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变育种技术

合集下载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一、筛选目的菌株
在开始微生物诱变育种之前,首先要确定育种的目标,并从中筛选出具有潜在优良性状的目的菌株。

这一步通常需要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大量菌株进行初步的筛选和鉴定。

二、诱变处理
在确定了目的菌株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诱变处理。

诱变处理通常包括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两种方式。

化学诱变使用化学诱变剂处理菌株,而物理诱变则利用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中子等)处理菌株。

这些诱变因素可以引起菌株基因的突变,进而产生新的性状。

三、突变体的筛选
经过诱变处理后,大量菌株中会存在各种突变体。

为了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目标突变体,需要进行筛选。

这一步通常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如单菌落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将突变体从大量菌株中分离出来。

同时,需要通过各种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突变体的性状进行鉴定和筛选。

四、遗传稳定性检测
在筛选出目标突变体后,需要对其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

遗传稳定性是指突变体在繁殖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持其优良性状的稳定性。

这一步通常采用连续繁殖法和稳定性测定法等方法进行检测,以保证突变体的优良性状能够在后代中得到保留。

五、生产能力测定
最后一步是测定突变体的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是指突变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否产生足够的产物并保持稳定的产量。

这一步通常采用发酵实验和产物分离纯化等方法进行测定,以保证突变体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实用价值。

我国诱变育种的成就

我国诱变育种的成就

我国诱变育种的成就引言诱变育种是一种重要的遗传改良方法,在农业、园艺、林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诱发植物或动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可以获得具有新特性的品种。

我国在诱变育种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品种资源,也为农民增加了收益,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手段引起生物体的基因突变,进而筛选出具有有益性状的个体进行育种。

常用的诱变方法包括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基因工程诱变。

这些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大量产生突变体,并通过筛选和鉴定,找到具有良好性状的变异个体。

诱变育种的历史回顾我国的诱变育种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使用化学诱变剂进行实验,取得了一些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渐引进了物理诱变和基因工程诱变等先进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诱变育种在农业上的应用1.水稻品种改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了多个高产、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如超级稻系列品种、抗病虫害水稻品种等。

2.玉米品种改良:利用诱变育种技术,培育了多个抗病虫害、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玉米新品种,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

3.蔬菜品种改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了多个抗病虫害、耐贮运、产量稳定的蔬菜新品种,如抗病虫害的番茄品种、抗逆性强的辣椒品种等。

诱变育种的优势1.诱变育种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育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大量突变体,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2.诱变育种可以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为育种人员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3.诱变育种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或动物的性状,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我国诱变育种的成就1.培育了大量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如超级稻系列品种、抗病虫害水稻品种、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等。

2.在农业、园艺、林业等领域推广应用了诱变育种技术,提高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建立了完善的诱变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资源库,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挑战和展望尽管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诱变育种的方法

诱变育种的方法

诱变育种的方法引言:诱变育种是指通过诱变剂引起植物或动物基因发生变异,从而产生新的有用性状的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适应性和产量等特性,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诱变育种方法。

一、物理诱变方法:物理诱变方法是利用物理因素对生物体的基因产生变异的方法。

常用的物理诱变方法有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

1. 辐射诱变:辐射诱变是指利用电离辐射对生物体进行诱变。

常用的辐射诱变方法包括γ-射线辐射和X射线辐射。

辐射诱变可以产生大量的突变体,通过对突变体的筛选和评价,可以选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

2. 化学诱变:化学诱变是指利用化学诱变剂对生物体进行诱变。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EMS(乙基甲磺酸甲酯)和NaN3(氮化钠)。

化学诱变剂可以引发DNA的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型。

二、生物诱变方法:生物诱变方法是利用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基因产生变异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诱变方法有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诱变技术。

1.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从而产生新的有用性状的育种方法。

常用的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移和基因编辑等。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具有有益特性的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从而实现育种目标。

2. 细胞诱变技术:细胞诱变技术是指通过处理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有用性状的育种方法。

