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框架下的_红楼梦_
道家道教与《红楼梦》

道家道教与《红楼梦》今人视道家为哲学流派,道教为宗教,而古人认为二者为一家。
道家的主要人物被道教尊为教主,道教与老庄的思想虽有差异,但也一脉相承,因而古人的看法不无道理。
曹雪芹、高鹗继承了这一看法,在《红楼梦》中也视道家、道教为一家,所以我们就把二者合在一起谈谈它们对<</span>红楼梦》的影响。
一、《红楼梦》全书骨架是道家循环论的体现道家有一条很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由有到无的过程,从而形成环状的循环。
《老子》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
”任何事物都朝其反面发展。
《老子》十六章讲得更明白:“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里的“复”、“复归其根”是一个意思:万物从无到有,再回归于无。
《老子》二十五章总结说,万物在道的安排下,“周行而不殆”。
“周行”就是呈圆环状发展。
庄子也是如此,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庄子。
天-F》)。
《庄子。
至乐》还明确提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循环论。
我们讲《红楼梦》全书骨架是道家这一思想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条线索上:一是贾府的盛衰,二是宝玉的经历。
首先我们谈贾府的盛衰。
在第一回中,作者借僧道之口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可以说是全书的基本框架,而且这几句话就出自道书《淮南子。
道应训》:“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
”到了第十三回,这一基本框架阐述得更详细更具体,作者借秦可卿的幽灵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1日族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
这段话讲的既是整个贾府的盛衰命运,也是对道家道教思想的通俗解释。
这种由盛而衰的变化思想还体现在第二十九回中,贾府人到清虚观去打醮,在“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满床笏》,最后-本《南柯梦》。
佛主红楼——《红楼梦》中外道内佛的宗教思想

二仙 作 为引 出全 书 的线索 . 使全 书 带有 浓郁 的佛教 和 道教
气息 。 第一 回的僧道 除 了将 顽石携 人尘 世是 出现 过 .在 之后 还 出现 过数次 。这几 次 出现 。 都 与甄 士 隐有关 , 且 形象 不尽 相同 。茫茫 大士 , 渺渺 真人 , 经常化 为癞 头和 尚 、 跛足道 人救 苦救 难 , 超度众生 。 第 一次 出现于甄 士 隐梦 中 ,仅是平 平 常常 的僧 、道装 扮 。乡宦甄士 隐“ 禀性 恬淡 , 不以功名 为念 , 每 日只 以观花修 竹、 酌酒 吟诗为乐 ” , 一 日在书房 中午睡 , 梦至一处 。 见一 僧一 道且 行且 谈 。从 此二人话 中得 知西 方灵 河岸 上有 绛珠 草一 株, 受赤 瑕宫神瑛侍 者的甘露 灌溉修 得女体 。神瑛侍者 欲人
了跛 足 道 人 。
听了 享这 荣 华 富贵 ,
遂 央 求 二 人 携 带 自己人 富 贵 场 、 温 柔 乡里 受 享 几 年 。僧 将 顽
第三 次 出现于甄 士隐家道 中落后 , 一 日到 街前 散心 , 见
一
石 变作 美玉 将其 携入 尘 世 , 让 他“ 到那 昌明 隆盛 之邦 。 诗礼
君 生 日日说 恩情 , 君 死又随人 去 了。
世人 都晓神仙 好 . 只 有儿孙忘不 了! 痴心 父母古来 多 , 孝 顺 子 孙 谁 见 了? ”
这首诗 乃道人 吟唱 , 每段 都 以“ 世人 都 晓神仙好 ” 开头 , 体 现 了道教求 仙长 生思想 ,然结尾 又通 过佛 教思想 告诫世 人万法 皆空 。世 人 皆向往 成仙得道 ,却 被红尘 种种 欲望 所 扰、 割舍不 下 , 殊不 知 : 功名将 相 。 终归 一杯黄 土 ; 娇妻 恩爱 , 也只是在 世之时 ; 父母痴 心 , 但难得孝 顺子孙 。凡事 种种 , 一 切 的一切 , 最终都 是一场空 。此处甄 士隐在贫病 交加 巾见 到
红楼梦的宗教与信仰

红楼梦的宗教与信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吸引了读者们的注意。
