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消防排烟论文

合集下载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论文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论文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论文摘要:机械排烟系统通常承担着多个防烟分区的排烟任务,它的总风量不像通风空调系统那样将各房间的风量加起来,这是因为实际着火时,只有一个防烟分区(房间)着火,最多波及临近的一个防烟分区(房间),目前《高规》《人规》中规定机械排烟系统的总风量为按最大防烟分区(最大房间)的面积乘以120 m3/(m2·h)。

前言目前,相关规范也在日趋完善,为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国家先后制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高规》)、《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简称《人规》),对防火排烟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以下结合具体工程对某高层建筑的防排烟系统进行分析。

1建筑概况该建筑小区2号楼,东西长为64.0 m,南北宽为19.8 m,地下2层,地上28层。

地下2层为战时人防,平时戊类储藏室,地下1层为管道层,1层~28层为单元式住宅。

总建筑面积:29874.32 m2,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27860.47 m2,地下分建筑面积2013.85 m2。

建筑高度:85.4 m,地下2层高3.6 m,地下 1 层高2.2 m,住宅标准层高3.05 m,室内外高差0.45m,电梯机房层高4.5m。

该建筑为一类高层建筑,内设有电气自动报警系统及自动喷淋系统。

2号楼的东西边单元各设一部防烟楼梯间、两部电梯及一个合用前室,具体结构详见图 1。

中单元设一部剪刀防烟楼梯间、两部电梯、一个前室及一个合用前室,具体结构详见图 2。

据气象资料显示,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因此在冬季北墙为迎风面,在夏季南墙为迎风面。

2防火及防烟分区的划分防火分区是为了防止火灾的扩大,根据建筑用途和性质进行划分,防火分区四周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设备进行分隔,一般是由建筑专业完成。

通常在建筑设计中,楼梯间、通风井、电梯等能形成垂直通道的部分也要作为防火分区。

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关于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系统在设计、施工和验收交付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列举分析,找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问题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地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各类火灾事故中,绝大部分的人员伤亡是因为烟气中毒窒息所致。

据此可以看出防排烟在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中的重要位置。

1 存在的问题1.1 机械防烟设施的设置问题在机械防烟设施方面,设计和建造时容易出现送风道截面尺寸过小,送风口尺寸、正压送风系统余压值达不到规范要求的现象,这些现象会直接导致送风口实际送风量严重不足,开启门洞处风速近似于零的情况,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相对复杂,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1.1.1 风机选型不当:按规范要求,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

有少数设计者因忽略这一点而直接按规范给定的值确定送风量,就有可能导致所选用的风机风量偏小。

1.1.2 送风道设计阻力打导致风压损失:在实际工程验收时,有时会发现发现送风口尺寸以及所选用的风机风量和风压均能满足设计规定,但送风口实测风速却很小,或是离风机较近的风速很大,但稍远一些的风口却没有风现象,这种情况显然是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的。

究其原因,一般都是由于送风竖井的施工达不到标准,漏风严重所导致的。

1.2 防排烟风机配电达不到高层民用建筑负荷级别要求防排烟风机属于消防设备,其供电应为一、二级用电负荷。

但实际工程中有的供电线路不是接自消防电源,而是引自普通配电箱,有的设计采用单回路配电线路,有的设计未设末端电源自动切换装置,上述供配电均达不到一、二级用电负荷要求的专用双电源回路且设末端自动切换装置的规定。

1.3 配电线路的敷设安装不符合要求按规定,排烟风机、正压送风机的配电线路应采用耐火或阻燃电缆、导线在封闭式防火电缆桥架及封闭式防火金属线槽内或穿焊接钢管敷设,暗敷时应敷设在混凝土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明敷时金属线槽、金属管均应涂防火涂料保护。

