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合集下载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建筑风格史论文

建筑风格史论文

建筑风格史贝律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39年毕业。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

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

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

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浅谈贝聿铭现代建筑设计——以卢浮宫金字塔设计为例

浅谈贝聿铭现代建筑设计——以卢浮宫金字塔设计为例

浅谈贝聿铭现代建筑设计——以卢浮宫金字塔设计为例吴思远【摘要】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审美变迁,同时也放大了美学主义.在建筑史上不乏诸多惊世之作,卢浮宫金字塔就是这样一个标志性建筑.法国是一座艺术气息较为浓厚的国家,卢浮宫曾经是一座监狱,也是一座皇宫,在岁月的变迁中见证了法国的变化.而当下,卢浮宫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博物馆,上世纪八十年代,卢浮宫得到了扩建机会,最终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方案得到了肯定.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新的元素,使得法国卢浮宫既具有历史文化,同时也具有现代艺术气息.因此,本文从阐述贝聿铭简介角度入手,分析了卢浮宫金字塔的背景和价值,并重点研究了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内容.【期刊名称】《居业》【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贝聿铭;现代建筑;卢浮宫金字塔;设计内容;影响力【作者】吴思远【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中学校,四川眉山 620030【正文语种】中文艺术的价值体现在与社会文化和发展相协调,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人们对于审美的联系较大。

从古至今,建筑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而出于对文化的保护,使得人们在建筑设计上,往往过于小心翼翼,不敢去触碰社会审美的边界。

而贝聿铭却认为艺术应当落到实际,应当反映出文化的变迁,以更大的包容力,引领和主导世界审美的发展。

因此,在贝聿铭建筑大师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大胆创新,以独特的设计,将外部环境与建筑的功能性进行连接。

运用抽象几何思维,使建筑本身成为当地的闪光点,引领世界建筑的良好发展。

贝聿铭出生于中国苏州,自小就表现出了对建筑的热爱,天分和努力使得贝聿铭先后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系统性的学习建筑相关知识。

由于贝聿铭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其建筑作品更加注重设计感和实用性,在吸收和运用古典主义美学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

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建筑领域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以贝聿铭作品为例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以贝聿铭作品为例

的观 点 。 这一 观 点 一 经 提 出就 被 人 们 所 认 可 。 而 贝聿 铭则对 该观 念存在质疑 , 认 为该观念 过于僵硬 , 建筑 风格 的国际化是有限 的 ,追 究原 因是 因为每一个 区 域 的气候 、 历史 、 自然 、 人文 以及 生活都不尽相 同 , 这 些 因素造就了各个 区域不 同的艺术文化特 征。贝聿 铭 为了向人们证 明自己提 出的观点 ,在他 的毕业设 计中, 对上海 美术馆 的设计方案进 行了深入研究 , 发 现将 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 元素运用在 中国绘 画展 区的设计 中根本行不通 ,必 须要找寻全 新的形式进 行 突破 。他 最后结合 中国传统 文化 中“ 师法 自然 ” 的 观点 , 将 自然 引入 室内 , 将简 化的 中国元 素呈现 出立 体 主义 , 这种方式更适合中国艺术品的展 览。贝聿铭 运 用实际案例向人们证 明了建筑 须要充 分考虑历 史、 人文 、 自然这几方面 的关系。该观点是 贝聿铭建 筑思想 的原型 , 此外 , 还准确地 确立 了其 建筑思想 的 边界 , 呈现出了独 特性特点 。在对 贝聿铭建筑进行翻 阅过程 中能够看出其独特性 并不是形式 与表现手法 的风格 化 , 而是将 文化 差异性进行 了全面体现 , 尽管 外观 变化不 断但 它们 的内蕴相通。 ( 二) 具有独特的建筑语言 贝聿铭 小时候生活在苏 州 ,童年 的记 忆使他深 受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的影 响。贝聿铭 建筑 语言 的形 成 主要来 自于对建筑 中动感 的思考 ,若要 全面调动 人们在 建筑活动中的欲 望 ,就要求建筑 师必须设计 出让人感到振奋 的作 品。因为地小人稠 , 我 国私 家园 林通 常建在 规模较小的地方 , 虽然规 模小 , 但所作 的 文章 却无穷。这是 因为私家 园林 具有 “ 移步换景 ” 的 特点 , 设计本 身存在多变的视 角。私 家园林立意给人 带来惊喜 , 让 人 觉 得 眼 下 看 到 了最 壮 观 的 部 分 , 但 在 绕过诸 如假 山后又会看到 另一番天地 。对 于贝聿铭 来说 , 建筑 师们在设计 空间时 , 必须提供惊 喜引导人 们去发现 。 贝聿铭在设计过程 中对光特别的重视 , 青睐于早 期 的立体派雕塑 , 觉得如果缺 少光 , 将无法欣赏它们 , 建筑 同样也是如此 。光在建筑 中是不可或缺的 , 缺少 光影变幻 , 形态将毫无生气可言 , 空间则显得无力。 贝 聿铭 在 哈佛 大 学建 筑 研究 所 获得 硕 士 学位 时, 将上海美术馆作 为毕业设计题 目, 学 生时代设计 方 案中的多数手法 ,在他后 来的一些核心 作品 中得 到 了全 面的体现。贝聿铭指 出上海美术馆 意图主要 展现 的是雕 塑性与雕塑感 ,将 中国建筑 中特有的墙 和庭 院两方面元素作为设计 主题 ,意在表现 空 间这 主题 。该美术馆 中共存在大小不相等的五个庭院、 两座 阳台 ,只有邻入 口处休息 室和一处 图书室存在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