在这部作品中,宗教与信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宗教和对信仰的思考。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中的宗教与信仰。
一、佛教佛教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宗教之一,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佛教的崇信和修行。
1. 宝玉与佛教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喜欢寻求心灵安慰的人物。
在他的故事中,佛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宝玉自幼读经念佛,喜欢沉浸在佛经的世界中,这种修行使他对世俗的纷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当宝玉感到压抑时,他常常会拿出经书来读,这样他的内心得到了安抚,得到了一种宁静。
宝玉的修行也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他对待别人总是心存慈悲,待人诚恳,这些品质与佛法教义不谋而合。
通过宝玉与佛教的联系,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的推崇和他对人性的思考。
2. 观音菩萨的形象观音菩萨在红楼梦中被描绘成一个慈悲为怀、仁爱无私的形象,她是宝玉的信仰对象之一。
她的存在给予了宝玉一种力量,让他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
观音菩萨在宝玉的心中是一位能够理解他内心苦闷的存在,也是一位给予他指引的导师。
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刻画,作者传递了对慈悲和仁爱的追求。
二、道教道教在红楼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他们与道教的联系和意义。
1. 劝世贤人的形象红楼梦中的贾母被塑造成一个劝世贤人的形象,她主张平等和宽容,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与道教的理念密切相关,道教主张顺应自然,崇尚和谐共生。
贾母的行为与道教的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思想紧密相连。
通过对贾母形象的塑造,作者传递了对道教思想的认同。
2. 儿女情长与道教的关系在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儿女情长令人难以忘怀。
他们之间的故事承载了道教的智慧,以及理解人性和追求自我修炼的意义。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展示两个人物的情感纠葛,揭示了道教主张放松心态,顺其自然并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佛、道的对立与统一——简析《红楼梦》的宗教文化

《 楼梦 》 红 整篇 小说 缘起 一块 女娲补 天时 炼 制的 顽石 , 因见众 石俱 得补 天 . 自己不 堪 人选弃 于 青埂 唯 峰下 。 日悲号惭 愧 。 日一僧 一道来 到此 地谈起 红 终 某
遇、 男欢 女爱 。”]1’ 种体 现道 教思想 的小 说模 式 [P3 2 7这 ( 在《 红楼 梦》 中也 曾运用 过 。 说第 五 回 , 玉在侄 媳 小 宝
天道 、 人道 、 阿修 罗道 、 畜生 道 、 鬼道 、 饿 地狱 道 的 “ 六
道 ” 乃迷误 虚 伪 的境 界 . 都 即迷津 。众 生万 物都 深 陷
迷津 之 内 , 唯佛 教教 义方 能觉迷情 海 、 慈航 普渡 。 除第 五 回外 ,小 说在 多处情 节 中也流 露 出佛道 统一 的宗 教思想 倾 向 。 士 隐家道 中落后 , 日到街 甄 一 前散 心 , 一跛 足 道人 唱着 《 了歌 》 见 好 而来 : 世 人都 “ 晓神 仙好 , 惟有 功名 忘不 了 ! 古今 将相 在何 方 ? 冢 荒
佛 、 的对 立 与统 一 道
— —
简 析 《 楼 梦》 红 的宗 教 文 化
庞 莉 芹
( 南 大 学 中 国新 诗 研 究 所 , 庆 4 0 1 ) 西 重 0 7 5
摘 要 : 教 和道教 一 直 以来 都对 中国传 统 文化 产 生 着广泛 而深远 的影 响 , 红楼梦 》 佛 《 就体 现 出 了佛 教 的
