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杨修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观京剧《曹操与杨修》

、
人 物 形 象 与 人物 关 系 分 析
虽 然 新 编 历 史 剧 有 着 与 真 实 历 史 不 一 样 的 情 节 ,但 是 人 物 角 色 的 设 定 还 是 大 体
相 同 的 , 由 此 就 出 现 了 一 个 问 题 ,新 编 是 否 改 变 了 观 剧 者 对 历 史 人 物 的 固 有 印 象 ,
X l NRUI Z HE NGMI NG华 夏 艺谭
哪 怕 事 后 极 度 悔 恨 ,事 前 也 不 会 半 点 动 摇 。 而 本 剧 的 最 后 就 在 刽 子 手 手 起 刀 落 欲 斩
杨 修 首 级 的 瞬 间 ,曹 操 叫 了停 ,满 是 无 奈 地 向杨 修 表 述 了 自 己招 纳 他 后 的 心 路 历 程 ,
且 自负 的人 ,就 算 在 贤 才 面 前 也 不 会 委 屈 自 己 。 而 在 此 剧 中 ,曹 操 误 杀 孔 闻 岱 ,在 杨
修 的 步 步 紧 逼 下 ,慌 张 得 不 知 如 何 是 好 ,居 然 迫 不 得 已通 过 杀 妻 的 方 式 使 杨 修 信 服 自
己 的谎 言 ,甚 至 后 来 为 解 诸 葛 亮 之 谜 去 帮 杨 修 牵 马 ,这 里 体 现 了很 大 的 不 合 理 。 (三 )刀 下 长 谈 显 无 奈 。 历 史 上 的 曹 操 可 谓 是 心 狠 手 辣 ,一 旦 自 己 做 出 的 决 定 ,
曹 军 压 力 ,博 得 了 曹 操 的 钦 佩 与 信 任 ,彰 显 了 自 己过 人 的 谋 略 与 胆 识 。在 加 官 进 爵 之 时 不 忘 搭 档 孔 闻 岱 ,得 知 孔 被 误 杀 后 自此 对 曹 怀 恨 在 心 ,也 体 现 杨 修 的重 情 重 义 。
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

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第一篇: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鸡肋”事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敦。
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
语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
'官属不知所谓。
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梦中杀人曹操生性多疑,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所以常对侍从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曹操昼寝于帐中,翻身时被子掉落于地,一近侍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复上床睡。
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
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意,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
”改建园门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cuījué),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
便去。
杨见,即令坏之。
既竟,曰:“门中…活‟,…阔‟字。
王正嫌门大也。
”杨德祖(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
京剧《曹操与杨修》剧本

京剧《曹操与杨修》剧本曹操与杨修【音乐悲壮,哀鸿呼号】【一束追光,引招贤者上,他正值年少,黑发无须】招贤者:(夸张地)汉相曹操,兵败赤壁,招贤纳士,鸿图大业,招贤呐……。
(隐去)【灯亮】【松林墓地,皓月当空,墓碑上四字「郭嘉之墓」】【曹操率鹿鸣女、蒋干、公孙涵、曹八将,在墓前祭奠】曹操:大汉丞相曹操,率督护将军曹洪、陈桥太守夏侯敦、中郎将张辽、许褚、李典、徐晃、张合,中秋月明之夜,祭扫故参军郭嘉之墓。
【音乐起】曹操:(慨然吟诵)明月之夜兮,短松之岗,悲歌慷慨兮,悼我郭郎!天丧奉孝兮,摧我栋梁。
鹿鸣女:(接诵)从此天下兮,难觅贤良。
曹操:(接诵)哀哉奉孝兮,伏维尚飨。
(白)郭嘉呀奉孝!你若不死,我岂有赤壁之败呀!(哭)鹿鸣女:爹爹保重!公孙涵:丞相如此礼贤下士,天下贤士必然闻风来投。
曹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哇!公孙涵:鹿鸣小姐即兴续诗,与你老人家的诗韵天衣无缝!曹操:鹿鸣女儿虽非亲生,胜似亲生,她的才诗不在蔡文姬之下,当初老夫欲将她许配郭嘉,只恨苍天不佑,郭郎弃我而去了……。
【内马蹄声,曹操等倾听】杨修:(内唱)半壶酒一囊书飘零四方……。
【曹示意,众隐入松林中】【杨修骑马,与书僮上】杨修:(下马,醉步,唱)冷眼观孙曹刘三霸争强,欲报国无明主心中惆怅,僮儿:相公,到了郭嘉先生的墓台了!杨修:(接唱)中秋夜念故人来会郭郎。
僮儿:相公,郭嘉先生的墓台,已经有人祭扫过了!杨修:(心领神会)噢!僮儿:这香灰还是热的呢!杨修:年年今日,只有杨修前来祭扫这冷落的坟台,今年为何这样地热闹起来了?【僮儿发现曹操所书祭文】僮儿:相公,这祭扫人名叫曹操!杨修:(故意高声地)哈哈哈,你说的是那个曹孟德么?(唱)曹孟德也曾东征西讨,得荆襄灭刘表意气自豪,赤壁兵败如山倒,十万战船被火烧。
残兵败将逃至华容道,幸遇着关云长,他本是老曹的就知交,悲悲切切苦哀告,刀下捡得命一条,他若想力挽狂澜于既倒,求贤纳士谋略高曹操:(更成便服上)哈哈哈……说得好,说得好!既知曹操招贤纳士,先生何不投在他的麾下,以展济世之才?杨修:老头儿,你晓得我是那个?叫我去投曹操!曹操:先生乃是当今奇才杨德祖,那曹操正愁寻你不着。
曹操与杨修

