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回收车间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
化工厂酸碱事故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化工厂可能发生的酸碱事故,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化工厂所有涉及酸碱物质的作业区域、生产车间、储存仓库等场所,以及可能发生酸碱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的紧急情况。
三、组织机构1. 应急指挥部(1)指挥长:由厂部主要领导担任。
(2)副指挥长:由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厂长担任。
(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环保员等。
2. 应急救援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事故处理、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
(2)警戒组:负责现场警戒、交通管制、人员疏散等。
(3)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供应、调配和分发。
(4)通讯联络组:负责事故信息收集、报告、发布和内部沟通。
四、应急响应1. 事故报告(1)发现事故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人员伤亡情况等。
2. 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各级人员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现场救援组:- 对事故现场进行评估,确定事故等级;- 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护,并及时送往医院;- 关闭事故区域,防止事故扩大;- 对泄漏的酸碱物质进行中和处理。
(3)警戒组:- 对事故现场周边进行警戒,设置警示标志;- 对交通进行管制,确保人员疏散安全;- 对周边居民进行疏散,防止事故波及。
(4)物资保障组:- 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防化服、防护面具、中和剂等;- 配合现场救援组,确保救援物资供应充足。
(5)通讯联络组:- 收集事故信息,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与上级部门、相关部门保持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3. 应急终止(1)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人员伤亡得到妥善处理,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2)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响应终止。
五、后期处置1. 事故调查(1)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2)根据调查结果,对责任人进行追责。
2. 事故处理(1)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恢复生产。
液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液碱安全事故,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液碱生产、储存、使用、运输等环节可能发生的液碱安全事故。
三、事故分类1. 液碱泄漏事故;2. 液碱中毒事故;3. 液碱火灾事故;4. 液碱爆炸事故。
四、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液碱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的救治和救护工作;(3)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调拨、供应和保障工作;(4)信息报送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和发布工作;(5)现场维护组:负责现场交通、治安、消防等工作;(6)宣传报道组:负责事故应急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
五、应急处置措施1. 液碱泄漏事故(1)发现泄漏后,立即关闭泄漏点附近设备,切断泄漏源;(2)设置警示标志,隔离泄漏区域;(3)使用泡沫、干粉等灭火剂进行灭火;(4)对泄漏区域进行通风,降低有害气体浓度;(5)对泄漏区域进行清洗,消除残留物;(6)对泄漏区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安全。
2. 液碱中毒事故(1)立即将中毒人员撤离现场,送至安全区域;(2)对中毒人员进行急救,如吸氧、输液等;(3)对现场进行通风,降低有害气体浓度;(4)对泄漏区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安全。
3. 液碱火灾事故(1)立即关闭泄漏点附近设备,切断泄漏源;(2)使用泡沫、干粉等灭火剂进行灭火;(3)对泄漏区域进行通风,降低有害气体浓度;(4)对泄漏区域进行清洗,消除残留物;(5)对泄漏区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安全。
4. 液碱爆炸事故(1)立即关闭泄漏点附近设备,切断泄漏源;(2)撤离现场人员,确保安全;(3)使用泡沫、干粉等灭火剂进行灭火;(4)对泄漏区域进行清洗,消除残留物;(5)对泄漏区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安全。