幻宁二 公所 托 , 警
望 以情 欲声 色警示 宝 玉 ,使 其跳 出迷 人圈子 归 于正 路 。于是警 幻先 以宝 玉家 中上 中下 i等女 子之 终身 册籍令 其熟 玩 , 后再令 其 历饮馔 声 色之幻 , 为其 然 并 演 绎《 红楼梦 》 二 曲 , 料 宝玉终 未觉 悟 。 十 不 警幻 仙子 遂将 自己的妹 妹 可卿许 配给 了宝 玉 , 两人缠 绵缱 绻 、 难 舍难 分 , 手 同游时 忽至迷 津 , 携 宝玉 被迷 津 中的夜 叉海鬼 吓醒 , 自此宝玉 的游仙 梦终 结 。 超 世度人 ” “ 和 “ 男欢 女爱 ” 的道 教思 想在这 一 回 中贯 穿始 终 , “ 然 迷 津 ”的 出现将读 者从 道教 的游仙 中转 人 了佛教 的慈 航普 渡 。 在佛 家看来 , 界 、 界 、 色界 的“ 欲 色 无 三界 ” 与
_红楼梦_中的佛道思想(字数4000)

教 的外衣
有 时在 迷 信 的 部 份 也 有 相 近 似 之 处 但道 教在 民间很有 势 力
,
,
这两 者是 绝不
, ,
相 干的东西
而阴 阳五行 家的术数
,
也 在民 间盛 行 的 流露 出来
。
这 些 迷 信观 念的 成 份和 习 俗 方 面 的 影 响 占 据 了 很 大 部份
也在
作 者曹雪 芹 的 思 想 里
如 今现掌 道录 司
‘ ’ ,
又是 当今封 为 终 了 真人
。
‘
现 今 王 公 藩镇
。
都 称为 神 仙
‘
’ ,
所以 不 敢 轻 慢
,
”
可 见道教 之盛
又 二十九 回
,
张 道 士 要 给宝 玉 提 亲
贾母 道
“
。
“
上 回 有 个 和 尚说 了
这孩 子
命 里不 该早 娶
睛 又净 子 者
,
,
”
。
这 也 是 民 间 迷 信 与 和 尚有 关 的 地 方 依我说
。
,
宝 玉 须 得 未 正 三 刻 才到 家
,
,
只 少一刻 儿的工夫
, ,
,
世上 凡有该死 的人
。
阎王勾取 了去
是 差 些 小 鬼来
,
拿他 的 魂 儿 神仙 来 请 花神
,
要 迟 延一 时 半 刻
,
,
不过 烧些纸
。
浇些 浆饭
又 是阎王
,
那鬼
又是
只顾抢 钱去 了
,
该 死 的 人 就 可 挨 磨些 工 夫
。
这 也是
论_红楼梦_所蕴涵的大乘佛教思想

清楚了么 ?’”
其次是表现在情节发展上 。如甄士隐的出家 、柳湘莲
的出家 、贾宝玉的出家 、贾雨村觉迷渡口悟道等情节都与僧
道下世度脱有关 。
如第一回写道 “: 士隐因说道 ‘: 适闻仙师所谈因果 ,实
人世罕闻者 。但弟子愚浊 ,不能洞悉明白 ,若蒙大开痴顽 ,
备细一闻 ,弟子则洗耳谛听 ,稍能警省 ,亦可免沉沦之苦 。’
零 九
乘佛,只有
年
两百多字的《心经》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要 、精华 。
第
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成佛 ,在大乘般若类经典中 ,成佛的
一
标志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辑
提”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即真正的觉悟 。《心经》云 “: 三
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 ,本身并不存在固有的“自性”“, 无
想
自性”就是“空”。这里的“空”并不是空无所有 ,而是指世俗
世界的一切现象 (法相) 均属虚妄 ;不是非存在 ,但这种“存
在”却是虚幻不实的 ,因此只能称为“幻有”“、假有”。如《小
品般若波罗蜜经》云 “: 何等是诸法实相 。 ……一切法性空 。 一切法无我无众生 。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 。”⑨
是更要紧的 ,观自在又是女菩萨 ,所以要几个亲丁奶奶姑娘
们写上三百六十五部 ,如此又虔诚 ,又洁净 。’”这段话至关
重要 ,可以说 ,它是作者借鸳鸯之口阐明了对大乘佛教这两
部经典的理解 。
《金刚经》和《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 。它们的全
名分别是《能 断 金 刚 般 若 波 罗 蜜 经 》和《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年
甘露良药 。”“菩萨摩诃萨以精进波罗蜜多而为船筏 。 ……
《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与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与价值观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