民用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综述论文

民用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综述论文

民用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综述摘要:为了确保国家和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建筑防火设计已成为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国大量火灾实例统计数据表明,因火灾而死亡的人员中有 60%以上的人员是因为火灾中的烟气致死,所以在建筑防火设计中,防排烟工程的设计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排烟口设置排烟口就是防排烟系统中将火场烟气排出防烟部位的第一道关口, 这些风口的设置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防排烟系统能否正常的运行。

排烟口可以分为自然排烟口和机械排烟口。

1.1 自然排烟口面积及设置位置的要求自然排烟系统的排烟口烟气流速低, 要求有足够的排烟口面积。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以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在民用建筑中采用自然排烟的部位及可开启外窗面积见表1。

表1 自然排烟部位及可开启外窗面积从表1中得到,自然排烟系统对于可开启外窗面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主要就是为了保证发生火灾时有足够的排烟通道。

因此对于自然排烟系统来说, 必须强调有效的能够作为排烟通道的可开启外窗面积, 只有有效开启面积才能在一旦发生火灾时起到排烟的作用。

除了必须保证有效的自然排烟口的面积外,自然排烟口设置位置对于排烟效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排烟口设置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自然排烟口应设于房间净高的1/ 2 以上, 宜设在距顶棚或顶板下800 mm 以内( 以排烟口的下边缘计) , 若设置有挡烟垂壁,排烟口最好高于挡烟垂壁的下沿。

同时, 自然进风口应设在房间净高的1/ 2 以下( 以进风口上边缘计) ;(2) 内走道和房间的自然排烟口, 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应在30 m 以内;(3) 自然排烟窗、排烟口、送风口应由非燃烧材料制成, 宜设置手动或自动开启装置, 手动开关应设在距地坪0. 8 m~ 1. 5 m 处。

毕业设计(论文)-某建筑办公楼防排烟系统[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某建筑办公楼防排烟系统[管理资料]

目录设计概说 (2)前言 (4)系统比较 (5)防烟分区的划分 (17)疏散指示以及风机控制 (21)风量计算 (23)各种原件选择 (24)总结 (38)致谢 (40)参考文献 (40)某建筑办公楼防排烟系统概说现代社会倡导绿色科学、环保,所以我们这次设计的6层办公楼采用了自然排风系统代替了传统的风管排风系统。

与传统的风管排风比较,我们利用了自然排风的方便、实效以及节省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性质:绿色科学。

因为,我们的节省不但在地方上,更是在材料上。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可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两种。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可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等两种1)对于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2、面积超过100m,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建筑物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2)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5m/s 编辑本段自然排烟自然排烟是利用建筑物的外窗、阳台、凹廊或专用排烟口、竖井等将烟气排出或稀释烟气的浓度。

在高层建筑中除建筑物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消防电梯间的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 m 合用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3 m 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开启外窗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 m 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的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6、不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或消防电梯前室的进风口开口有效面积应≥ 1m 进风道断面≥2m 排烟口开口有效面积应≥4m 排烟竖井断面≥6m 7、不靠外墙的合用前室的进风口开口有效面积应≥ 进风道断面≥3m 排烟口开口有效面积应≥6m 排烟竖井断面≥9m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排烟设施。

建筑防排烟论文

建筑防排烟论文

建筑防排烟论文防排烟在建筑中的应用与设计摘要: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防排烟消防设计也是非常其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在建筑火灾中,产生人员死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是火而是是烟,因此,防排烟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建筑中的防烟方式分为自然通风方式和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分为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两种方式。

在这里浅谈一下建筑防排烟在建筑中的应用与设计。

关键词:防排烟建筑防排烟设计火灾建筑防排烟准则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其各方面的建筑与居住要求也不断增加。

而在建筑设计中,安全是放在第一要素来考虑的,一座合格的建筑不仅需要坚固,更需要能承受火灾的考验,而在建筑火灾中,产生人员死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是火而是是烟,由于烟死亡的人数占火灾总死亡人数的40%~50%,最高达65%以上。