常用的细胞诱变技术包括化学诱变、辐射诱变和基因转化等。

细胞诱变技术可以提高诱变效率,加快育种进程。

三、化学诱变方法:化学诱变方法是利用化学品对生物体的基因产生变异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诱变方法有化学诱变剂和化学物质处理。

1. 化学诱变剂:化学诱变剂是指通过处理生物体,使其基因发生突变的化学物质。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EMS(乙基甲磺酸甲酯)、NTG(亚硝酸乙酯)和NaN3(氮化钠)等。

化学诱变剂可以改变DNA的结构,引发基因突变。

2. 化学物质处理:化学物质处理是指利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进行处理,使其基因发生变异。

诱变育种技术

诱变育种技术

诱变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因子,促使育种的原始材料的遗传性发生变异,从而选出优良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它包括物理的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两种。

辐射诱变是指利用γ-射线、X-射线、β-射线、中子、无线电微波、激光、紫外线等物理因子,照射植物的种子、植株和其他器官,使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通常称为突变,然后选择符合人们需要的植株进行培育,从而获得新品种。

化学诱变则是利用一些化学药品,来浸泡和处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促使突变的发生,从而选育出新的品种。

诱变育种是相对于利用自然突变选种(穗选、株选)而言的,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由于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作用,它们的遗传物质也会发生变异。

但由于自然条件下的各种引起变异的因子的强度较缓和,自然突变的频率较低,发生的变异数往往满足不了育种选择的需要,所以现代育种中往往采取较强的诱变强度,让突变的发生数大大增加,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诱变育种的优点在于:能大幅度提高植物的变异牢,扩大变异范围:自然突变率一般在十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而诱变处理后的突变频率可高达1/30左右,比自然突变高1000~10000倍,同时引起的变异类型多、范围广。

如印度用γ-射线处理蓖麻,获得了生育期由270天缩短到120天的特大变异株系。

能改良品种的第一性状,而保持其他优良性状不变:对于一个具有多种优良性状而只希望改进某一两个性状的品种,采用诱变育种最为有效,它较之利用杂交育种方法相比,容易收到满意的效果。

如通过辐射,把燕麦的抗锈病特性和对叶枯病易感性分离开来,培育出了抗锈病又不易感染叶枯病的新品种。

引起的变异稳定快,育种年限短;诱变处理后的子代分离少、稳定快,一般在第三代就可稳定,而杂交育种的某个性状的稳定往往要在第五到第七代。

对于一年只能生长一季的农作物来说,意味着缩短育种时间2~4年。

能改变作物的育性,有利于杂种优势的发挥:在常规的杂交育种中,往往要用较多的时间和人力去除掉母本的雄蕊,避免自交现象的发生。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

变异广泛。
化学诱变:化学药剂与遗传物质发生生化反应, 结果多是基因的点突变。
三、化学诱变的方法
1、试材预处理 干种子预先浸泡,使细胞活泼,增加敏感性,还可
提高膜透性。
细胞处于DNA合成阶段(S)时,对诱变剂最敏感。
诱变处理应在S阶段之前进行。
2、药剂处理 1)浸渍法 2)涂抹法和滴液法 3)注入法 4)熏蒸法:试剂一般是沸点较低的液体或易升华的固 体,或用专门装置发生气态诱变剂(如芥子气类)。
免与皮肤接触或吸入它们的气体。进行诱变处
理时一般多在具有通风管密闭超净工作台上进
行。操作时应戴乳胶手套以免与皮肤接触。
亚硝酸:能使嘌呤或嘧啶脱氨,改变核酸结
构和性质,造成DNA复制紊乱。
二、化学诱变的优点
1、使用经济方便
只需少量的药剂和简单的设备。 2、有一定专一性 特定的化学药剂,仅对某个碱基或几个碱基有作用, 因此可改变某品种单一不良性状,而保持其他优良性状不 变。
3、破坏性较小,多引起基因的点突变 辐射诱变:诱变因高能射线造成,染色体结构
20世纪70年代后期,植物辐射诱变育种开始应用于蔬菜、
糖料、瓜果、饲料、药用和观赏植物育种。 9个品种获国家发明奖,包括:水稻原丰早、棉花鲁棉1号、
大豆铁丰18和黑农26等
第二节
辐射诱变
一、辐射诱变因素及特性
辐射诱变:是指利 用各种辐射因素诱导生 物体遗传特性发生变异 的方法。也称物理诱变 因素,分为电磁辐射和 粒子辐射。 常用的辐射诱变因 素:X射线,中子,离 子束,电子束,同步辐 射,紫外线,激光,质 子等
份“冒名顶替”进入DNA结构中充当碱基,从而形
成异种DNA,进而导致碱基配对的差错,引起点突
变。