除了情节和人物塑造,小说中也融入了宗教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家两方面探讨《红楼梦》中所表达的宗教思想和反映的价值观。
佛教思想在《红楼梦》中1.因果业力:在小说中,许多人物遭受苦难或得到善果都与因果业力有关。
如林黛玉生得美貌却命短、贾宝玉命途多舛等。
2.超脱世俗:尤其体现在贾母身上,她对功名利禄漠不关心,更重视修行追求解脱。
3.修行与解脱:有一些人物如凤姐和晴雯都希望能放下世间烦恼,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1.自然观念:许多景物的描写中都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崇拜,如太湖、绿茵草地等。
2.隐逸与无为而治:贾宝玉一直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注重修身养性,尤其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3.自由解放:巧姐、颦儿等人常常以自由奔放的方式表达自己,追求心灵上的解放和真实的表达。
《红楼梦》中所反映的价值观1.家族观念:小说中强调家族和亲情关系,尊重长辈,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并强调公平正义。
2.人性困境:探讨人之一生遭受种种磨难和欲望带来的困扰,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展示了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3.诗文雅致:整个小说中融入大量古诗、词文,弘扬文化艺术价值观。
结论《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著称,在宗教思想与价值观的表达上也具有深远意义。
佛教与道家的思想渗透于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同时展示了传统家族观念、人性困境以及诗文雅致方面的价值观。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揭示和探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意义,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备注:此文章仅为虚构内容,纯属参考]。
《红楼梦》揭示的佛道修炼玄机

深度解密:《红楼梦》揭示的佛道修炼玄机之系列论谈一:《红楼梦》讲了什么?中华文化涉及天、地、人之三才各个层面的如何做人、如何修道、如何修佛等具体内容,才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说。
中国文化讲意境,是意境之神韵文化,文字的意义表面在人这面,内涵通天彻地包含一切神道天理,这是中华半神文化之文以载道之意义,中国四大名著就是这样的文以载道之作。
一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要完全阐明这个道理包含的意义与不同境界的内涵与表现,就需要一个宏大的故事来具体展现,这样人们才能看的清楚,听的明白,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之文以载道之作用。
《三国演义》讲的是做人的义理,以特殊历史条件下三股势力之逐鹿中原来具体表现义理不同境界的内涵与表现;《西游记》讲的是修佛之路,修佛的路上不同境界与层次要遇到的魔难与干扰,最终如何功成圆满;《水浒传》讲的是盗亦有道,做强盗的义理、强盗的内心思想与精神境界不同层面的体现,强盗也要精忠报国之忠义内涵。
最难懂的是《红楼梦》,《红楼梦》讲的是什么呢?《红楼梦》讲的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的一块多余的石头,动了凡心“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化为一块玉石记随赤瑕宫神瑛侍者入凡间进一步修炼,高层生命绛珠仙子如何了却与神瑛侍者历史甘露灌溉之恩而助神瑛侍者的故事。
赤瑕宫神瑛侍者要借胎降入在人间借“情魔”历炼而进一步修炼,绛珠仙子要了却与神瑛侍者甘露灌溉而修炼成仙之大恩大德而助之,需要一个舞台,有舞台还得有配角的帮助和烘托,这个舞台就是宁国府与荣国府及“大观园”。
