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

合集下载

贝聿铭

贝聿铭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 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 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 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 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 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 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 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 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 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 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 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 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 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统一。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贝聿铭被称为“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 秀的建筑家” 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 年 他获得了建筑界 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90年退休。 年退休。 年退休
香山饭店
建筑采取了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 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 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 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贝聿铭

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姓庄,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妻子卢艾琳为中国留美学生,他们育有3儿1女,其中贝建中与贝礼中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17年4月26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

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的
作品风格一直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以精湛的设计技巧和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
而著称,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杰作。

贝聿铭的父亲是著名的中国书法家贝葆华,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

他在上海长大,后
来到美国学习建筑。

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他师从世界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斯,
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毕业后,他曾在洛杉矶市政厅和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建筑
项目中担任设计师,创建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贝聿铭的设计风格独具匠心,他善于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利用自然
材料和光线等元素来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建筑设计。

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大学校园、商业中心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了美国华盛顿特
区的国家广场,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以及美国纽约的双子塔等。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他善于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作品。

他曾表示,“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是功能性和纯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摒弃文化传统和历史性,相反,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
传承和历史价值。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不仅是建筑界的杰出代表,也是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之一。

他的建筑
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和美学价值,更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珍贵贡献。

他的去世,
让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大师,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

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

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

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

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

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

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

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

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

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

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东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

贝聿铭

人物影响
人物传记
参考资料 1 苑文凯老师作《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设计之路》专业讲座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 学院[引用日期2022-12-12] 2 贝聿铭 .中国工程院[引用日期2022-12-12] 3 贝聿铭:寿终百年,而他的作品将 屹立不朽 .新民晚报[引用日期2022-12-12] 4 贝聿铭、贝礼中父子的“香港情结” .新华社百家号[引用日期 2022-12-12] 5 谷建芬、林书豪等获“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 .新京报[引用日期2022-12-12] 6 2019全 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贝聿铭 .中国侨网[引用日期2022-12-12] 7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 .新京报[引用日 期2022-12-12] 8 贝聿铭: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跨越者 .新京报[引用日期2022-12-12] 9 Ieoh Ming Pei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引用日期2022-12-12] 10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留下了 传奇故事和作品 .新京报百家号[引用日期2022-12-12] 11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他用一生为 世界留下传奇设计 .厦门日报百家号[引用日期2022-12-12] 12 《贝聿铭与一座古城(精编版)》 .中央广播电 视总台[引用日期2022-12-12] 13 贝聿铭的中国情结 .新京报[引用日期2022-12-12] 14 贝聿铭自述:建筑是艺 术和历史的融合 .新京报[引用日期2022-12-12] 15 102岁,富十五代,一图揭秘贝聿铭传奇一生 .新京报[引 用日期2022-12-12] 16 About | I.M. Pei Foundation .I.M. Pei Foundation[引用日期2022-12-12] 17 学院简 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引用日期2022-12-12] 18 Profiling Ieoh Ming Pei | China's Best-Known Architect .Theculture Trip[引用日期2022-12-12] 19 关于提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中国工程 院......

贝律铭

贝律铭

6、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 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 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 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 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 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 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 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 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 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其实,在约翰· 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 -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 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 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 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 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 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 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2、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 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 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 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 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 ,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 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 设计 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 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 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 代表中国。 贝聿铭认为,“建筑和结构”是不可 分割的整体,建筑师如果不能意识到 结构所蕴藏的力量,就不可能有好的 设计。
贝聿铭的作品很重视光线和大 自然,其中不少传世之作,都 设计了让人活动的内庭,通过 大自然和游人的活动将钢骨水 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理念的 新。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 般的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 多用光影线条变化 丰 富室内空间 采用现 今建筑材料,诠释江 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伊弗森美术馆是贝聿铭建 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 作品,其建筑物本身就是 一座巨大雕塑品,和其他 的美术馆想比较,伊弗森 美术馆本身是一个地方性 的小型美术馆,不足以靠 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要 靠不同类别的特展和巡回 展来支持演出,功能决定 结构。