而被烧死的人当中,多数是先中毒窒息后被烧死的。

由于被烟熏死的占比例较大,最高达80%,因此搞好防排烟措施十分重要,在建筑设计中必须给与充分的重视。

正文: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我国的建筑总量不断增加,而建筑防排烟在建筑的设计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火灾烟雾在建筑中的主要危害建筑物发生火灾后,其迅速产生的火势和大量的烟雾,不断的随着通道传播,导致火的蔓延,造成人员得到恐慌,影响疏散与补救。

而其产生的大量烟雾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元凶。

火灾烟气的毒性不仅仅来自气体,还可来自悬浮固体颗粒或吸附于烟尘颗粒上的物质,尸检大多数死者,发现在气管和支气管中有大量烟灰沉积物、高浓度的无机金属等。

而烟气中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如CO、H2S、HCN、NH3、苯、烃类等易燃物质,极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使火场有再度发生爆炸的危险,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大部分的室内火灾中的轰燃现象就是这—危险性的体现,一些恶性火灾由于持续时间长,燃烧面积大,其燃烧产生的烟气会造成滞后的影响,对周围的人群和环境造成更大更长时间的影响。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探讨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探讨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探讨发布时间:2022-09-15T03:30:33.145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2月4期作者:杜鹏[导读] 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多为社会经济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杜鹏天水市消防救援支队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多为社会经济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城市用地的不断减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国的高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许多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

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用地紧张,但是给当前的消防救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无法确保高层建筑内防排烟设施完整有效,那么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就无法得到保证,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居住需求。

基于此,本文以高层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重点分析了当前高层建筑防烟排烟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当前防排烟施工技术过程常见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高层建筑防排烟的促进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的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引言高层建筑快速发展,让城市密集人群问题得到缓解,高层建筑的便捷与多功能性给城市人群带来诸多便利,但伴随高层建筑的发展,多功能导致高层建筑内部复杂,给消防防火排烟设计工作带来困难,让消防安全工作变得非常严峻。

通过对比近几年建筑火灾情况不难发现,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占比较高,由于高层建筑内部结构问题造成的防火排烟不到位问题也十分凸显。

随着国内消防监督部门对高层建筑防火排烟关注的逐渐加深,相关部门或设计单位也对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标准进行了优化,以期采取各类手段措施,提升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能力,进而推动城市建筑的持续发展。

1高层建筑消防排烟的重要性高层建筑物的发展快速,其高度及密度持续增加,规模持续增加,每座高层建筑物均能够成为一个人员密度高的区域,这种情况也可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一定程度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旦高层建筑物发生火情,该建筑物高度较大、竖直方向通道较多,极易造成火情快速蔓延等,不利于被困人员迅速撤离,因为火情的蔓延速度较快,极易变成立体化燃烧,消防人员的救援抢险任务执行难度比较大。

建筑消防排烟论文

建筑消防排烟论文

建筑消防排烟论文摘要:针对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中遇到的防排烟及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问题,分析了现行国家标准关于内走道排烟、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设置、地下室及半地下室向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系统设置等的相关规定,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民用建筑防火防排烟工程设计0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业方兴未艾,各地正大量新建各种功能复杂、形式多样的建筑。

功能的复杂、形式的多样,增加了火灾时疏散的难度,设计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暖通设计者,在设计民用建筑时,应本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规范编制工作的相对滞后性就显现出来了;而且随着规范的不断应用,规范中某些规定的不科学性也显现出来了。

目前,暖通设计者需要遵循的防火设计规范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50045—95)[1](以下简称《高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以下简称《建规》)、《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3](以下简称《人规》)。

本文将就以上规范中的一些有疑问的内容及在防火排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1内走道排烟问题内走道是火灾发生时联系着火房间与竖向疏散通道(楼梯间、前室等)的惟一通道,其排烟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1.1《高规》与《建规》的对比《高规》第8.1.3,8.2.2.3及8.4.1.1条对内走道排烟要求的规定如下。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应设排烟设施(含自然排烟设施和机械排烟设施);2)采用自然排烟时,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3)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应设机械排烟设施。

