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_建筑大师贝聿铭谈香山饭店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贝聿铭和他的香山饭店0》

贝聿铭和他的香山饭店2021年5月16日现代建筑领域的最后一位大师“贝聿铭〞贝先生去世了。
决定要好好写一篇关于他一生最特殊的一件作品——香山饭店。
但苦于水平有限,在读过库里大局部关于香山饭店的文章后,我决定用编纂的方式真实的记录和复原香山饭店设计的细节,o,让我们开始吧~由于工程设计在80年代,并且贝先生把庭院设计交给了北京园林局的刘少宗和檀馨。
所以严格来说香山饭店是大师和国内设计师的一次碰撞,是一次现代建筑的探索。
香山饭店是经济改革之初所建造的一批最新的旅馆建筑之一。
那是一次对“第三种方式〞的尝试,这也更值得我们新一辈的设计师学习和思考。
一种为在不久之后发生的转变所尝试的新外乡建筑风格, 它地处北京郊区香山,这里曾是皇家狩猎场,以秋天满山的红叶而闻名。
故宫博物院藏品?静宜园二十八景图?网友秋之居拍摄贝最终的设计是一幢谦虚的与逐渐倾斜的山坡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它淹没在了香山的枫树和松树之中。
白粉墙,灰瓦顶,还有几何形状的窗子,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儒家文人的古典园林,而贝氏家族本身就曾拥有这么一座被誉为典范的园林——苏州的狮子林。
狮子林原为贝氏家族所有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
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
——贝聿铭就是这么一场神奇的轮回,貌似落叶归根,人的精神也要找到一个落脚的港湾。
以下来自访谈贝先生?寻根——建筑大师贝聿铭谈香山饭店设计?〔节选〕实际上在1974年,大约在我离开40年后,我随一个美国建筑师小组回到了,对我来说她完全是一个新的国家了。
是当时的领导人,我家的园林已经成了公园。
1978年我应谷牧副总理的邀请再次访华,并在清华大学做了学术报告,我对听众们说: 你们要更考虑周到些。
那时,他们还没有建造什么,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工程在进行,当然这不包括北京饭店,它太高了,而且我认为它的形式也不恰当。
他们应该考虑一下总体的影响,考虑一下象紫禁城这样的因素,而它给传统的和谐硬加上了某些东西。
北京香山饭店设计浅析

北京香山饭店设计浅析摘要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和建成,对中国建筑民族化的追求和探索,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贡献和影响,有着相当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社会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拓展与深化,导致与当代社会文化的疏离。
本文阐述摆脱千篇一律的国际化转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本土建筑是我们这一代及以后几代人共同的责任。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香山饭店中国建筑民族化责任1979 年,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公园内,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了香山饭店,随即引发了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
这座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筑,以一个大家闺秀式的粉墙黛瓦出现在众人面前。
结合地形蜿蜒曲折,为了保护其内的百年古树,形成了11个院落,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的目的。
一、北京香山饭店设计的特征香山饭店入口的低调与简单的小广场,为后面的丰富的院落拉开序幕。
进入大门就能看到一个开阔并经精心设计的中庭――常春四合院,四面白墙上磨砖对缝的青砖将菱形窗连缀呈一组颇富江南园林特色的图案。
常春四合院是贝聿铭在对中国传统“院”的理解之上,运用园林的设计元素和现代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中庭空间的全新阐释。
而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脊顶精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几条又深又长的走廊,两种空间相互辉映,有松有驰,给人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
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上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设有常春四合院,那里的水池、假山和青竹,使前庭后院具有连续性。
方形和圆形,是香山饭店的两种几何符号,增强了建筑的韵律感。
灰白方圆的不断重复,加强了整组建筑的统一识别性。
香山饭店:古韵风华园艺为生

香山饭店:古韵风华园艺为生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7年第9期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的部分建筑高出10倍。
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这是一次”第三种方式”的尝试,是对中国新本土风格的摸索。
一次寻根,一所建筑,怀旧与时代的碰撞,淹没在香山的红叶与松林之间。
“天人合一”的风水之美坐落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将中国古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杂糅一体,坐拥天然美景,四时换化皆相宜,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香山饭店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中国建筑的一代风华。
饭店依山而建,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问,簇拥着古木、流泉、碧荫、红叶,这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式”的建筑群与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从香山的香炉峰上俯瞰香山饭店,它就像在层峦叠翠里怀抱的婴儿一般静谧。
由此可言,香山饭店在环境的选择上着实”费尽心机”。
传统来讲,人们在建筑设计中往往追求某种潜在的自然之力,将建筑之力与天然场所氛围相映相容,这种自然之力,便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天人合一”的风水之美。