(操求贤若渴,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没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人尽其才。既要招才,还要用才,更要惜才。)
修:“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不考虑个人遭遇。性格没变,直率不改。
(2)“可惜呀可惜,可惜你,不明白!”“可惜呀可惜,可惜这不明白的是你呀!”
A操让修明白什么?不懂人情世故、恃才傲主。
a修不懂“人情世故、恃才傲主” 在第六、七幕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7.京剧中的曹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历史上曹操有什么不同?
京剧:既有雄才大略、招贤纳士的一面,又有用贤多疑、嫉贤妒能的一面。
小说:千古第一奸雄。
历史: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三、 结束语: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创作的曹操形象是有差异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是不同的。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任由今人评说,正所谓“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杨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3)面对面的谈话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更可看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5.课堂讨论:戏剧的语言是凝练的,下面同学们找出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并品味其深刻内蕴:
(1)“初衷不改,天地可鉴!”
操和修的初衷分别是什么?
操:“丞相‘念之断肠’的襟怀” ,既有广纳贤才成就一番霸业的理想,更有大济苍生、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大志。因为这句诗的出处是《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生1:《三国演义》曹操是奸诈、阴险的,但我觉得历史上的曹操应该不完全是这样的,应该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是奸诈、阴险,但另一方面应有宽宏大量的气度,否则他也不会被追认为魏武帝。
师:啊,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看法?
生2:史学家以刘备、楚汉为正统,再加上戏剧小说的渲染,使曹操成为一个玩弄权术、损人利己的乱世奸雄,这样是不对的。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唯才是举的人,“举贤不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的。他可以说是文韬武略,鲁迅说他文风是清俊通脱,简约严明。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提倡并影响了建安文学的传统范式。
曹操与杨修的故事

