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企业对华投资及在华项目情况.doc

合集下载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与中国市场产业发展思路初探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与中国市场产业发展思路初探
主要 集中在东部沿海地 区。基于 中国市场 的发展潜力 ,跨 国公
开始 通过在 中 国建 立 的地 区总 部 ,管 理和协 调在华 各项 业务 , 系统 整合 内部资源 、提高运 营效率 。其 目的就在于 ,要 在 中国 市场上站稳脚跟 ,不断增强竞争实力 ,以获取更大 的投资收益 。
中国 F I D 规模 的扩 大 ,在相 当程 度上 ,就是跨 国公司在 中国市 场上进行扩张 的过程 。 二、跨国公司在 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旨在实现其相对于竞争者的全面领先 。 其 一 , 目前 ,跨 国公 司在华投资 开始从追求一般 资源 ( 诸 如廉价劳动力) 、追求市场份额 、追求效率和利润 ,转 向以追求 战略资源 ( 诸如 专利 、品牌 、高级人 才 、稀缺能 源) 为 目标 的 增 强全面竞争力 时期 。技术 优势是企业 最可靠 的优势 ,技术创 新 的关键是人才 。 目前 ,几 乎所有来 中国投资 的跨 国公司都实 施了 “ 本地 化 ”市 场战 略 :本 地研 发 、本 地采购 、本地 生产 、
总之 ,中国市 场 已经成 为跨 国公 司的 目标市场 。跨 国公司
借其强 大的经济实力 和明显的技术 与经营管理 优势 , 世界市 在
场上纵 横 ,其经济 、政 治和文化影 响力也得 到进一步增 强 。改 革开放 以来 ,中 国吸引 国际直接投 资的一个重要方 面 ,就 是借 助跨 国公 司来华 投资而实 现的 : 目前 ,全球 50强企业 中已有 0 4 0多 家在华投 资 ,项 目总数 超过 30 0个 。跨 国公 司投 资项 0 0 目规模扩 大 ,单个投 资项 目的平均规 模达 33 0万美元 。据 不 3
收稿 日期 : 0 8 0 — 2 20 —90 作者简 介 : 赵宗博 (9 1 )男 , 17 一 , 山东临沂人 , 解放 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 , 主要从事 市场经济理论 与世界经济研究 魏华聪 (9 5 )女 , 17 一 , 福建莆天人 , 解放军 国际关系学 院政 治部干部处干部 ,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

国外对华投资与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对比与分析

国外对华投资与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对比与分析

国外对华投资与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对比与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外投资有所增加,而国外对华投资亦日益增多。

本文将从对外投资的角度来比较这两种投资方式,探究其中的异同点和可行性。

一、从总体规模上看首先,我们可以从总体规模上来比较国外对华投资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

根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外投资总额为1.2万亿美元,而国外对华投资则接近1.5万亿美元。

从整体来看,国外对华投资要比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更大。

其次,我们可以从近年来的趋势来观察两种投资方式的变化情况。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加码,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亦持续增大。

截至2019年底,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外投资总额同比增长4.2%。

而国外对华投资的增速则相比之下略低,同比增长率为2.6%。

但国外对华投资在规模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也反映了中国市场的魅力所在。

二、从投资方式上比较除了总体规模之外,投资方式也是国外对华投资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之间的重要区别。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通常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即通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权或业务资产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成本较高,风险也较高,但却具有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源和市场的优势。

例如,中国海外的能源企业通过收购外国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得了对资源储备和市场渠道的有效控制,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相比而言,国外对华投资通常采取绿地投资和设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即通过自主投资或与中国企业合作,在中国开展生产、经营等活动,开拓中国市场。

这种方式相比并购来说具有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的优势,同时也有可能获得中国大陆市场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红利效应。

例如,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已有多年的布局,逐步扩大了在华业务规模,并获得了高速增长的具体表现。

