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 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 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 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 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 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 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 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 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 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 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 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 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 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统一。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贝聿铭被称为“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 秀的建筑家” 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 年 他获得了建筑界 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90年退休。 年退休。 年退休
香山饭店
建筑采取了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 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 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 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

主要学术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贝聿铭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MIT AIA Medal)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终生院士1978至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长院士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誉院士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荣誉
作品年表
作品简介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苏州博物馆
中银大厦
澳门科学馆
设计理念概述
建筑构造之意境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借景与造园
人物评价
成就
1974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2002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6年-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息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生平简介
作品风格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主要学术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
贝律铭简介

肯尼迪图书馆
•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 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 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 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 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 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 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 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 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 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 合”。
• 苏州博物馆 • 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 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 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 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 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 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 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 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 筑。
• 中银大厦 • •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 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 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70 315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 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 大厦。
中 银 大 厦
• 澳门科学馆 •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主 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 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 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物的 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辅以深色 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 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作品理念
• 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 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 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 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 干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美秀美术馆更 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 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 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 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的
作品风格一直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以精湛的设计技巧和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
而著称,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杰作。
贝聿铭的父亲是著名的中国书法家贝葆华,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
他在上海长大,后
来到美国学习建筑。
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他师从世界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斯,
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毕业后,他曾在洛杉矶市政厅和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建筑
项目中担任设计师,创建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贝聿铭的设计风格独具匠心,他善于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利用自然
材料和光线等元素来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建筑设计。
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大学校园、商业中心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了美国华盛顿特
区的国家广场,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以及美国纽约的双子塔等。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他善于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作品。
他曾表示,“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是功能性和纯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摒弃文化传统和历史性,相反,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
传承和历史价值。
”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不仅是建筑界的杰出代表,也是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之一。
他的建筑
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和美学价值,更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珍贵贡献。
他的去世,
让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大师,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 —— 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

【普里克兹大师系列5】——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1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东厢艺廊的基地,北侧是宾州大道,这条大道是华府极重要的干道,是最富纪念性的大道,每一任美国总统由白宫赴国会宣誓就职时,行经的就是宾州大道,而国家每有重大庆典活动或游行时,宾州大道就是活动场所,所以全美国人无不对此大道熟悉。
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陌区,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国家艺廊本馆——西厢对峙,基地呈现梯形,是陌区碓一空地,这些条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义。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74896平方米,地上15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57.40米。
作为银行办公建筑,无论建筑细节的处理、结构的复杂性,还是建筑楼宇智能化程度,本工程已达到国际最高级别的建筑配置。
共涉及5万平方米的意大利进口凝灰石干挂石材,施工难度大。
大厦曾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美国石材协会2001年度最考究建筑奖。
苏州博物馆以白墙为纸,以水为面,以石为山所形成的立体水墨画是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普利兹克大师系列5】——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2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中国驻美大使馆这个占地约2.3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新馆外墙采用色泽淡雅、质地细腻的中国花岗岩和法国石灰石为材料,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传统联邦建筑十分协调。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摘要: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纵观其建筑创作生涯,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是,贝聿铭的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同时受到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建筑设计。
所以说,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思想一、贝聿铭创作背景的回顾贝聿铭生于广州,幼时随其父举家搬迁到上海。
在上海期间,应祖父贝理泰的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都会人住苏州的祖宅狮子林。
也就是说,18岁以前,贝聿铭都生活在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苏州园林的生活经历,成为了贝聿铭日后设计哲学的参考。
当时上海建筑業的蓬勃发展极大地触动了贝聿铭,让他决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但是在宾大求学一段时间后,贝聿铭又想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发现这位中国学生很有设计才华,力劝贝氏学习建筑。
1944年贝聿铭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师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在1948年,美国纽约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韦伯奈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为其公司完成了许多项目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建计划。
这些设计项目的成功使得贝聿铭能在美国建筑界逐渐崭露头角,并于1955年自立门户,创办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一直工作到1990年,他才从事务所退休。
但是退休后,贝聿铭并没有在设计行业停止前行,而是创作出一系列不朽的设计作品。
二、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在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师从格罗皮乌斯,同时也受到了密斯等其他大师的建筑思想启发,可谓是兼收并蓄地汲取了大师们设计哲学的精华。
(一)、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从贝聿铭早期的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受恩师格罗皮乌斯的影响。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
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
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
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
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
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
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
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
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
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
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东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
我喜爱的设计师 贝聿铭

2002年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般的 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多用光 影线条变化 丰富室内空 间 采用现今建筑材料, 诠释江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及手法光, 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 来设计是建筑师贝聿铭 的名言。
日本MIHO博物馆
• 在日本京都自然保护区中琵 琶湖西侧,有一座世界闻名的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他被秀丽的湖南峰山脉所围 绕。虽然京都到美秀美术馆有 一小时路程,但是自从竣工以 来 ,除馆休之外,每天都接 待大量参观者。到了春秋,美 秀美术馆四周有大户川及田代 川等美丽河川,在途中可享受 传入耳朵的流水声及瀑布声。 信乐这一个地方得天独厚,拥 有很多历史及文化的遗迹,因 此信乐也被称为天然美术馆。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费城莱斯 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 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后来,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 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将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 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 然而,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和谐上: 贝氏以中国人的坚忍不拔证明了华人建筑师也能在西方创造奇迹。贝氏的中国风精神深深影响了建筑界甚至是整个世界。 今年92岁的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他的一生都在创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并 用自己独到的设计为许多国家留下了一道道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人 • 设计理念 • 代表作品
目录
生平简介
(Ieoh Ming Pei)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 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他曾 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父亲贝祖贻 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 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 凝土、玻璃与石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
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 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 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 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 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 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 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 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 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 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 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 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 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
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 建 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 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 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 宝库卢浮宫。为此,国政府广 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 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 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 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 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 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 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 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 师。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 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兴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
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 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 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
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 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设计理念
概述
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 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 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 来越接近于地干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美秀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 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 画的握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 中一个新的里程。
•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
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 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 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 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 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 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一 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 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 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 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 之久。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 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
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1 重复性的细部构 造 ,形成巨大的 几何 形体
2 玻璃与钢材的结 合,使自然光线 得以最充分的利 用。夜间灯光的 投射,使得他成为 卢浮宫前的一颗钻石
现在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它设计在最下层,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 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 温差而结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 耐根(即耐树根的侵蚀)性的,瑞士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 万一发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
借景与造园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 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 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 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成长历程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 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 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 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的童年时光是在苏州园林里度过的。 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 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 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 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 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 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 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 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 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 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 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 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 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 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 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 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问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 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 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 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 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 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 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一目了然。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 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 馆员们的办公室。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 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 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 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7天窗。从上面撒下的 光线,极具神秘感。
3 宽广的中庭,仰 视 可见地面周遭的景观
• 苏州博物馆
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 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 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 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 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 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 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 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 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 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 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 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 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 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 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 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 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 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 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 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