关于液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提高应对液碱安全事故的能力,及时、有序、科学、有效地组织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企业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液碱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领导液碱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指挥小组:负责事故现场指挥、救援工作。
(2)医疗救护小组:负责伤员救治、现场医疗救护工作。
(3)交通保障小组:负责事故现场交通疏导、救援车辆调度等工作。
(4)物资保障小组: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采购、调配、供应等工作。
(5)宣传报道小组:负责事故现场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等工作。
2. 应急指挥部职责(1)全面负责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指挥调度。
(2)制定事故应急救援方案,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实施。
(3)协调解决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4)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3. 各小组职责(1)现场指挥小组:负责现场指挥、救援工作,确保救援行动有序、高效。
(2)医疗救护小组:负责伤员救治、现场医疗救护工作,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3)交通保障小组:负责事故现场交通疏导、救援车辆调度等工作,确保救援通道畅通。
(4)物资保障小组: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采购、调配、供应等工作,确保救援物资充足。
(5)宣传报道小组:负责事故现场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等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四、应急响应1. 事故报告发生液碱安全事故后,事故单位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人员伤亡情况等。
2. 应急响应等级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1)一级响应: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跨地区、跨部门协同救援。
(2)二级响应:事故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本地区、本部门协同救援。
(3)三级响应:事故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本企业内部救援。
(4)四级响应:事故影响较小,由企业内部处理。
碱回收车间的事故预案及处理

关于造纸厂碱回收车间的事故预案及处理燃烧工段班长一、汽水冲击原因:1、满水或汽中带水严重时。
2、管线内存水,同时开蒸汽过快。
处理:加强水质控制,加强责任心;缓慢开启阀门,加强疏水。
二、压力容器超压处理:加强责任心,对仪表监控加大力度。
三、熔融物流量过大处理:开启蒸汽消音,并用钢钎限流。
四、可燃气体内爆处理:保证正常燃烧,油枪点不着30秒内撤出。
五、溜槽漏水处理:首先关闭流槽冷却水,并将其堵住,平时应注意出口水温不超过60度,不得用大锤敲击。
六、机泵不上量处理:察看电机是否反转;介质温度是否太高;进出口阀门阀芯有无脱落现象。
七、安全阀起跳处理:压力容器不可超压,加强监控。
八、黑炉处理方法:加油枪助燃,调整正常后撤去油枪。
九、油泵跳闸处理方法:升压不要太急,回流阀不可全关。
十、给水串入油或黑液原因:各汽冲加热管线忘关,而气压变小或变无,介质随蒸汽进入冷凝水箱或蒸汽主线。
处理方法:及时关闭各阀门。
十一、突然停电处理方法:压火,减少蒸发量,关小主气阀,汽包压力在额定范围内即可,关闭排污,启动汽动泵保持汽包水位。
十二、变频电机无电流处理方法:有备用的及时启动,及时联系相关人员处理。
平时应注意备用泵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十三、有水进入炉膛原因:1、炉管破裂。
碱回收车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综述

碱回收车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综述一、引言碱回收车间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的场所,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故,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本文将对碱回收车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进行综述,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预警机制、应急流程以及社会支援保障等。