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

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

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

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论文之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内容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前者讲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后者描述的是建筑的技术性与历史性。

随着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在本质上有质的飞越,高层、环保节能、简约线条美等这些理念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多种流派,又加之以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使之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翘楚,此篇文章对此精品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获益。

关键词:香港中银大厦、现代建筑目录引言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点是讲建筑的艺术性;另一句是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里是讲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这两点构成了建筑与建筑史的全部内容。

然而,现代建筑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文明的缩影。

此文以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香港中银大厦为对象,对建筑进行了全方位赏析,剖析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贝聿铭的艺术风格,以及其为现代建筑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对香港中银大厦进行整体论述,了解大厦的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建筑赏析做铺垫。

第二章对香港中银大厦从整体、内部、外部、结构四方面来赏析建筑,建筑美的同时也包含结构之美。

第三章通过之前对香港中银大厦的分析与探讨,发表自己对此建筑的看法与总结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结合、光、影、空间三者的灵动结合。

1 香港中银大厦概述1.1 建筑概况香港中银大厦座落于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

11.2 建筑历史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设计,着名结构师Leslie E. Robertson担任结构设计。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摘 要:贝聿铭作为世界著名的华人建筑师,也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作为一个对自然十分敏感的建筑师,在设计中极其注重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

阐述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论、方法与特征。

关键词:贝聿铭;地域性;光线;几何造型;传统建筑1.引言贝聿铭先生说过:“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 [1]可见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地点、周围的地域环境等做出合理的建筑设计,一直是贝聿铭注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单纯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建筑和建筑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张力和联系,从环境和地域来讲,建筑和所属地区的特征更需要形成一种“场”的概念,从而达到城市的整体面貌和格局的协调性。

本文选取贝聿铭作品中的苏州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和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为例,来探析贝聿铭是如何针对地域性的特征进行合适的建筑设计的。

2 以贝聿铭著名的建筑作品分析2.1贝聿铭简述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年4月26日-—见图一)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他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入读圣保罗书院。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住在有名的苏州园林狮子林当中。

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布西耶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他的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布西耶的影响。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 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 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独在手法上更注重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

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

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

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

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香山饭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此地水清气新,为休闲旅游有氧健身的佳境。

贝聿铭本着寻找一种新式建筑语言的追求,开始了新的探寻,在长江流域的苏州、杭州、扬州、无锡等城市,贝聿铭参观了曾被大家族居住过的园林和庭院,看到了飞翘的屋檐、富丽堂皇的屏风、多彩多姿的窗户和涓涓的流水。

在参观中,贝聿铭相信,尽管中国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但这种建筑语言对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使这些为普通人设计的建筑风格重现生机。

经过考察,贝聿铭认为,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

比如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内空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园林建筑中观赏路线的布置使人感觉到从幽静僻静到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这些优秀的建筑手法,都应该继承下来。

饭店宽阔的常春厅大堂,采用玻璃屋顶,自然采光,使内庭成为光庭,乃是贝氏建筑设计的特点之一。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对香山饭店倾注了心血,如果按他通常的做法,把想法告诉设计助手后,他就开始构思别的建筑了,只是定期回来评估助手们的工作进展,把情况告诉客户。

