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地震勘探,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个让我们了解地球“脾气”的办法。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有时候静悄悄的,有时候突然发脾气,吓得我们一跳。

地震勘探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提前摸清这小家伙的脾气,让我们不至于在关键时刻被吓到。

你可能会想,怎么搞呢?其实就是借助一些物理原理。

比如说,地球内部的结构就像一块大蛋糕,各种层次和口味都有。

当地震发生时,能量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就像把蛋糕切了一刀,瞬间产生的震动波就像蛋糕屑一样,往四面八方飞散。

咱们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些震动波,像侦探一样,去追踪它们,分析它们的特征,最后绘制出一幅地球内部的“画像”。

勘探过程中,有个工具叫地震仪,听起来挺神秘,其实就是一个能够捕捉到微小震动的机器。

它就像一个超级敏感的耳朵,随时准备记录下地球的“低语”。

地震仪能把地震波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输到计算机里,经过处理后,就能显示出波的特征。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屏幕上出现各种波形图,像极了音乐的音符。

没错,这就是地球在“唱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听懂它的歌声。

还有一点很重要,数据解释也不容小觑。

这就像是看一幅画,你得先搞清楚每个颜色和线条代表的是什么。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找出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振幅等参数,再结合地质资料,像拼图一样,把整个地壳的构造拼凑出来。

这一步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简直就像是“打地鼠”,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漏掉关键的信息。

有些地方,地震波传播得快,有些地方传播得慢,这背后其实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差异。

有些地方是岩石,有些地方是水,有些地方可能还藏着油气,这些都能通过波的特性来判断。

科学家们就像开了个“寻宝”游戏,越深入,就越能发现宝藏。

想想看,谁不想知道自己脚下藏着什么呢?不过,地震勘探也不是总能一帆风顺。

偶尔会碰到“误报”,这就像你听到远处的雷声,以为要下雨,结果只是一场虚惊。

科学家们需要反复验证和校正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你说这地震勘探啊,就好比是给地球做一次超级大体检!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神秘盒子,我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些啥。

地震勘探呢,就是我们打开这个盒子的一把钥匙。

简单来说,地震勘探就是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下的情况。

地震波就像是一个小调皮,在地下到处乱窜,遇到不同的地层、岩石啥的,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我们呢,就通过接收这些地震波的信息,来分析地下的结构。

你可能会问了,这地震波是咋来的呀?嘿,这就有意思了。

我们会人为地制造一些震动,就像敲鼓一样,让地震波产生并向地下传播。

这就好比我们在地球这个大盒子上敲了一下,然后等着看里面的反应。

那接收地震波的仪器呢,就像是超级灵敏的耳朵,能把这些微弱的信号都捕捉到。

然后,科学家们就开始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啦,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寻找地下的秘密。

这方法可神奇着呢!它能帮我们找到石油、天然气这些宝贵的资源,就像在地下的宝藏猎人。

你想想,要是没有地震勘探,我们怎么能知道哪里有石油可以开采呢?那我们的汽车、飞机不都得“饿肚子”啦!而且啊,地震勘探还能让我们了解地下的地质结构,这对预防地震灾害也有很大的帮助。

就好像我们提前知道了哪里是薄弱环节,就能更好地做好防范措施。

你说这地震勘探是不是特别厉害?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地球这个神秘盒子的大门,让我们看到里面的精彩世界。

咱们再深入想想,地震勘探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好的。

这得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还得有一群聪明能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起努力。

他们要设计好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地点,精确地制造地震波,还要准确地接收和分析信号。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就像建房子一样,得一砖一瓦地精心搭建。

地震勘探也是如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稍有差错可能就会影响结果。

咱普通老百姓可能对这些专业的东西不太懂,但咱可以想象一下呀。

要是没有地震勘探,我们的生活得少了多少便利呀!石油没了,交通瘫痪了;地质情况不了解,地震来了我们都不知所措。

地震勘探应用读书笔记

地震勘探应用读书笔记

前言本学期以来,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地震勘探基础的课程,同时我也阅读了关于地震勘探基础的相关书籍和期刊,作为一个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在上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地球物理中的的证勘探,对于我们专业来讲我知道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学中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对寻找可以利用的油气藏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对地震勘探尤为关注,从地震勘探的原理、地震数据的采集、地震数据的处理、以及地震数据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了解。

