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退变的基础
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月份业务学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是西医的诊断病名。
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它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引起的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群。
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腰椎在人们日常劳动生活中活动度最大,承受来自上肢及躯干的重力,是最容易产生劳损与外伤的部位,腰椎的椎间盘也最易受到损害。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1、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就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从而造成髓核突出2、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因可以有:①突然的负重或闪腰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②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③姿势不当诱发髓核突出④腹压增高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⑤受寒与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担裂外在因素为负重过大或快速弯腰侧屈旋转形成纤维环破裂或腰部外伤日常生活工作姿势不当也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
但由于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椎管管径、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差异。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此症状。
患者自觉腰部持续性钝痛,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一般情况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适度活动或慢步行走,另一种为突发的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需卧床位息,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2、下肢放射痛80%患者出现此症,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
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
重者可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 康复科
一、解剖概要
椎间盘的结构 椎间盘的血管和神经供给 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椎间盘与椎板间隙的对应关系
椎间盘的结构
鉴别诊断
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病 1.腰肌劳损和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2.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3.椎弓根峡部不连与脊椎滑脱症 4.腰椎结核或肿瘤 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 1.神经根及马尾肿瘤 2.椎管狭窄症 与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疾病 1.梨状肌综合征 2.盆腔疾病
治
非手术治疗
疗
卧硬床休息 牵引 手术疗法
腰椎牵引
依照时间将腰椎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慢速牵引所用的牵引重量小,每次持续时间长,需要多次牵引。 快速牵引所用重量大,作用时间短,数秒结束,在牵引式同时加 用手法治疗。 牵引作用机制:1、缓解腰部肌肉痉挛,纠正脊柱侧凸;2、使椎 间隙增宽,有利于突出物部分还纳,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3、 快速牵引的瞬间引力作用与后纵韧带,使后纵韧带张力明显增大, 对突出物产生腹侧的压力;4、椎间孔增大,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 增宽,对关节滑膜的挤压减轻,使疼痛缓解或者消失;5、送节神 经分粘连,改善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6、快速牵引使突出物在 三维空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位变形,增加了神经根和硬膜囊的 相对空间。
软骨板:平均厚度1mm,有许多微孔,是髓核 水分和代谢产物的通路。 纤维环:前侧及两侧较厚,后侧较薄。前部有 强大的前纵韧带加强,后侧纵韧带,但后纵韧 带较窄,且髓核易向后方,特别是向后外方突 出。 髓核: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退变,含 水量随之减少,其弹性和张力减退,降低了抗 负荷的能力,易受损伤。
《康复科健康宣教》

《康复科健康宣教》一、腰椎间盘突出症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的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
平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坐站姿势,弯腰取物时使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减少长时间坐着,睡眠的床不能太软。
职业工作中常需要有弯腰动作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2、腰椎间盘突出症恢复期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腰围,加强锻炼腰背肌肉,减低病情复发的。
3、缓解期在治疗师指导下学习锻炼腰背肌肉方法如俯卧“飞燕”、仰卧“拱桥”、向后行走等。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复发。
仪器治疗。
中频/透药、超短波、偏振光、低周波。
二、脑卒中(stroke)1、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va)、中风。
其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三大类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四大特点。
以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口角歪斜、吞咽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晕,半边肢体麻木等症状。
由于致残率居高,严重影响着个人和家庭的工作和生活。
2、脑卒中的康复原则:脑卒中最佳恢复时间在发病三个月内,6个月后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步行能力进一步改善的可能性减少,但是言语、认知、职业技能在2年内都还有进一步恢复的可能。
同时偏瘫患者切忌急躁,不能过早的强行行走,以免加重肢体异常模式的形成,走路容易跌倒引起骨折与脑部疾病复发。
3、脑卒中的预防。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生活习惯不好,如经常抽烟喝酒、熬夜的人群也属于易得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应定期接受身体检查和遵照医嘱规律服药减低患此病风险。
三、小儿斜颈在康复科门诊经常会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歪头”。
其实家长所说的“歪头”就是小儿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
中医病名“筋结”,是一种较常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
在出生时婴儿并无畸形,出生10天左右,家人发现婴儿颈部有肿块,其后逐步转变成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出现典型的斜颈。
椎间盘小常识

1.什么是椎间盘?成人脊柱全长约70厘米,随身材而有增减。
它是人体的“大梁”,或称“中轴”,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组成。
除第一、二颈椎之间及全部骶、尾骨之间外,所有椎体间均有椎间盘连接。
脊柱的长度,椎体占3/4,椎间盘占1/4。
椎间盘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多糖和水分,形状象一个小圆饼。
“饼”厚约8-10毫米,上下两面是椎体的软骨面;中央的“馅”是胶状的髓核,四周包着“饼皮”是致密的纤维环。
“饼皮”和“饼馅”间没有明显界限。
2.为什么坐着比站着更容易累?不少腰痛患者告诉医生,平时坐的时间久了,便感到腰痛加重;站立的时候,反而感到疼得轻些。
这是为什么呢?脊柱属于运动系统,具有支撑和运动等工能。
腰部是其负重最多,活动范围最大的部分,胸腹腔的脏器也无不“挂”在上面。
据测定,位于下方的第四、五腰椎负担人体体重的80%,第三腰椎椎间盘站立位时受力为70公斤(力),无依托端坐时为100公斤(力),而仰卧位时最小,仅为30公斤(力)。
说明人体坐着时腰部负担最重。
这也是许多坐办窗台室白领容易发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的重要原因。
3.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是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在,它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30-55岁的男子,与男性体力活动强,腰部损伤机会较多有关。
而部分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怀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诱发因素。
有些职业发病率较高。
此外,身材较高者发病率较高;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和非洲黑人较其他民族发病率偏低。
腰突症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病程长短相差颇大。
有的早期仅表现小腿酸胀、发凉;有的主要表现为腰痛,两腿无明症状;有的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即明显减轻,仍能坚持工作;有的则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在医院门诊病人中,有的发病仅数小时或几天,有的反复发作,绵延数年乃至数十年。
4.腰椎间盘为什么会突出?椎间盘可以缓冲脊柱运动时受到的压力,保护脊髓,腰椎间盘还可协助腰部完成前后屈伸,左右旋转的动作。
【疾病名】脊柱退行性疾病【英文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

