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

1.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特征。
2. 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并掌握其主要特征3. 理解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法及教具谈话法读图法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自主探究一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课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课型 新授课重点 目标1,2难点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循环个案调教学内容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内部地幔1 f 器下部L 上地幔顶部外部圈层 UE 物大水生二、地球的内部圈层铁镁的a 也硅勰盐 类组戚主少量 屉元素 组成'地理环境高平原緯平面11软流层地核岩石―陀壳/硅铝层地核t-地石圈 教学目标自学效果检测1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B、C、D为地球的外部圈层B • C、F、G为地球的内部圈层C • A、B、C、D各圈层之间能够相互影响D • D、F、G圈层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2 .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圈层是( )A .地壳B .岩石圈C .地幔D .地核3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A.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地壳和上地幔C.地壳和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D.地壳自主探究二:三、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过程(一)三大类岩石类型形成特点举例岩浆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坚硬致密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具有气孔和流纹玄武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砾岩、砂:页岩、石灰:•..... 杏吒的上界A 0 、。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4.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3.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课程导入通过对地球圈层动画的演示,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回忆起本节知识框架。
学生能够通过对地震波的了解,建立起对后边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自主掌握1.地球的内部圈层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的变化。
(2)两个界面的名称、深度、地震波速度(3)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名称、特征2.地球的外部圈层(1) 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 圈: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3) 圈:由 、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岩石圈的组成成 因岩石举例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被破坏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1)右图中A 、B 、C 是三大类岩石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填到相应方框中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固结成岩、④重熔再生。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背景情境导入雅丹地貌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也是沙漠中一道独特的地貌景观。
其形状各异,千姿百态。
雅丹是一个由地名逐渐转化而来的学术用语,最初来自新疆孔雀河下游的雅丹地区,它是维尔语的音译,意既“陡峭的土丘”。
雅丹地貌区风力较大,每当大风四起,土沙飞扬,能见度低,空气流在土丘的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产生一系列声学现象,发出奇特的啸叫声,给人以恐怖感。
过去,当地人以为是埋葬的怨鬼在嚎叫,蒙语叫“苏鲁木哈克”,意即魔鬼,所以雅丹地貌也称魔鬼城。
在中更新世(30万年)以前,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喝尔盆地连同敦煌西北部地区,为一个巨大的泛湖区。
天山、阿尔金山还未全面的隆起,只是这个巨大泛湖区的孤岛。
湖底沉积了一层层水平岩层。
晚更新世末期,由于青藏高原急剧抬升,湖水面积急剧缩小,湖相沉积岩层露出水面,并且形成一系列的背斜(隆起)构造。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造成这里的气候异常干燥,并且季风盛行。
风期长,风速大,是风力地质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
组成背斜(隆起)的地层为土黄色泥岩、砂岩及盐岩、膏岩,基本上未成岩,疏松,而且节理、裂隙发育,因而易于风蚀坍塌。
结果,在风力地质作用下,经过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了如今面积广大、大小不等的雅丹地貌景观。
问题:中更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连同敦煌西北部地区地貌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这些地貌变化的地质作用是什么?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背景知识软流层软流层是指上地幔上部80—100千米之间的一个薄层。
这里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发生熔融流动的结果。
该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为软流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地壳:厚度不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鲁科版必修1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1.利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区分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4.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特征;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第一课时 岩石圈【学习过程】[课前预习][问题探究]探究活动1:地球的圈层结构①外部圈层: 圈、 圈、 圈。
②关于地球内部结构,主要通过对 的研究。
地震波分为 (P 波)和 (S 波)。
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完全 。
以 界面和 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P26图2-1-2,填下图:外部圈层包括 、 和 内部圈层包括 、 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岩石圈由 岩、 岩和 岩组成 范围包括 和 地壳分为 层和 层 地球圈层 岩 石 圈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圈之间的相互和相互,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④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以上的地幔部分与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探究活动2:岩石圈的组成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表2-1-2。
【课后反思】。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优质课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一、基本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内部分层及其划分的依据,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是人类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此节内容是岩石圈的基础,难度相对较小。
教材对岩石圈进一步进行延伸,讲解了岩石圈的组成,每一类岩石形成过程及涉及到的内外力作用,以及各种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尤其是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节的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对此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最后还通过“活动”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
2、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说明三大岩类的特点及其成因;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学会列表比较法,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与技巧。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3、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三大岩类的特点及成因。
(2)难点: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停顿,等学生回答)我也喜欢,而且我有一个爱好,每到一个地方喜欢捡一些石头,下面咱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我捡到的石头里有没有你认识的?(播放视频)里面有没有大家认识的岩石?(学生通过视频的观察以及日常生活见闻说出一些岩石的名字)这些岩石叫什么,怎么形成的,又为何会“百世轮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摸着岩石、看着岩石、走进岩石的世界。
(ppt呈现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大声朗读,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意图:以旅行为话题,通过提问问题以及视频导入的方式,将地理融入生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学习。