本学期我主要通过学习长安大学孙渊老师主编的《应用地球物理基础教程—地震测井》的教科书,并结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精品期刊文献库、CCPD期刊库、CCPD规范库、中国工具书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提供的相关文章,主要对有关地震勘探应用的有关知识进行了了解,根据自己的体会撰写了有关地震勘探的读书笔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地震地球物理勘探的魅力,看到这种勘探手段在地质学中得到了很宽广的应用,最后感谢任课老师给予我们的细心讲述,谢谢。

程敬华2012年12月一 总述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反射波、折射波的传播时间、振幅、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

一 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

1845年,R.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二 基本勘探原理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

辨率有助于对地下精细的构造研究, 研究很浅或很深的界面、到限制。

应用反射法只要求岩层波阻抗有所变化,易于得到满足,因而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是反射法。

1 反射法限时,都不会发生爆炸。

这是因为空气量过多,可燃物被稀释,使反应无法但是在混合物浓度高于炸上限时,却能够发生燃烧,继而引起爆炸,因为经过燃烧后,可燃物的浓度低于或接近爆炸上限时,便会发生爆炸;许多实际灭火工作中有人员被炸致死,都是由于这种、沙漠中迷路时自救的方法迷路时立即停车,原路返回,不能弃车步行。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波是由地震事件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从而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因此,地震勘探可以用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在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将对地震勘探的原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震波的产生地震波是由地球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地震事件通常是由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比如地震断裂带的发生、火山喷发等。

当地球内部发生地震事件时,会产生由地震波作为机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地下不同地质体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波的种类地震波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

P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能传播在液体和气体中。

P波和S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并用来解释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质介质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另外一部分能量会继续向前传播。

此外,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地震波的这些特性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分析来进行地下结构的解释。

地震波的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在地下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上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地面上的地震波记录仪被记录下来。

地震波记录仪会记录下地震波传播时的波形和传播时间,这些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分析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地震波的解释地震波的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解释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波形和传播时间,地震学家可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了解地震知识读后感汇总7篇

了解地震知识读后感汇总7篇

了解地震知识读后感汇总7篇了解地震学问读后感汇总7篇读后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的一种方式。

读后感可以激发阅读爱好,推动个人的文学素养提升。

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带来了解地震学问读后感,期望大家喜爱!了解地震学问读后感15.12汶川大地震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瞬间美妙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震醒了人们的心。

今日,学校为了增加我们面对地震的逃命意识和正确的逃命方法,进行了全校范围内的防震演习。

我们在教室里等待着通知,早在这之前,老师就给我们讲解过演习的留意事项和相关的防震学问。

过了一会儿,广播通知防震演习开头,我们按着老师事先支配的挨次,井然有序地朝操场空旷地撤离。

可以看到每个楼层都是一股股的人流向操场涌去,并无人你推我攘,显得很有挨次。

不一会儿,全部的人就都疏散到了操场指定的位置,这次的防震演戏非常胜利。

地震让人难以猜测,它的破坏力大又广,而我们只能通过增加自己的防震意识才能很好的预防和逃命。

通过这次的防震演习,使我懂得了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该从哪逃命?怎样正确的逃命?通过这次防震演习也大大增加了我们爱护生命的意识,不只是自己的,还有他人的。

了解地震学问读后感2为了使幼儿园教职工和全体幼儿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学问,把握应对地震发生时实行的防护措施和方法,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大家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力量。

20年6月30日,我园全体教职工和幼儿进行了“防震平安演练”活动。

1、全体师生听到第一次报警信号后,老师快速指挥幼儿蹲在三角区(例如:课桌下、墙角边)就地避震。

老师喊:“留意,地震!”,幼儿快速做好避震预备。

紧接着老师喊:“蹲下,别动!”,在活动室的幼儿快速蹲在课桌下、墙角边,用双手护住头部。

2、(大约2分钟过后)听到其次次号令,指挥人说:为防止余震,请老师们带领孩子们紧急疏散,老师喊:“排队,预备撤!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撤离到操场。

3、老师喊:“开头撤!”,幼儿在老师带领下平安而有序地撤离。

地震勘探实验讨论心得

地震勘探实验讨论心得

地震勘探实验讨论心得
1、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

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2、地震勘探:1.效果最好(精度高)2用得最多(90%)3.发展最快4.和油气勘探与开发联系最紧密!
3、助探石油的方法目前有三类:地质法、钻探法、物探法。

