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中的映衬美 (1)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为了加强表达效果,突出艺术形象,往往使用衬托的手法。
我们在学习、鉴赏诗词时,就会发现这种手法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诗歌中,现将这些不同的形式列举并做以简单分析。
1.正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古典诗词中的“反衬”常表现为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虚衬实等:如以动衬静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通过“花落”、“月出”,特别是“鸟鸣”这些动态景象,既反衬出春涧的幽静、迷人,又使春涧绝不枯寂而显出内蕴生机。
以动衬静,动静相映。
3.侧面衬托。
侧面衬托指写景时从与其看似无关的侧面景物入手,通过描写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如《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前两句是实写,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蜀道山峰的高峻、地势的险要。
下面两句似乎宕开一笔,写的是黄鹤和猿猱,其实正是通过这些飞禽走兽的“不得过”“愁攀援”使我们对蜀道高、险的特点有了更真切、深入的把握。
4.以乐景衬乐情。
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春风”、“春花”写出了迷人的春意,把诗人科举取胜的狂喜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元稹的《西归绝句》:“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诗中的“嫣红的桃花盛开,满眼春光”衬托出诗人奉召归京途中的激动、欣喜之情,这里运用了“以乐景衬乐情”的手法。
5.以乐景衬哀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伤,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强化愁苦之情的目的,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
初中古诗词中的映衬美

初中古诗词中的映衬之美乌苏市头台乡中心学校:陈革红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语是说王维的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色彩艳丽,犹如一幅幅山水画,让人赏心悦目。
其实,在初中所学的众多古诗词中,不仅有意境优美的诗,更有一些诗借助景物互相映衬,营造出一幅幅色彩鲜艳,意境美妙,让人回味无穷的画面。
一、青山、绿水、翠树、行舟互相映衬。
曹操的《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诗句,写的是海水起伏荡漾,山岛高高的耸立,山岛上的树木葱葱苍翠,百草丰美茂盛。
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互相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以此衬托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犹如大海一般吞吐日月。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传达出的是小村庄被绿树围绕着,城外苍翠的山峦依依相伴的美妙意境,那绿树、青山映衬出小村庄的安详静谧,令人无比惬意和舒适。
另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途经青山之下,乘船在绿波中前行,那青山、绿水映衬着诗人的行舟,流露出的是诗人行舟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二、色彩明暗的对比映衬。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的是雨夜中,野外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那暗与明的对比分外分明。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诗句,意思是战局像乌云一样重压过来,想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下像鱼鳞般闪烁着光芒。
诗人先用大块的乌云作底色,又用铠甲闪耀着光芒来凸显明亮,黑色与金色的反差,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画面。
另有岑参的“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异景象:尽管雪大风急,但辕门上的红旗已冻僵了,一动不动。
那冷色基调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的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这一红一白,对比鲜明。
三、多种景物的互相映衬。
诗人通过多种物象的互相组合,使诗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的停泊着。
诗词衬托举例 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衬托举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中的衬托手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声寂相衬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动静相衬。
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
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衬托,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起到“烘云托月”作用的表现手法。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能看到。
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诗词衬托举例的感受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诗词衬托举例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词衬托举例:孤山寺北贾亭西诗词衬托举例,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反衬是古诗常用的写作反法之一。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古典诗词衬托手法辩证

古典诗词衬托手法辩证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相似或对立的关系,用次要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
简言之,就是以宾衬主。
内容上可以以物衬物、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景衬情。
包括正衬、反衬和互衬。
一、正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近似关系来衬托主要事物。
1.以人衬人“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这里借六宫的嫔妃来衬托杨贵妃的美丽。
2.以物衬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句直接写天姥山的高峻,后两句用五岳和天台来衬托,从而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非凡。
3.以景衬情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利用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感情相类似的自然景物作陪衬,即“思与境谐”。
如“以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乐情”。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的月是一轮寒月,此景写出了寒江秋月之孤单、清冷,衬托了年长色衰、委身商人又遭离弃的琵琶女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
景是凄清彻骨、寒气逼人之景,情是“凄凄惨惨戚戚”之情。
(以哀衬哀)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时来时去的燕子也罢,相伴相随的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逍遥自在的意趣,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满,其乐融融。
物情如此,人事的清幽更令人惬意。
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村居乐事件件称心,家室团聚事事如意。
颔联对燕子、鸥鸟自由安然的物性的描写,都融入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以乐衬乐)二、反衬反衬,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来突出主要事物。
1.以动衬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王维在他的诗歌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互相映衬的写景古诗

互相映衬的写景古诗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其简练、优美、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
下面是一组描述互相映衬的写景古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这些诗歌选自唐代、宋代等时期,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1. 唐代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秋天的夜晚为背景,通过银烛、画屏、小扇等描绘细致的元素,表达了秋夕的清冷和宁静。
诗人巧妙地以“天阶夜色凉如水”为对比,使得织女星和牵牛星在夜空中的明亮成为画面的亮点,形成了明暗、冷暖的鲜明对比。
2.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四行诗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白日、黄河、千里目、楼四个景物的层层叠加,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向往。
尤其是“更上一层楼”这句,形成了自然景物的上下层次感,使整个描绘充满了层次感和深度感。
3. 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诗以元夕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东风夜放花、星雨、宝马雕车、凤萧声等瑰丽的景象,展现了元宵之夜的热闹喜庆。
诗中的花、星、车、舞等元素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繁华瑞光的画面。
4. 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二首》之一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以元夕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云母屏风、烛影、长河、晓星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于嫦娥奔月的怀念和思考。
夜晚的云母屏风和烛光形成明暗对比,长河与晓星的沉浮也构成了诗歌中的互相映衬。
5. 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茅檐暗度破,斜风细雨寒。
野阴山晓钟,带箭春秋还。
这首诗通过描绘茅檐、斜风、细雨、山钟等景物,展现了秋夜将晓的清凉之感。
檐下的暗度破与斜风细雨相映衬,山钟的悠扬则在夜晚中形成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这些古诗通过对比、映衬,巧妙地表达了自然界的美妙和多彩,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敏感洞察。
古典诗词的十种衬托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的十种衬托艺术手法在诗词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一、冷暖相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是李白的一首古体诗。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部分内容,描写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
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
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其中,“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的诗句