但香山饭店是他对新中国的理解和表述,因此需要他亲自操刀设计。

贝聿铭在材料运用方面更是精益求精。

他希望香山饭店的窗户采用北京城墙上的那种旧式瓦片来装饰。

贝聿铭的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在北京找到了一位已届七旬的老工匠,很快地在城郊一座幸存的窑中复制了这些瓦片。

瓦片从窑中烧出时工匠们给它们上了釉彩,使这些瓦片具有与众不同的深灰色的光泽。

这就是贝聿铭喜欢的建筑材料——简朴却不失优雅。

虽然香山饭店在1984年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但是对于贝聿铭来说这个建筑设计确是一个错误,他觉得这个这座建筑毁坏了原有香山的自然风貌,从山上往下看,在一片绿丛中就夹杂着这么一块不协调的白色建筑群。

因此,他感到很后悔。

自从该建筑建成后,他就再也没有到过这个建筑。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贝聿铭设计建造了玻璃金字塔,他在设计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并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建造这个金字塔之前法国舆论界给与贝聿铭很大的压力,但当落成的时候一度受到谴责的卢浮宫金字塔已然成为了卢浮宫的一大标志,其地位可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相提并论。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成功是有原因的,贝聿铭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

贝聿铭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它在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金字塔本是古埃及用石头为死人建造的坟墓,而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是以玻璃这一透明的材质建造的,这是一个为活人而设计的艺术品。

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通过反应周围建筑物褐色的石头产生对旧皇宫、对历史、对艺术文化的足够敬意,同时它是充满生命力的、面向未来的。

这个坐落于卢浮宫广场上的金字塔可以容纳更多的游客,这极好的满足了人们对实际生活的要求——利于人。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虽然打破了常规的新意,但是却能被人所接收。

金字塔用玻璃主要材料,玻璃有透明反射的特性,这样的建筑加上光的照耀,可以使整个空间都被赋予了活力。

这座金字塔从结构上看似平淡无奇,可实际上却不这么简单,它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这个金字塔的主体结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索网体系,由索网上引出的爪件固定在每块玻璃的角上,四面侧面墙上每块四边平行的玻璃都是由四对十字型的爪件角部支撑。

每一对爪件是由内外两只爪件合并共用紧固件的,玻璃之间没有填缝,这也是为了使玻璃的重量不会相互店家,而影响每根索的承载力。

为了避免金字塔表面的凹凸不平,所有索和杆件的预应力都是经过尽心的计算的,可以刚刚好地承担玻璃的自重。

现在的已远远超过了卢浮宫这座古老的博物馆,据调查,在卢浮宫最受欢迎的作品中,玻璃金字塔排名第三,仅次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断臂维纳斯》。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道德、艺术、科学还是经济的角度,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无疑是一项非常出色的设计。

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

这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苏州博物馆新馆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

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

贝聿铭称这里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

新馆的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贝聿铭喜爱的“光线魔术”在新馆的建造上得到再一次体现。

场馆内斑驳的光影在钢结构和木条遮阳板中反复交错,“让光线来做设计”这一幕也曾出现在贝聿铭设计的美秀博物馆中。

新馆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老虎天窗”的做法,即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厅屋顶的最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板条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中。

大厅左右各有一条通道延展向各个功能展厅,屋顶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在地面和墙体上,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

新的屋顶已经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这又一次重复了贝先生的名言——让光线来做设计。

新馆紧邻拙政园和狮子林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设计者要求既要做到不破坏原来周围的格局,又要与原来的建筑有很好的协调。

这个颇具挑战的工程,贝聿铭用新旧建筑的结合,而且将新建筑放在比忠王府次要的位置,没有丝毫张扬之意的设计再次证明了他的实力。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 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91岁高龄的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创造了一座涵盖伊斯兰建筑精华的建筑博物馆,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到埃及,去突尼斯。

怕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所以如今博物馆所在的独立人工岛是卡塔尔政府应贝聿铭的要求而特意建造的。

贝聿铭说过“这是我曾经从事过的最困难的工作之一”。

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在开罗贝聿铭在图伦清真寺得到了启示,图伦清真寺对我的作品的影响最大:用于洗礼的喷泉外有三条双层的走廊;主体建筑的外延式几何图形的演进,从八角形到四边形再到圆形。

贝聿铭最终掌握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从而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贝聿铭的一生建筑了很多作品,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