跨国公司在华最新动向

跨国公司在华最新动向
维普资讯
餐蒲燕势
一 文/ 文小 禹
2 世 纪9 年代 以米 ,中吲 为加 人W' 进 行 了不懈 的努 0 o I ’ O
力 众 多跨 国公 司敏感 地意识 到来来中 国蕴 藏着 的巨大商 【 ,并 开始部署对华投 资 的新 战略。2 0 年1 月 中田加人 01 1
划 在l 年 内投 资 mol 元 . 0 i美 建成6 8 英寸 和l英 寸芯片 到 条8 2
f 油公 司在广东 的项 目投 资总额也将达到4 亿美几 :近期 , 】 1
摩托 罗拉关 r在欧美的1 厂 . 二 却增 资近2 亿 美J 在天津 O . 建立半导体 集成生产 中心 和亚甜l 通信产 品生产基地 , 并在北
京 成立 了北 中心 总部:荚同《财富 》 杂志 日前公布 的调查 显币 . 2 有9 %的跨 同公 司计 划在 中国设地 区总部 . =跨国公司 为何如此垂 青 中 ?通用 公 司总 裁瓦格 纳 的一 句话 道破天
机 他 说: 没有坚定的中国战略 . “ 就无法实现垒球化 。 门本 东 芝 公 司 去 年4 起 开始 在 其 中 国的合 资 月 厂—— 太疰东芝 电视有 限公 司生产数码彩 电和宽屏彩 电 , 并 [本l Z . ] { 1 泼公 司从9 年起开始牛产面 向 日本市场的普通 | 8 彩屯 , 目前产品已囊 括2 至3 英 寸的不同规 格的 显像 管 电 1 4
加速投 资, 建 “ 欲 世界 工 厂 ”
跨 国公 刊开始实施全方位投资的扩 张战略 , 并掀起 r一
股地区总部迁人中 国的热潮 上t 纪9 年代中期前 , 国公 } O c 跨 司在华投资 卜 千万美元 的项 目在当时可算是巨大项 目, 近 但
几丰 过 1亿 美几的项 目已不足为 苛 如德 国巴斯 夫公司 与扬 F 0

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现状、影响及对策

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现状、影响及对策

析 了跨 国公司 对华 &’( 投 资的 现状 、 影响 的基 础上 , 提出 了我 国应 对跨 国公 司 &’( 投 资的 若干 对策 。 〔关 键 词〕 跨国 公司 ; &’( 投资 ; 现状 ; 影 响; 对策 中 图分类 号: )%*+ , *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 %##+) $##. / 010# $% / ##"$ / ##0 (三 ) 跨 国公司 对华 &’( 投 资日 趋本 土化 跨 国公 司对华 &’( 投 资 日 趋 本 土 化 包 括 其 研 发 活动 的本 土化 和 研 发人 员 的 本 土 化。 一 方 面, 跨国公 司 对华 &’( 投资 按 其 研 究 性质 可 分 为 以 创 新 为 特 点 的 前沿 基础 性研究 和以 适应 为特 点的 应用 性研 究。 跨 国 公司 对华 &’( 投资 有明 显的 投资 指向 , 其 侧重 于 以 产品 本土 化为 目标 , 以 跨 国 公 司 已 有的 科 研 成 果 技 术 条 件为 基础 , 对原 有的 技术 进行 改良 和革 新, 使 其适 应 我国 的需 求水 平 和 需求 结 构 。另 一 方 面, 跨国公司在 华 研发 机构 中, 除 负责 人 及 少 数 高 级研 发 人 员 来 自 国 外, 绝大 部分 技术 骨 干是 在 华 招 聘 的 博 士、 硕 士, 来自 中国 内地 的研 发人 员 平均 占 到了 1" @ 。 例如 , %##% 年 朗 迅公 司所 属的贝 尔实 验室 就在 华招 聘 了 !## 名 科 技 人 才。 (四) 跨国 公 司 对华 &’( 投 资 形 式 多 样 且 以 独 资 的 形式 为主 。 跨 国公 司对华 &’( 投 资形 式主 要有 0 种形 式: -、 建立 独立 的 &’( 机 构。 A、 在 具 体 业务 部 门 或 合 资 企 业 内部 设立 &’( 机构 。 B、 与高 校、 科 研机 构合 作成 立 研究 中心 、 实 验室 。 ( 、 与中 国 企 业 建立 技 术 联盟 。 在 众多 的投 资形 式中 , 跨 国 公 司 出 于 技术 保 密 和 技 术 领 先带 来的 收益 等问 题 的 考 虑, 一 般 倾向 于 独 资 或 控 股 的 方式 , 其中 采用 最多 的是 外方 控股 的合 资企业 。 二、 跨国 公司 对华 &’( 投资 的影 响 跨 国公 司对华 &’( 投 资 无 疑 会 对 中 国 的 经 济 与 科 技发 展产 生一定 的影 响, 这其 中既 有积 极影响 , 也难 免 有消 极影 响, 但 从长 远和 全局 上看 跨国 公 司 &’( 投 资 对中 国而 言是利 大于 弊。 (一 ) 跨 国公司 对华 &’( 投 资的 积极 影响