二、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1.安全优先原则:碱回收车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应以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以安全为保障和出发点,确保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科学合理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确定应急措施和流程,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全员参与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方参与的局面,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4.灵活应变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要充分考虑突发事故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和影响,灵活调整应急措施和流程,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突发事故的预警机制1.内部预警:车间管理人员应设置监控设备,对碱回收车间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相关人员发出警报,同时触发应急预案。
2.外部预警:与其他车间或相关单位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共享信息,互相通报突发事故的相关情况。
同时,保持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应急救援机构的沟通,获取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
四、碱回收车间突发事故应急流程1.报警与应急启动:一旦发现突发事故或收到预警信息,立即向相关人员发出警报,并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组织与调度:由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和调度应急处置工作,根据情况划定应急区域,调度人员展开救援工作。
3.人员疏散与避难:指挥部指示车间人员按照预定疏散路线迅速撤离现场,前往安全避难地点,并组织人员进行安全头盔、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具的佩戴。
4.事故扑灭与控制:指挥部指派专业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扑灭事故现场的火灾或防止事故蔓延,确保火势不蔓延。
5.伤员救治和医疗救援: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救援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协调相关医疗机构提供进一步的医疗救援支持。
纯碱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纯碱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环境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公司在纯碱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包括但不限于火灾、爆炸、中毒、泄漏等。
三、事故分类与分级1. 事故分类:- 火灾事故;- 爆炸事故;- 中毒事故;- 泄漏事故;- 其他事故。
2. 事故分级:- 一般事故:造成轻伤、财产损失较小的;- 较大事故:造成重伤、较大财产损失;- 重大事故:造成多人重伤、重大财产损失;- 特大事故: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巨大财产损失。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 负责事故的应急指挥、协调和决策;- 组织应急响应,下达应急行动指令;- 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响应组:- 负责事故现场救援、人员疏散、医疗救护;- 负责事故现场监测、环境监测和应急处置;- 负责事故信息收集、报告和发布。
3. 现场救援组:- 负责事故现场救援行动的组织实施;- 负责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和医疗救护;- 负责事故现场监控和应急处置。
4. 环境监测组:- 负责事故现场环境监测;- 负责事故现场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参数监测;- 负责事故现场环境风险评估。
5. 信息保障组:- 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 负责与政府、媒体、公众等沟通协调;- 负责事故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
五、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报告:- 发现事故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确保事故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各应急响应组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救援行动。
3. 事故处置:- 现场救援组负责事故现场救援、人员疏散和医疗救护;- 环境监测组负责事故现场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 信息保障组负责事故信息收集、报告和发布。
4. 应急结束:- 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现场环境恢复正常;- 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酸碱企业事故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酸碱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可能发生的酸碱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确保人员安全、设备完好、环境不受污染,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企业所有涉及酸碱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场所和活动。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事故应急指挥部(1)总指挥: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全面领导事故应急工作。