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的诗句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衬托这种手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情感和意境的大门。
不管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诗人们都运用得炉火纯青,让我们这些后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
先来说说正面衬托吧。
就像一群好朋友里总有那个最耀眼的存在,正面衬托就是用美好的事物来让另一个美好的事物更加出众。
我记得读杜甫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里啊,那美妙的乐曲仿佛已经不是人间之物了,“此曲只应天上有”,这是用天上的仙乐来正面衬托花卿府上音乐的美妙。
我就想啊,杜甫当时听到那曲子,肯定是被震撼到了,才会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
要是我在现场,估计也会像个小粉丝一样,眼睛放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哇塞,这曲子也太好听了吧”。
这就是正面衬托的魅力,它把音乐的美妙抬高到了一个近乎神话的境界。
还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啊,他可真是个浪漫的家伙。
他把杨贵妃的美貌用云、花、群玉山、瑶台这些美好的意象来正面衬托。
云都想成为她的衣裳,花都想拥有她的容貌,这得是多美啊!我仿佛能看到李白在宫廷里,眼睛里满是惊叹地看着杨贵妃,心里想着“这天底下怎么会有如此美貌的女子呢”。
这时候,正面衬托就像给杨贵妃的美貌加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让我们隔着千年的时光,都能感受到那种倾国倾城的美。
反面衬托呢,就有点像先给你看一个很糟糕的东西,然后再让你看到好的东西,这样你就会觉得那个好的东西更好了。
比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你看啊,本来蝉噪和鸟鸣都是很吵闹的声音,可在诗人笔下呢,这吵闹的声音反而衬托出了树林的幽静和山谷的深邃。
这就好比在一个很安静的房间里,突然有一点小动静,你就会觉得这个安静更加明显了。
我有一次和朋友去山里玩,本来山里很安静,突然听到几声鸟叫,我朋友就说“哎,你听这鸟叫,这山显得更静了呢”。
这时候,反面衬托就像一个巧妙的魔术师,把安静这种感觉变得更加生动可感了。
衬托诗词 表示衬托的诗词

衬托诗词表示衬托的诗词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衬托诗词,以及表示衬托的诗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衬托在古诗词中是如何应用的衬托在古诗词中是如何应用的衬托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衬托诗词,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能看到。
衬托衬托诗词: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衬托诗词: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衬托诗词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乐哀相衬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烘托的古诗词手法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衬托手法的古诗衬托手法的古诗(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自《望庐山瀑布》,运用了(夸张)(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出自《江雪》,运用了(夸张)(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诗中常见的正衬形式有:美景衬欢情新城道中(山水田园诗)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树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喻太阳)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流自摇沙水清。
西崦(地名)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
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送友人年代:【唐】作者:【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中的映衬之美
乌苏市头台乡中心学校:陈革红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语是说王维的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色彩艳丽,犹如一幅幅山水画,让人赏心悦目。
其实,在初中所学的众多古诗词中,不仅有意境优美的诗,更有一些诗借助景物互相映衬,营造出一幅幅色彩鲜艳,意境美妙,让人回味无穷的画面。
一、青山、绿水、翠树、行舟互相映衬。
曹操的《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诗句,写的是海水起伏荡漾,山岛高高的耸立,山岛上的树木葱葱苍翠,百草丰美茂盛。
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互相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以此衬托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犹如大海一般吞吐日月。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传达出的是小村庄被绿树围绕着,城外苍翠的山峦依依相伴的美妙意境,那绿树、青山映衬出小村庄的安详静谧,令人无比惬意和舒适。
另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途经青山之下,乘船在绿波中前行,那青山、绿水映衬着诗人的行舟,流露出的是诗人行舟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二、色彩明暗的对比映衬。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的是雨夜中,野外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那暗与明的对比分外分明。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诗句,意思是战局像乌云一样重压过来,想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下像鱼鳞般闪烁着光芒。
诗人先用大块的乌云作底色,又用铠甲闪耀着光芒来凸显明亮,黑色与金色的反差,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画面。
另有岑参的“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异景象:尽管雪大风急,但辕门上的红旗已冻僵了,一动不动。
那冷色基调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的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这一红一白,对比鲜明。
三、多种景物的互相映衬。
诗人通过多种物象的互相组合,使诗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的停泊着。
通过细草、微风、小船、桅杆几种物象的组合,映衬出了诗人的情怀:自己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四、鲜花小草映衬喜悦之情。
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那五颜六色的野花四处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绿如茵的青草才刚刚没过马蹄。
诗人在初春见到短短的、青青的绿草喜悦之情尽在不言中。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得诗句:细细的春雨湿润着长安街道,远看草色青青一片,走近了却看不出小草的绿色,这种同一景物远看和近看的不同效果变化,更让诗人惊喜万分!
由此看来,许多诗人在写诗时讲究色彩的搭配,他们或借景物互相映衬,以此营造美的画面;或让景物对比鲜明,分外醒目;或借景物衬托心情,景物在诗人笔下变得神奇而美妙,我们也在景物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享受着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