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写给年轻设计师的十点建议
贝聿铭语录︱让光线来作设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语录︱让光线来作设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16日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
他于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学,并于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设计了数十座享誉世界的建筑作品,包括位于波士顿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中国北京香山饭店、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
贝聿铭1983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今年3月,贝聿铭获选美国百人会终身成就奖。
百年风云:心系建筑作品遍布世界贝聿铭先生,是享誉全球的最著名建筑师,投身建筑事业70多年来,优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曾这样说过。
如今迈入期颐之年,回望百年历程,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宝石般璀璨,故乡的苏州博物馆日益展现出古典和现代融合的气质。
贝聿铭是一位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
他17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
但是当时的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最终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职业生涯。
70多年来,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
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聿铭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追求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贝聿铭名言语录大全

贝聿铭名言语录大全1.求贝聿铭的英文简介及作品名称追加50!AN UNUSUAL ARCHITECT—LEOH MING PEI On this vivid planet, it appears colorful with azure blue seawater, lush green plants and many world famous buildings. Among these largest artificial articles in the world, many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architect—Ieoh Ming Pei. Ieoh Ming Pei, the 1983 Laureate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is a founding partner of I. M. Pei & Partners based in New York City. He was born in China in 1917, the son of a prominent banker. H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5 to study architecture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 Arch. 1940) an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M. Arch. 1946). During World War Ⅱ, he served on the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ssion at Princeton, and from 1945 to 1948, taught at Harvard. In 1948 he accepted the newly created post of director of Architecture at Webb & Knapp, Inc.,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firm, and this association resulted in major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projects in Chicago, Philadelphia, Washington, Pittsburgh and other cities. In 1958, he formed the partnership of I. M. Pei & Associates, which became I. M. Pei & Parteners in 1966. The partnership received the 1968 Architectural Firm Award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Pei has designed over forty projects in this country and abroad, twenty of which have been award winners. His more prominent commissions have include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 .C.; the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Library near Bosto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 the Dallas City Hall in Texas; the 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 Centre (OCBC) and RafflesCity in Singapore; the West Wing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the Fragrant Hill Hotel near Beijing, China, designed to graft advanced technology onto the roofs of indigenous building and thereby sow the seed of a new ,distinctly Chinese form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Everson Museum of Art, Syracuse , New York; and the Texas Commerce T ower in Houston. He has designed arts facilities and university buildings on the campuses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Cornell University, the Choate School, Syracuse University,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He has been selected to design the headquarters for the Bank of China in Hong Kong. Pei is currently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rts, and previously served on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Humanities. He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 member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and an elected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of which he served a term as Chancellor),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 He is a member of the Corporation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e of Technology. As a student, he was awarded the 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and the 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at Harvard. His subsequent honors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e Brunner Award, the Medal of Honor of the New York Chapter of the AIA, 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 for Architecture, 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the Alpha Rho Chi Gold Medal, la Grande mé-daille d'Or de I' Académie d' Architecture (France), and The Gold Med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In 1982, the deans of the architectural schools of the United Sates chose I. M. Pei as the best designer of significant non-residentialstructures.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星上,蔚蓝的海洋,葱翠的树木以及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使它变得多姿多彩。
人物纪录片《贝聿铭》书稿

人物纪录片《贝聿铭》书稿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你必须对自己说,如果我相信某件事是对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谁。
——贝聿铭今年83岁的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一样令人心动且难以捉摸。
就像他童年时代苏州四面高墙的祖上老房子,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即使是他以前合作的合伙人也不曾真正地跟他亲近过。
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贝聿铭向来对现代主义充满信心。
贝聿铭:不赶时髦,我是不赶时髦的,你问美国的建筑师、法国的建筑师就知道,我是比较保守一点。
贝聿铭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他说名分来了肯定要走,而真正留下来的只是建筑本身。
贝聿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觉得在建筑方面现在太流行了,譬如服装,这个时髦一年就没有了,过了一年就不时髦了,建筑不能如此,建筑是做了以后,就是了,你不能说明年拆了,你不能拆它,所以要靠时髦是不应该的。
1998年,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批准立项,这座中国人梦想了40年的国家大剧院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大剧院坐落北京的心脏地区,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离天安门500米,四周环绕着一系列代表国家政治、文化的建筑物,它应该很“传统”、很“中国”。
然而保罗·安德鲁的中标方案,却打破了人们心目中既定的想法:建筑采用椭圆的构造,四周以人工湖环绕,椭圆表面用钛金属板与玻璃做成透明的效果。
方案一出,各方人士褒贬不一,赞赏者说它是“一颗浮于水面的明珠”,而反对者则被戏称为“蛋”甚至“坟墓”。
保罗·安德鲁:我不介意人们认为它像蛋或者坟墓,就随他们去想像好了。
当你设计、建造出一个建筑,让人们去参观、去欣赏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对这个建筑存在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不是建筑师强加在他们头上的。
设计是创作,而自由是最重要的,如果表达的不是设计师的愿意,就不会是好设计。
保罗·安德鲁的设计一出台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责,核心正是中国人最关心的传统问题。
贝聿铭