曹操与杨修的故事魏国有位谋士,名叫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
一天,塞北来的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糖,曹操吃了几块之后收了起来,并在盒盖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递给大家传看。
大家不明白曹操的意思,有的夸曹操的字写得好,有的夸糖盒精美……曹操却一句话也不说,笑了笑就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杨修进来了,看大家围在一起议论纷纷,便凑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一盒酥糖,再仔细一看,盒盖上还有曹操的题字:“一合酥。
”足智多谋的杨修琢磨了一下便笑了起来,连说:“今天有口福。
”伸手拿过盒子,打开盖子取出一块酥糖吃起来。
大家惊讶地看着他,他也不解释,还取出一些酥糖,一人一块分了起来。
这些人拿着酥糖,谁也不敢吃。
杨修笑着说:“吃吧!这是丞相的命令,一人一口酥嘛!”经他这样一解释,大家才明白过来,于是放心地享受起又甜又香的酥糖来了。
原来这是个字谜,“合”字可分解为“人、一、口”,加上前面的“一”,后面的“酥”,就成了“一人一口酥”了。
大家刚吃完,曹操回来了,看着空空的盒子,又看杨修在场,便明白了,却故意问:“谁叫你们吃的?”杨修走上前笑嘻嘻地说:“是丞相您让我们吃的,我们怎敢违命呢!这不是写着一人一口酥吗?”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并说:“我就知道是你解开的这个字谜。
”当然,曹操虽然满面笑容,可是内心里却更加嫉妒杨修的才智,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除掉杨修。
------------杨修过于高傲自大,虽然有学识,但是过于喜欢卖弄自己的聪明。
这让他逐渐成为曹操的眼中钉,直接影响到曹操的利益,曹操心胸较为狭窄,所以杀了杨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往往那些喜好表现、锋芒太露的人,不是受到别人的排挤和打压,就是遭到别人的陷害和污蔑,结果事事不顺,万事不成。
所以做人不要太锋芒毕露哟。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
2001年04月04日20:27:51
赤壁之战后,汉
相曹操败而不馁,力
图东山再起,一统三国割据的局面。
他求贤若渴,甚至发布《求贤勿拘品行令》广罗人才,名士杨修为曹操赏识重用,并且政绩斐然。
然而,却酿成了一出悲剧。
曹操和杨修,都是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但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
杨修终于被杀了。
曹操多么不想杀他,又不得不杀他;杨修多么不想得罪曹操,却又屡屡得罪了曹操。
两个卓绝的英才,两个高傲的灵魂,在无情的撞击中,一个过早地陨落了,一个也陷入痛苦和绝望……是耶?非耶?创作人员无意强加于人。
《曹操与杨修》深遂的意境、隽永的美感,以及编导着力开掘的世界性主题感染和震慑着当代观众。
剧中所传递的两种人格、两个灵魂的撞击所发出的悲天动地的震撼,每场演出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它获得了中国戏曲艺术最高荣誉“中国戏曲学会奖”,又获得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唯一大奖─“程长庚金奖”。
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称为“中国现代戏曲的标志”。
(上海热线)
相关新闻
- 昆剧《三打白骨精》04月04日19:47
- 昆剧《玉簪记》04月04日19:44
- 昆剧《血手记》04月04日19:39
- 昆剧《司马相如》04月04日19:37
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剧作、舞台与创作

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剧作、舞台与创作《曹操与杨修》是80年代推出的新编京剧,在剧作和舞台呈现上与传统京剧剧目有明显区别。
传统戏曲剧本是集诗词歌赋为一体的综合文学,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期间用诗歌抒情写意,一个可以反复品味的唱段优先于剧情推进。
若是以当下青年人的眼光看,传统戏曲的剧情就有些拖沓。
而《曹操与杨修》则明显不同,剧情起承转合步步推进,从两人初见如知己到产生隔阂,然后隔阂加深,最后走向毁灭,结构非常饱满,条理清晰。
其中矛盾冲突一环扣一环,确如西方戏剧理论所言,将曹操与杨修这两个人物摆在那,并不是作者要让悲剧发生,而是两人自己相互碰撞的结果。
剧中穿插了招贤者的戏份,可能因为人微言轻,仿佛是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这在之前的传统戏曲中还没有见过。
老师道明这样一个角色其实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最后杨修临死与曹操作最后一次交流,招贤者也作了最后一次评论:“他们两边都不明白,可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吗!”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小角色发声,反衬了面对悲剧的无力感。
同为一代才人,一个身为领袖,生性多疑,一个身为部下,恃才放旷。
曹操生疑错杀孔闻岱是悲剧的引子。
面对这件事,曹操认为传出去会令贤才生畏,不敢前来,杨修则崇尚光明磊落,认为犯错是正常的,身为德高望重之人理应承担错误。
杨修坚持己见偏要逼曹操承认,间接杀害了曹操的夫人。
曹操打赌服输要为杨修牵马,杨修竟欣然接受,还觉得这是在维护领袖的言而有信。
从对话中也可得知杨修确聪明盖世,却总要正面争辩,不懂得给上级面子。
曹操因杨修才能而不忍杀他,杨修自以为曹操为图大业而不敢杀他,这样不稳定的联系终究不能维持。
杨修临死前与曹操对话,互指忘了本心,不解对方。
可见两人互相倾慕才华,身份地位和价值观却大为不同。
各自坚持各自的道理,悲剧就不可避免,京剧中如此深刻的剧本是非常难得的。
在舞台呈现上,比较直观的是保留虚拟性的主要特征,改变一桌二椅的简陋摆设,加强了舞台道具和灯光烟雾效果的运用。
国粹京剧——赏析曹操与杨修ppt