第八章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

第八章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
2020/5/24
技术控制
外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技术,大多是已经成熟的或 者较为落后的,部分先进技术(专利),也被外资 企业垄断,唯恐被模仿和抄袭。 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 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 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即使那些在国际市场中被广 泛认为已经具备竞争能力的产品。
2020/5/24
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这个低端消费市场 的领导者能否“天天见”尚不明朗; • 一度独领风骚的乐百氏,在被达能收购前曾做到了中国市场第一, 占到30%的份额,在收购完成的六年后,市场份额仅为5%; • 纳入竞争对手吉列之手的南孚电池在海外市场无所作为; • 易手后的“中华”和“美加净”在联合利华的大树底下没能发扬光 大; • 小护士与欧莱雅历时4年的谈判没能换来完美联姻,收购完成后欧莱 雅也曾投入重金发展“小护士”,怎奈因种种原因折戟沉沙,此后 这个老化的品牌便基本陷入自身自灭,占有率逐年锐减,品牌排名 也到了十名之外……
2020/5/24
2010年中国利用外资统计简表
2020/5/24
二、我国利用FDI阶段特征
2020/5/24
1.萌芽试探阶段(1978-1984年)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 新决策。
•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利用外资的法律—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我国相继开放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3个 沿海经济开发区和1个台商投资区。 1980年4月,北京航空食品、建国饭店、长城饭店成 为首批获准成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 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公司开业,成为中国第一 个汽车合资企业。
1979—2009年,全球来华投资的国家(地区)已经 超过190个,我国累计批准成立63万家外商投资企业, 实际利用FDI金额达7666.65亿美元,全球500强中约 有490家在内地设立了企业和机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 研发中心超过1160个。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现状及不利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现状及不利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现状及不利影响分析作者:吴兰陆省娟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0期[摘要]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对我国科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已成为提升我国科技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章阐述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当前研发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化[作者简介]吴兰,陆省娟,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8[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6)10-0192-0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国公司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树立竞争优势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不可回避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在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促使跨国公司重新审视中国的投资环境,调整在华发展战略。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加大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为其全球发展战略提供保障。

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R&D)机构的发展历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是随着对中国市场的不断了解而产生的,早期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华贸易、技术转让、兴办合资企业等方式。

随着中国投资政策的放宽,在华设立R&D机构逐渐成为趋势。

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清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行为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93~1998年:起步阶段我国第一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摩托罗拉全球软件集团(中国)软件中心的建立,拉开了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序幕。

此阶段每年只有少量的研发机构进入我国,母国多为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比如微软中国研发中心、IBM中国研究中心等。

(二)1999~2002年:缓慢发展阶段此阶段,每年新设立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数量增长缓慢,每年新增数量总体保持平稳,母国来源仍为欧、美地区,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来源地。

芬兰企业对华投资及在华项目情况讲课教案

芬兰企业对华投资及在华项目情况讲课教案

芬兰企业对华投资及在华项目情况2008-07-25 15:37 文章来源:芬兰经商处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芬兰对华投资始于1984年,据统计,目前共有260多家芬兰企业在华投资,总投资超过78亿欧元,中国已成为芬兰企业重点投资国家。

诺基亚、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通力及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均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这些企业在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同时,不断深化与中国在最新技术领域的密切合作,参与中国产业的发展,同时,他们在中国的企业也为他们在全球的发展带来了新亮点。

主要芬兰对华投资项目包括:1、诺基亚公司(Nokia Corporation)50年代至70年代,诺基亚开始对华开展一般性产品贸易。

1985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1987年,开始在华投资办厂。

1993年率先在中国推出GSM电话。

1997年,向中国交付第一个GSM1800网络。

1998年,在北京成立诺基亚中国研发中心。

2000年5月,北京星网(国际)工业园落成,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电信IT企业投资100亿人民币,落户该园区。

