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简史论文:我最欣赏的设计师——贝聿铭

合集下载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高考作文素材:贝聿铭:一材多用

高考作文素材:贝聿铭:一材多用

用建筑装点世界——记世界著名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说起法国巴黎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 可能无人不知。

但说到它的设计者——美籍华人贝聿铭, 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张荣誉表开始, 来看一看大师贝聿铭的精彩人生吧: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国际普茨克建筑奖(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 获奖五十次以上。

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 其中的代表作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卢浮宫金字塔、旧金山公共图书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香山饭店、埃佛森美术馆、日本美秀博物馆、梅尔森音乐厅、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 都将永垂建筑史册。

一、成长的历程1917年,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出生于广州。

1927他随调职上海银行的父亲到上海去读书。

他中学毕业讨论未来职业时, 父亲推荐了金融或医学。

然而, 贝聿铭对两者都不太感兴趣, 就决定寻找自己的目标。

一天, 贝聿铭和叔父一起去刚竣工的当时远东最高的26层楼的饭店旁边的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

突然,贝聿铭停下脚步, 在一张纸上勾画出了饭店的轮廓……后来, 贝聿铭回忆说:“我沉醉在建设一幢和这饭店一般高的大楼的设想中……我断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就这样, 他又一次违抗了父亲的意志——让他去英国读书, 最终选择了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后来又转入了麻省理工学院。

二、成名前的准备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 后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其间, 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 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1948年, 32岁的贝聿铭作出令人惊讶的选择, 离开哈佛, 到房地产公司去。

理由是觉得学校的事业不美丽, 希望学点新东西。

跳槽后的十二年中, 贝聿铭为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与住宅群的设计, 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他创造性地用水泥墙代替了砖块墙, 采用舷窗式的窗户来扩大屋子的空间, 改善采光, 在楼与楼之间留出空地作为公园, 这成为影响全世界住宅区建设几十年的新模式。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

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

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

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

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如中国国家大剧院、法国巴黎卢浮宫西翼扩建等。

他的设计理念独特,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

以下是一篇700字的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他的设计中,他始终追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相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建筑应该融入并促进自然的发展。

他强调建筑的设计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建筑师应该尊重环境、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

贝聿铭的设计师的平衡思维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追求内外之间的平衡,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功能与美学之间的平衡。

他相信建筑应该是人与自然的过渡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又与自然和谐共存。

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中,以实现内外之间的平衡。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还强调可持续发展。

他相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他提倡使用可再生的材料,采用环保的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他的设计作品注重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力图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之,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是一个追求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

他在设计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追求内外之间的平衡,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是建筑的艺术表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他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为我们展示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并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树立了榜样。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不仅在建筑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也让人们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word完整版)高考作文素材:贝聿铭:一材多用.docx

(word完整版)高考作文素材:贝聿铭:一材多用.docx

用建筑装点世界——记世界著名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起法国巴黎浮广上的玻璃金字塔,可能无人不知。

但到它的者——美籍人聿,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下面就我从荣誉表开始,来看一看大聿的精彩人生吧:美国建筑学会金、法国建筑学院金、日本帝、国普茨克建筑(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聿的大型建筑在百以上,五十次以上。

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的代表作肯尼迪、浮金字塔、旧金山公共、香港中国行大厦、香山店、埃佛森美、日本美秀博物、梅森音、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都将永垂建筑史册。

一、成长的历程1917 年,祖籍州的聿出生于广州。

1927 他随上海行的父到上海去。

他中学未来,父推荐了金融或医学。

然而,聿两者都不太感趣,就决定找自己的目。

一天,聿和叔父一起去竣工的当最高的 26 楼的店旁的大光明影院看影。

突然,聿停下脚步,在一上勾画出了店的廓⋯⋯后来,聿回:“我沉醉在建一幢和店一般高的大楼的想中⋯⋯我断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 就,他又一次抗了父的意志——他去英国,最了去美国夕法尼大学学建筑,后来又入了麻省理工学院。

二、成名前的准备1940 年聿以异的成大学,后至哈佛大学攻建筑士学位。

其,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秀成,尚未得士学位就被哈佛院聘。

1948 年, 32 的聿作出令人惊的,离开哈佛,到房地公司去。

理由是得学校的事不美,希望学点新西。

跳槽后的十二年中,聿公司完成了多商及住宅群的,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划。

他造性地用水泥代替了,采用舷窗式的窗来大屋子的空,改善采光,在楼与楼之留出空地作公园,成影响全世界住宅区建几十年的新模式。

一切,使聿在美国建筑界初露角,也奠定了他事的基。

三、走向辉煌建造肯尼迪,声名1964 年,念已故翰· 肯尼迪,美国决定建一座永久性建筑——翰·肯尼迪。

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批征的一流建筑中,并没太注意聿位“初生之” ,但当他生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地所做的、建筑材料的用、以及如何予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之后,深深地得了肯尼迪孀杰奎林的欣。

