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究类题目的解析(公开课)

合集下载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ppt课件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ppt课件
12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 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 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 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
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 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 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 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 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思路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表述答案表述不准答案来源不清答题内容不明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材料教材材料教材设问间的递进关系答案肯定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1概括
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 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6
公式三、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的表述
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A
科技
原因、条件、 目的
内容、表现、 特点
B
影响、作用、经验、 教训
7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 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 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 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 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 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 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 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高三历史复习:材料解析题解法及典型例题指导PPT课件

高三历史复习:材料解析题解法及典型例题指导PPT课件

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 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 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 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 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 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 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 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 (1949—)
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 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 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③确定能 力考查的方向。正因为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所以读材料时,一定 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地读 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 字。
⑴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 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 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 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如“阅读 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朝代的史料”,同一朝代就是考生解题所必需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因此,对这些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掉 以轻心。
——《甲午中日战争》下
材料二 中国所制炮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 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 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 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
——《甲午中日战争》下

中考历史选择题史料和史学类之分析与突破 课件(共33张PPT)

中考历史选择题史料和史学类之分析与突破   课件(共33张PPT)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 《清史稿》 ,后改军机处。”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 《军机大臣
改称办理军事处。"
年表》
A.因战事而设 C.强化了君权
B.设于雍正十年 D.设于雍正年间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孤证 不立”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根据题干
“‘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 明某件事情成立)”A、B选项主要在《 清史稿》一处记述,不符合;C选项材 料中没有体现;关于的设立,《清史稿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清明上河图》,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4.(2020·广东·20)1964年10月17日 《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 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 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 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 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 评述的是中国( )
【解答】“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 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 旒”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白居易认为隋 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 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 基础知识。
3.(2020.广东.10) 孟元老所著 《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 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 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
(一)题型概述: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 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史识即是以科学 的史学观作为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 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例如:2020年广东中考第 3.4.8.10.20.23题.2019年广东中考第 1.4.5.9.21题.2018年广东中考第 1.7.13.15.18.25题.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 史料实证题的答法 讲座课件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 史料实证题的答法 讲座课件
2 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 证自己的观点。
3 对史料整理和辨析,判断其价值;利用不同类型史料 对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
4 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恰当运用 史料对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 史料实证题的答法 讲座课件(共32张PPT)ppt课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目录
什么是史料实证 在试题中如何考查
答题思路和原则
一、什么是史料实证
核心理论
核心能力
(历史观, 历史知识、
历史
能力、方 解释
法等)
核心方法
史料 实证
唯物 史观
核心价值观 (体现育人功能)
历史学 科
核心素 养
家国 情 怀
时空 观念
核心思维 (基础和观念)
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 认识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时空观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 世,至于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 (谓)至圣矣! (1)分别指出《史记》与“孔子衣镜”的史料类型。(4分) 答:《史记》属于文献史料(2分),孔子衣镜属于实物容,你有什么发现? 并加以说明。(10分)
实物史料 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
口述史料
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 传说、史诗
图像史料 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
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 一。其具体途径一般是: 1.广集资料(原始档案资料—正史资料— 正史以外的史书资料—史书以外的文献资 料、实物、口碑等) 2.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 史料实证题的答法 讲座课件(共32张PPT)ppt课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答方法例析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答方法例析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答方法例析一、高考试题示例1.(2014·四川文综·14)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解析】(3)第一小问如何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评价方法,结合材料我们看到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故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的评价;“如何”评价含义二之的是对“中体西用”的看法、观点,梳理材料、提取关键词,概括归纳可知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第二小问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也即前述评价方法,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

【答案】(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2.(2014·大纲全国卷·37)材料一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年)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高中历史高考试题史料实证的考查解析

高中历史高考试题史料实证的考查解析

高中历史高考试题史料实证的考查解析高中历史高考试题史料实证的考查解析一、史料获取史料获取是指收集证据史料。

史料是我们认知和重构历史的依据,任何历史认知和历史结论的获得都是基于对史料的正确分析和准确演绎,可见,史料获取是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高考试题对史料获取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考查考生是否准确掌握史料收集的基本途径,二是考查考生能否依据研究主题准确收集史料。

1.对史料收集途径的考查。

史料收集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到图书馆和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及图片史料;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相关口述史料;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史料;现场考古或对考古现场实迹复原;观看纪录片等影像史料;利用网络资源等。

