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陶山镇小叶梦倩最近看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初出茅庐的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刘老师仅借助于“粉笔+黑板+书本(插图)”的传统手段,没有多媒体的渲染,更没有夸张的表扬,更多的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这样返璞归真的课堂,创造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契机,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的体验。

这样朴实无华的课堂,却最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最能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表达出来,而不是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或活动中,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

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不管是哪位老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在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许多探索,做了很多思考,而其中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都会认真对待的,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才会有教学的进步,也只有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实践,灵活应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这才是数学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1例如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本学期《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一,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等抽象的名词,可是这些真的就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看完夏老师的堂实录我才知道重难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并引导他们理解分数的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所以我们常常因为忽略了学生的本质需求而导致我们上了一堂“非学生所需的”。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的当回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

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

想着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

想着我要做什么?为学生铺设平台,让学生自动,为学生构建舞台,让学生互动。

教育的成功一靠服务,真心实意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帮助指导他们满足需求;二靠关爱,体现为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是对优等生,中等生,还是期待成功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认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的做到让每块金子都能发光。

正如田立莉老师所说:“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收获着学生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收获,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2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分别汇编了8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堂教学的感悟等。

二、精彩分享1、常态下的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

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的质量。

2、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3、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在堂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述不尽如人意。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第一篇: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

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桌前好久,都未翻过。

有一天,百无聊赖,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

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

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

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带着疑虑,细读起来。

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

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著,边看边想。

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

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

最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最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感悟刘可钦老师常态生命课堂陈波假期中,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方式。

主要内容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受益匪浅。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

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

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

比如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

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

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作为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我觉得也是很幸运的,研读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

一些疑惑也就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了。

教师的职业艾文涛可谓平凡而又伟大,对于我来说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缺少的东西还有很多,这一章易懂而且实用。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

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如此之外,留给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

于是我常常思考,追求计算机科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同学让我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推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有名气刘可钦体育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

大凡听过刘老师课的老师,都觉得刘可钦同学的课堂,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课堂——气氛火暴,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听刘老师的课,如沐浴春风,让人感觉清新自然。

刘老师曾经也禁欲主义过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但现阶段的她,更注重的是在常态的教学着重于中会,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地拖累学生。

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教学内容,用教育工作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奇异、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童的心灵感受。

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家长的心情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

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才,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无论如何起到效果。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如何把仅有的40分钟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我工作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探索的目标。

最近有幸读到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细细拜读之后我豁然开朗,尤其是刘可钦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是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刘老师的课清新自然让人如沐春风。

现在的课堂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热烈的效应,看似激情如火、讨论热烈、现场劲爆,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很多老师上公开课过度依赖于课件,当然制作精美的课件可以有助于教学,可是一旦过度使用,给人感觉好像是离开了课件这节课就无法上了。

刘老师却很少依赖精妙的课件(m..),她多用传统的媒介,她的课朴实无华,教学效果好、质量高,课堂上她更多倾注的是感情。

能俯下身子与学生共鸣,启发孩子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刘老师身上沉淀出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上刘老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的方式无不体现出教师的人文素养,她鼓励孩子说真实的话,而我在工作中却往往追求成绩,让学生明白解题原理,弄懂数量关系。

关注的是做题的正确率,所以课堂上多提问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那极少数弱生。

追求课堂整体效果,没有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角度去把握教学,刘老师能关注孩子心灵的感受,她设计的提问都是有梯度的;对孩子都是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他的课堂是有温度的;孩子们学的是愉快的;就像鸟儿在天空自由的飞翔。

孩子不怕说错,能大胆表明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们的老师会根据他们的回答而会调整提问的方式,引导答题的方向。

老师激励孩子们的发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我以前在公开课上就害怕出状况,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担心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来,不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担心课堂上节外生枝,担心预设的时间不够,总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把孩子往自己的思路上引导,这样的一堂课是没有灵性的。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当当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是一本我在教育大都市图书馆借到的一本书。

我最开始并没有太大的期望,但是当我真正读完书后,我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震撼和启发。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课堂上的精彩教学示范和独到的教学观点。

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解读,作者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作者在教学中所展示的激情和热情所深深感动。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充满热爱和激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染学生。

在作者的课堂里,学生们都被他激情四溢的表达方式所吸引,他们参与积极,思维活跃。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教学热情,才能够真正影响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其次,我被作者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的独到见解所震撼。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巧妙运用游戏、小组讨论和趣味激励等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他通过游戏和活动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使他们在玩乐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小组讨论中,作者运用协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和分享的精神。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而且更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我也被作者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所感动。

作者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对学生的耐心倾听和鼓励。

他关注学生的思想感情发展,倡导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使我对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上帮助他们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人格。

最后,我被作者的教学心得和经验所启发。

作者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解决方法。

例如,作者强调解题思路的培养和拓展,提供了多种方法和策略。

他还提供了很多案例和教学实践,深入地分析了学生易犯的错误和疑惑,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
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四、钝感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2
本学期,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

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

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
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八位名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前提。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也只有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情和执着,做到了这份坚持和追求,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开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