2002年初,诺基亚杭州研发中心开始运营,主要为三代移动网络开发平台技术。

2003年,诺基亚企业创新机构在上海建立亚洲区总部。

同年,还与北京正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合作在北京组建首个政府共用无线政务网,并与天津公共安全部门签订协议,建立中国第一个TETRA IP 网络。

2004年,诺基亚在苏州成立亚太区第一个全球集成配送中心。

2005年8月,诺基亚在四川成都的3G研发中心正式开业。

2006年6月,诺基亚网络业务部和西门子通讯与信息部合并,组建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Nokia Siemens Networks)。

诺基亚在华设有多个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办事机构,中国是诺基亚在全球最大的市场。

2、斯道拉恩索公司(Stora Enso)50年代开始向我国出口纸张,80年代中期开始在华设立销售公司。

目前在上海、香港、北京和广州等地设有6个销售办事处。

中芬加强合作,共创投资良机

中芬加强合作,共创投资良机

合作 联 委 会 根 据 “ 中芬 经 济 、 业 和 科 学 上 技 术 合作 协定 ” 立 于 1 7 年 。 0 5 中 成 99 2 0年 芬 两 国 签 署 了新 的经 济 、 业 和技 术合 作 工 协定 , 委 会 更 名 为 “ 联 中芬 经 济 、 业 和 工
劳 动 力素 质 高
中芬 加 强 合 作 , 创 投 资 良机 共
技 术 引进 。 中方 统 计, 0 8 我 自 据 20年
技 术水平 先进
芬 兰 重 视 发 展 高 科
芬 技 术 引进 单 项 平 均 合 同 金 额 为 2 9 万 05
美 元 , 欧 洲 国 家 中排 名 第 一 。 自芬 技 在 我
双 向投 资 据 中方 统 计 , 至 2 0 年 截 09 芬 兰 经 济 开 放 , 导 自由贸 易 , 迎 倡 欢
芬 兰 的投资 环 境
球 廉 政 国家 排 名 显 示 , 兰是 全 球 最 廉政 芬 的 国 家 之一 , 列 第 四 。 明 与 公 开 是 芬 位 透
政 府 主 要 原 则 之 一 , 共部 门 一 切公 开 , 公 接 受市 民和 媒 体 监 督 。 府 服 务 高 效 透 明 政 也 促 使 芬 商 业 部 门效 率 不 断 提 高 。 外 资 进 入 并 为芬 兰创 造 就 业 机 会 。 投 资 其
材 加 工 、 纸 机 械 制 造 和 移动 电话 通 信 设 造
备 等 领域 。 据 芬 兰 工 商 业联 合 会 统 计 , 另 芬 在 华投 资 企 业 2 0 家 , 计 投 资 额 超 6多 累 过 7 亿 欧 元 , 已成 为芬 对外 投 资 重 点 国 8 我
兰 始 终 位 居 全 球 十 大 最 具 竞 争 力 国 家 行 列 。 0 8 年 初 , 盟 里 斯 本 委 员 会 调 查 20 年 欧 研 究 表 明 , 兰 是 欧 盟 内最 具 竞 争力 的 国 芬 家 , 经 济 运 行 状 况 良好 , 经 济 增 长 及 其 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兰企业对华投资及在华项目情况2008-07-25 15:37 文章来源:芬兰经商处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芬兰对华投资始于1984年,据统计,目前共有260多家芬兰企业在华投资,总投资超过78亿欧元,中国已成为芬兰企业重点投资国家。

诺基亚、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通力及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均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这些企业在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同时,不断深化与中国在最新技术领域的密切合作,参与中国产业的发展,同时,他们在中国的企业也为他们在全球的发展带来了新亮点。

主要芬兰对华投资项目包括:1、诺基亚公司(Nokia Corporation)50年代至70年代,诺基亚开始对华开展一般性产品贸易。

1985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1987年,开始在华投资办厂。

1993年率先在中国推出GSM电话。

1997年,向中国交付第一个GSM1800网络。

1998年,在北京成立诺基亚中国研发中心。

2000年5月,北京星网(国际)工业园落成,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电信IT企业投资100亿人民币,落户该园区。

2002年初,诺基亚杭州研发中心开始运营,主要为三代移动网络开发平台技术。

2003年,诺基亚企业创新机构在上海建立亚洲区总部。

同年,还与北京正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合作在北京组建首个政府共用无线政务网,并与天津公共安全部门签订协议,建立中国第一个TETRA IP 网络。