风水是什么?风水是人们通过亲身感受,在丰富的想象中发现自然与人之间生命关系的过程,也是人与天地、自然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的风水思想,体现了人们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中的美好愿望,一种宏阔的宇宙观,他们相信人与自然天地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他们也相信大地是万物赖以生长的根基、源动力。
正如香山饭店一样,它的美并非零散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山地之中整体宏观的美,是大自然有机统一的和谐美。
四季变幻,而它始终风姿卓越,让微乎其微的小生命与自然的大生命息息相通,将默契融合作为生存美学的至高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风水之美的价值所在,勘称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之”魂”。
处处为景面面为画建筑自然美,是造物者在深切领悟环境天然美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手法使景观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
建筑景观分析——北京香山饭店

室外
室内
从平面布局上来看, 对中轴线这一几乎是传统生命力 的东西,贝聿铭理所当然的加以利用,事实上这条轴 室外 线从入口处的广场就已开始,穿过入口,通过主体建 筑,直至后花园。如果说建筑内部“常春四合院 ” 的设置使室内外建筑环境相交融,那么后花园的设计, 使整个香山饭店更加整体。抽象的曲水流觞正是后花 园之于轴线的点睛之笔
从视觉上形成了看与被看得意趣。
后花园
谢谢观赏!
四季厅
窗洞向延伸的、院落式 的建筑,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因为重复 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前 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上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设 有“常春四合院”,那里的水池、假山和青竹,使前 庭后院具有连续性。
而这种设计,恰好符合中国 传统园林的层次丰富,藏与 漏巧妙结合的关系。
前院
行走香山饭店中,你可以感到中国 人寄情山水的情调,于是园林就不仅 仅使室外的院子,取于自然高于自然 的精髓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常春四合院的一片水池、一座假山、 几株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 光彩夺目的四季厅从形式、尺度上看 类似于北方四合院,但其空间的抑扬, 明暗的强烈对比又表明这是一座扩大 的苏州园林的天井,里面的假山水池 也很好的呼应了这一点。常春四合院 是贝聿铭在对中国传统 “院”的理解 之上,运用园林的设计元素和现代空间 的处理手法,对中庭空间的全新阐释。 而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采用完全现代 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的 九脊顶精髓。
北京香山饭店

北京香山饭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特色的红条幅”。
该饭店的设计师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10倍。
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
建于一九八二年,美国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建筑吸收中国园林建筑特点,对轴线、空间序列及庭园的处理都显示了建筑师贝聿铭良好的中国古典建筑修养。
贝聿铭说,他要帮助中国建筑师寻找一条将传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
北京香山饭店位于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
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此地水清气新,为休闲旅游佳境。
饭店周边路网交通发达,五环路擦肩而过,由市中心驾车顷刻而至。
饭店建筑独具特色,一九八四年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见,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饭店大厅面积八百余米,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泻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明媚而舒适。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解读

设计师简介:贝聿铭,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他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获得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项目背景: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
那时的中国政府希望贝聿铭的到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高潮的象征性开端,一场大戏令人振奋的序幕。
因此,政府给出了相当宽松的条件,提供了二三十处选址和项目让其选择,甚至提出在首都北京最核心的位置——长安街,由贝聿铭来设计十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
贝聿铭审慎得对待了政府方面的热情并婉拒了设计高层建筑的邀请,认为过高的建筑会破坏北京作为古都的风貌,为此,他排除了高层建筑的选项,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来雄辩地证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和价值,因为建筑的生命力就是文化的生命力。
由于对外开放,政府就要考虑一定的对外接待能力。
香山饭店是外事管理局委托的项目,选址于香山,一处皇家园林的选址上。
于是贝聿铭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
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看中国建筑的昔影新妆

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看中国建筑的昔影新妆作者:谭苗苗魏思文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23期摘要:随着各国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国建筑设计逐渐趋于“千城一面”,本文深思在现代化浪潮下凸显中国建筑的民族化特色的途径,预判未来社会整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拓展。