《建规》第5.1.1.1A条对内走道排烟要求的规定如下:设在首层、二层或三层以外楼层的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放映厅、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桑拿浴室(除洗浴部分外)、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以下简称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超过20m且无自然排烟的疏散走道或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40m的疏散内走道,应设机械排烟设施。

建筑研究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高层建筑消防防烟设计问题及措施、土建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施工技术应用…

建筑研究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高层建筑消防防烟设计问题及措施、土建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施工技术应用…

建筑研究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谈高层建筑消防防烟设计问题及措施2、土建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施工技术应用3、谈房屋建筑水电安装施工质量控制4、地方住宅建筑与城市化关联性分析5、地方历史建筑保护化学策略分析全文总字数:21173 字篇一:谈高层建筑消防防烟设计问题及措施谈高层建筑消防防烟设计问题及措施【摘要】高层建筑消防防烟系统的设计水平决定了对火灾烟气扩散的控制水平,为人员疏散和火灾的有效扑救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对高层建筑消防防烟设计问题及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业界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防烟;问题;措施引言近年来,人们对消防排烟设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高层建筑的防烟设计需要更高的设计水平。

发生火灾时,消防员必须及时到达火灾地点进行救援,但是,高层建筑本身的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需要确保消防排烟质量的水平。

如果消防排烟控制系统不完善,会严重影响紧急救援活动的顺利开展[1]。

1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从高层建筑物的布局和排气口的设计的角度来看,当发生火灾时,由于电梯井和楼梯间等垂直管道井形成的烟囱效应和风力效应,会导致火灾的影响更加严重,火灾事故导致的损失将更大。

国外高层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统计表明,伤亡人数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于窒息造成的,有的甚至因为没有逃生场所而跳楼。

可以看出,高层建筑的防火和防烟设计是非常必要的,高层建筑中的火灾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1火势扩散迅速在高层建筑中,发生火灾时,由于大量的管道和竖井而发生烟囱效应,甚至在施工过程中也没有对某些楼板进行适当的密封。

此时,建筑物中的竖管井和楼梯间就像烟囱一样,导致大火迅速蔓延,扩散至整个建筑物。

1.2人员密集高层建筑主要是购物中心、住宅和办公楼等,因此其高度决定了非常长的垂直距离,一旦发生火灾,很难立即疏散建筑物内的人员。

在这样一个浓烟及高温的环境中,精神变得非常恐慌,很难在短时间内撤离所有人员,根据多起火灾事件的统计,火灾中的死亡人员大多数是由窒息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消防排烟论文摘要:针对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中遇到的防排烟及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问题,分析了现行国家标准关于内走道排烟、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设置、地下室及半地下室向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系统设置等的相关规定,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民用建筑防火防排烟工程设计0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业方兴未艾,各地正大量新建各种功能复杂、形式多样的建筑。

功能的复杂、形式的多样,增加了火灾时疏散的难度,设计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暖通设计者,在设计民用建筑时,应本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规范编制工作的相对滞后性就显现出来了;而且随着规范的不断应用,规范中某些规定的不科学性也显现出来了。

目前,暖通设计者需要遵循的防火设计规范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50045—95)[1](以下简称《高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以下简称《建规》)、《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3](以下简称《人规》)。

本文将就以上规范中的一些有疑问的内容及在防火排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1内走道排烟问题内走道是火灾发生时联系着火房间与竖向疏散通道(楼梯间、前室等)的惟一通道,其排烟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1.1《高规》与《建规》的对比《高规》第8.1.3,8.2.2.3及8.4.1.1条对内走道排烟要求的规定如下。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应设排烟设施(含自然排烟设施和机械排烟设施);2)采用自然排烟时,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3)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应设机械排烟设施。