2015年上海卷第39题问题二较为典型地考查了考生对史料收集途径的掌握情况。

例1 为进一步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除文献外,还需填补哪些考古证据上的缺环?(材料略)该题以海上丝绸之路设置情境,要求考生提供新的考古史料来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其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是否正确掌握收集考古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该题所给的评分标准是:(1)水平1——能阅读地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证据链问题。

(3分)如①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继续寻找古沉船。

②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在马六甲海峡、非洲东海岸等沿海地区继续寻找古沉船。

(2)水平2——回答较笼统。

(1分)如搜集更多的考古资料。

其他答案则不给分。

由此可见,该题的解题关键是应结合题目所给地图,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地点收集考古资料,使之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这提示我们在收集史料时一定要有强烈的证据链意识,不管通过何种途径收集何种类型的史料,它们之间应能相互印证,这样收集的史料才具有证明力。

2.对依据主题收集史料的考查。

在开展历史研究之前,研究者往往要先确定研究主题或提出研究假设,然后根据研究主题或假设收集史料作为证据开展研究。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理论解读与教学建议课件(最新)PPT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理论解读与教学建议课件(最新)PPT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证据运用上的训练:以史料证明史实,以史实证明结论 养成“实证”意识,信奉“实证精神”、遵守“实证”原则 无论是论证、叙事、还是评史,都要遵循“论、叙、评从史出”的原则。
加强基础训练:读懂史料、学会提取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的基础之基础是什么?
有时是同一层次,有时是二个层次 读懂文字史料(谈何容易?限于文字)
古代、近代的文献,当代的文件 难点:历史课不等于古汉语课 操作上:一、阅读成为常态,二、提供典型材料,三、必要的解读点评。—— 困 难:文字、术语、用典等。(?)
—吕思勉《读史札记·后魏吏治之坏》 北魏行三长制前,官吏无俸禄,吏治怎能不坏?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小结 提取信息列在“水平一”,它是整个“史料实证”的基础,也是史料教学的基础。 切不可因其列于“水平一”而有所看轻或忽视。 — 素养:读书不受古人欺 从教、考的目标上看,最具有操作性
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特别是文献学知识时,所谓课堂讨论,是有害无益的,只能 流于空谈,流于无根之谈,并且会妨碍学生潜心读书,打好基础,而直到大学毕 业,绝大多数同学并不能具备相应的知识。
当然我的课,绝不让同学讨论,即使是博士生的课也是这样;虽然我知道很 多同学特别想表现其不同寻常的见识。
上学读书,独自潜心读书最重要,凑热闹最有害。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 史料实证题的答法 讲座课件(共32张PPT)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 史料实证题的答法 讲座课件(共32张PPT)