(2)副总指挥:分管生产、安全、环保、人事等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具体指挥事故应急工作。
(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
2. 事故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事故现场救援工作。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和医疗救护工作。
(3)环境监测组:负责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监测工作。
(4)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保障工作。
(5)信息宣传组:负责事故信息收集、上报和宣传报道工作。
四、事故风险分析1. 酸碱泄漏:酸碱具有强腐蚀性,泄漏后会对设备、设施、环境及人员造成危害。
2. 火灾:酸碱与易燃物质接触可能引发火灾。
3. 爆炸:酸碱与氧化剂接触可能引发爆炸。
五、应急处置措施1. 事故报告(1)发现事故后,立即向事故应急指挥部报告。
(2)事故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
2. 事故现场处置(1)切断事故源:迅速切断泄漏源,防止事故扩大。
(2)隔离事故区域:设置警戒线,隔离事故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救援人员进入事故现场:救援人员需佩戴防护装备,防止受伤。
3. 人员疏散(1)组织事故现场周边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2)对伤员进行救治,及时送往医院。
4. 环境监测与处理(1)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2)对泄漏的酸碱进行中和、吸附等处理,降低环境污染。
5. 事故调查与处理(1)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事故责任。
(2)对事故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六、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事故的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事故报告、应急响应、现场处置、人员疏散、环境监测与处理等。
废碱渣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应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碱渣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废碱渣产生的生产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废碱渣的产生、储存、运输和处理等。
三、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安全第一,生命至上;3. 及时响应,科学处置;4. 依法依规,责任到人。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指挥。
- 主任:公司总经理;- 副主任:生产部经理、安全环保部经理;- 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
2. 应急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措施。
- 现场处置组:负责事故现场的处理和救援;- 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信息联络组:负责信息收集、上报和发布;- 医疗救护组:负责受伤人员的救护和医疗救治。
五、应急预案启动条件1. 废碱渣泄漏,可能造成环境污染;2. 废碱渣储存设施损坏,存在泄漏风险;3. 废碱渣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4. 废碱渣处理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六、应急响应措施1. 事故发现及报警:一旦发现废碱渣泄漏或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应急响应分级: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响应。
3. 事故控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泄漏,防止扩散,并设置警示标志。
4. 人员安全及救护:确保现场人员安全撤离,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
5. 应急装备及物资:立即调用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事故处理。
6. 应急预防和保障措施:加强日常管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七、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 演练内容包括事故报警、应急响应、事故控制、人员救护等;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八、应急预案的备案与更新1. 本预案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2.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预案进行更新和完善。