想来,这是一个悖论。
这个世界上,没有悖论的“大师”真是凤毛麟角。许多大师都背负着无数的悖论。
悖论集于一体,并非仅仅出现在大师身上,也出现在欣赏大师的人身上。法国要扩建著名的巴黎卢浮宫,贝聿铭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玻璃金字塔。方案一公布,调查显示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一些批评者指责这个新入口是一颗假钻石,破坏了卢浮宫的整体结构。在野的保守党甚至利用这个机会猛烈抨击选择了贝聿铭的执政党。但是当时的总统密特朗力挺贝聿铭。这座塔于1989年竣工。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字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褒奖之声甚嚣尘上,简直把金字塔当成了完美的化身。难道,当初的反对者第一眼看金字塔,很不舒服,后来看着看着就习惯了,越看越觉得好了?事情有这么简单?我不这样认为。其实,判断建筑物的好与不好,凭得还是直觉。究竟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绝大多数人都不明其详。就像欣赏一幅画,虽然感觉心里一动,但让你说出它美在哪里,旁观者还是难以头头是道地厘清。人们说不好,凭的是直觉,转而说好的时候,是因为大师的马太效应。一个人,一旦成了大师,马太效应就产生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所有的溢美之词都不吝加到他的身上。
所以,能够真正指出贝聿铭缺点的,和能够真正看出其作品之优美的,都是极少数的人。其他旁观者只是在人云亦云而已。
尽管掌声和鲜花铺天盖地,但贝聿铭一定是孤独的。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 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 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 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 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贝聿铭写给年轻设计师的十点建议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爽一些。
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
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
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是新手![2]可以做设计,切不可沉湎于设计。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研设计!给自己很大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这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设计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设计师![3]不要去做设计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在企业里混,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设计师的迂腐之言。
8051 很牛吗?人家能上去必然有他的本事,而且是你没有的本事。
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
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和力,察言观色能力,攻关能力等,要成为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否则只能躲在角落看显示器!设计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古到今,美国日本,一律如此![4]多交社会三教九流的朋友!不要只和设计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人。
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的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5]知识涉猎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学费!!6] 抓住时机向工程管理或行政方面的转变!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设计,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前途会更大,以前搞设计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 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 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 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 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走向新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所著的一本建筑理论著作。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对于建筑师、设计师和建筑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指出,建筑首先是为人们服务的,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独特,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只有把功能性放在首位,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作品。
其次,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
他认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表达。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域特色,才能设计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作品。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新奇和独特,更应该是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相结合,为社会和人类留下有意义的建筑遗产。
最后,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
他指出,建筑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奢华和豪华,更应该是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要求的建筑作品。
通过阅读《走向新建筑》,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建筑的功能性、文化价值和环保意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设计的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建筑的良好读物,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受益,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爽一些。
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
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
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是新手!
[2]可以做设计,切不可沉湎于设计。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研设计!给自己很大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这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设计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
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设计师!
[3]不要去做设计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在企业里混,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设计师的迂腐之言。
8051很牛吗?人家能上去必然有他的本事,而且是你没有的本事。
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
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和力,察言观色能力,攻关能力等,要成为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否则只能躲在角落看显示器!设计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
古到今,美国日本,一律如此!
[4]多交社会三教九流的朋友!不要只和设计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人。
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的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成功的概率大大降
低!
[5]知识涉猎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学费!!
6]抓住时机向工程管理或行政方面的转变!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设计,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前途会更大,以前搞设计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
搞管理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培养自己的市场概念和思维,同时为自己以后发展积累庞大的人脉!应该说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柱!!!
[7]逐渐克服自己的心里弱点和性格缺陷!多疑,敏感,天真(贬义,并不可爱),犹豫不决,胆怯,多虑,脸皮太薄,心不够黑,教条式思维。
这些设计师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必须改变!很难吗?只在床上想一想当然不可能,去帮朋友守一个月地摊,包准有效果,去实践,而不要只想!不克服这些缺点,一切不可能,甚至连项目经理都当不好--尽管你可能设计技术不错!
[8]工作的同时要为以后做准备!建立自己的工作环境!及早为自己配置一个工作环境,装备电脑,业余可以接点活,一方面接触市场,培养市场感觉,同时也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网络,咱搞技术的没有钱,只有技术,技术的代表不是学历和证书,而是人脉,有了这些,等待机会,否则,有了机会也抓不
住!
[9]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不仅要能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很必要!要创造条件让别人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么知道你能干?外面的人怎么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销出去,机会自然会来找你!搞个个人主页是个好注意!!特别是培养自己在行业的名气,有了名气,高薪机会自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有合作的机会...
[10]该出手时便出手!永远不可能有100%把握!!!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