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拟话本:是模仿话本而出现的白话小说,标志着古代短篇白话小说走向成熟。
✧吴江派:出现于万历年间,以吴江人沈璟为代表,包括李天成、王骥德等人,为明代戏曲创作和研究起到重大影响。
他们强调场上知趣,反对案头之曲,主张戏曲语言本色,反对骈俪派堆砌辞藻,要求用语浅显质实。
强调音律,但有时因过分讲究舞台性而忽视了文学性。
✧临川派:明代中后期与吴江派对立,以汤显祖为代表,又名”玉茗堂派“,包括阮大铖、孟称舜、吴炳等人,汤显祖从提高文学性的角度,要求格律服从文辞和内容,重文采、才情,不受格律的约束。
作品代表,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台阁体:以明成祖到明英宗时期的三位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在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以“阁老”的身份,聚集了一批得意满志的文人,形成的雍容典雅、点缀升平的诗文流派。
其创作以应制、颂圣、应酬唱和题赠之作为主,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茶陵派:“三杨”相继过世之后,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日益显露,武宗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维护国家权益的正统官员与刘瑾集团的矛盾冲突日渐激剧。
面对这一政治格局,台阁体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台阁体的文学复古运动开始崛起,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便是文学复古运动的前奏曲。
李东阳倡导体正格高、声雄调畅的诗风,以纠正台阁体雍容柔弱之气。
其诗学唐宗宋,有拟古乐府白首,开格调说与复古派先河。
✧复古派:以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为代表,他们以弘扬古文古诗为号召,借高古的格调、壮阔的气派、雄浑的风采与台阁体的“雍容平易”“富贵福泽”相对抗。
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口号,主张匡正台阁体的弊端。
当人们已厌倦台阁遗风并急欲寻求新鞥个新气象的时候,复古派的口号及其创作实践便受到百般推崇与热切响应。
复古派结束了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是有功绩的,但难掩古色古香形式下的苍白与空虚。
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齐名,主要指其诗文,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反映了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
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
乐府乐府——最初指音乐机关,汉初已经有乐府,汉武帝时扩大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这样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
到了唐代,乐府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更关注社会内容,白居易倡导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乐府从而又转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古倾向】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俪声偶之辞,未能自出新意。
柳开、田锡、穆修等人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三派的分别。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而此前太祖、太宗两朝的诗风,则是以当时的文坛巨子李肪、徐铉及其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西昆”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西昆体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习惯于将发生于北宋中叶的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新。
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
元佑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苏门四学士。
四学士都能诗,唯黄庭坚能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与苏轼并称苏、黄,对宋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以其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
作诗以学杜为宗旨,喜欢用拗句。
其诗被称为“山谷体”。
【后山体】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诗风瘦硬,被称为“后山体”,是典型的宋诗。
【简斋体】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前期诗歌创作深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南渡之后取法杜诗,突破了江西诗派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被称为简斋体。
【江西诗派】指宋朝时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黄庭坚在世时,其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37.后七子: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38.公安三袁: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兄弟三人中以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革套”就是由他提出来的。
“公安派”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要求诗歌创作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39.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已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
40.拟话本小说:明代拟话本小说的先驱是宋元“小说家”的话本。
早期的话本主要是供说话人表演时做提示情节使用的,明代后期随着社会上长篇通俗小说的迅速繁荣,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大批出现,此即为“拟话本”。
明末出现的拟话本小说集约有二十种,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
41.《四声猿》《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作者为明代中期的徐渭。
《四声猿》杂剧本的形式方面有不少创新。
大胆突破了南北戏的界限,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之中,完成了较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徐渭成为第一个大量写短剧的作家;《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
42.南施北宋:清初入仕诗人施闰章鱼宋琬的并称。
施闰章,宣城人,宋琬,莱阳人。
二人一南(施闰章)一北(宋琬),他们的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所以在诗歌上俱主张温柔敦厚的诗风,故称为“南施北宋”。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楚辞楚辞之名出现于西汉早期,有两层含义:(1)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 本义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
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因此“楚辞”一词后来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2)是一本诗集名西汉刘向整理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为《楚辞》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根据诗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两个部分。
(1)从开头到“岂予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以描述现实为主2)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
《离骚》一诗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诗人从叙述自己的身世、理想、遭遇入笔,强烈地抨击了楚国的政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全诗借用古代神话,驰骋壮美奇特的幻想,绘就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的画卷,寄寓了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波折,并展示了他为理想奋斗不息、至死不渝的崇高人格。
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习惯上把这个时期及后来魏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为“建安文学”。
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建安诗人生当汉末的动乱年代,大都饱尝忧患,身感乱离的悲怆。
这种悲怆的情绪和“拯世济物”的雄心、建功立业的愿望相结合,反映在诗歌中,形成了慷慨悲凉、激昂苍劲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
他们根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注重“音律”的新诗体。
从此,中国的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明体集大成的作家:庾信《哀江南赋》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文体,是和“古文”的不拘格式的形式相对立的一种文体,也叫“骈偶”或“四六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旦本、末本:
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
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
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6、xx《西厢记》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参考
答案: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在:
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五本二十一折。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第二,人物性格鲜明。这应当说是《西厢记》最成功之处。王实甫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
11、元代的“水浒戏”作家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
答案:
元代产生了大批的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今存目的就有3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就数量而言,水浒戏写得最多的是高文秀,见于著录的有9种,其中以李逵为主人公的就有8种,但现存的只有《双献功》。
12、元代的包公戏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十五章三国演义
一、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
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
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南戏:宋代出现的戏曲样式。
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故又称“温州杂剧”。
体制自由灵活,可长可短,无严格的宫调要求,而且有接唱、合唱等各种形式。