2004年,诺基亚在苏州成立亚太区第一个全球集成配送中心。

2005年8月,诺基亚在四川成都的3G研发中心正式开业。

2006年6月,诺基亚网络业务部和西门子通讯与信息部合并,组建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Nokia Siemens Networks)。

诺基亚在华设有多个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办事机构,中国是诺基亚在全球最大的市场。

2、斯道拉恩索公司(Stora Enso)50年代开始向我国出口纸张,80年代中期开始在华设立销售公司。

目前在上海、香港、北京和广州等地设有6个销售办事处。

在华投资企业包括,苏州紫兴纸业有限公司,生产不含磨木浆的高档铜版纸;山东斯道拉恩索华泰纸业公司,生产超级压光纸;杭州可恩索华伦纸管有限公司和可恩索纸管(佛山)有限公司,生产工业用高档纸管芯。

此外,该公司正在与高峰集团合资筹建广西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3、芬欧汇川集团(UPM-Kymmene Group)1996年,在上海成立销售处。

1999年,在北京设立驻华代表处,并收购江苏省常熟市亚太纸业常熟纸厂的股份,将其更名为芬欧汇川纸业(常熟)有限公司。

同年,在上海成立“蓝泰不干胶(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纸张和薄膜不干胶产品。

2005年9月,常熟纸厂二期扩建工程竣工投产。

2007年4月,在常熟设立研发中心及标签纸生产工厂。

4、美卓公司(Metso Corporation)自50年代起,开始与我国开展业务活动。

1989年与西安造纸机械厂合资成立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并在无锡设有维修中心。

90年代后,扩大并加快在我国投资设点的步伐。

2006年收购上海—辰明造纸机械公司全部股份,主要生产窄形纸和硬纸板机械以及干燥炉出料口组件,供应中国市场。

目前,在华共成立了17家生产企业或办事机构。

5、通力集团(KONE GROUP)1998年,通力集团在江苏昆山市高科技工业园成立在华首家工厂,生产无机房电梯、小机房电梯及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2003年10月,建造二期工厂。

2005年6月,在华合资成立通力华芝扶梯工业有限公司和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6、瓦锡兰公司(Wärtsilä Corporat ion)1991年在我国成立瓦锡兰中国有限公司,目前在北京和大连设有办事处,投资有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2004年)、瓦锡兰推进装置(无锡)有限公司(2005年)、上海瓦锡兰齐耀柴油机有限公司(2006年)和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2006年)。

在华还与中方企业有技术许可合作,主要客户有:大连船用柴油机厂、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和江苏熔盛重工集团等。

7、奥图泰集团公司(Outotec Oyj)从60年代起开始为中国金属行业提供技术,1994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2004年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主要向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提供相关设备和技术服务。

8、艾科泰公司(Elcoteq)1999年艾科泰公司在广东东莞建立合资企业,2000年在北京成立独资公司。

目前,该公司在北京、东莞和深圳设有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无线通讯终端产品和无线通讯网络设备。

9、普泽公司(Puzair Oy Ltd)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设立了代表机构——北京普赛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并出资成立北京普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目前北京普灵在上海、广州设有分公司。

10、奥斯龙公司(Ahlstrom Corporation)1999年成立奥斯龙纸业上海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3月成立奥斯龙(无锡)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高性能无纺针刺工业过滤材料,产品主要用于工业气体、液体过滤和汽车自动变速箱油滤清器等。

11、Aspocomp集团2001年1 月,Aspocomp集团与敬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ACP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无线终端和电信设施生产HDI微孔印刷电路板。

12、太尔集团(Dynea Group)1996年开始在中国设立代表处。

1997年,独资成立太尔化工(上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木工及特种胶粘剂。

1999年12 月,与北京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北京太尔化工有限公司。

2003年10 月,独资成立太尔化工(广东)有限公司。

2006年,与意大利著名胶粘剂公司大卫D&V合资成立杜特胶粘剂(上海)有限公司。

13、科尼起重机国际公司(Konecranes)2002年,在上海投资成立科尼起重机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生产多种起重设备。