而配角“金陵十二钗”等,都是助神瑛侍者观遍世态炎凉之真情与假意而摆脱人情束缚最终出家当和尚修炼的关键人物。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那块“通灵宝玉”,起着时时警醒神瑛侍者“莫失莫忘,仙寿永昌”,也即是提醒神瑛侍者下凡以后,于儿女情长情魔魔炼之际,莫失本真与本愿而回归天界的关键作用!总的来说《红楼梦》包含三大内涵:一.有恩必报。
这是人间、天上一样的道理,神仙受恩也得同等报答,受多大的德,报多大的恩;二.人间即是一个“大观园”,是高级生命了愿而返本归真的环境、大道场;情魔之七情六欲是返本归真之修炼因素与条件!守住本性之本真,在情魔之锻炼之下也可功成圆满悟道得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立统一与象征隐喻 《红楼梦》全书都是建构在对立统一框架上的。 太虚幻境 与大观园、 天上 的 警 幻 与 人 间 的 僧 道 、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好与了、 甄士隐与贾雨村、 贾宝玉与甄宝玉、 贾政与贾宝玉、 林 黛玉与薛宝钗等等, 无不是对立统一的。 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 灵河岸的一棵绛 珠 草 , 故而姓林, 她禀承警幻仙子旨意, 为了 还泪报恩来到人间。她与神瑛侍者贾宝玉同为贾母的外孙女 和孙子, 又同住大观园。 林黛玉来到人间是为了“还泪”, 性格 自然多疑善愁; 还由于她原是神仙世界的一棵草, 故而带有仙 界不喜束缚、 热爱自由、 鄙弃人间仕途的明显特征。 “还泪”暗 示了宝黛之间的爱情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只能是一个悲剧结 局。和林黛玉的神话身世不同, 薛宝钗是皇商之女, 因而深谙 世事, 热衷孔孟经济之道。薛宝钗项圈金锁上的“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八个字恰与贾宝玉通灵宝玉正面的“莫失莫忘, 仙 寿 恒 昌 ”八 个 字 相 对 应 , 预示着宝、 钗二人日后必结为夫妻, 然而由于贾宝玉是下凡来“历劫”的, 劫后必然要归空。 可见, 林与薛实际上都是一种象征, 林的“泪”与薛的锁都含有极强 的隐喻义, 而“木石 前 盟 ”也 好 , “ 金 玉 良 缘 ”也 好 , 其实最后 都归于空幻 , 没 有 任 何 区 别 。 家 住 葫 芦 庙 旁 的 乡 宦 甄 士 隐 , “禀性恬淡, 不以功名为念, 每日只以观花修竹、 酌酒吟诗为 乐, 倒是神仙一流人品。”他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 成就了雨 村的功名。 贾雨村历经一场仕途梦幻, 在甄士隐的点悟下醒过 来, 这里“甄”与“贾”由于和“真”与“假”谐音, 因而也具有 了隐喻意义。甄士隐与贾雨村一个乐于隐居, 一个热衷仕途, 而最后都殊途同归。乐于隐居也好, 热衷仕进也好, 最后都在 好即是了、 了即 是 好 , 一切的功名富贵都是假, 只有飘然出世 才是真这个人生哲理的指引下, 由对立走向了统一。 神话世界 与世俗世界、 太虚幻境与大观园虽一虚一实、 一仙界一凡世,
看似对立实也是统一的, 两个世界实为一个世界。 甄士隐是联 系这两个世界的桥梁。甄士隐在梦中不仅亲耳听见一僧一道 要送那块顽石去投胎入世, 以了结一段风流公案的对话, 而且 还亲自目睹了石头上“通灵宝玉”四个字。 当甄士隐沉思默想 “太虚幻境”牌 坊 两 侧“ 假 作 真 时 真 亦 假 ,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的隐喻之意时,忽然被一声霹雳震醒。贾宝玉梦游 “ 太 虚 幻 境 ”时 , 警幻对众仙子说: “ …… 万 望 先 以 情 欲 声 色 等事警其痴顽, 或 能 使 彼( 宝 玉 )跳 出 迷 人 圈 子 , 然后入于正 路……”又对贾宝玉说: “……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 光尚如此, 何况尘境之情景哉? 而今后万万解释, 改悟前情, 留 意于孔孟之间, 委身于经济之道。”当宝玉柔情缱绻, 正与可 卿携手游玩之时, 忽被夜叉海鬼吓醒。 而世俗世界中的大观园 早在第一回 跛 足 道 人 的《 好 了 歌 》中 就 已 暗 示 了 它 的 虚 无 性 质, 前途只 能 是“ 只 落 得 白 茫 茫 大 地 真 干 净 ”, 贾宝玉的最后 出走从更彻底的意义上否定了大观园的存在。这些都表明太 虚幻境和大观园其实都是虚幻的, 都不存在, 这就使仙凡两个 世界在《红楼梦》中具有总体上的象征与隐喻意义。 再如书名 《红楼梦》以及 大 荒 山 、 无稽崖、 青梗峰以及甄士隐在梦中看 到的那副“真假有无”的对联等等, 都无不具有象征与隐喻意 义。