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合集下载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简介: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

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

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

贝聿铭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对建筑产生兴趣纯属偶然。

在上海读书时,周末他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意念。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

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

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

12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

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

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如中国国家大剧院、法国巴黎卢浮宫西翼扩建等。

他的设计理念独特,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

以下是一篇700字的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他的设计中,他始终追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相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建筑应该融入并促进自然的发展。

他强调建筑的设计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建筑师应该尊重环境、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

贝聿铭的设计师的平衡思维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追求内外之间的平衡,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功能与美学之间的平衡。

他相信建筑应该是人与自然的过渡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又与自然和谐共存。

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中,以实现内外之间的平衡。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还强调可持续发展。

他相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他提倡使用可再生的材料,采用环保的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他的设计作品注重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力图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之,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是一个追求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

他在设计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追求内外之间的平衡,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是建筑的艺术表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他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为我们展示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并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树立了榜样。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不仅在建筑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也让人们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贝聿铭 设计理念

贝聿铭 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立。

他在设计中常常利用地形、自然光线以及自然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

他常常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元素,以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他的设计中既有创新性的现代化元素,也有承袭传统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另外,贝聿铭注重建筑与人的需求的结合。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其美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他的设计中常常考虑到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以提供尽可能舒适和实用的建筑空间。

他的建筑被人们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此外,贝聿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他坚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的,能够对环境友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采用被动式设计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最后,贝聿铭注重空间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情感和体验的空间。

他的设计中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他通过使用光线、材料和形式等元素,使建筑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

综上所述,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人的需求的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空间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他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推崇。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一、艺术特点贝聿铭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

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 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 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 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 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贝聿铭传》读后感

《贝聿铭传》读后感

《贝聿铭传》读后感引言概述:《贝聿铭传》是一本记录了贝聿铭先生一生的传记,他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筑师之一。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贝聿铭先生的成长经历、事业成就以及他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贝聿铭先生的才华和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一、成长经历1.1 家庭背景: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东,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对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

这为贝聿铭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1.2 教育经历:贝聿铭先后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博士学位。

在学校期间,他深入研究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和技巧,为他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建筑实践:贝聿铭在毕业后迅速展示了他的才华,他设计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建筑项目,如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和北京国家大剧院等。

他的作品不仅在建筑界引起了轰动,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二、事业成就2.1 突破传统:贝聿铭在设计中常常突破传统的观念,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他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运用曲线和玻璃等材料,打造出富有现代感的建筑作品。

2.2 文化传承:贝聿铭在设计中注重传承和展示当地文化的特色。

他通过深入研究每个项目所在地的历史和文化,将其融入到建筑中,使建筑成为文化的载体。

2.3 社会影响:贝聿铭的作品不仅在建筑界赢得了赞誉,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成为城市的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见解3.1 功能与美学的平衡:贝聿铭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应该追求美学上的卓越。

他强调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

3.2 建筑的社会责任:贝聿铭坚信建筑师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应该通过设计和建造具有积极影响力的建筑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3.3 融入自然:贝聿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他的作品常常运用自然元素,如水和绿色植物,创造出和谐宜人的建筑环境。

四、结语通过阅读《贝聿铭传》,我对贝聿铭先生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贝聿铭设计理念设计作品

贝聿铭设计理念设计作品

贝聿铭设计理念设计作品
贝聿铭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都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并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来表达建筑与人的关系。

首先,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强调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以人为本,创造宜居的空间。

例如,在他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的西翼扩建项目中,他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让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其次,贝聿铭的设计作品注重创新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

他善于利用空间来创造令人惊艳的效果。

他的作品追求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充满了现代感。

例如,在他设计的香港希慎广场项目中,他通过将建筑分层叠加,并将室内外空间相互穿插来营造了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最后,贝聿铭的设计作品强调建筑与人的关系。

他试图通过设计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他注重研究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并将其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例如,在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项目中,他创造了一个开放而亲人的空间,让人们能够自由地流动和交流,同时也留下了充足而舒适的休息场所。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创新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以及关注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他通过自身的设计实践,为我们展示了建筑与艺术的融合,为人们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对整个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文主义”。