京剧中的 生
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 的演员,其中又可细 分为老生、小生和武 生。
老生
• “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 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 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 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也 叫“髯口”,因此还专门有一套髯 口上的表演功夫。胡须的颜色表示 了人物的年龄。老生在剧中一般注 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 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 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 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雍容、端 方、庄重为基调。
《曹操与杨修》
片段欣赏
曹操念白
曹杨初遇 曹军祭墓 杀人辩白
京剧的角色行当
•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 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 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 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由于 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 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 的欣赏兴趣。
花旦
• 旦行中的“花旦”, 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 荡泼辣的青衣妇女, 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 念白,例如《红娘》 中的红娘.
武旦 刀马旦
• “武旦”和“刀马旦” 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 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 青壮年妇女,装扮和 武生差不多,也扎靠 服,她们多在剧中扮 演女侠、女将甚至女 仙、女妖等。武旦和 刀马旦的表演往往还 伴随着热闹的锣鼓点, 烘托场上的气氛。
京剧中的旦
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 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 行当,正旦、花旦、 老旦、刀马旦等等
正旦(青衣)
• 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 的妇女称为“正旦”, 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 衣”,这就是因为正旦 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 的长衫而得名。 •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 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 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 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与杨修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曹操与杨修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3、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
说明:《曹操与杨修》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
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人物。
参与意味着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
对话——与剧本中的演员对话意味着演出;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意味着思辨;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意味着学习。
教学指导思想是,把课堂变成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剧中人物,同时也展现师生自己。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评主要人物的矛盾性格;2、难点:领会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说明: 1、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
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紧扣文本开展分析。
《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
所以,应强调从文章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2、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
应注意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品故事1、导入语: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是《曹操与杨修》,这是一出京剧的选段,曹操与杨修是戏里的两位主人公。
2、提出问题:课文大家事先都预习过了,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两人的关系怎么样呢?请你用一些合适的动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杨修3、小结: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矛盾的:有爱也有恨,最终恨占了上风。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或人物关系),选用合适的词语。
课堂交流。
2、预设答案:(1)杀(2)妒忌(3)怀疑(4)欣赏(5)舍不得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剧情;初步感知曹操与杨修的爱恨矛盾,为下一步品评人物性格设置台阶。
品人物1、过渡与指导:为什么曹操对杨修是又爱又恨呢?这要从曹操与杨修各自的性格中去找原因。
戏剧与小说相比的一大特征在于,它主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反映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提出问题:请快速阅读课文,边圈画台词,边概括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放在两个人的名字前面:(?)的曹操与(?)的杨修(教学重点)
3、指导策略:(1)强调概括与圈画相结合,发言要言之有据,一语中的。
(2)鼓励同学相互补充,相互争辩。
3
2019-05-14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曹操与杨修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3、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
说明:《曹操与杨修》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
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人物。
参与意味着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
对话——与剧本中的演员对话意味着演出;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意味着思辨;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意味着学习。
教学指导思想是,把课堂变成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剧中人物,同时也展现师生自己。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评主要人物的矛盾性格;2、难点:领会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说明: 1、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
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紧扣文本开展分析。
《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
所以,应强调从文章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2、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
应注意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品故事1、导入语: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是《曹操与杨修》,这是一出京剧的选段,曹操与杨修是戏里的两位主人公。
2、提出问题:课文大家事先都预习过了,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两人的关系怎么样呢?请你用一些合适的动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杨修3、小结: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矛盾的:有爱也有恨,最终恨占了上风。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或人物关系),选用合适的词语。
课堂交流。
2、预设答案:(1)杀(2)妒忌(3)怀疑(4)欣赏(5)舍不得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剧情;初步感知曹操与杨修的爱恨矛盾,为下一步品评人物性格设置台阶。
品人物1、过渡与指导:为什么曹操对杨修是又爱又恨呢?这要从曹操与杨修各自的性格中去找原因。
戏剧与小说相比的一大特征在于,它主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反映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提出问题:请快速阅读课文,边圈画台词,边概括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放在两个人的名字前面:(?)的曹操与(?)的杨修(教学重点)
3、指导策略:(1)强调概括与圈画相结合,发言要言之有据,一语中的。
(2)鼓励同学相互补充,相互争辩。
3
2019-05-14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曹操与杨修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3、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
说明:《曹操与杨修》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
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