综上所述, 可见《红楼梦》中的各种人、 物以及观念, 无不 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 无不在相互映衬、 相互对照中显示其独 特的审美价值, 蕴含着深层次的哲理及象征与隐喻意义, 而这 些象征与隐喻意义又无一不在对立统一这个大框架内。 庄子是道教中仅次于老子的人物,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 人, 其著作《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和《老子》一 样,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 并从道的角度出发, 认为事物总 是相对而又相生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 又互相依赖 两个方面; 事物的运动变化又总是向它相对立的方面转化的。
体。贾宝玉只是女娲、 石头与僧人因缘和合的产物, 他在人间 所经历的一切荣华富贵, 只是一种幻相, 作品将道教仙境涂上 佛教“空”的色 彩 , 以为大观园与太虚幻境一样, 究竟而无实 体, 不过是一时的“假有”。曹雪芹将道人冠以“空空”二字, 并在这部巨著的一开头就点明 “到头一梦”、 “万境皆空”的 主旨,而高鹗则在贾宝玉被僧道携去大荒的结局中完成了 “万境皆空”的主旨。 但《 红 楼 梦 》的 两 位 作 者 在 写 作 过 程 中 似 将 佛 道 杂 揉 在 一处, 不分彼此。 晋宋间, 佛教初行, 其徒还未有一个固定的称 呼, 有时也以道人称之。 但考察《红楼梦》, 似不属沿用佛教初 创时的称呼之列。 神仙是道教的专利, 太虚幻境应指道教的天 上仙境, 神瑛侍 者 、 绛珠草、 警幻仙子也都应是道教仙境中的 人事,而曹雪芹却偏让那位僧人来对道人讲述这些神仙的事 迹, 让那僧人带领道人往返于太虚幻境与凡尘之间, 佛教客串 道教, 颇有喜剧意味。 空空道人因抄了一遍《石头记》, 却变成 了“情僧”。 “空”是佛教概念, 却用其来名道人。跛足道人来 送“风月鉴”, 被贾瑞大喊菩萨, 道人变成了菩萨。 高鹗之续篇 也是一样的。水月庵中既有女尼也有女道: “沙弥与道士原系 老尼收管, 日间教他些经忏。”栊翠庵中的妙玉是一位尼姑, 宝玉丢失了通灵玉, 岫烟去庵中求妙玉扶乩, 扶乩毕, 岫烟问: 所请何仙?妙玉道: 是拐仙(即道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四 姑娘惜春做了尼姑, 可是当探春探亲回来看见她时, 却是一身 道姑打扮。尼姑与道姑的服装是不一样的。虽然道人与僧人 的居所都可叫庵, 但僧道一般是不同庵的, 他们所奉的经典也 不同, 道教有道 教 经 典 , 佛教有佛教经典, 他们不可能由老尼 来教习同一种经典。至于扶乩, 则是道教沿用的古代巫术, 巫 术本是道教的渊源之一。 尼姑请来道教神铁拐李, 就更不伦不 类。 宝玉应考前, 曾在“死”中见到癞头僧, 病好后又在家中会 见了癞头僧, 口口声喊他师父, 并从此就“欲断尘缘”, 而且就 全书来看, 和尚与宝玉的关系比那道士更直接, 似此宝玉最后 应出家做和尚, 但皇上却赏了他一个“文妙真人”的号。 真人, 乃道教中修真得道与成仙的人,唐以后的历代帝王有赠封高 道为真人的惯例。诸如此类, 都可看出《红楼梦》的作者是佛 道不分的。民间常有佛道相混的现象,因佛道确有许多相通 处, 一般百姓只拜神不拜教, 故而也没有必要分清楚。从北宋 开始, 不少著名 道 教 人 物 多 览 佛 书 , 研究禅理, 引佛学心性养 炼理论入道教。所谓的三教合一, 其实更多的是佛道合一, 故 《红楼梦》中的佛道杂揉也可看作社会上佛道合流的反映。 但 作为这样煌 煌 巨 著 的 作 者 似 乎 不 应 将 佛 道 的 一 些 基 本 信 仰 、 称呼、 常识混淆一处。 以 前 研 究《 红 楼 梦 》, 多从政治的需要出发, 赋予了它太 多太重的政治使命与政治内涵,对人物的政治诠释政治图解 几乎成了“红学 ”研 究 的 主 要 内 容 , 而 对 于《 红 楼 梦 》深 厚 的 传统文化内涵却较少关注与探讨。其实, 离开了儒释道, 也就 不可能有《红楼梦》。 儒家的忠孝节义、 功名政治, 佛教的因缘 轮回、 万境皆空, 道教的创世神话、 太虚神仙, 还有其它传统文 化的方方面面, 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大书。把《红 楼 梦 》放 在 阔 大 深 远 的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中 来 审 视 、 观照、 评判, 应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责任编辑 杨建强
"!