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在他的设计中,人们的舒适和幸福感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功能。

在贝聿铭的设计中,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他强调建筑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而不是简单地占据空间。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光线,以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连接。

此外,贝聿铭强调建筑应该具有时间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坚固的材料和经典的设计元素,以确保建筑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具有美感和功能。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还强调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他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他的设计中经常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元素,以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场所。

其次,它强调建筑应该与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

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此外,它提醒我们建筑应该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最后,它强调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他的作品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等都体现了他的设计理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更是一种艺术品,一种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作品。

在当今的建筑界,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人文主义、环境融合、持久性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吴典洋Wu Dian Yang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

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

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

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

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的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善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在贝聿铭完成了一系列奠定了他作为建筑大师的重要里程碑建筑以前,他具有一段非常重要的为地产商服务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于他日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就是他在1948—1955年期间为纽约甚至是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的威廉·泽根道夫的韦伯纳普公司担任主任建筑师。

通过大量的房地产建筑项目,贝聿铭深入了解了美国的房地产业、建筑业的运作,对于具体的搬迁、拆迁、征收、改建、重建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工具的了解和掌控,对与他日后的工作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2 代表作品1961年—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州(图2)1972年,达拉斯市政厅,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2年,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图3)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波士顿(图4)1982年,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图5)1982年—1990年,中银大厦,中国香港(图6)1989年,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图7)1998年,美秀美术馆,日本滋贺县甲贺市(图8)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苏州(图9)图2(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图3(国家美术馆东馆)图4(肯尼迪图书馆)图5(香山饭店)图6(中银大厦)图7(卢浮宫扩建工程)图8(美秀美术馆)图9(苏州博物馆)3 设计方法及思想(以苏州博物馆为例)我认为,谈及一个建筑师的设计方法和思想,最好的就是去感受他的建筑,这比看别人的评论和图片印象更深刻,也最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众多的建筑作品中,我参观过他为苏州设计的一座博物馆,下面以此为例谈谈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方法及思想。

3.1 环境原则贝聿铭在6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思想及方法。

他强调建筑具有的社会性,而不仅仅是建筑家个人的表现。

这个思想体现在他提出的“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很多人把这句话的认识集中在艺术上,而忽视了“社会艺术”这个不可分割的观念,艺术具有个人的的表现特征,而社会因素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建筑艺术的表现必须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的。

这一点贯穿在贝聿铭一生的建筑实践中,他在设计的时候注意建筑与周围的关系,尽量达到完美的协调,使他的设计既是现代的,又是与整个环境协调的。

2006年,一座充满古典园林气息的现代博物馆在历史文化古城苏州成。

它紧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

在这样一块“圣地”上,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完完整整体现了他的环境原则,现代又协调。

他自己也说过,“要有苏州特色,要保护好环境,粉图10(苏州博物馆模型鸟瞰图)墙黛瓦不要随便放弃,但要有创新,不能是传统苏州园林的复制。

”博物馆运用了具象和抽象的元素来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不生硬,不突出,体量、色彩、风格、空间布局都与古典园林相得益彰(图10)。

初看有着传统园林的意味,细看则是现代材料的运用,钢筋混凝土,钢架,玻璃,石材等等。

这样的建筑自然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也是有着强烈的历史文脉的。

3.2 多元因素综合原则贝聿铭强调现代建筑受现代技术条件约束,但是技术条件不是唯一的约束因素,环境的、建筑家个人的感受、社区的需求等也必须考虑。

他的这个思想突破了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们不顾其他任何因素,以技术条件为唯一考虑的局限,从而也使他的建筑更加具有亲和感和艺术韵味。

我们可以称这个思想是多元因素的统一考虑原则。

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贝聿铭既考虑了传统的,也考虑了现代的。

没有冷冰冰地将现代材料堆砌起来,而是很有人情味的加入了各种传统元素和艺术空间,再用现代手法加以演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建筑布局上,绿地、水面面积达42.2%,有一个主庭院和九个小庭院。