《建规》第5.1.1.1A条对内走道排烟要求的规定如下:设在首层、二层或三层以外楼层的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放映厅、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桑拿浴室(除洗浴部分外)、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以下简称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超过20m且无自然排烟的疏散走道或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40m的疏散内走道,应设机械排烟设施。

《高规》第4.1.5A.5条同时规定,上述场所应设置防烟、排烟设施,并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根据对《高规》防烟、排烟和通风空调部分(81113,8121213及8141111条)的理解,可认为在高度低于32m的二类高层建筑内,不管走道情况如何,设计时均可不考虑排烟设施;设在高度低于32m的二类高层建筑内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内走道也可不考虑排烟设施。

根据对《高规》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部分(4.1.5A.5条)的理解,可认为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疏散内走道,才应设机械排烟设施。

《高规》前后表述没有呼应,且对设内走道排烟开始就附加了一个限定条件:“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使得《高规》宽于《建规》。

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因为不管怎样,高层建筑的疏散始终会比多层建筑要困难。

因此建议《高规》对机械排烟的走道长度作适当调整。

1.2关于内走道设置机械排烟的条件的探讨《高规》、《建规》、《人规》均对走道设置机械排烟的条件作了要求,同时规定机械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但对自然排烟,未规定自然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同时也未对内走道长度确定方法进行表述。

在实际工程中,设计者往往为计算走道长度而大费脑筋。

特别是文献[4]中列举的Y形、H形、¤形走道,设计人员根本无法计算出走道的长度。

由于建筑平面的多样化,还有很多的走道无法计算出长度。

因此,设计时就很难判断出应该采用自然排烟,还是采用机械排烟。

文献[4]还提出了“30m原则”,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很多设计人员已按这个原则进行设计。

在《高规》和《人规》的条文说明里面提到了走道设置排烟设施的理由是“据火灾实地观测,人在浓烟中低头掩鼻最大通行距离为20~30m”。

本文提出另外一种思路,供大家参考。

火灾时,人在走道里通行的目的是跑到前室或楼梯间逃生,而在建筑内一般设有疏散指示灯,逃生人员是比较容易找到逃生方向的。

既然人在浓烟中低头掩鼻最大通行距离为20~30m,那么是否可以首先根据走道任何一点到前室或楼梯间的疏散门的距离大于20m或30m来作为是否设置机械排烟和设置排烟口的位置依据呢?我们姑且称之为“疏散原则”。

然后再结合“30m原则”,就可以确定走道是否设置机械排烟了。

假如按这种方式来确定是否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是否就可以避开计算走道长度,把问题简单化呢?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走道任何一点到前室或楼梯间的疏散门的距离,如果小于20m或30m,则可不考虑机械排烟;如果大于20m或30m,再根据走道内任一点到外窗的距离是否大于30m,可开启外窗的面积是否达到走道面积的2%来确定是否设置机械排烟。

2关于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设置问题《高规》和《人规》都对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上设置防火阀的情况作了表述,共4条。

《高规》第8.5.3条规定,下列情况之一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道应设防火阀:1)管道穿越防火分区处;2)穿越通风、空气调节机房及重要的或火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3)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4)穿越变形缝处的两侧。

《人规》第6.7.6条规定,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防火阀:1)穿越防火墙或防火楼板处;2)穿过设有防火门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3)每层水平风管同垂直总管的交接处;4)穿越变形缝处的两侧。

在表述4个相同的内容时,第一种情况《高规》表述得清楚完善一些,因为防火分区的划分除了采用防火墙和防火楼板外,还可以采用防火卷帘、水幕等进行划分。

第二种情况《人规》的表述要合理一些,因为实际工程中这些重要房间很可能采用的是普通门或玻璃门,很难起到防火的作用,既然建筑本身都不能防止火势的蔓延,通风管道上加设防火阀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

第三种情况《高规》表述得明确一些。

第四种情况表述完全一样。

笔者恰恰是想对完全相同的第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第四种情况两侧设置防火阀的理由在《高规》和《人规》的条文说明里都有表述,目的是“为了有效阻隔火势,保证防火阀可靠”。