14、凯米拉公司(Kemira Group)1999年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目前共有4家分公司,其中在北京和上海的分公司主要负责管理和销售,在宜兴和重庆的生产厂主要生产制浆造纸化学品和水处理化学品。

15、圣维可集团公司(Savcor Group Ltd Oy)与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和中港广州四航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同投资成立广州中港圣维可防腐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防腐工程的设计、咨询、施工,桥梁和港口设施的维护、保养等技术服务,为海工工程(港口、跨海大桥)和管线工程提供多种防腐技术(阴极保护、涂层保护等),对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进行检测和评估、维修加固和防腐保护。

16、瑞特格散热器公司(Rettig Varme)1997年,成立瑞特格散热器(天津)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华业务总部设在北京,并在沈阳、郑州、济南等地设有销售办公室,主要销售钢制板式散热器、装饰及浴室型散热器和恒温控制阀。

17、贝利集团(Pöyry Group)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主要为在华造纸及纸浆公司提供咨询、工程服务,及为有多双边机构资金支持的在华项目提供咨询,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6个办事处。

18、Bang & Bonsomer 集团公司2000年在上海设立代表处,主要从中国采购化工原料,与中国约70家化工公司保持经常性贸易往来。

19、百瀚公司 (Berhan Ltd)2006年1月在广东东莞设立中国办事处,主要为企业的跨国兼并、收购及拆分业务等提供顾问服务。

20、碧澳兰公司(Biolan Oy)2007年1月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设立碧澳兰(苏州)贸易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向中国出口其母公司生产的环保设备,如干燥厕所、灰水处理系统及花卉种苗基质。

21、希尔博公司(Hiab)1997年成立“百特科货运装卸技术公司”上海代表处。

2004年初更名为“希尔博公司”上海代表处。

2005年设立希尔博装卸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随车起重机和多功能整装整卸系统(液压钩),应用于垃圾处理、油田作业、消防设施、工业气罐和普通货物的装卸方面。

22、FennoID公司2006年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ReadTec公司,在中国生产其产品并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和解决方案。

23、芬图国际公司(FM-International Oy Finnmap)2004年,该公司在北京成立子公司——北京博思科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Pasco China Corporation,简称PCC),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认证企业,后又在苏州、武汉设立了子公司。

24、格拉司通集团(Glaston Corporation)在香港、天津、上海设有分公司。

2007年在天津新建生产厂,占地1.3万平方米,制造巴伐朗尼(Bavelloni)和泰姆(Tamglass)预处理及安全玻璃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同时制造巴伐朗尼磨轮。

除设备制造之外,该厂还为所有型号的Glaston设备提供备件和选装件服务。

25、Glitnir投资管理公司2006年12月,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提供银行及金融服务,支持其客户在中国的项目发展。

2007年6月,该集团与CGCOC (CGC Overseas Construction Co. Ltd)成立在中国的首个合资企业,在沈阳从事大型住宅项目开发。

26、Honkamajat公司2004年在中国北京设立代表处,已为中国很多高尔夫场提供木制房屋。

27、乐普森集团(Lappset Group Oy)2000年进入中国,目前在北京、上海、合肥和广州有经销公司,产品销往中国很多城市,主要客户是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建筑公司。

28、马丁奔驰(斯堪的纳维亚)公司(Martin Bencher (Scandinavia) Oy)在香港、上海、青岛、天津设有代表处,主要从事货运代理业务。

29、Moventas公司在上海设有代表处。

主要销售机械动力传输设备,其核心技术是风力传动装置(齿轮)和机械传动装置,为加工和能源工业提供动力设备。

30、北欧银行(Nordea Bank)1984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于2008年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提供贸易融资服务。

31、佩阿布塞孔公司(Peab Seicon Oy)主要为芬在华企业的基建和厂房改造提供服务,在沈阳、北京等地有工程项目。

曾参与芬美卓公司在天津的厂房改造。

32、圣纳科公司(Sanako Oy)1980年始在华销售其产品, 2002年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提供多种新型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世界领先的语言教学系统、教学与教室管理软件、教学与研究解决方案及客户服务等。

33、塔姆费尔特公司(Tamfelt Oyj Abp)2006年10月在中国天津设立独资的塔姆费尔特(天津)造纸器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造纸用特种纺织品。

同年,在上海开工建设过滤织物制造厂,并在天津建设造纸用成型和干燥织物生产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