主庭院由主体建筑相围(图11),设计以古典园林为鉴,取其神似而不求其形。

小庭院则更多地采用了传统做法,以树、竹、太湖石点缀。

建筑与园林相互依托,在有限的范围内营造了丰富多变的视觉空间。

图11(主庭院水景)图12(瓦的新诠释)图13(主入口大门)图14(框景)除此之外,贝聿铭也运用了传统符号,也就是细部的处理,但这是经过他细细提炼的。

几何体构成的坡顶有着苏州传统古建坡顶的基本概念,但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极具新意,轻型钢架和混凝土墙体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体现了典型的时代气息。

博物馆屋顶铺设的是一种产自内蒙古和山西一带的黑色花岗岩,俗称“中国黑”,贝聿铭用这种黑灰色的岩石代替了江南民居建筑普遍使用的小青瓦。

菱形的“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图12)。

主入口的大门是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尺度合适,十分亲切(图13)。

其他地方,如在开窗上,贝聿铭用了传统的六边形窗,借景、框景的手法比比皆是(图14)。

与忠王府一墙之隔的庭院小品,采用了传统的冰裂纹花窗(图15)。

室内,贝聿铭还设计了一个荷花池,上方的无柱悬臂楼梯与其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奇的建筑空间,有趣耐看(图16)。

图15(冰裂纹窗花)图16(荷花池上的悬臂楼梯)3.3 空间与形式原则传统建筑讲究形式,而忽视空间;现代主义强调空间,而往往忽视形式。

贝聿铭把两者作为有机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反复推敲,终于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说到空间与形式,我想这是贝聿铭先生最拿手的了。

在苏州博物馆中他很好地向我们做了诠释,并且体现了他一贯的风格。

简单几何形体的反复运用,加上适当的光线,得出的结果就是复杂的,层出不穷的透视关系。

层次感,空间感,光影感着实令人震撼,不得不佩服大师的才华。

虽然没有使用任何装饰,而光影和空间交错形成的这种复杂形式,已经超过任何装饰了。

博物馆入口的八角形大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图17、18)。

图17(八角形大厅外部)图18(八角形大厅内部)4 启发和思考通过分析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我们可以总结出他的一般设计方法,那就是环境原则,多元因素综合原则和空间与形式原则。

这三个基本原则基本贯穿了贝聿铭的设计始终。

这三个原则只是他的设计原则,但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内心责任。

他一向反对在建筑上随波逐流、趋于流行。

他说:“建筑是严肃的事业,不是时兴玩意,不可能每隔20年来一次建筑革命。

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风行一时,不少建筑家,包括一些原来是现代主义的大师,比如菲利普·约翰逊都转向后现代主义,贝聿铭对此是非常不以为然的,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商业动机远远大于它的文化动机,而本身是割断文脉的潮流的风格而已,不值得严肃的建筑家参与。

事实也如此,风靡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潮流被商家大肆炒作,风光一时。

然而,任何一种被炒作的文化都逃不过短命的魔掌,现在,后现代已经昨日黄花了。

而贝聿铭,仍旧坚持现代主义立场,巍然不动,我行我素,埋头做设计,这种能够在潮流起伏的建筑与艺术中处之泰然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除了贝聿铭,实在不多。

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原则称为始终如一的、发展性的现代主义立场原则。

其实,这样的原则比设计方法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思考。

正如他所说的,建筑师是严肃的职业,我们必须有责任心。

因为我们设计的房子是要别人去使用的,任何欠考虑的设计都会给使用带来麻烦。

我很同意中国建筑师周凯的设计原则,他认为,一个好建筑首先是一个好用的建筑,而不是追求眼球刺激的玩物。

当然,这也不是否定形式的作用,用这样一句话也许更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功能是首要的,形式是必须的。

建筑之路的复杂与漫长,值得我们去思考、实践一辈子。

■参考文献:1 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徐宁,倪晓英.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图片来源:图1—10,13,14,17:百度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