诱变育种原理

诱变育种原理

诱变育种原理
诱变育种原理是指通过人为方式诱发植物或动物的遗传变异,从而产生新的有用基因型和表现型,并将其用于育种改良中的方法。

具体而言,诱变育种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辐射诱变:通过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等)照射
种子、芽或花粉等植物生殖细胞,使其DNA发生突变。

这些
突变可导致不同表型的出现,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性状等方面的变异。

2. 化学诱变:利用化学物质(如乙烯甲烷、二甲基亚砜、硝酸、硝基尿素等)处理植物,诱发DNA发生突变。

这些化学物质
可干扰 DNA复制和修复过程,导致基因改变。

3. 同源及异源杂交:通过同种植物(同源杂交)或不同种植物(异源杂交)进行杂交,使杂交后代获得来自不同亲本的遗传信息。

异源杂交还可以增加种间杂种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新品种的选育。

4. 基因工程: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物种或个体中,以实现特定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引入或改变。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

诱变育种原理通过引入新的遗传变异,扩大了基因库和表型空间,为育种改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通过筛选和选择,可以获得更有利于人类需求的植物和动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产品质量和抗逆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诱变育种相关知识点总结

诱变育种相关知识点总结

诱变育种相关知识点总结1. 什么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通过化学物质或辐射来诱发植物遗传变异,达到变异性状的目的,然后再通过选择和育种方法来固定和优化这些性状,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植物种质资源。

诱变育种是一种以人为手段来诱发植物遗传变异的育种方法,与传统的育种方法相比,具有变异程度大、种质资源丰富、育种速度快等优点。

2. 诱变种类根据诱变的方法和途径不同,可以将诱变分为两种类型:化学诱变和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是利用化学物质来诱发植物遗传变异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物质对植物体内生成物质代谢和遗传物质的变异,从而诱发植物的新性状。

具体的化学诱变剂包括EMS(乙基甲磺酸甲酯)、DEPC(二乙醇二氯甲烷)、MNU(N- 亚硝基-N-甲基脲)、DMC(二甲胺)等。

辐射诱变是利用辐射来诱发植物遗传变异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辐射对植物细胞的核酸、酶系、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损伤和变异,从而诱发植物的新性状。

具体的辐射诱变包括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射线等。

3. 诱变方法诱变育种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育种方法。

传统育种方法是指通过遗传资源的收集、鉴定以及杂交和选育等方式来获得植物品种的育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选择和育种的方式来固定和优化诱变得到的新性状,最终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植物品种。

分子育种方法是指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解析和改良等方式来获得植物品种的育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修改和介入来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植物品种。

生物技术育种方法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获得植物品种的育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植物品种。

4. 诱变机理诱变发生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遗传物质的突变,二是染色体的不稳定性。

(1)遗传物质的突变:遗传物质的突变是指植物遗传物质DNA序列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点突变、基因缺失、重复序列、整个染色体的遗传变异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从而使植物出现新的性状。