4、在勘探油气的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5、所谓的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标的一种物探方法。

6、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基本上可分为三个环节:①野外工作。

②室内资料处理。

③地震资料的解释。

7、地震勘探方法与其他物探方法(重、磁、电)相比,具有精度高的优点,其他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方法那样能详细而较准确地了解地下有浅到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

地震方法与钻探方法相比又有成本低以及可以了解大面积的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特点。

因此,地震勘探己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勘探方法。

8、同一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相似,不同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不同的,这就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常用的基本法则之一。

9、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所传到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叫做子波源。

可以认为,每个子波源都向各个方向发出微弱的波,叫做子波。

子波是以所在点处的波速传播的。

10、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所走的路径遵守时间最小。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原理(上)---------陆基孟主编(精华部分)一、名词解释1.综合平面法: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也显示观测到的地段。

2.偏移距:为炮点与最近检波点的距离。

3.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的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时刻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4.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5.干扰波: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6.(非)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作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测线上,叫非纵测线。

7波前(后):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

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

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二、简答题1、共炮点与共中心点的区别: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2)地震勘探上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2、动静校正的区别: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纵到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校正量均为正值。

静校正: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需要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静校正量可为负值。

3、组合与叠加在压制干扰波上的区别:在实际效果中,n 次叠加的统计效果要比n 个检波器组合的好。

原因在于组合是同一次激发,由n 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而多次叠加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的各道,是在各次激发时分别接收到的,因而记录下的随机干扰是由震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激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的,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更符合“互不相关”的条件。

地震勘探原理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毫秒的稳定波形称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波面:介质中每一个同时开始振动的曲面。

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其他位置。

这样的假想路径称为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

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点处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视速度和视波长:如果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波速和波长,得到的结果就不是波速和波长的真实值。

这样的结果叫做简谐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

全反射:如果V2>V1,则有sinθ2>sinθ1,即θ2>θ1;当θ1增大到一定程度但还没到90°时,θ2已经增大到90°,这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出现了“全反射”现象,因为θ1再增大就不能出现透射波了。

雷克子波:2、基本原理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

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第二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即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在已知波前面(等时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视为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发出新的波,称其为子波,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的这些子波的包络面或线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震波的能量 1.地震波的能量E谐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的能量EW f A E 22ρ∝ (6.1-26) E ——能量 A ——振幅 f ——频率 W ——体积 ρ——密度 2.能量密度ε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叫能量密度....22f A WEρε∝=(6.1-27) 3.能流密度(波强度)I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叫能流..密度(或波强度)........I . 如果dt 时间内通过ds 面积的能量为ε·Vdtds (体积) 则2A V dtdsVdtdsI ∝==εε (6.1-28)4.球面波的能流密度P19-P11设两球面半径为r 1、r 2 两球上部分面积为S 1、S 22P11 图6.1-6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S 1、S 2的能量相等,即I 1S 1=I 2S 2 (6.1-29)2112S S I I = (6.1-30) 222211r S r S d ==Ω (6.1-31) 222121r r S S =∴ (6.1-32) 222112r r I I =∴ (6.1-33) 2A I ∝2112r r A A ∝∴(6.1-34) 振幅与传播距离成反比,即球面扩散定性解释:相同的能量分布在不同的面积上形成球面扩散。

(殊途同归) 二、地震波的波形图和波剖面 1.波前、波尾、射线例:水波纹,波前、波尾都是圆的,随时间的增加半径在增加。

射线(1) 波前面振动区最前端刚开始振动的质点与未振动的质点之间的分界面叫波前面。

(2)波尾面振动区的后端刚停止振动的质点与已经停止振动的质点之间的分界面叫波尾面。

(3)等相位面(等时面,波面)具有相同的振动相位的质点的连线。

平面波——波前面是平面球面波——波前面是球面柱面波——波前面是柱面(4)射线波传播的实际路径,也叫波线,射线永远垂直于波面。

说明:地震勘探中主要研究平面波和球面波射线平面波球面波2.振动曲线从(6.1-24)或(6.1-25)可见,位移是时间t和空间r的函数,即u=u(r,t) 固定r时,u=u(t)叫波形图(振动曲线、振动图).............固定t时,u=u(r)叫波剖面...定义:在任一固定的距离r=r处,观测质点A波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u(t),1叫振动曲线。

