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退变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症状包括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无力等。
CT和MRI是目前常用的诊断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CT可以明显显示椎间盘的退变、膨出和突出情况。
通过CT检查,可以了解椎间盘的位置、大小、形状和与神经根的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CT还可以排除其他病变,如脊柱肿瘤、感染等,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性。
然而,CT检查对软组织的显示效果相对较差,不如MRI清晰。
因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通常需要结合MRI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效果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无损伤、无放射线的诊断技术,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清晰的高对比度影像。
MRI在显示软组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在不同平面上观察脊柱、椎间盘、神经根等结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非常重要。
在MRI检查中,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的退变、膨出和压迫情况,同时准确显示椎管及神经根的情况。
MRI还可以评估椎间盘的膨出类型、程度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具体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此外,MRI还可以及早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如神经根受压、椎间盘裂等,提高了对病情的全面评估。
因此,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三、结论综上所述,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各有其优势,相互补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CT对于骨性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好,MRI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CT。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采用CT和MRI联合检查,以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研究

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传统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体格检查和X线片,但是这种方法无法直接观察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的情况,而且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因此,核磁共振影像(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准确、无创的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选取了80例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治疗。
MRI检查结果与手术切除椎间盘的情况进行比较,了解MRI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显示,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在本研究中,MRI 检查的正确率达到了96.3%(77/80),漏诊率为3.8%(3/80)。
通过MRI影像检查,可以准确地确定突出部位、大小及形态,明确突出造成的神经根压迫症状,对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MRI检查还可以观察椎间盘的退化程度,确定退变的范围和程度,进一步确定手术切除椎间盘的部位和范围,减少手术风险。
通过MRI影像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术前评估,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总之,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准确、可靠、无创伤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MRI成为了现代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的重要手段和检查方法,有助于准确诊断、精确定位和治疗病变。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MR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
定量磁共振技术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定量磁共振技术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刘博宁;张玫
【期刊名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5)2
【摘要】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伴随着病理改变、成分变化以及代谢紊乱,常规磁共振序列对于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上依赖于Pfirrmann分级系统进行评估。
近年来新兴的定量磁共振技术可以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更详细的分级以及增强对退变程度、治疗结果、代谢特征和相关因素的了解。
随着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几种新的成像序列已逐渐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椎间盘退变过程的认识。
本文综述了定量MRI技术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应用进展。
【总页数】5页(P119-123)
【作者】刘博宁;张玫
【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磁共振T1ρ和T2Mapping技术定量检测腰椎间盘退变的初步研究
2.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和T2*-mapping技术定量检测腰椎间盘退变的对比研究
3.探讨磁共振T2mapping和IDEAL成像技术对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定量评价
4.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定量评价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I对腰椎间盘退变患者椎体的定量研究

W N l e。t 1 Te A ie aj gFr o ilN nn ei l n e i . a i -i gu200 , h a A GE wi ea. h  ̄ a dN n n it s t , aj gM d a U i rt X nn J ns 106 C i - Ad t i sH p a i c v sy jg a n 【 btat O jc v T uyt hne frnvr l ao m fh m r e er s s g c a s n s e — A s c】 bet e os d ecag ase er a tnt eo t l ba vr b e ei r s di l r i t h ot s ex i i eu l t a a a n e e a tra
・
2 8 5 ・
四川 I医学 20 09年 2月第 3 O卷 ( 2期 ) ScunMei 1tu a ,09 V13 , o 2 第 i a h dc . r l20 ,o.0 N . a on
.
