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故事短篇
三字经的故事

三字经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三字经的故事三字经的故事1、昔孟母,择邻处。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音韵还可以帮助孩子爱上诵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读幼⼉三字经故事,可以帮助⼩朋友了解⼀些历史⼩知识,对于宝宝的早教启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供⼤家参考。
早教三字经故事1【原⽂】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学终 ⾄四书【注释】训:教育指导。
蒙:⼩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
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句为句,半句为读。
为学者:做学问的⼈。
⼩学:指研究字形、字⾳、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
⾸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定有起头的地⽅,把⼩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学》、《中庸》、《论语》、《孟⼦》等四书了。
【故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烦呢!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天,他请了⼀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的伙⾷如下:“⽆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费。
员外理直⽓壮的把当年⽴的条约拿出来,⽽这个管家⽴即拿笔将他改为:“⽆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员外⽆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早教三字经故事2【原⽂】论语者 ⼆⼗篇 群弟⼦ 记善⾔ 孟⼦者 七篇⽌ 讲道德 说仁义【注释】论语:由孔⼦的弟⼦和再传弟⼦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善⾔善语。
孟⼦:孟轲所写的书名。
⽌:与“只”相同。
【语译】《论语》这本书,共有⼆⼗篇,是空⼦的弟⼦和再传的弟⼦,把孔⼦或是孔⼦弟⼦曾说过的善⾔善语,记载编辑⽽成。
(三字经)三字经6则小故事

三字经6则小故事1、《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2、《孙敬悬发》“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2、《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少儿三字经故事5篇_经典三字经故事

少⼉三字经故事5篇_经典三字经故事读少⼉三字经故事,可以帮助⼩朋友了解⼀些历史⼩知识。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少⼉三字经故事5篇,供⼤家参考。
少⼉三字经故事1【原⽂】三才者 天地⼈ 三光者 ⽇⽉星 三纲者 君⾂义 ⽗⼦亲 夫妇顺【注释】三才:为天才、地才、⼈才的总称。
三光:是⽇光、⽉光、星光的总称。
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
亲:亲切和睦。
顺:和顺⽆争。
【语译】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河、草、⽊、鸟、⾍、鱼、兽的⼤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们。
此外,三光照射着⼤地,使⽣物得以⽣存。
什么是三光呢?便是⽇光、⽉光和星光。
⼈与⼈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之间要讲义理。
⽗⼦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愤。
【故事】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类的⽣活幸福,就要建⽴起君⾂、⽗⼦、夫妇间的相处关系,⼀旦建⽴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了。
有⼀次,楚庄王招待⾂⼦们喝酒,喝到⼀半,烛⽕突然熄了,其中有⼀位⾂⼦便趁⼀⽚漆⿊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妃⼦不⽢⼼受到欺侮,⼀把抓下这个⼈的帽带,准备等烛⽕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责地说:“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这种事,现在⼤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等到烛⽕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没有⼀个⼈系着帽带。
如此⼀来,妃⼦要楚庄王抓的⼤⾂,也⽆从查起了。
⼏年后,楚国与敌⼈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扯下帽带的⼈。
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
他们这种君⾂之义,确实让⼈由衷钦佩。
少⼉三字经故事2【原⽂】⽈春夏 ⽈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南北 ⽈西东 此四⽅ 应乎中【注释】⽈:说道,提到。
春夏秋冬:指⼀年四季。
运:循环、运转。
不穷:没有终⽌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

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 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 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 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18、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 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 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 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
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 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 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
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有一天晚上, 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 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 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 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10
、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 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 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 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
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 称赞.
11、孙敬悬发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 会瞌睡.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
27、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 年冬天下大
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 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 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 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
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的故事短篇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
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下面有整
理的三字经的故事短篇,欢迎阅读!
三字经的故事:《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
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
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三字经的故事:【孔子相师】
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
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
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
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
什么城里没有官儿?什么人有名没有字儿?
项橐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有门闩,舆车没有
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没有环,萤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
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枯树没有枝儿,空城没有官儿,小孩子有名没有字儿。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橐的聪明。
项橐接着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
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
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项橐笑着说:不对!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
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竹心坚实吗?
孔子知道项橐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惊叹: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
这就是孔子师项橐的由来。
三字经的故事:【赵普夜读】
一个人即使已经当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学不懈,「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
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说的「在职进修」,进一步追求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学问。
不是为了晋升,而是为了工作能够顺利的推展,对老百姓更有利益。
下面就举赵普的故事
来说明:
赵中令是指宋朝的赵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书的中书令这个大官,白天处理国政,
晚上仍然不忘读论语。
古人读书,有些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考中进士,求得一官半职,而赵普已经做
了那么大的官了,为什么还要读论语呢?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有国家大事,要和赵普商量,因此驾临赵普家中。
看
见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很讶异的说:「论语小时候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它呢?」
赵普回答说:「论语中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以前我以半部论语
助您平天下,现在以另外半部论语助您安天下。
」
由此可知论语是一本最为简要精粹,不可多读的好书,一个平民百姓读了可以修养身心,成为正人君子;官吏读了可以仁政治国,成为忠臣良相。
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一个大官尚且如此虚心好学,何况我们普通人,怎能不更
加勤学呢?
三字经的故事:《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
在妻子程
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
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
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着有
《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的故事:《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
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
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
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字经的故事:【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
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
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
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
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
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
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三字经的故事:《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
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
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
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
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
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
懒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