九、附则1. 本预案由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碱回收车间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1 目的碱回收车间燃烧工段的碱炉是公司重大危险源之一,为保证碱回收车间操作人员及检修人员在生产操作和检修过程中对突发性事故的应变处理能力,能正确及时处理突发事故,将事故对操作人员和设备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最大限度地保障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
2 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碱回收车间燃烧工段生产区域内发生的危急健康、安全和环保事故的应急处理。
3 职责3.1 生产技术部与安全环保部负责本预案的审核。
3.2 碱回收车间负责本预案的编制和修订。
3.3 碱回收车间负责本预案的执行。
4 重大危险源应急处置方案4.1高温烫伤4.2 碱炉炉膛爆炸4.3 碱炉爆管4.4 溜槽爆炸4.5 电气火灾5 指挥机构6 应急预案6.1 高温烫伤本车间生产区域内蒸汽、黑液、绿液、烟气、冷凝水及取样点等存在有高温烫伤的危险,故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并谨慎操作。
各岗位的防护面罩、防烫手套、专用工具要完好齐全,严禁在未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和无专用工具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烫伤程度分为三度:I度:仅为表皮烫伤,表现为局部干燥、微红肿、无水泡、有灼痛和感觉过敏。
II度:II度分为浅II度和深II度。
浅II度伤及表皮和真皮,表现为局部红肿,且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深II度表现为皮肤发白或棕色,感觉迟钝,温度降低。
III度:为全层皮肤烫伤,深达皮下脂肪、肌层、甚至骨骼。
6.1.1 烫伤人员救护6.1.1.1 如有操作人员不慎被烫伤,当班班长应根据烫伤情况进行人员救护和事故处理。
6.1.1.2 严重烫伤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作好人员救护准备。
6.1.1.3 对伤员进行简单的救护处理,首先把溅有高温介质的衣服迅速脱下,若难以脱下,则用剪刀剪开,立即用清水冲洗浸泡,以减轻疼痛和肿胀,降低温度,无法冲洗时,则用冷毛巾冷敷患处。
6.1.1.4 如果局部烫伤点较脏和被污染时,可用清水浸泡,但不能用力擦洗。
6.1.1.5 患处冷却后,到医务室用灭菌纱布或干净的布覆盖包扎。
包扎时要稍加压力,紧贴创伤面,不留空腔。
6.1.1.6 烫伤后出现水泡破裂,又有脏物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冲洗,并保护创面,包扎时范围要大些,防止污染伤口。
6.1.1.7 手和手臂的烫伤,立即将伤手和手臂浸泡在冷水中,浸泡患处冷却后敷烫伤膏,再用干净布巾或灭菌纱布覆盖包扎。
6.1.1.8 胸部和颈部的烫伤,立即脱掉或剪开溅有介质的衣服,有条件时用冰袋冷敷,以收缩局部血管,并迅速送医院作进一步救治。
6.1.1.9 眼睛烫伤,立即将面部浸入冷水中降温冷却,并迅速送医院作进一步救治。
注:烫伤后应敷烫伤膏,不能用紫药水、红药水、消炎粉等药物。
6.1.2 现场操作处理6.1.2.1 烫伤事故处理人员必须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同时有专人进行安全监护。
6.1.2.2 立即将伤员抬离危险区,根据伤情进行对应的处理。
6.1.2.3 查找事故点,关闭相关阀门,必要时关闭总阀。
6.1.2.4 如是管道或阀门泄漏,当泄漏点冷却下来后,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6.2 碱炉炉膛爆炸碱炉是碱法制浆生产装置的重要设备,它是一种承受高温高压、具有爆炸危险的特殊设备,如发生爆炸将直接危及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会造成设备严重损坏,对公司财产和经济效益造成巨大的损失。
6.2.1 碱炉发生炉膛爆炸事故的原因6.2.1.1 大量水进入碱炉炉膛与大量的高温熔融物接触发生爆炸。
6.2.1.2 水冷壁管发生爆管后水与高温熔融物接触发生爆炸。
6.2.1.3 点火前未吹扫合格或点火失败后未重新进行吹扫,强行点火造成炉膛爆炸。
6.2.1.4 正常运行过程中,天然气熄火造成大量天然气进入炉膛造成爆炸。
6.2.1.5 正常生产中空气/燃料比调整不当,造成二次燃烧而引起爆燃。
6.2.2 碱炉爆炸现象6.2.2.1 炉膛内有爆炸和破裂声;6.2.2.2 燃烧无故严重失常;6.2.2.3 蒸汽流量降低或给水流量上升而无明显原因;6.2.2.4 提高给水量后汽包液位仍继续下降;6.2.2.5 非界外蒸汽管网原因碱炉压力有逐步降低趋势;6.2.2.6 过热蒸汽温度急剧变化;炉膛压力波动较大。
6.2.2.7烟气的压力和黑灰飞失急剧增加;6.2.2.8如水冷壁或蒸发管屏前墙爆管,将导致汽包水位、给水量和蒸汽量严重失常。
6.2.2.9发生二次燃烧,烟温超温,负压波动,烟道异响。
6.2.3 爆炸事故应急处理6.2.3.1 发生炉膛爆炸时,事故应急小组根据生产情况,查找并正确判断爆炸原因,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立即通知车间主管领导、技术员及调度;6.2.3.2 操作人员应认真调整、控制好本工段各工艺参数。
6.2.3.3 如外界水源进入炉膛,立即切断入炉水源,视情况投辅助燃料或进行紧急停炉。
如水不能立即切断,必须立即进行紧急停炉处理。
6.2.3.4 如水冷壁爆管,发生炉膛爆炸或有发生炉膛爆炸的可能性,必须立即进行紧急停炉和快速排水操作。
注:燃烧工段“紧急停炉”和“快速排水”只能由操作人员手动触发控制台面板上按钮。
此时燃烧工段联锁自动执行“紧急停炉”程序,三分钟内操作人员执行快速排水按钮后自动执行“快速排水”程序。
紧急停炉步骤:1、迅速切除黑液、天然气及高低浓臭气,停运一次、低二次风机,高二次、三次风机保持运行;2、手动打开HS5173/HS5174;3、停运给水泵,关闭LC5101A/LC5101B/HS5150;4、停运电除尘,停运吹灰系统,加药系统,停止投用减温系统;5、关闭连排阀及汽包事故放水阀。