● 影像 医学 o
MR 对 腰 椎 间盘退 变 患者 椎体 的定 量研 究 I
张 林 , 信 道△, 殷 王利 伟 , 卢铃铨 , 丽萍 王
髓 与椎 间盘 退 变之 间 的 关 系。
MR 的 T 值 的 测 量 能较 好 的反 映 腰椎 骨 髓 随 年 龄 变 化 规 律 以及 腰 椎 骨 I 2
【 键 词 】 磁 共 振 成像 ; 间盘 退 变 ; 向驰 豫 时 间 关 椎 横 【 中图 分 类 号 】 R 45 3 4 .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编 号 】 10—5 12o )205 3 文 0400 (09 0—280
sie f 2 a aue te a ses eaaint ( )f aho ew se c ltdrse t ey T iee c s f u a et— l so W1w sme srd. nt nv r rlx t i o c n a a uae p ci l .2df rn e mbrvr c T h r e o me e t e v ol e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择本院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54例作为研究资料,均行CT诊断和MRI诊断,评价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
结果:CT诊断检测椎间盘积气21.60%、纤维环和髓核钙化22.84%显著高于MRI诊断2.47%、1.23%,而椎间盘突出43.21%、硬膜囊分界清晰中度20.37%、硬膜囊分界清晰重度8.02%显著低于MRI诊断54.32%、35.80%、17.28%,P<0.05。
结论:针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采用CT和MRI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应联合应用确保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CT;MRI腰椎作为人体运动系统枢纽,很容易因为各种因素出现老化或损伤症状,伴随严重的不良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
为确保尽早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需注重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确保治疗的有效性[2]。
为此,本次研究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54例作为研究资料,均自愿接受CT和MRI诊断。
对照组男患者35例,女患者19例,年龄在39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92±3.46)岁,病程10d至8年,平均病程(5.16±0.76)年,伴随腰椎旁压痛患者45例,下肢放射痛患者20例,下肢麻木感患者18例,间歇性跛行患者2例。
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及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方法1.2.1 CT诊断:选择 SIEMENS Definition Flash 双源CT机进行诊断,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膝关节抬高,促使腰椎生理弧度与创面平行,采取椎间隙与相邻椎体终板轴位扫描,层厚3mm,层距3mm,从T3至S1进行横断面扫描,角度与椎间隙平行。
MRI功能成像对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的开题报告

MRI功能成像对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腰痛是指在人体的腰部或下背部出现的疼痛感。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的加速,腰痛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其中,腰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腰椎间盘是人体腰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每两个相邻的椎骨之间,具有缓冲吸震的作用。
当腰椎间盘受到损伤或退变时,会引起慢性腰痛。
目前,腰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但是,治疗效果常常不理想,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因此,寻找准确、无创的诊断方法,对于腰痛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意义。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高精度、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
与传统的X线、CT等检查方法相比,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多的信息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RI功能成像技术可以对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准确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MRI功能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了解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2)探讨MRI功能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临床应用价值;(3)观察MRI功能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诊断精确度;(4)探讨MRI功能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治疗效果。
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探讨MRI功能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临床应用价值。
(2)病例分析:选取一定数量的腰部疼痛患者,对其进行MRI功能成像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MRI功能成像技术的诊断精确度。
(3)随访疗效评价:对参加本研究的腰痛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评价MRI功能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治疗效果。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探讨MRI功能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MRI功能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诊断精确度,探讨MRI功能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下腰痛的治疗效果。
定量磁共振T2映射成像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下腰背痛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1]。
据不完全统计,临床上约15%的人因下腰背痛而丧失劳动能力,且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
引起腰背痛的原因较多,但椎间盘退变被认为是引起下腰背痛的一个主要因素[2]。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及上下终板组成。
椎间盘的生化组成主要包括:水分子、蛋白聚糖、糖胺聚糖和胶原纤维四种成分[3-4]。
椎间盘的退变常是从生化改变开始,主要表现为髓核中蛋白多糖和水分的丢失;最后发展成形态学的变化,可见椎间隙高度丢失、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等[1,5-6]。
影像学检查往往被用来作为椎间盘退变的重要诊断方式。
椎间盘造影技术被认为是诊断椎间盘退变的金标准,但其有创性限制其在临床的广泛运用。
MRI 因其无创、无辐射且准确性高受到青睐,而传统的MRI 成像虽可显示椎间盘的信号强度和形态学改变,却很难客观量化椎间盘退变的程度[7-8],无法评估椎间盘的生化改变[9]。
故探寻一种无创、可定量描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方式现显得十分重要。
T2mapping 技术为定量磁共振技术之一,最早用于定量评估软骨内生物化学成分的变化[10]。
目前,国内外有部分学者认为T2mapping 可以预测和诊断椎间盘退变[1,11-14]。
本文就椎间盘退变的T2mapping 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椎间盘与椎间盘退变1.1椎间盘的结构椎间盘是构成人体脊柱的重要解剖单元,其连接上下椎体,是全身最大的无血管组织。
椎间盘由上下终板、纤维环及髓核构成。
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约占椎间盘横断面积的1/2[15],是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水合多糖凝胶。
髓核主要由交错排列的Ⅱ型胶原纤维、蛋白多糖及大量水分组成。
髓核细胞主要有脊索细胞和成熟髓核细胞两种类型。
纤维环位于髓核的四周,并将其包裹。
纤维环由呈同心圆分布的Ⅰ型和Ⅱ型胶原纤维及少量的蛋白多糖和水分构成。