)【预习展示】(完成预习自测的内容,两名同学上黑板展示)1.标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位置、分界面、及软流层的位置。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图1.28),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 风化 侵蚀搬运 堆积重熔变质岩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熔重 用变质 作下地幔地 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外核 液态磁场内核 固态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①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②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③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过程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
江苏省沭阳县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之后,将视角放在地球自身,进一步学习、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
研究它们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单元通过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各个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尽奥秘的兴趣。
教材首先涉及到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和外部圈层 (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然后层层深入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三节内容分别探究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和水循环这三个重点。
本单元内容难度较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最难理解的部分,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应用多种教辅手段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空间逻辑,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首先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引导学生分析28页图2-1-2,掌握岩石圈的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然后运用岩石标本、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绘制示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和特征、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讲授本节内容应始终贯穿物质运动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例如,在讲述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时,应引导学生从百万年的时间尺度和物质运动变化来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在讲述外力作用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在破坏地表形态的同时,也就是在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
本节教学时应选取学生熟知的图片或例子,动画演示、图片和教具展示贯穿于教学过程,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让学生通过初步了解内容——深入分析原因——学会判断案例,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教学目标。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王智智一、课标分析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第1课时。
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机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
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节重点;最后,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教学难点: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六、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呈现:用由岩石组成的景观图片观看图片,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2、岩石圈的结构探究活动一:1、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分别由哪些圈层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
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
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
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
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
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
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
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能量来源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
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6、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
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观察法、绘制示意图法、列表对比法、讨论法等地理
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重点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流水与风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教学反思:
1、在导入过程中要尽量缩短时间,对于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要一带而过,突出重点即地球内
部圈层的划分依据;重点讲解地壳的物资循环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底气哦啊的地理意义。
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针对考试长出现的题目,强调地形倒置的成因;外力作
用与地表形态,在出示相应图片之后,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力的作用,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2、占地壳表面积最大的岩石()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3、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4、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
D、砂岩、花岗岩
5、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6、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B、升降运动可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7、关于地质构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B、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
C、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是地形形态上的差异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
8、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
9、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是由于()
A、流水的搬运和侵蚀
B、风力的搬运和侵蚀
C、风力的沉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
D、流水的搬运、风力的侵蚀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数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力、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列组合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①②
D、④⑤①②③
11、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①
B、②
C、④
D、⑤
12、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回答问题。
(1)物质
甲代表,乙代表,
丙代表,丁代表,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A B
C D E与含义相同。
(3)从能量来源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和地球外部的。
13、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2-3
(1)写出字母表示的褶皱类型:A B ,A 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2)褶皱构造上的覆盖岩层是 形成的。
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 。
受过的外力作用有:
(3)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 中找,要寻找地下水,应在 中找。
(4)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 还是B ? 。
原因是: 。
14、读图3-2-3回答问题。
(1)河流两岸的峭壁是河流 作用的结果,按力的来源属 作用。
(2)河流将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营造出 和 地貌,此作用过程叫 。
(3)图示河段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4)此河段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应采取的首要治理措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