!"#$%& !#$’(#’! $( )*+’$
故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 比如大与小、 长与短、 美与丑、 有与 无、 实与虚、 富与贫, 说到底是齐一的, 没有区别的。 此即彼, 彼 即此, 其性质不可认识。 细细品味《红楼梦》, 可以明显地感到 《红楼梦》所赋予许多人、 物、 事的象征与隐喻意义, 它的对立 统一的构思, 正体现了庄子相对认识论与齐物论的哲学思想。 二、亦佛亦道《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小说, 可 以说, 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就没有今天的《红楼梦》。 道教 是中国本土宗教, 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红楼梦》正是构 架在道教这个传统文化根基上的。 神话本是道教的渊薮, 盘古 开天地、女祸补天及抟土造人等创世神话无疑对道教的形成 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小说以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起始, 以 这块石头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并让神秘的一僧一道作为结构 全书、 主宰石头命运不可或缺的串场人物, 这就不能不使全书 带有浓郁的道教气息。开篇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此回中 凡 用‘ 梦 ’用‘ 幻 ’等 字 , 是提醒阅者眼目, 亦是此书立意本 旨。”而深入阐述这“立意本旨”的正是跛足道人和即将跟着 跛足道人出家的甄士隐。 跛足道人那句句离不了神仙、 宣扬人 生虚无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释揭示了全书 的人物命运和“万境归空“的主旨。《红楼梦》是一部以梦取 胜的书。《红楼梦》共写了十六个梦, 其中多个梦都含有道教 隐喻意义。开头甄士隐的“太虚幻境”梦与后边贾宝玉的“真 如福地”梦互相映衬, 都在揭示万境如梦的道教人生哲理。第 直接宣扬出家为道。柳 !! 回的柳湘莲梦就更是为道教张目, 湘莲在尤三姐自刎后, 昏然入梦, 梦中尤三姐对她说: “来自 情天, 去由情地 。 前 生 误 被 情 惑 , 今既耻情而觉, 与君两无干 涉。”梦醒后, 见身旁坐着一个跏腿道士, 湘莲请问仙师此系 何方并仙名法号, 道士道: “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 我系何 人, 不 过 暂 来 歇 足 而 已 。 ”柳 湘 莲 听 后 便 用 宝 剑 斩 断 人 间 烦 恼, 随那道士远游去了。 这一节的描写与 ""# 回贾宝玉见癞头 僧相类。可见这里虽是写的柳湘莲, 实是写的贾宝玉。贾宝玉 历经十九年梦幻般的生活,目睹了大观园这个小社会的盛衰 和形形色色人的嘴脸, 最后看破红尘, 仍与那一僧一道归于大 荒, 给人留下一 个“ 假 作 真 时 真 亦 假 , 无 为 有 处 有 还 无 ”的 回 味和富贵如梦、 人生如梦的感叹。尽管《红楼梦》以写实的方 法摹尽了人世百态, 表现了作者反抗封建礼教束缚, 追求个性 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但最终没有跳出每个人都是这个 世界来去匆匆的过客,人所经历的一切都由上天安排并且最 后都归于幻灭这个宗教说教的窠臼。可以说, 《红楼梦》在某 种意义上恰是唐人传奇《枕中记》、 《南柯记》的翻版。 另外道 教文学还有另一种写作套路, 即仙人由于某种原因俗心萌动, 用不同方式下凡来与凡人结为夫妻, 最后仍被天神召回天庭, 从某个角度看, 《红楼梦》正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当然《红楼 梦 》是 中 国 乃 至 世 界 最 伟 大 的 作 品 , 这里从道教和道教文学 的角度说《 红 楼 梦 》, 并没有丝毫贬低之意, 只是想说明任何 伟大的艺术, 都离不了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和传承。《红楼梦》 同时也是构架在佛教文化之上的。 可以说, 没有佛教的转世投 胎的理论也便没有《红楼梦》。佛教以为宇宙万物, 皆由因缘 和合而生, 在其 未 生 之 前 本 无 此 物 , 在其灭后也无此物, 在其 生后灭前, 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相架下的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