1982年,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落成,这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建筑民族化的探索与追求,有着相当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贝聿铭;后现代主义;香山饭店;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作品缺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象征与符号,但当代中国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大面积的“盲区”。
虽然课程化与系统性的设计教学始于西方国家,但是盲目地生搬硬套西方设计理念是不明智的。
中国的艺术设计要想重回东方艺术之美的巅峰,在设计上必须寻根问祖,只有具有民族风格与时代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 当代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定位不当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当代中国建筑面临危机,这场危机折射出了中国当代设计教育方向的迷失。
正如贝聿铭所说,中国当代设计师目前在建筑形式方面应该谋求物力可及与尊重自身文化两个方面的发展与平衡。
这表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只有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才能塑造出真正令人为之侧目的民族特色艺术文化。
2 设计建造香山饭店的意义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从建筑功能性以及实用性的角度来评判香山饭店的设计建造,其实这是明显失当的,而贝聿铭先生之所以选址香山建造这间饭店,也是“想借香山饭店这个契机筛选中国建筑传统值得保留的地方”。
毕竟在反对盲目学习西方建筑形式的同时,传统的大屋顶形式又的确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贝聿铭对香山饭店设计理念

贝聿铭对香山饭店设计理念贝聿铭作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总是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建筑思想。
他对于香山饭店的设计理念也不例外,他通过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居住和休闲场所。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
香山饭店位于香山公园的腹地,周边环境非常优美。
他充分利用了建筑场地的地势特点,将建筑物设置在山坡上,采用了分层的设计方式。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能够最大化地保留原始的山景。
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结合,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景观。
其次,贝聿铭注重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交流。
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物与人们的互动关系。
不论是在建筑的外部还是内部,他都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和开敞的空间布置,使人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然的美景。
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够看到美丽的山景,这样一来,人们在其中居住、工作、休闲时都能得到最充分的享受。
此外,贝聿铭的设计还体现了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
他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
他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结构,既能够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又能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他还在建筑的屋顶设置了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的利用,为饭店提供了可再生的能源。
这种富有环保意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贝聿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还为后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总的来说,贝聿铭对于香山饭店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和休闲场所。
他注重建筑的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倡导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还对于环境保护提供了积极的思考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建筑大师贝聿铭谈香山饭店设计
关 晟采访
孙 捷译 孙凤岐校
作者单位:美国哈佛大学
译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校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1997年7月 本篇是哈佛的《亚太评论》杂志对贝聿
铭就香山饭店设计的专访,经作者同意,在
此献给读者。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
是中国经济改革之初所建造的一批最新的
旅馆建筑之一。
那是一次对“第三种方式”
的尝试,一种为中国在不久之后发生的转
变所尝试的新本土建筑风格。
它地处北京
郊区香山,这里曾是皇家狩猎场,以秋天满
山的红叶而闻名。
贝最终的设计是一幢谦虚的与逐渐倾
斜的山坡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它淹没在了
香山的枫树和松树之中。
白粉墙,灰瓦顶,
还有几何形状的窗子,这很容易使人联想
起儒家文人的古典园林,而贝氏家族本身
就曾拥有这么一座被誉为典范的园林——
苏州的狮子林。
在设计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肯
尼迪图书馆,确立了他的现代主义大师的
领衔地位之后,贝又回到了这个他17岁时
就离开了的国家,并试图重新发现他自己
的根。
香山饭店对贝聿铭来说正是这样一
个寻根的作品,但从那时起,它显然已不仅
仅是一个个人作品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对
中国年轻建筑师是个极大的鼓励。
关:1979年,你接受了中国政府委托,在香
山设计一座饭店,这项业务最吸引你的是
什么?