胶原纤维构成了纤维环的纤维板层,纤维板层共有3层,由内向外,Ⅰ型胶原纤维不断增加,相反地,Ⅱ型胶原纤维不断减少。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价值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价值。
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4月接诊的确诊为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5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均实施CT与MRI诊断,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结果。
结果MRI 诊断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狭窄、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分界清晰率高于CT诊断,其中中度与重度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分界清晰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而CT诊断在椎间盘积气率、纤维环和髓核钙化率方面显著高于MRI诊断(P<0.05)。
结论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采取CT诊断与MRI诊断均有较好效果,但二者均有优劣,临床诊断建议结合二者联合诊断,以提高诊断符合率,为诊治提供更高的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T and MRI in diagnosi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s(DDD). Methods 50 DDD patients with complete clinical data and signed informed consent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April 2016 were selected by random sampling.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diagnosis by CT and MRI,and the diagnostic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erformance of MRI was better than CT in diagnosis of protrus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stenosis of intervertebral disc,and definition of dural sac in protrus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In moderate and severe protrus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the definition of dural sac by M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P<0.05). The performance of 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MRI in detection of pneumatosis rate of intervertebral disc,fibrous rings,and calcification of nucleus pulposus(P<0.05). Conclusion Both CT and MRI have favorable effects in diagnosis of DDD,and each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clinical practice,it is recommended to combine these two methods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ordance rate and provided higher diagnostic value.[Key words]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s;CT;MRI;Protrus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Stenosis of intervertebral disc腰椎属于人体运动系统枢纽,长期承担人体大部分重量的任务,故而极易出现老化或损伤现象[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e a n T 2 r e l a x a t i o n t i m e o f ll a n u c l e u s p u l p o s u s f( N P ) , nt a e r i o r nd a p o s t e r i o r a n n u l u s i f b r o s u s( A D w e r e me a s u r e d
受试 者年 龄 无 明显相 关性 ( P >0 . 0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 论
关键词
腰 椎 间盘 的横 向 弛豫 时 间 与退 变等 级和 患者年 龄 有 关联 性 ,
MRI 横 向弛豫 时 间测量 可 以作 为一 种 无创 、 早期 定量评 价 年龄 与腰椎 间 盘退 变程 度 的方 法 。
腰椎 间盘退 变; 磁 共振 成像 ; T 2 ma p成像
第4 5 卷 第3 期 2 0 1 5年 3月
新 疆 医 学 ⅪN 3 I ANG ME DI C A L J OURNA L
Vo1 . 45 N O. 3
De C . 2 01 5
・
论著 ・
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退变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马 景旭 ,王云 玲 ,赵 丽萍 ,王 红
Re s o na n c e I ma g i ng
M A Ji ng-Xu WAN G Y u n l i n g ZHA0 Li - pi n g W AN G Ho n g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i t v e T o c o r r e l a t e T 2 r e l a x a t i o n t i me s i n l u m b a r d i s k s w i t h p a t i e n t a g e a n d s t a g e o f
S t u d y o f Ap p l i c a t i o n o n Qu a n t i t a i t v e An a l y s i s o f L u mb a r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D i s k D e g e n e r a i t o n w i t h Ma g n e t i c
( 新疆医科大学第 二附属 医院影像 中心 , 乌鲁木齐 8 3 0 0 6 3 )
摘
要 目的
探 讨腰 椎 间盘 的横 向 弛豫 T 2时 间与 患 者年 龄 、 椎 间盘 退 变分 级 之 间 的相 关性 , 分析
T 2 横 向弛豫时间对腰椎 间盘退变的诊 断价值。方法 对 2 2 位患者 1 1 0 个椎 间盘进行 了矢状位 T 1 加权 成像 ( T I WI ) 和T 2加权 成 像 ( T 2 WI ) 、 轴 位 加权 像 ( T 2 wI ) 及 正 中 矢状位 T2 ma p成像 。两位 医师对 图像 进 行检 测 , 根据 P i f r r ma n n标 准 将 L 1 ~ s 1 椎 问盘 分级 , 测 量每 个腰 椎 体 髓 核 及 纤维 环 前 后 缘 平 均 T 2弛 豫 时 间, 并对 T 2 弛豫 时间进行 比较 , 采 用秩和检验和 P e a r s o n相关分析对髓核与年龄 、 退 变分级 的相关性进行 分析 。结果 对 1 1 0 个腰椎 间盘的 T 2 横 向弛豫 时间进行 了计 算, 4 8个椎 间盘被 分类为 P i f r r m a n n I I 级; 3 7 例 为 Ⅲ级 ; 1 7例 为 Ⅳ级 ; 8例 为 V级 。 腰 椎 间盘 髓核 T2 值 随分级 增 高而 降低 ( P <0 . 0 1 ) ; 纤 维环 T 2 值 与 分 级 无 明显 相 关性 ( P >0 . 0 5 ) ; 腰 椎 间盘 髓核 T 2值 与 受试 者 年 龄 呈 显 著 负相 关 ( P<0 . 0 1 ) , 纤 维环 T 2值 与
p a t i e n t s r e f e r r e d or f MR i ma g i n g or f b a c k p a i n o r r a d i c u l o p a t h y . T wo r e a d e r s i n s p e c t e d t h e s e i ma g e s nd a a s s i g n e d a
Me t h o d s S a g i t t l a Tl - a n d T 2 - w e i g h t e d i ma g e s a n d a x i l a i ma g e s a n d S a g i t t l a r F 2 ma p i ma ge s we r e a c q u i r e d i n 2 2
de g e n e r a t i o n ,a nd To e v a l u a t e he t c l i n i c a l v lu a e o f T2 ma p f o r d e t e c t i n g o f l umba r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l a d i s k de g e n e r a t i 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