个别表述不同,如:版本的差异或主观意图 孔子衣镜上少了 “天子”字样,多 了“至今不绝”等
例2:比较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文献史料是 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指出《起居注》和《实录》对案例记录的不同之处。 比较两种文献的史料价值并说明理由。(8分)
解析综合题
编纂概况
案例:雍正二年 (1724年)八月十七日
——1970年印第安人代表为庆祝“始祖移民”登陆 350周年仪式准备的讲稿
评分标准: 等级四:能从多角度(3个及以上)区分出三则史料 之间的不同,并且对其价值有准确的分析;从理论层 次上总结出如何运用史料来研究历史事件的方法。 (16~13分) 等级三:能从多角度区分出三则史料之间的不同,对 其价值分析不够;或从两个角度指出三则史料的不同, 但对其价值和不足之处分析准确;能够多角度指出史 料不同,并准确分析了其价值,但未能在理论层次上 总结出如何运用史料研究历史事件的方法。(12~8 分) 等级二:仅从单一角度指出三则史料的不同,不能准 确对其价值和不足之处进行评析;完全脱离材料,仅 从理论上总结辨析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或原则。 (7~4分) 等级一:未能明确区分三则史料的不同,价值分析不 准确或没有分析,没有理论总结(3~0分)
示例:(续)
材料记载内容不同:材料一、材料二以描述历史现象 (过程)为主,如感恩节来历以及第一批殖民者窃取 印第安人食物的情节;材料三也有对历史现象的描述, 但重点在价值判断。
答:材料丙。
理由: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 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 应对其他史料印证。
例4:史料的搜集和辨析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探究 “英国人在美洲的殖民活动”这一主题时,你认为 应该如何辨析下面这些材料?(16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选取和运用应注意原则或方法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 2.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3.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多重史料相印证 5.单个证据不成立(孤证不立) 6.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①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 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②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 界殖民体系; ③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 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2)原则:论“半从两”流史通到出何处。,皇权威仪就
散布到何方。
(1)指出该组从材料直接推导出结论不合理的原因,(3 分)并补充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使 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3 分) (2)从探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3 分)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 “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 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 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 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 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 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使用材料甲、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 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秦陵甲胄出土 改变“秦代无头盔”之说
人们往往被兵马俑所震撼,但令人费解的是兵马俑中的士 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秦人尚武,不怕 死,才会在战场上光头赤膊,不戴头盔。然而在1998年 ,考古人员在秦陵发现了石铠甲坑,出土石质头盔,该发 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军事装备研究上的一个空白。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土文物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4分)
——吴恩远《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 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
2010年福建文综卷第17题: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 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 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 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 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 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
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 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 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 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 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 为第一手史料。(3分)
(2)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距离那个时 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 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
课本中的史料
这些属于哪一种史料呢 ?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 农业的始祖。
自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 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 丰县,有村曰朱陈。……家家守村业, 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
材料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 价值较高;材料甲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 其他史料印证。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014年8月11日报道,广
岛传大闻学(副口教授述崔)真也硕在是今考年证上历半年史的的“演有剧效与证电影据”之课 里影本一不,片中,可放有央尽否映 多 大管认了 位 学一 韩 、其其部 国 发真价名慰掘实值为安慰《妇安性的未口妇不有结述历如效束当史实性的年资战的料物;争历的证右》 史 教据翼的 , 授高分纪 也 吉录 包 见,子片 含 义但说。 了 明绝这该 日 的 讲番解话,的以目及美的国是的否日籍定下日院本议侵员本略田的麦历克史对二。战(慰3安 妇分表,示每同点情的1分发言)。
口述史料是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指各种神话、 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 访调查记、座谈录音等;
影像史料是指图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按史料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 史料。
1.含义:(1)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即 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 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 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 情况。
探究四
探究四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分材料说一分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组同学主题探究学习的相关材料和结论
(1组)别 理由:不能由单一材料的材料推导出宏大的历史结论结论。 (孤证不立)(3分)
结论可修改为“秦秦统代治者货认为币外设圆象计征受天命皇,内权方至“上皇的权至思上”想是我影国响古 比较大”。(3分)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 代封建统治思想的主 或:材料可增加,历代沿袭了圆形方孔的货币样式;董 仲舒某组的君权神授;明状,朝象征北君京临天城下的,皇设权计至上等,秦。(流。3分)
考情分析
近几年高考在试题命制中史学研究类试题作 为一种新的题目类型,地位日益凸显。已成 高考命题的新趋势之一。
山东2010年27题考查到史观问题(影响史料解释的因素) 2011年27题考查史料运用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事物)33题 考查影响史料解释的因素(研究者的评价立场)
12年16题影响史料解释的因素(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2012·滨州市高三一模)下面图片材料《好 大的南瓜呀! 》若用于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它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它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它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探究二史料价值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 组画面。画面中的故 事发生在 1919 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13年35题改革史考查史料价值(文字史料话本的价值)
14年38题第(3)问考查史料选择的问题(史料价值)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高考”部分5道题目的练习,了 解高考中有关史料研究类题目的考查角度。
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合作探究,总结史料研究 类题目的一般规律,如史料的类型、获取史料 的途径、影响史料解释的因素以及史料运用的 原则和方法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 人,……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 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探究一 材料阅读 材料“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 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 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1.一天,鸣凤在走廊上 遇见觉 慧, 便习 惯地称 呼觉 慧为“三少爷”。
2.觉慧和鸣凤 正在聊 天,大 太太 周氏 派人来 找息。周 氏虽也 不忍, 但这 是高老 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 到花园的 湖池边 ,那是 她被 迫选定 的归宿地。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35题: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 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 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 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 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 济远轰击。”这说明( )
一些右翼分子喊出了“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 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 对此你做何评论?(3分)
火烧阿房宫 项羽含冤2000多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000多年来,项羽都被认 为是火烧阿房宫的罪魁祸首。但考古显示,阿房宫夯土台 上仅有夯筑土墙没有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根本没建成,何 谈被项羽付之一炬。
3、运用所总结的规律和方法进行达标练习,提 高解题能力。
史料类型
根据表现形式(载体)的不同,史料被分为文字史料、 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类型。
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遗物、 出土文物等;
文字(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 官私史书、档案文书、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 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影响史料解释的因素
探究三 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 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这位学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一方面历史指 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 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 会出现差异。(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史料运用的原则和方法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 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 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 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 ‘蔡侯纸’。”有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蔡伦 发明了造纸术。你认为该判断 (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