我喜爱的设计师 贝聿铭

我喜爱的设计师 贝聿铭

2002年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般的 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多用光 影线条变化 丰富室内空 间 采用现今建筑材料, 诠释江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及手法光, 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 来设计是建筑师贝聿铭 的名言。
日本MIHO博物馆
• 在日本京都自然保护区中琵 琶湖西侧,有一座世界闻名的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他被秀丽的湖南峰山脉所围 绕。虽然京都到美秀美术馆有 一小时路程,但是自从竣工以 来 ,除馆休之外,每天都接 待大量参观者。到了春秋,美 秀美术馆四周有大户川及田代 川等美丽河川,在途中可享受 传入耳朵的流水声及瀑布声。 信乐这一个地方得天独厚,拥 有很多历史及文化的遗迹,因 此信乐也被称为天然美术馆。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费城莱斯 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 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后来,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 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将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 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 然而,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和谐上: 贝氏以中国人的坚忍不拔证明了华人建筑师也能在西方创造奇迹。贝氏的中国风精神深深影响了建筑界甚至是整个世界。 今年92岁的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他的一生都在创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并 用自己独到的设计为许多国家留下了一道道风景。

建筑师贝聿铭

建筑师贝聿铭

建筑师贝聿铭建筑师贝聿铭:永恒的建筑艺术当谈及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师时,无法不提到贝聿铭(I.M. Pei)。

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享誉世界。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造型现代,和谐美观,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永恒价值。

从他创造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细节的追求,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贝聿铭出生在中国广东一个富有的家庭,早年的成长经历为他日后成为建筑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接受了西方教育,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了建筑学。

这使得他的设计作品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元素,并表现出特殊的独创性。

贝聿铭在他的作品中注重细节的美感。

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空间的布局,他都精心雕琢,使建筑物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品质。

他的建筑既有现代的线条和形式,又融入了传统的元素,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建筑语言。

例如,他设计的中国香港博物馆,融合了传统的中式庭院和现代的建筑手法,呈现出东西方文化的汇聚。

贝聿铭的作品中还展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他研究并吸收了各种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例如,他建造了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使得传统的建筑与现代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这座金字塔具有几何美、轻盈感和透明度,赋予了卢浮宫新的灵魂。

贝聿铭的作品还体现了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他深入研究人类的需求和行为模式,在设计中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的建筑为人们带来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愉悦的空间体验。

例如,他设计的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艺术博物馆,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照明设计,使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品,增强了人与艺术的互动。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满足当代的需求,也能留下来,经受时间的考验。

无论是20世纪的建筑还是21世纪的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仍然令人赞叹。

他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和永恒的美感,为后代的建筑师树立了榜样。

对于建筑师而言,贝聿铭是一个可敬的前辈。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也通过教育和支持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来传承和推进建筑事业的发展。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摘要】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将传统与未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建筑界的领军人物。

本文将从贝聿铭的早年经历、设计理念、代表作品、影响和价值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贝聿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建筑作品,如大都会美术馆等。

他的作品不仅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启发。

贝聿铭的重要性、永恒价值和影响力都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展现了他作为建筑师的独特魅力和不朽价值。

通过对他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建筑的奥秘和魅力,探索建筑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传统、未来、设计理念、代表作品、影响、价值、启示、重要性、永恒价值、影响力1. 引言1.1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贝聿铭,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于世。

贝聿铭不仅是建筑界的传奇人物,更是一个融合了建筑传统与未来思想的先驱者。

他的作品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元素,充分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追求。

其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更体现了对环境、历史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令人惊叹,更引领了当代建筑的潮流,成为许多年轻建筑师学习的榜样。

贝聿铭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其作品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对建筑事业的执着追求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致力于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建筑作品。

他的精神和品格成为许多建筑师学习的楷模,为整个建筑界树立了榜样。

2. 正文2.1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的早年经历贝聿铭出生于1917年,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影响了贝聿铭从小对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贝聿铭年轻时在上海和巴黎学习建筑,受到了欧洲建筑师的启发,他开始尝试将东方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欣赏的设计师
解压密码
模板/moban/mb1/
——贝聿铭(Ieoh Ming Pei)建筑大师贝聿铭,流淌华夏的
信仰
他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实践型建筑师”、“人民建筑师”,他是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

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

”他有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他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一、背景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童年在上海和香港度过,传统家庭让他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儒家观念。

但香港的日子也让看到了一些西方的东西。

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努力学习欧洲近代建筑知识,他日后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48年,贝聿铭受聘于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两人配合,相得益彰。