《现代大师贝律铭》课件

《现代大师贝律铭》课件
来参观。
2023
PART 04
建筑思想与理念
REPORTING
人文关怀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贝律铭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和绿色建筑设计,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 康、宜居的环境。
关注文化传承与保护
贝律铭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历史,因此在设计中融 入当地元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 未来的桥梁。
自然采光与通风
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 减少人工照明和通风的使 用,降低能耗。
绿化与景观
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提 高建筑的生态价值和美学 价值,为人们提供舒适宜 居的环境。
2023
PART 03
代表作品
REPORTING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集现代化建筑、园林和陈 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获得奖项
普利兹克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 章等。
2023
PART 02
建筑设计风格
REPORTING
现代主义风格
简洁明快
贝律铭的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为主,摒 弃了繁琐的装饰,呈现出清新明快的特点。
功能主义
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满足现代生活的 需求。
创新性
在材料、结构、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建筑 设计的进步。
追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贝律铭认为技术是实现建筑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表达艺术美感的方式 。他善于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既具有技术含量又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作 品。
探索建筑与科技的结合
贝律铭关注新兴科技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尝试将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等先进技 术融入到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提高建筑的科技含量和未来感。

贝聿铭 一生简介

贝聿铭 一生简介

拿破仑广场的夜间照明,为巴黎再度 添加了一处胜景,贝氏设计玻璃金字 塔时,早已考虑到都市空间在夜晚时 所扮演的地位,贝氏希望拿破仑广场 白天是人群集聚之地,玻璃金字塔有 “桥”的功能,将来自各方的人“引渡”到 不同的三个殿翼
夜晚,玻璃金字塔在灯光照 耀下,成为都市焦点,吸引 人们来到广场,让美术馆的 生命从白天沿续到夜晚,让 公共空间更能充分得以运用 。也更生动。
倒置的玻璃金字塔
由停车场到拿破仑厅,虽说然是没有自 然光的地下,但贝氏在途中安排了一个 倒置的玻璃金字塔,让进入美术馆的行 进过程又创造了一次高潮空间,同时又 有了自然光,在空间与造型方面更呼应 了广场处的金字塔大门意象,这正是贝 氏设计高招之处。
在拿破仑大厅仰视675片钻石 状的玻璃,因为室内外光线之 亮度的差异,玻璃几乎视而不 见,确实做到了贝氏追求的目 标,更可贵的是能从地下室体 会户外,欣赏罗浮宫优雅的建 筑,让内外相边接,着实创造 了划时代性的室内空间设计。
他的作品中我最喜 欢的作品之一就是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 塔。从图中我们可 以看到这座金字塔 是位于法国巴黎卢 浮宫中的拿破仑广 场。它主要是起到 装饰和前往拿破仑 馆的入口。它的艺 术欣赏价值在于在 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 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池有巨柱 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 贝聿铭将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 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 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江苏苏州(贝聿铭封笔 之作) 1984年-1989年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
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
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 有人说他堪比外交家,顶着建筑师的名号,在国家元首与上流社会间游走。

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争议无数;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留下理论著述。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宾大崇尚古典主义,要求学生必须像画家一样拥有过硬的画功,贝聿铭感觉自己学的更像是美术。

于是只呆了两周,凭借少年老成的举止和优异的成绩,他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但他学的还是这种简单枯燥、必将被淘汰的古典学科。

当时新的建筑风潮正在欧洲兴起,拒绝古典主义繁复的概念,倾向简明的线条,注重实用价值,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这对刚从古老中国走出的青年贝聿铭来说,是一波很大的冲击。

经过深思熟虑,在麻省理工毕业后,贝聿铭转赴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

在这所当时最激进的学府中,他学到了光线对于建筑的重要性,进一步领会了现代主义的实用和简约。

在欧洲,贝聿铭看了很多现代派建筑,剩下的时间,他都扎在教堂里。

他说:用石头能建造这么高大、壮观的建筑,非常了不起。

建筑师的眼睛必须学会观察,才能让你了解不同建筑的内涵。

战后的美国纽约百废待兴,在哈佛短暂的留校任教后,贝聿铭做出了一个让导师和同学目瞪口呆的决定,受邀加盟纽约地产大亨泽肯道夫(Zeckendorf)的地产公司,从事商业房地产的规划和设计。

