发兴趣、激发思考……)。
(二)安排方式:倒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常见考查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注意四个角度)(2)写景法。
如《故乡》的开头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渲染出阴沉、萧索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凸显小说主题。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注意读者感受)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高考)

高中语文答题模板(1)诗歌答题模式1. 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 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 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 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 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 感情类:通过内容+抒发(寄寓/揭露)感情7. 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手法+抒发感情+评价8. 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 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 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人的事,歌颂了(批判了)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 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高考现代文答题模板

高考现代文答题模板篇一: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必备)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一、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角度命题的角度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二、必须强化的六项基本能力在把握命题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解题过程中的六种相关联的基本能力,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方法,这是搞好这一部分复习的根本。
1.快速阅读和文章整体认知的能力。
考场上的时间压力,使我们不可能像平时那样从容地去对文章的每个细节详加揣摩,而实践证明,“因题读文”又常常导致对文章理解的片面、不准确、不深刻,甚至会是误解,这是阅读的大忌。
在“加强文本阅读的整体性综合”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明确趋势的情况下,提高这两种能力更成为提高解题水平的基本前提。
提高这两种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1)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的行文思路。
文意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
这些标志主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
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语言标志,认真揣摩,反复领会。
当然,有些文章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要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去分析。
(2)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梳理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阅读时,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首先注意文题、、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如押题九《胡杨仰止》一文的最后几句议论,对理解全篇主旨十分有帮助。
(3)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对每段的内容进行高度浓缩),连点成线(将各段主要内容连成一体),以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即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描写作用
1.渲染气氛 2.揭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 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第三人称 他 上帝俯瞰):对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命运等了如指掌,甚至走 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2.有限视角(第一人称 我 凡人目光):好处:留有想象空间,让读者推理判断
小说情节 情节模式:1.开端 2.发展 3.高潮 4.结局 情节摇摆: 情节“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 赏析情节注意点: 1、抓住场面 2、寻找线索 3、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 (注:结构是“容器”) 1.结构的定义:作家在构思一篇小说是,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到一样东西,让人物和情节
围绕这样东西来表现和进行,如《牲畜林》中的“牲畜林”;《半张纸》中的“半张纸”
2.组成部分:情节结构、小说整体结构 3.延迟:欲擒故纵,更好地表现人物,增加戏剧性,吸引读者
小说虚构: 1.小说本质是虚构的故事 2.虚构要求合情合理,
情节作用: 1.交代环境 2.刻画人物性格 3.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4.做铺垫 5.照应前文 6.线索 7.推动故事发展 8.表现主旨
情节特点评价: 4.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戏剧性、可读性 5.结尾戛然而止:给人想象空间 6.结尾出乎意料(欧亨利笔法):打破常规、耐人寻味、令人叫绝
句段作用: 1.总领全文 2.总结上文 3.引出下文 4.承上启下 2.前后呼应
结尾: 1.总结全文 2.照应题目 3.呼应开头 (首尾呼应作用:使文章紧密、完整) 3.深化主题 4.发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景物描写 1.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环境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做铺垫 4.引出下文 5.象征
--------------------------------------
小说部分
小说母题:反复出现的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不直接说明,通过情”、“封建社会”) 组成元素:环境+人物+时间
小说人物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 人物的分析方法: 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结合人物生活遭遇、命运……) 2.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3.侧面描写分析:其他人物、景物的衬托
高中语文现代文答题模板
注:本文追求极简,力求一目了然,希望大家喜欢
标题作用: 1.线索(可作为线索的有:时间、空间、人、物、事) 1.突出叙述对象(人、物) 2.点明主题 3.象征 4.吸引读者
开头段落: 1.总括全文、点明主旨 2.引出下文、总领全文 3.与下文对比、铺垫 4.表达感情(与主旨相关)
小说环境的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1、交代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身份、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文章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
1、表现地域、提示时间、季节、环境…… 2、渲染气氛、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 5、主旨 6、象征
表达特色 顺叙:脉络清晰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结构单调
插叙:补充情节、使中心鲜明 补叙(追叙):是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增
强文章审美效果
写作内容作用 1.充实内容 2.诗情画意 3.象征 4.吸引读者兴趣 5.线索 6.呼应 7.升华主旨
引文 1.对当前语段作用、对全文的作用 2.富有诗意 3.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
小说场景的功能 1.定全篇基调 2.渲染气氛 3.引导人物出场 4.揭示人物性格
5.象征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1.通过人物 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2.通过人物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3.通过人物 所处社会背景 4.通过作者 对人物的评价描述
挖掘主题的途径: 1.作者背景 2.人物特征、 3.情节发展、 4.语言色彩、 5.整体倾向
人称 第一人称 我:1.直接抒情、2 亲切感、3 真实、4 自由抒发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 你:1.呼告式强烈抒情
2.亲切感 3.拉近读者距离(便于交流)当对象为物时,增强拟人效果(书信、诗歌、
赞颂、悼念) 第三人称 他:1.不受时空限制 2.客观性(因为: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
结构方式 1.前后照应 2.创造悬念 3.埋下伏笔 4.总结上文 5.点题
主题的表现形式有: 1、人物性格、道德、品格 2、寓言故事 3、虚构生活经历,反应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