波峰——位移的正极值。

波谷——位移的负极值。

相位——振动曲线上的一个波峰或一个波谷。

视振幅*A ——位移的极值。

视周期*T ——两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时间间隔。

视频率*f ——视周期的倒数**1Tf =振动延续时间Δt ——初至与终止时间的差值。

Δt=t 2-t 1 地震野外记录的是振动曲线。

初至 终止时 P11 图6.1-7振动曲线Z3.波剖面对某一固定的时间t 1时刻,沿某一方向上不同位置上的质点的振动情况。

视波长*λ——两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视波数*k ——单位距离内的波长数目,**1λ=k 。

波剖面长度Δr ——振动区长度,(球层厚度),Δr=r 2-r 1波尾 波前P11 图6.1-8波剖面4.波的传播观察波剖面可以看出,在波到达的质点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产生位移。

振动的质点又波及邻近静止的质点使其振动,这样由此及彼,形成质点振动的相互传递,形成波动的传播。

5.波剖面与振动曲线之间联系式:*****fV T V ==λ (6.1-35)******11Vf T V k ===λ (6.1-36)三、地震波场的计算——克希霍夫(Kirchoff )积分公式 序:地震波在理想的均匀无限弹性介质中传播。

如何计算波到达空间任意一点的波场?1.惠更斯原理(P13图6.1-11)任一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一个新的点源,向前发射子波,子波的包络面就是下一时刻的波前(1690年)。

t t+Δt时时刻刻波波前前P13图6.1-11 惠更斯原理示意图说明:惠更斯原理主要研究了波前传播问题,只是给出了波传播的空间几何位置,它很不完善。

例如:它没有说明波为什么只向前传不向后传?也没有说明传播过程中能量强弱如何变化?也没有说明传播过程中波场如何计算?2.菲涅耳原理波前面上所有新的子波源,在空间观测点上相互干涉叠加,其叠加结果就是.................................观测点上的总振动。

.........说明:①提出了任一观测点上波场如何计算的设想,并没有具体计算。

②仍没解释波为什么只向前传而不向后传?3.克希霍夫积分(1883年)计算出空间任一点的波场。

定量地计算了波为什么只向前传而不向后传。

(x 1,y 1,z 1,t)1,y 1,z 1)P13图6.1-12 克希霍夫积分示意图如果围绕着震源的封闭曲面Q ,已知 Q 面上波动的位移位φ(x,y,z,t)及其导数,且这些值是连续的(没有奇点)。

那么可以算出Q 面以外任意观测点M(x 1,y 1,z 1)上由震源引起的位移位为:[]dQ t n r Vr n r r n t z y x Q⎭⎬⎫⎩⎨⎧⎥⎦⎤⎢⎣⎡∂∂∂∂-⎥⎦⎤⎢⎣⎡∂∂-∂∂-=⎰⎰φφφπφ11)1(41),,,(111 (6.1-37) 式中[ ]不是方括号,表示计算t 时刻的位移位要用到t 1=t-Vr时刻的位移位及其对时间对空间的导数,故[φ]叫延迟位。

r ——M 点到Q 面上各点的距离 n ——Q 面的外法线方向。

说明:(6.1-37)更深层的的含义①已知Q 面上的是位移位,算出来的是M 点上的位移位。

②已知Q 面上的是位移,算出来的是M 点上的位移。

③1883年出现克希霍夫公式,1983年用于生产实践,用地面波场计算地下任一点的波场。

4.倾斜因子 (1) 倾斜因子不同射线方向的波对特定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可以用倾斜因子K (θ)来描述。

)cos 1(2)(θλθ+=jK (6.1-43) 例:阳光,地球,直射,斜射,季节。

(2) K (θ)物理意义①当θ=0时,λθjK =)(是最大值,该方向就是射线方向。

②当2πθ=或23πθ=时,λθ2)(j K =,只有最大值的一半。

③当θ=π时,K (θ)=0,也就是射线的反方向,即没有能量向后传。

可见:克希霍夫积分解决了波传播过程中能量的计算问题,也解决了波为什么不向后传的问题。

四、矿井地震波法在井下超前探测的应用 摘要:物探作为一种新的勘探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地震波法作为物探的一种主要方法在矿井地质勘探尤其是井下超前探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矿井地质探测仪6A30在井下的使用为基础,以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为例子,介绍地震波勘探的原理、井下使用方法、适用范围、结果分析等,结合实际揭露相互印证,提高探测精度从而更好的为安全生产服务。