第09章 诱变育种

第09章  诱变育种
二、化学诱变剂处理方法
常用方法浸泡法,另外有注射涂抹、熏蒸法 等。可处理种子、茎、叶或花序部分,但根系对 药剂敏感,不能从根系吸收诱变剂。
不同诱变剂诱发的突变类型和频率是不同的。 注意诱变剂的浓度,处理持续时间。
化学诱变剂特点:
1. 诱发突变率较高(点突变),而染色体畸变 较少
2.具有一定专一性,对处理材料损伤轻,有的 诱变剂只限于DNA的某些特定部位发生变异 3.需要渗透组织内部具有局限性(腊质化角质化) 4.方便成本低,但具有致癌的危险性
• 思考题 • 1、主要物理诱变剂的种类、辐射源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 2、试述辐射诱处理的材料与相应的处理方法? • 3、什么是照射强度和剂量强度?其单位是什么?如何进行新旧单位
的换算?
• 4、如何确定最适宜的辐射剂量? • 5、主要化学诱变剂的种类、性质和诱变原理是什么?使用中应注意
哪些问题?
图7-1嵌合体的形成方式
诱变育种的实例
瑞典由Bonus经X射线处理育成的矮秆抗倒 的Pallus,中国育成的盐辐矮早三。 大麦对白粉病抗性是用诱变方法获得了抗 性基因ml-o, ml-o基因对白粉病免疫的, 该基因与坏死斑点性状紧密连锁。 各种作物经常诱发早熟突变体,如早熟大 麦突变体Mari品种的熟期提早8d。
4.敏感部位
二、诱变剂量的选择
一般在改良个别性状时,处理剂量要求稍 低些(早熟性),若期望产生较多类型的突变体, 则采取较高的剂量(降低株高)。 三、处理群体的大小
突变率是很低的,可能只要万分之一到百 万分之一。
四、种植和选择
通常M1不进行选择。 M2 大群体,选择单株, 但无益突变较多,注意株高、早熟性、抗性。 M2优良株系选择单株。
第三节 理化诱变剂的复合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变育种技术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因子,促使育种的原始材料的遗传性发生变异,从而选出优良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它包括物理的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两种。

辐射诱变是指利用γ-射线、X-射线、β-射线、中子、无线电微波、激光、紫外线等物理因子,照射植物的种子、植株和其他器官,使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通常称为突变,然后选择符合人们需要的植株进行培育,从而获得新品种。

化学诱变则是利用一些化学药品,来浸泡和处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促使突变的发生,从而选育出新的品种。

诱变育种是相对于利用自然突变选种(穗选、株选)而言的,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由于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作用,它们的遗传物质也会发生变异。

但由于自然条件下的各种引起变异的因子的强度较缓和,自然突变的频率较低,发生的变异数往往满足不了育种选择的需要,所以现代育种中往往采取较强的诱变强度,让突变的发生数大大增加,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诱变育种的优点在于:
能大幅度提高植物的变异牢,扩大变异范围:自然突变率一般在十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而诱变处理后的突变频率可高达
1/30左右,比自然突变高1000~10000倍,同时引起的变异类型多、范围广。

如印度用γ-射线处理蓖麻,获得了生育期由270天缩短到120天的特大变异株系。

能改良品种的第一性状,而保持其他优良性状不变:对于一个具有多种优良性状而只希望改进某一两个性状的品种,采用诱变育种最为有效,它较之利用杂交育种方法相比,容易收到满意的效果。

如通过辐射,把燕麦的抗锈病特性和对叶枯病易感性分离开来,培育出了抗锈病又不易感染叶枯病的新品种。

引起的变异稳定快,育种年限短;诱变处理后的子代分离少、稳定快,一般在第三代就可稳定,而杂交育种的某个性状的稳定往往要在第五到第七代。

对于一年只能生长一季的农作物来说,意味着缩短育种时间2~4年。

能改变作物的育性,有利于杂种优势的发挥:在常规的杂交育种中,往往要用较多的时间和人力去除掉母本的雄蕊,避免自交现象的发生。

用诱变处理母本的种子,可以选育出雄性不育的植株,形成雄性不育系,供杂交育种时使用。

由于杂交后的第一代往往表现出杂种优势,发挥了父、母本的各自的优良品质,用它们的子一代作种子来生产,其产量及其他性状往往很好。

所以我国现在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小麦,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诱变育种的中心是利用各种诱变剂提高作物的突变率。

但是诱变剂的剂量是一个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并非剂量越大越好,要明白诱变剂的处理是建立在对原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损伤基础上来加大突变率的,它们的处理对细胞是有伤害的。