战后庞大的需求,让贝聿铭在Zeckendorf公司的12年间,在全美范围内承接了无数城市规划和将贫民窟转化为廉价居民房的工程,积累下许多大型工程的经验。

从哈佛到Zeckendorf的地产公司,是贝聿铭接近美国权力核心的第一步,这是贝聿铭的聪明之举。

但在教授和同学眼中,他摒弃哈佛的光明前景、弃教从商是不可理喻的。

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建筑师为房地产开发商服务,是建筑业既成惯例的一次突破。

也有人说,这是贝聿铭想要摆脱他一直追随的现代主义纸上谈兵的困境,希望脚踏实地地接受市场的考验;建筑固然具有艺术性,但却又不像油画和诗歌一样是单纯的艺术品,建筑必须走出去,在现实中为民众服务。

贝聿铭自己是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

我们所知的就是,在与贝聿铭携手打下12年江山后,由于冒进,Zeckendorf破产了。

走出Zeckendorf的阴影、贝聿铭决定独立创业,成立自己的事务所。

贝聿铭也一向希望世人透过他的建筑了解他,《贝聿铭谈贝聿铭》便是一个窗口。

它首次详细地谈论他的作品、生活、他受到的影响、学到的人生箴言,以及他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

贝聿铭得以在世界各地发挥他的建筑天才,风光之外,更多的是劳作的艰辛和世俗的挑战。

而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正是遭受世人非议后被证明是杰作的那几件。

一是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他主张卢浮宫的丰富收藏应向大众开放,用马罗的话来说:“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傲慢的法国人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不得不一再提醒那些评论家:石头金字塔与玻璃金字塔毫无关系,前者为死人而建,后者则为活人而造。

“卢浮宫的设计案是一生中难得再有的挑战,从头到尾,卢浮宫的设计共花了13年的时间,我是不想再设计一座卢浮宫了。

这个设计
案一开始就很坎坷,抨击没有停过……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1984年到1985年之间,争论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

”如今,卢浮宫的金字
塔常常与埃菲尔铁塔一起被公认为是巴黎的标志和象征。

他在香港遇到的挑战是中国特色的“风水”。

“风水的起源是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后来却演变成一种迷信。

在香港做建筑设计很难避开这个问题,那里有不少风水师专门负责建筑物的选址、方位和造型等等。

我对此虽有所知,但没有太当真,然而中国银行大厦的设计一出炉,便受到了比卢浮宫更为激烈的抨击。

当然,原因并不相同,他们指责大厦有太多的尖角,认为这些尖角犹如锋利的刀口,会给周围建筑带来厄运,还有其他的很多反对意见。

还好,我的客户始终站在我这一边。

”对世界而言,贝聿铭的独到之处是心中不绝如缕的中国园林教养;而对中国而言,贝聿铭必须用自己的建筑证明只有把老祖宗的东西去劣存优,才能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

他的尝试是有启发意义的。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后,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和普利茨克奖接踵而来,贝聿铭在美国的声誉到达了顶峰。

而卢浮宫改建工程则让他踏上了世界的舞台,跨入世界一线建筑师之列。

而那时,他也已经年逾古稀。

2006年10月,89岁高龄的贝聿铭完成了他的收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

这座集贝聿铭现代主义几何学与苏州古典园林神韵于一身的建筑,与贝聿铭儿时经常玩耍的私家园林狮子林,只有一箭之隔。

时隔四十年之后,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回到了中国,就如同宿命一样,通过他随心所欲的作品,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轮回。

有人说贝聿铭的勤奋、坚韧、贵族气和外交手段,是他成功的强大助力。

也有人说,他的东方血统和西方生活经历,才是他最大的财富。

许多移民都会在异国的文化中迷失,找不到真正的归宿,身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人,贝聿铭可以说是鱼与熊掌兼得,他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同时又不放弃自己优良的传统。

在纽
约的街头,人们经常能够看到这位华裔老人,正健步如飞,像年轻人一样敏捷地赶路回家。

人们也同样能够在唐人街看到他,美滋滋的品尝着毛蟹和凤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