期间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使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二、设计风格及美学
1、建筑融和自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给贝聿铭留下深刻印象,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他以后的作品。

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第一,将内外空间相连,使自然融于建筑,让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呈现相辅相成的格局。

第二,“让光线来作设计”,着重自然光的的投入。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莫测。

人与自然共存,而不仅仅是自然。

1988年后,贝聿铭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工程,而选择小规模的建筑。

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这是向自然回归的另一体现。

2、形体与空间的灵活运用
结构在建筑中占有很大地位。

贝聿铭曾说:“形体和空间的灵活运用应是建筑师的着力重点。

谈到形体和空间的运用,就必须考虑光和人的移动。

借着这两者,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才能获得生命,如果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周全,便形成了成功的建筑。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建筑材料考究
4、中西贯通
他贯通中西,建筑在与周围环境相融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

这使他在西方既有亲和力又显得与众不同。

中国文化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

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

”但他绝不刻意突显这一点:“对我来
说,建筑物的特殊功能要求及所处地点的人文历史是最重要的,远比我的中国文化背景重要。

我认为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

”即使是他在中国的设计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

5、建筑艺术
贝聿铭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汲取到养分,这与他一贯强调的建筑艺术观相吻合,他认为:建筑与艺术,虽然各有不同,可其实质却是一致的,他的目标,便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一个伟大的建筑家,应当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文化学者。

贝聿铭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三、代表作品及特征
肯尼迪图书馆(1979)
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肯尼迪家族选中贝聿铭设计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肯尼迪遗孀杰奎林十分赞赏他:“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这座图书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香山饭店(1982)
这是贝聿铭在祖国的第一个作品,通过建筑来报答孕育自己的土地并想帮助中国探索一条建筑新路。

贝聿铭想要表达的“真正的美”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完美结合。

于是他勘察地形并考察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用了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让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后现代主义者把它理解为贝聿铭在建筑上的一次妥协,认为他借鉴了历史进行装饰。

因此,美国授予贝聿铭普利茨克奖并给予香山饭店“不对过去横加批评,而是撷其精华,成就自我”的评价。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1989)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被公认为“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卢浮宫的改建和扩建中选择了贝聿铭。

虽然一些人认为在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有损于这座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的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当人们看到这般完美景象——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在主玻璃金字塔的东南北三面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人们不再指责他,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除此之外,这座玻璃金字塔的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所以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体现了现代艺术风格,也很好的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

美秀美术馆(1997)
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

与自然的和谐最好的在这里体现:修建专门的隧道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搭建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20多米的防震墙,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完好如初。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的80%都埋藏在地下。

从远处眺望,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与自然完美相融。

除了美学上的成功外,从屋面金格栅照下的梦幻般的影子泼撒在美术馆的大厅及走廊,与传统的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偶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银大厦(1990)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

正方平面,划成4个三角形,高度不同的三角形使各个立面变化多端。

中银大厦很好体现了贝聿铭对中国文化的贯通:第一,建筑包含了竹的寓意。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竹方高雅,有竹方幽静,有竹方见人品格;“节节高升”的外型象征着力量与发展的美好寓意。

第二,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第三,大厦看似一柄“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利剑,能镇得住另一侧法院所判罪犯之“邪”。

四、成就和影响
他获奖无数: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金奖、日本帝赏奖、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在白宫领取的史密森学会国家设计终身成就奖……他用奖金设立奖学金基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并要求他们回到中国,把学到的东西在中国运用。

贝聿铭希望年轻人一起来实现他曾经的理想。

他担任头衔无数:上海同济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全美人文委员会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学院院士、法国学院海外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
他的作品遍及美国各地以及世界一些大城市:肯尼迪图书馆、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费城社交山大楼、香山饭店、美秀图书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独特的设计征服了世界。

他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齐名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建筑不是艺术,但贝聿铭用笔和尺建造了无数华丽的宫殿,让建筑与艺术融合。

他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融为一体,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关心平民的利益,设计了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被称为“人民建筑师”,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他十分关注中国城市的发展,如北京新城发展与旧城改造的关系、上海浦东的区域功能规划等。

直到现在,贝聿铭仍认为禁止在紫禁城附近盖高楼是他的主要贡献。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始终秉持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建筑的传统。

他相信建筑不是一种流行,不能过于雕饰而哗众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不忘孕育他的文化,在作品中添加中国色彩。

他坚持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的研究,精益求精,使作品更精彩。

他的设计简洁利落,合理大方,有秩序性。

他从不宣传自己的设计,因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讲。

这是我最欣赏他的一点。

这些都是促使他在建筑史上名垂不朽、作品屹立长存的主要原因。

贝聿铭,不愧为建筑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