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一、生平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1、强烈的几何构图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贝聿铭(Ieoh Ming Pei),一位享誉全球的华裔建筑师,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贝聿铭的建筑艺术进行赏析。
贝聿铭的作品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设计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利用几何形状和线条,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
例如,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玻璃金字塔以其简约的外观和优雅的线条,将传统的卢浮宫与现代的建筑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不仅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
他尊重自然和文化的特点,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要素。
例如,他设计的香港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滨地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海浪的起伏和流动。
建筑外观的曲线和光滑的表面与周围的海洋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而舒适的氛围。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材料的巧妙运用。
他善于使用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将其与传统建筑元素结合起来。
例如,他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的外观犹如一对倒置的“V”字形,由两座巨大的钢铁框架构成。
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赋予建筑独特的外观,也展现了贝聿铭对材料的创新运用。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的建筑设计不仅追求美感,也注重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
例如,他设计的德国柏林银行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结合了银行的功能需求和当地的城市规划,创造出一个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
贝聿铭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创新的设计,将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和功能性的实用性。
通过赏析贝聿铭的建筑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他对建筑的独特贡献,同时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和理解。
贝聿铭作品鉴赏及画框的装裱

10
• A-2 传统装框法的变体,还是不要太厚的镜框,卡纸裁45度角内框。只是照 片小于卡纸内框。这时候照片往往只粘了四个角,很松地固定在底板上,保 持照片本身的不平坦的状态。这个方法多用于展示一些老的黑白照片。纽约 国际摄影中心ICP正在展出的黑白照片就是这种裱法。还有一些相纸比较皱巴 巴的,需要强调原作感的,也经常这么干。除了摄影之外,很多素描经常那 个会这么做。特别是花在特种纸或手工纸上面,纸张的边缘不整齐的,经常 也这样处理。
4
卢浮宫改建, 1989年
德国历史 博物馆新 翼,1990 年
5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最 初是由卡达国王和他 26岁的女儿Mayassa公 主提出设想。建立博 物馆不止是为了收藏 和展示,并且要重塑 人们对于穆斯林世界 曾经作为全球开放宽 容的科技文化中心的 回忆。所以设计师贝 聿铭力图将较久远时 代的价值观融入当今 的文化之中。
侧面可 以看出 有两层 有机板 夹着照 片。
装裱的艺术
1
2
提到贝聿铭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卢 浮宫拿破仑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不过,贝聿铭的 这一设计最初在法国却遭到了众多非议。有法国 人认为贝聿铭会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 面对压力,贝聿铭将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 后,坚持将自己的设计完善并建造出来。他曾说: “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 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结果,金字塔的设计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 为了巴黎的标志。法国人还称赞金字塔是“卢浮 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2006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位于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是贝聿铭先生博物馆设计的封 山之作,也是集其大成之作。 如果说卢浮宫东馆的设计开拓 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与手法, 那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则更上一层,找到了现代与传 统、极简与繁复等等对立面中 微妙的平衡点。
贝聿铭建筑作品分析

•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
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 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这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 之首的作品同样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80年代初,法国总 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 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他国家 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 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 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 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 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经公布, 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 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 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 计方案。同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 奖。如今,人们不但不再指责,而且如是称赞:“卢浮宫
PLACE VILLE MARIE
• •
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PLACE VILLE MARIE大厦,是蒙特利尔的地标建筑。建于1962 年。 银色的十字PLACE VILLE MARIE坐落在中央 大车站正上方,1962年开始启用,首创了地下购 物区的观念,这是贝聿铭走向国际建筑设计舞台 的开山作品。每天晚上,楼上旋转的探照灯,80 公里以外都可以看的见。来到蒙城一定要去那里 坐一坐,而且顶楼的舞厅,也是蒙城有名的休闲 娱乐的好去处。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赏析

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 “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 大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 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 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 子,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 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 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
香港中银大厦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 聿铭采用了严格的“模数 制” ,所有的模数都基于 装修,所以在设计中采用 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面, 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 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 线对齐,而与结构没有任 何直接的关系。
北京香山饭店
日本美秀美术馆
美国达拉斯音乐厅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结束语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 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 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 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 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 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 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 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 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 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
主要作品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 国皇家金质奖章。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 倒!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艺术解析

贝聿铭——建筑界中的“钻石”中文名贝聿铭外文名Ieoh Ming Pei国籍美国出生地中国广州出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职业建筑师艺术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主要成就获普利兹克奖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配偶卢爱玲祖籍苏州贝聿铭生于中国广州,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
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等。
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下面我主要介绍卢浮宫的金字塔的设计理念以及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钻石般的材质——玻璃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建筑大师贝聿铭及其作品分析详解

伊 斯 兰 博 物 馆
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 馆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
沙漠起源,是伊斯兰 建筑重要的一环,即光 与影的结合。伊斯兰建 筑是对阳光的回应。
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 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 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 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 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 风,最终在清真寺得到 启发。
剖 面 图
这座旋转楼梯最独到之处是它的每一级台阶的反方向设计,会让人有一 种空间颠倒的错觉。平淡的旋转楼梯一旦有了时尚的元素,也就不平凡起 来。
造型精美的旋转楼梯就像是一件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品,在上面行走也 成为了一种愉悦的享受。
这组大型的环形吊灯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而贝聿铭在设计初期就很肯 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形吊灯。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 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 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 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的。在西部主展示区,他设计了水幕墙和荷花池, 按照他的设计,水从高处顺着凹槽往下流,水声淙淙。走进了又能细赏这 一抹绿意。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 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 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
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 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 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 是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 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 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 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 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 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 “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 大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 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 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 子,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 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 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
香港中银大厦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 聿铭采用了严格的“模数 制” ,所有的模数都基于 装修,所以在设计中采用 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面, 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 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 线对齐,而与结构没有任 何直接的关系。
主要作品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纽约州罗彻斯特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中国香港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 市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生平简介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35年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 ■1945年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1948年开始建筑生涯 ■1958年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
主要作品
■1949年 - 港湾石油公司办公楼,乔治兰州阿特兰大 ■1955年 - 丹佛美国国家办公楼,佛罗里达州丹佛 ■1956年 - 富兰克林国家银行,纽约州长岛明尼奥拉 ■1960年 - 丹佛市希尔顿饭店,佛罗里达州丹佛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北京香山饭店
日本美秀美术馆美国达拉斯音乐厅 Nhomakorabea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结束语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 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 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 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 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 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 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 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 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 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 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 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 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 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 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 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 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 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 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 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 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 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 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 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 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 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 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 者感到心旷神怡。
卢浮宫扩建工程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 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 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 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 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 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 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 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The end
主要作品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 国皇家金质奖章。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 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