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语文中考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

语文中考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
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
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________②求学宜先刻苦________③特汝不应若是耳________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________(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解释以下加粗词的意思。
①予始四望惨淡。
予:
②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
(2)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①风渐劲时:
②风大起时: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
(1)①我;②停顿
(2)亦甚雄快(愉快);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
(3)“略”。
(意思对即可)。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0分)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①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②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注释①服:被任用。
②坠: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望:(2)不敢稍染.官宦习气染:(3)尔年.尚幼年: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分)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今为宫室之.美为之C.可以.处乐何以.战D.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3分)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结合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说说信中所提“家风”具体指什么?(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4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真题帮
真题帮
一、[2021河北,8~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3分)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 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 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 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 犹是耳。傥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真题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日惟啖荠
日:
·
(2)余谒公私第
谒:
·
(3)更不复顾惜
复: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真题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日惟啖荠
对书没有不读的。朱熹探问蔡元定的学问,大吃一惊,说道:“这是我的老朋 友,不应当在弟子之列。”
【乙】王廷相,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是当时有名的大臣。我到王公的府 上去拜见他。王公邀请(我)进门入座,告诉我说:“昨天雨后,我走在道路上, 一个吏卒穿了一双新鞋,从灰厂经过长安街,(他)都挑着(干净的)地面踩,战 战兢兢,唯恐弄脏他的鞋子。后来进入京城,泥泞渐渐多了起来,一不小心,浸 湿了鞋子,反而就不再顾惜了。守持自身的道理,也像这样啊。倘若一失足, 将没有什么不做的。”我退了出来,佩服王公的这番话,一辈子也不敢忘。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金忠待人以宽》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金忠待人以宽》金忠待人以宽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
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或曰:“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
博学、慷慨,曾任燕王府纪善、兵部尚书等职。
②感:通“憾”,怨恨。
30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人有他善.(好的地方)B.虽有素.与公异者(向来)C.或.曰(或者)D.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缘故)30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305.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金忠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303.C304.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305.正直无私,即使是一贯意见不同的人也不吝赞美;胸怀宽广,不因别人的为难和侮辱而怨恨报复;善用人才,不因私怨掩盖别人的长处,推荐任用人才。
【解析】30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有人说。
或:有人。
故选C。
30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任兵部尚书时,那个人来京城作官,担心金忠不能容他,金忠仍然推荐任命他。
根据句意即可划分出停顿为: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30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从“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可知,即使是一向意见不同的人金忠也不吝赞美,表明他为人正直无私;从“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可知,金忠不因私怨掩盖别人的长处,仍然推荐任用人才,表明他心胸宽广,善用人才。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D.读之至流涕(眼泪)(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醉翁亭记》)D.且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
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2处)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2 福建6年中考聚焦
(一)
(二)
(一)【2022福建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异
才,学无不览,文章俶傥①清淡出一时,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 学。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俯眉暂仕②,历国 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 节也如此,数百年未有此人焉。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 卒官,春秋二十有八。与余有青云之交③,非直衔杯酒而已。
一致的,主要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 列的,相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也基本一致。所以, 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根据这个词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 位置进行推断,得出它的意义。
典例:【2022莆田质检1分】 [患] 夫人君患• 不能纳谏( ) 【点拨】“患”在句中处在谓语位置,故译为动词“忧 虑,担忧”。 【参考答案】忧虑,担忧
(节选自江淹《袁友人传》)
【注】①俶傥:卓异不凡。②仕:为官。③青云之交:喻 指同有高远之志的友谊。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关联教材
数百年未有 此人焉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①此:这样
•
(《岳阳楼记》)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非直• 衔杯酒 而已
考点2 断句 解题方法: 1. 借助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矣”之 类的虚词比较多,其主要作用就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 气,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虚词进行断句。
典例:【2022三明一检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B.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C.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D.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例1:(1)参与(2)通“遍”,解释加点词语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
例2:15(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例3: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个人思想斗争的磨砺。
(共4分。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例4:【答案】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012年】[三] 曹刿论战(节选)
14.(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
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 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
意思对即可)
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
(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
(各占2分。
)
【2013年】[三] 《三峡》
15. (1)阙:通“缺”,中断 (2)溯:逆流而上 (3)素:白色 (4)属:连接 (5)故:所以。
16.(1)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17.“凄”和“哀”。
18.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
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
【2014年】[三]《爱莲说》
14.(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
(4)“植”通“直”,立。
(5)当然(5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16.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2分)
17.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4分)
【2015年】[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5分)
答案:15.(5分)(1)被选拔,被任用(2)他,他的(3)通“增”,增加(4)了解,明白(5)在国外;在外面,指国外(共5分。
每小题1分)
16.(4分)(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予人。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共4分。
每句2分。
意思对即可)
17.(4分)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共4分。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8.(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共2分。
意思对即可5分)
【2016年】[三](15分)
14.(5分)(1)开阔敞亮的样子(2)交错相通(3)完全,都(4)清澈(5)摆开,撰放,陈列(共5分。
每小题1分)
15.(4分)(1)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
(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共4分。
每小题2分。
意思对即可)
16.(2分)①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
②桃花源中的景象。
(共2分。
每点1分)
17.(4分)《桃花源记》: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
《醉翁亭记》:太平祥和,与民同乐。
(共4分。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2017年】[三](15分)
15.(5分)(1)出名,有名(2)这(3)博学的人(4)官府文书
16.(1)(2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2)(2分)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17.(3分)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018】【三】
15. (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
16. (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7. (1). 对话(语言); (2). 对比
18. 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2019】【三】
13.(5分)(1)这里表示原因(2)感到痛心、遗憾(3)希望(4)用私情(5)这样(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5.(2分)汉室之隆立身成败(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4 分)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预测2020】【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
(2)是进亦忧,退亦忧(入朝为官)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以····为乐)
(4)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成为)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还从来没有过。
3.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___与民同乐___的思想;从选文中看,__欧阳修____更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4.请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孟子的“忧乐观”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