1)执行快速排水程序;(详细步骤见《碱回收安全及工艺规程》第99页6.16)。
2)快速排水执行完毕后,手动操作放空阀HS5173/HS5174,降温降压。
3)在事故处理过程中,现场人员禁止进入碱炉现场,除总控留有操作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必须撤离至安全区域。
6、如果分析判断确认只是过热器泄漏,则只执行紧急停炉,不执行快速排水。
7、执行快速排水操作后,当炉膛仍存在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时,禁止进入碱炉区域,直至确认系统无重大危险。
6.2.3.5 现场操作人员听到紧急停炉警报时应迅速撤离现场,回DCS控制室待命。
6.2.3.6 将主蒸汽倒至过热器出口集箱放空,对其快速排水后,碱炉压力将以允许的速度下降。
操作人员通过调节启动阀控制压力,当碱炉放空阀开启后可手动关闭与热电车间连通的主蒸汽阀HS5176及主汽旁路阀门HS5177。
6.2.3.7 紧急排水后,只要炉底熔融物仍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禁止进入碱炉现场。
6.2.3.8 事故应急小组根据事故情况,可将操作人员有计划撤离危险区域,事故危险消除后方可进入碱炉现场。
6.2.3.9 如点火或吹扫不合格造成爆炸,事故处理后检查设备有无损坏,如检查正常方可按规程重新进行点火吹扫工作。
6.2.3.10 如天然气燃烧器熄火造成爆炸,立即关闭进气阀,检查系统正常后方可重新点火。
6.2.3.11 如二次燃烧造成爆炸,应立即减少燃料,逐步调整烟气过剩氧含量至正常控制范围,对烟道部分进行检查有无损坏,如无异常待系统稳定后在重新调整负荷。
6.2.3.12 事故处理结束后,按“四不放过”原则,及时写出事故书面报告。
6.3 碱炉爆管碱炉作为生产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的运行情况将直接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和造成污染环境,如发生水冷壁管爆管将会造成水与高温垫层中的熔融物接触发生爆炸事故,这种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和破坏力极其强大,必须进行紧急停炉和快速排水,详细处理见9.4.3。
如发生碱炉过热器和省煤器爆管,操作人员则根据爆管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进行紧急停炉处理。
6.3.1 爆管原因6.3.1.1 压力表、安全阀失灵及其它原因导致碱炉超压发生爆管。
6.3.1.2 炉水水质差导致管束内侧结垢使管束热阻增大而爆管。
6.3.1.3 给水漏酸腐蚀管束引起爆管。
6.3.1.4 漏碱产生苛性脆化引起管束爆管。
6.3.1.5 汽水共沸造成水况紊乱使水循环遭到破坏,产生“倒流”、“停滞”或“汽塞”现象而发生爆管。
6.3.1.6 燃烧工况不稳、烟气偏流或吹灰不良等原因,导致管束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管。
6.3.1.7 飞灰对管束的严重磨损和腐蚀造成泄漏爆管。
6.3.2 管束泄漏征兆6.3.2.1 蒸汽流量降低而给水流量无异常变化。
6.3.2.2 给水流量上升而蒸汽流量无异常变化。
6.3.2.3 即使提高给水量,汽包水位还是下降。
6.3.2.4 非外网原因碱炉压力异常降低。
6.3.2.5 烟气温度和压力异常变化。
6.3.2.6 有异常的声响和蒸汽外泄。
6.3.3 管束爆管应急处理6.3.3.1 DCS上发现有以上征兆时必须立即检查确认。
6.3.3.2 现场发现有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向总控人员汇报。
6.3.3.3 立即通知相关部门。
6.3.3.4 如管束泄漏不严重,能够维持正常液位,根据指令有计划的停车。
6.3.3.5 如管束严重破裂,不能够维持正常液位时,立即按操作规程相关规定执行紧急停炉。
引风机不能停,尽量维持水位,防止干锅。
6.3.3.6 配合检修人员查漏消缺和进行经验总结。
6.4 溜槽爆炸事故应急预案6.4.1 当燃烧工段溜槽有泄漏而引起爆炸危险时,必须立即向车间领导、技术主管、公司调度室汇报,并做好紧急停车准备;6.4.2 当溜槽发生爆炸时,禁止人员靠近盲目处理,如必须在改区域进行处理,必须正确佩戴好相关的防护用品用具方可进行;6.4.3 可根据情况用芒硝填堵溜槽口,防止熔融物与水接触而发生剧烈爆炸;6.4.4 根据工艺运行情况,截断该溜槽的脱盐水,以减少爆炸的可能,防止设备炸坏;6.4.5 如有人员不慎被爆炸物伤害,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6.4.7 立即通知120或医院,作好救护准备;6.4.8 安排由救护车或公司调度车立即送往医院救治;6.4.9 到达医院后由陪护人员告知伤者伤情及应急处理情况。
6.5 电气火灾总控制室、配电室以及变电站内电缆夹层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现场负责人和其他人员应当保持头脑清醒,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一般情况下起火的10分钟内,是扑救最有利的关键时间,超过这一段时间,由于火势发展,普通的灭火办法无济于事。
因此,在火灾初始状态时,在场人员要边呼救、边灭火、边抢救,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包括使用灭火器、消防水、砂子等,迅速扑灭初始的火势,并应设法尽快脱离危险火区。
火灾发生后,被围困在浓烟区域的人员不能慌张,要用打湿的衣巾蒙住口鼻爬向安全出口,尽快脱离浓烟区域,以避免有毒气体对人身造成危害。
火灾扑救人员在扑救火灾时,应当加强自身防护,尽量穿戴好防护用品,现场有条件的应正确佩戴防毒面具,防止再次发生中毒事故。
6.5.1 电气火灾应急救护6.5.1.1 当遇到火情时,火情发生区域内的发现人员首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火势不大的情况下,利用就近的灭火器材,以最快的速度在火灾初起阶段将火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