贝:是中国。
实际上在1974年,大约在我离
开中国40年后,我随一个美国建筑师小组
回到了中国,对我来说她完全是一个新的
国家了。
毛泽东是当时的领导人,我家的园
林已经成了公园。
1978年我应谷牧副总理
的邀请再次访华,并在清华大学做了学术
报告,我对听众们说:你们要更考虑周到
些。
那时,他们还没有建造什么,只有一些
小规模的工程在进行,当然这不包括北京
饭店,它太高了,而且我认为它的形式也不
恰当。
他们应该考虑一下总体的影响,考虑
一下象紫禁城这样的因素,而它给传统的
和谐硬加上了某些东西。
对一个建筑师来
说,周围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我的话
是起了作用,对此我一直十分自豪,那以
后,在紫禁城附近的区域再也不允许建造
高层建筑了。
我想这是我最大的贡献。
他们邀请我在长安街上设计一座建
筑,我表示很荣幸并说我会考虑的,但当他
们告诉我是要建一座高层建筑时,我变得
不太感兴趣。
我觉得在那儿建高层不合适,
他们问我想设计什么,我说我想另选一址
以便我可以设计一座很传统的建筑。
他们
提供了一些场地让我选择,我看中了香山。
关:你想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实现什么想
法?
贝:或许我这么说不够谦虚,但我的确想寻
找一种与香港和新加坡的建筑风格完全不
同的形式。
在60年代末,我设计了新加坡
的华侨银行大厦,但我认为那种风格不适
合中国。
我想要寻找一种新的中国本土建
筑语言,在那次访问中,我去了许多城市,
当时天气非常冷。
我又重游了我家在苏州
的园林,我发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东西,一
些能使这种本土建筑语言成为可能的东
西,从某些方面说,它们已经在那儿了。
这
些50年前,100年前建造的东西,至今仍
是站得住脚的。
建筑与人的生活休憩相关,人们的生
活没有改变。
1978年,当时人们的生活与
我在那儿生活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建筑
没有改变,有些仍被沿用。
于是我打算按照
这一信念去设计香山饭店,你会发现这个
设计的某些地方能使人联想起我在苏州、
扬州看到的一些建筑。
当然,1978年后,中国的生活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那么,今天我是否还会用同样
的方式去设计香山饭店呢?或许我仍会这
么做的。
自香山饭店后,在其他地方建造的
类似的饭店如西安的唐华酒店、苏州的竹
辉宾馆证实了这样做是成功的。
关:同样的本土建筑的尝试曾在60年代的
伊朗和70年代的沙特兴起过,你如何看待
它们的影响?
贝:你现在提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你
不可能造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大楼而又试图
84 世界建筑5 1997
去反映人们在沙漠中的生活方式,你不可能做到。
当然,你可以从某些东西中得到启示,象太阳。
你住在帐篷里还是住在高楼大厦里这无关紧要,但是你必须考虑太阳。
用这种感觉一个人可以在世界的那个地区去发展一种本土建筑,而不是生活本身。
在帐篷中的生活是不可能在利雅得的现代化办公室里重现的。
你不应该这样尝试,在香港和新加坡我没有这样尝试,华侨银行大厦同沿着新加坡河的棚屋毫无关系。
关:你在设计日本的M i Ho美术馆时,为什么不试图使它更“日本化”呢?