选择一定的诱变剂量很重要,诱变育种中有相应的三个名词或俗语,那就是“致死剂量”、
“半致死剂量”和“临界剂量”。

所谓“致死剂量”是指经诱变处理后,引起全部植株死亡的剂量;“半致死剂量”是指经诱变处理后,成活率在50%的剂量;而“临界剂量”是指诱变处理后成活率占40%的剂量。

一般诱变育种中多采用“临界剂量”作为最适合的剂量,使得诱变处理后,既能提高突变率又能保持植物的一定的成活率。

因此诱变处理前常常要用少量的育种原材料进行试验,找出这三种剂量,再进行大批的原材料诱变处理。

辐射诱变的单位是伦琴(r)和拉特(rad),1伦琴是1克空气中所吸收相当于83尔格的射线能量;1拉特是任何一克被照射的物质,在吸收射线的能量为100尔格时的剂量。

化学诱变的剂量单位与化学药品的浓度单位一致,常用的有摩尔(mol/L)和微摩尔(μmol/L)。

诱变育种时对原材料的处理部位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辐射处理时,可以对种子、营养器官、花粉、子房等多种部位进行照射。

以对种子处理最为常见,因为它具有操作方便,能大量处理,便于运输与贮藏,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等优点。

种子处理又可分干种子、湿种子和萌动种子辐射三种。

干种子处理时剂量较大;萌动种子对诱变处理最敏感,使用剂量较小。

化学诱变也常用化学诱变剂的溶液来浸泡种子,也有的直接用脱脂棉花吸取诱变剂后,处理植株的生长点。

常见的化学诱变剂有:叠氮化钠、秋水仙素、甲基磺酸乙酯(EMS)、硫酸二乙酯(DES)、环氧乙烷、乙烯亚胺、N-亚硝基-N-乙基尿烷等。

这些诱变剂对人畜有毒,使用时应小心,使用后对剩余药品应妥善处理,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畜中毒。

诱变处理后的种子应及时播种,如果放置较长时间以后才播种,其诱变效率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一般不能超过半个月。

选择合适的育种原材料,采用合理的诱变方法和剂量是重要的,但诱变处理的栽培管理和性状选择更为重要。

就种子的诱变处理而言,处理后不是胚中所有细胞都发生变异,而只是胚中的部分细胞发生变异。

因此,第一代植株的组织上的变异是局部的,它是一个嵌合体。

同时由于诱变处理后的变异大多是隐性的,第一代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到以后各代中形成纯合型植株时才表现出来,所以第一代植株的栽培管理是首位的。

种子因诱变处理后的损伤大,常常会出现种子发芽慢,出苗率低,苗期死亡率高,植株发育缓慢,生长矮化和畸形,成熟期延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植株容易死亡等现象。

为了有利出苗,要实行浅播,加强苗期管理,减少苗期死亡。

真正的选育工作是从第二代开始的,那些第一代隐性的变异陆续表现出来。

对第二代群体进行选择时.要进行整个生育期的观察,当发现新的优异性状的植株,应立即对该株进行挂牌和编号,成熟时仍属优良性状的就将全株单独收获的种子贮藏,下年按株系编号播种。

第二代是诱变育种工作的重点,大部分性状要在这一代进行分离,能遗传的性状也主要从这一代显现出来。

为了便于观察与选育,第二代要实行穗行播种,株与株之间的距离也比常规的要大,为单粒穴播或稀条播。

同时应注意栽培条件和田间管理,满足作物对水肥的要求,使其优良性状能充分表现出来。

第二代选得的优良单株,在第三代按株系种植。

观察鉴定,去除那些不能遗传的形态变异株和综合性状不够理想的变异单株。

对优良的、定型的株系,实行全株系收获,以后逐步升入鉴定圃,进行品种的比较试验,以确定其经济特性和产量。

在继续分离的株系中,仍继续应用单株选择法选择其中的优良植株,直到品系定型为止。

一般选到第四、五代后,品系就已定型,不必再继续下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