关键词:矿井地震波;超前探测;应用㈠、地震波勘探原理:不同岩层物理性质的差异,地震波在不同岩层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1:地震波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波勘探是由震源激发的地震波在向下或向前传播时,遇到不同的波阻抗界面时,在界面处会发生反射,透射(折射)等现象,这些在不同波阻抗界面发生反射、透射(折射)的地震波可被排列于震源附近的检波器所接收,从而形成可用于地震解释的原始数据。

2:弹性介质和理论基础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当外力去掉之后,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和大小,物体这种特性称为弹性,该介质称之为弹性介质。

自然界大部分物质都可以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呈现出弹性的性质。

在弹性理论的研究中,根据介质的不同特征可分为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两类。

所有弹性性质和空间方向无关的称之为各向同性介质;反之则为各向异性介质。

在矿井地震波勘探中,人工地震震源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的脉冲式地震波,激发的能量对于探测前方的岩层和接收点处介质所产生的作用力较小,因此可以将它们看作弹性介质,并可以用弹性理论来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问题。

研究表明,大部分岩、煤的机制在地震勘探中都可以看作式各向同性介质,从而可以利用一些基本弹性理论来进行地震波研究。

在矿井地震波勘探中主要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煤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前方地质构造和岩层的分布等。

研究的理论中,通常把岩、煤介质看作各向同性的弹性介质,把地震波看作弹性波——即将不完全符合真实情况的问题简单化。

3:波的分类: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大类。

体波在介质的整个体积内传播,根据共传播特征的不同,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通常纵波又被称为p波,横波称为s 波)。

面波则沿介质的自由表面或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而传播,根据其不同性质,又可分为瑞利波和勒夫波等。

现将各种波的特征分别讨论如下。

(1)、纵波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即拉伸与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

当纵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形成间隔出现的压缩带和稀疏带,因此,纵波又称压缩波(或P波)。

纵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一致。

(2)、横波弹性介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动称为横波,即剪切形变在介质中的传播,又称之为剪切波(或S波),其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

因此对于任意一个传播方向,质点可以有无限多个振动方向,在研究中,通常可把横波看作是由两个方向的振动所组成,一个是质点振动在垂直平面内的横波分量,称为SV波,另一个是质点振动在水平平面内的横波分量,称之为SH波。

(3)、面波根据弹性力学理论,还有两种仅存在于弹性分界面附近的波动—瑞利波与勒夫波。

瑞利波是沿介质与大气层接触的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

它的特点是,质点在通过传播方向的垂直面内沿椭圆轨迹作逆时针运动,其椭圆长轴垂直于介质表面,长短轴之比大致为3:2,强度随深度呈指数衰减,但在水平方向衰减很慢。

在地震记录中瑞利波具有频率低、速度接近于横波波速且衰减慢等特点,在一般地震勘探中是一种千扰波。

但在表层介质的勘查中瑞利波具有特殊的作用。

㈡、常用的矿井地震波探测方法:本文使用的仪器为矿井地质探测仪KDZ1114-6A30。

该仪器属于便携式多功能智能矿井资质探测仪,在功能设计上,集成了目前在矿井地震勘探中常用的八种勘探方法,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浅层地质构造勘探。

本文使用的方法为反射共偏移和单点探测。

1:反射共偏移探测(1)反射共偏移探测原理反射共偏移探测技术是依据反射波勘探原理,在单边排列分析基础上选定最佳偏移距,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

探测时,首先针对测试区域地震地质条件进行现场噪声调查,对排列记录分析对比,确定最佳共偏移接收窗口以及窗口内的检波器间距,并按一定的步距同步前移完成探测任务。

只要地质体中存在波阻抗差异,如地质界面,就会产生反射回波,且反射能量受界面特性控制,这是进行地质体分辨的前提。

通常在现场实际工作中,常用密集型单道共偏移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能满足现场的需要。

它在对地质体连续追踪与调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场探测时是在最佳窗口内选择一个公共偏移距,采用单道小步长,保持炮点和接收点距离不变,同步移动震源和接收传感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