贝:我认为日本建筑比中国建筑更多地来自于风景,这并不是说中国建筑忽视风景,但在许多城市里,自然风景很少,它们象纽约的那种人造品,到处是人、墙壁、庭院、自然风景不复存在,但是在日本的许多城市里并不是这种情况,因此,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我希望M i Ho美术馆仍然显示出了与传统日本建筑的一些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是来自于材料,我运用的是钢,他们用的是木头,我用的是玻璃,他们用纸张,但是我在外形、轮廊和山峦的关系上受到了日本风景的启发,我想你们能看到一些共同点。
关:当你着手设计香山饭店时,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贝:噢,老实说,我做了大量的心灵探索。
在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的概念与西方的完全不同,比如说凡尔赛宫与苏州园林,它们毫无共同之处,如果你问中国人他们觉得哪儿更象是在家的感觉,他们肯
定会说苏州园林,这种建筑与自然之间的
关系至今仍起作用。
如何看待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
苏州园林里的那些窗子,它们有时是花瓶
形状的,有时是竹子形状的,有时又象扇
形,而当我们从麦迪逊大街的办公室的窗
子向外望去,东河在我们的整个视线里。
在
中国,土地没有这么充裕,人又很多,园林
不需要那么大,它们不是很大并且环绕四
周,那些窗子更象是一幅幅画框,如果你去
大都会博物馆,你会看到那种园林的一个
复制品,在窗子的一边是一些嫩竹,竹的后
面是一面白墙,在窗子和墙之间只有五、六
英尺远,我觉得它创造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一个人可以从这些想法中开始寻找地方特
色,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关:中国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国家,每个地
区都有它自已独特的特点,然而你选择了
南方苏州的建筑形式,把它运用在北京的
郊区,这为什么?
贝:这一点我也有疑虑,北京气候与南方的
不同,这是事实,但北京住宅里的庭院布置
与南方住宅里的没有什么差别,家居生活
仍是以庭院为中心的,它们同样都是低层
建筑,尽管有气候因素的影响,但在某些方
面,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大。
最初对于是否应该把墙壁粉刷成白色我有
所保留。
北京人对沙石的颜色会感觉更舒
服些。
在北京,灰尘是个大问题,他们说,一
幢白色的建筑要不了多久就会变脏,但香
山是一个公园,灰尘要比城市里少些。
是的,从那时起我对这个问题考虑了
很多,苏州式的风格可能是来自于我童年
生活的残存记忆,但我还是考虑到许多别
的问题。
于是我决定无论怎样,我要这么去
做。
把墙的颜色刷成沙石色这并不难,那样
做可能也不会有很大不同,但在那样的特
殊环境里,我想只有白墙是最恰当的。
关:香山的地势适合于低层建筑,那么类似
的文化综合手法能否用于一幢建在上海或
北京的高层建筑上呢?
贝:风景和环境是我选择这块地的原因。
沿
着长安街你只能设计高层建筑,回顾1978
年的中国,当时的基础设施还很有限,你只
能把建筑集中在市中心,建造“传统风格”
的高层建筑是不可能的,因为高层建筑中
的生活内容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活内
容截然不同,你怎么能把计算机放到一个
根本不需要它的地方去呢?你可以尝试这
样做,但你永远不会成功,你可以给它穿一
件中国长袍,但它只能是对中国建筑的拙
劣的模仿。
关:中国建筑代表了一种永恒,那么它的这
一特点能否使它自身与强调速度和变化的
现代性相调和呢?
贝:中国建筑要改变,我在香山所做的一部
分源自怀旧,一部分源自时代。
在当时,中
国事实上还在原地不动。
如今,我还会那样
做吗?或许我会用不同的方式,我会考虑到
变化的时代,考虑到期待中的变化。
□
(图片由贝聿铭提供
)
94
世界建筑5 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