可以理解为设置防火阀是为了防止火势通过风管蔓延。

《高规》第8.5.3.4条条文说明里特地画出了示意图,见图1。

仔细分析此图,不难发现,在变形缝的两侧砌了两堵墙,可以认为是防火墙,即变形缝的两侧应是两个防火分区。

这样两侧设置防火阀是非常合理的。

图1变形缝处的防火阀示意图但在实际工程中,有很多时候变形缝处没有设置墙体,变形缝的两侧是一个连通空间。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在两侧均设置防火阀吗?也许我们会怀疑,是不是必须在变形缝处设置防火墙呢?但《高规》仅在第5.4.3条涉及变形缝的内容。

该条内容为“设置变形缝处附近的防火门,应设在楼层较多的一侧,且门开启后不应跨越变形缝”。

并未要求必须在此处进行防火分区,对应的条文说明也未要求在此处必须设防火分区。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建筑师在设计车库、商场等大空间、允许防火分区面积较大的功能房间时,往往在变形缝处不进行防火分区,而在变形缝处进行防火填充处理,保证烟火不能从该层蔓延到其他楼层。

对于这种情况,设置防火阀就显得多余了。

因此建议该条区别对待,体现经济合理的原则。

改为:变形缝处设置防火墙时,变形缝的两侧设置防火阀。

3地下室、半地下室竖向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系统的设置问题3.1地下室、半地下室防烟楼梯间的防烟设施《高规》第6.2.8条规定“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楼梯间,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与其它部位隔开并应直通室外……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与地下或半地下层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并应有明显的标志”。

可以理解为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楼梯间与地上部分的楼梯间是分开的,是独立的,应考虑独立的防烟设施。

目前,许多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楼梯间没有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建议《高规》从安全的角度增加相关规定。

3.2地下室、半地下室竖向疏散通道正压送风量的确定地下室、半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包括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的正压送风量确定是相当费事的。

因为地下室、半地下室防烟楼梯间通常只有几层,有时甚至只有1层。

对前室而言,如果地上部分能自然排烟,需要正压送风的楼层也可能是几层或1层。

《高规》第8.3.2条及其条文说明对风量的计算作了规定。

即采用压差法和流速法计算,并与规范的控制风量比较后确定。

但按此规定,1层的防烟楼梯间和19层的防烟楼梯间需要的加压送风量可能是一样的。

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按此风量设计,楼层少的楼梯间的疏散门有可能超压,疏散门很难打开。

相对而言,满足《高规》第8.4.3条规定的前室正压值,送风量就可以小很多。

因为该条规定“带裙房的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局部正压送风系统,正压值应符合8.3.7条的规定”(实际就是25~30Pa)。

但通常情况下,压差法计算出的风量都会小于流速法计算出的风量。

这就使得相同楼层的前室,送风量可能相差若干倍。

《人规》第6.2.1条对正压值、正压送风量也作了规定,但有套用《高规》的嫌疑。

笔者认为地下室、半地下室竖向疏散通道正压送风量不宜按照《高规》第8.3.2条规定计算。

因为加压送风时,既要阻止烟气的侵入,同时要保证人员的顺利疏散,后一点至关重要。

由于没有性能曲线非常平坦的加压送风机,风量过大,将导致过高的压力,疏散门无法开启。

地下室、半地下室竖向疏散通道正压送风量应该以保持正压值为主来确定。

《高规》应对地下室、半地下室竖向疏散通道正压送风量确定方法作出明确规定,以便于设计者执行。

4结语民用建筑的消防设计尤为重要,由于相关研究的相对滞后及实际情况的复杂多样,使得制定规范难度很大,规范未能及时更新,未能跟上建筑行业的发展。

建议大家多开展相关研究,使得规范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997年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3]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B50098—9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4]徐明.规范与实践———再谈工程设计中的防火及防排烟问题[J].暖通空调, 2003,3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