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即传奇。
散曲: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是在宋、金时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
散曲分为小令与套数两类。
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
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
套数又被称为“散套”,是由宫调相同的两支以上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
“煞调”、“尾声”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上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备。
这种形式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台阁体:明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
他们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他们的诗文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 和“应酬”之作。
“台阁体”貌似雍容典雅,实则脱离社会生活。
这种文风由于统治者的倡导、效仿,以致沿为流派。
茶陵诗派:明代诗歌流派。
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认为学诗应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
尽管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比较贫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类,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
它宗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拟话本:明清时文人模仿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由于模仿话本所作,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还保留某些话本特点,所以称为“拟话本” 。
前七子:明代诗歌流派。
是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等七位作家,他们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
由于他们的文学主张相同,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
《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毛诗郑笺:毛诗又称古文诗,由鲁国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毛诗郑笺》为毛诗最终取代三家诗并成为千古一尊奠立了基础。
《山海经》: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之手,保存了不少神话资料。
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尚书》: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一批古代历史记录,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今传《尚书》有古文和今文之分。
感生神话指的是妇女因感应而受孕的一类神话,如我国神话中的简狄吞卵生契,姜嫄履大人足迹生后稷等神话。
四家诗:《诗经》在汉代的传授有今古文之分。传授今文《诗经》的有三家:齐诗,由齐人辕固生所传;鲁诗,由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由燕人韩婴所传。这三家合称三家诗,在汉武帝时列入学官,但后来基本亡佚。古文《诗经》就是毛诗,由毛亨和毛苌传授,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诗经》本子就是毛诗。
汉乐府: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有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与杂曲歌辞四类,其中以相和歌辞最多。汉乐府尤其是汉乐府民歌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优秀传统。
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的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骚体赋: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言,汉初的赋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因此被称为骚体赋。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
竹林七贤:魏晋间的七位作家阮籍、嵇康、刘伶、阮咸、王戎、山涛、向秀。
左思风力:西晋作家左思的创作风格,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
宫体诗:南朝梁代出现的一种诗体,大都描写闺情,风格绮靡。
新体诗:齐朝永明年间,随着音韵学的发展,沈约等人将汉语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来,提出一系列理论,形成了新体诗。这是格律诗的开端。
《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富有文学性。《公羊传》、《榖梁传》均作于汉代,前者为齐人公羊高所作,后者为鲁人榖梁赤所作,主要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叙事很少,文学、历史价值不高。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评卷说明:一般应从以下三方面作出简单解释,1、时代;2、人物或代表人物;3、主要成就、特点或主要主张、主要作品。
春秋笔法:《春秋》在记载历史时语言简练,常于只言片语中寄寓鲜明的褒贬色彩,即所谓“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楚辞: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人物是屈原、宋玉。
《汉书》体例:由四种体例组成,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叙述了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年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为作者的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以编者题之为“古诗”,一共为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文人们人生苦短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为作者的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以编者题之为“古诗”,一共为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文人们人生苦短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
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也就是指作者自己或和神仙游历仙界的情景及感受,游仙诗内容尚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班张:汉赋作家班固与张衡的并称。两人都是东汉人,都擅长于大赋写作。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故此,后人常以两人并称。
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后期。东汉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两司马:指汉武时期两位著名作家: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司马相如为汉大赋的首席作家,其代表作为《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史学大师,其所撰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故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四家诗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歌。《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小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赋比兴指的则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比:比喻。兴:借助其它事物作为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为后代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史记》体例:《史记》由五种体例组成: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全书以本纪为纲,其它各部分互相配合补充,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上至黄帝、下迄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基础。
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代表诗人是谢朓等人。
七体:枚乘《七发》确立了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形式。后代许多作者如傅毅、张衡、曹植、王粲等等,受《七发》的影响,都曾使用过《七发》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结构,并且以“七”名篇。由于此类赋作较多,以至于《文选》在赋体之外,特立“七体”。“七体”又称“七林”。
扬马:汉赋作家司马相如与扬雄的并称。两人都是西汉人,都是蜀郡成都人,又都是汉大赋的代表性作家;而扬雄作赋,又极力模拟司马相如,故后世常以两人并称。
删诗说:这种说法最早出于西汉的司马迁,他认为是孔子删定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与礼义,……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
神话: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九章:屈原所作九篇诗歌的总称,有《涉江》、《哀郢》、《抽思》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等八个国家春秋时代的历史,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战国策》:杂记西周、东周以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魏、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期,止于秦灭六国,约二百四十年。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和行为。
上官体
吴中四士
诗圣、诗仙
张王
初唐四杰
山水田园诗派
三十六体
郊寒岛瘦
沈宋
大历十才子
古文运动
唐传奇
文章四友
三吏三别
皮陆
新乐府运动
边塞诗派
韩孟诗派小李杜Fra bibliotek俗讲诗圣、诗仙
元白诗派
变文
花间派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笔记小说集,分36门,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的轶事和言谈。
建安七子:建安时期七位作家: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应玚、陈琳、徐干。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深刻反映现实,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刚健清新。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作家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北朝三才子:指北朝的三位作家:温子升、邢邵、魏收。
汉大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互见法: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在《史记》中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