【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缩写】【别名】脊柱退变;退⾏性脊椎病变;脊柱退⾏性⾻关节病;脊柱退⾏性变;退⾏性脊椎病;脊柱退⾏性⾻关节病;spondylosis【ICD号】M48.8【概述】脊椎退⾏性疾病(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多为⽣理性⽼化过程,是指成年以后才发⽣的脊柱椎间盘及椎⾻关节退变,是指发⽣在脊柱不同关节和韧带退变的通称,通常累及颈椎、腰椎、胸椎等。
临床特点为⼴泛的、多为⾮对称性椎间盘退变,椎体、⼩关节增⽣,⾻刺形成,脊椎周围韧带肥厚、钙化和⾻化,脊柱失稳等,多数伴有脊柱冠状⾯侧⽅移位、旋转性半脱位和⽮状⾯椎体滑脱,并继发脊柱侧弯等。
脊柱退⾏性改变最先发⽣在椎间盘。
⼀般不引起明显症状,当脊椎退⾏性变引起椎管及椎间孔狭窄时,临床上可产⽣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
遗传性、⾃⾝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也可促使脊椎发⽣退⾏性变。
在脊柱的⾻质增⽣会引起相应的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
【流⾏病学】脊柱退⾏性疾病临床⾮常多见,尤其好发于⽼年⼈,颈、腰椎发病率⾼。
随着社会⽼龄化不断进展,⽼年⼈⼝数量的增加,脊柱退⾏性疾病也越来越多见,⽇益成为影响中⽼年⼈健康和劳动能⼒的⼀个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活质量。
【病因】脊椎退⾏性疾病产⽣的原因可以是⽣理性⽼化,也可是先天性遗传、创伤、慢性劳损等。
⼀般认为关节软⾻随⽣理逐渐⽼化,⽔和透明质酸减少,胶原纤维暴露,软⾻破坏,关节⾯⾻质代偿性增殖、并随年龄的增长⽽愈益明显。
临床常发⽣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
1.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是指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的椎间盘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和脊髓导致的⼀系列病理过程。
椎间盘突出的致病原因较多,主要与椎间盘退变、慢性劳损和外伤等因素有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特殊检查
X线检查:一般需常规拍腰椎正侧位片,疑有椎 弓峡部不连者还需加拍左右斜位片。 部分病人可无异常变化,部分病人可有一些非特 异性变化。 1)脊柱腰段外形改变:正位可见侧弯畸形,侧位 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严重者甚至后凸。 2)椎间隙宽度改变:正位可见椎间隙左右宽度不 一致,侧位可见椎间隙前窄后宽或前后宽度一致, 上下椎体后缘有时可见微小移位。 3)椎体前、后上下缘骨质增生,呈唇样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 1)下肢痛沿神经根分布区域放射,故称根性放射痛 2)疼痛与腹压有关 3)疼痛与活动、体位有明显关系
跛行 腰肌痉挛、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 棘突间旁侧压痛与放射痛 神经功能损害
1)运动 2)感觉 3)反射 4)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位,髋和膝关 节完全伸直,将下肢抬起使髋关节过伸, 如出现患肢大腿前方放射痛为阳性。在腰 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症可为阳性,腰4/5 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此试验为阴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体格检查
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与体征: 1)运动: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特殊检查
MRI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特殊检查
MRI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特殊检查
肌电图: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定 位诊断有帮助。棘旁肌的纤颤电位说明是 神经后支分出以前的损害,当与前支支配 的下肢肌肉同时出现失神经电位时,更能 说明有神经根受累。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鉴别诊断
射减弱或消失,腰3/4椎间盘突出者可出现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4/5椎间盘突出者常 有胫后肌腱反射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体格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突出物纤维化及钙化 在突出物表面有毛细血管侵入,包绕,发生无
菌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突出物纤维化及钙化。钙化可局限于突出物 的周边,也可发生钙化全部呈骨样结节。
• 神经受损 突出物刺激和压迫神经根,早期发生充血、水肿、变粗等
急性创伤性炎症反应。如长期受压,则可引起神经根粘连,变性和萎 缩。其支配区的感觉、运动和反射障碍。如压迫马尾神经,常引起大 小便及性功能异常。
侧这溢侧型主出型要 ,突突是大出出突量物物出“间位位物H于于”盘刺神神物激经经突质和根 根释压出前前放迫方方,者本中中使体部部,神感,,经觉小主主根和要要和腿触引引窦觉起起前—纤根根椎维外性性神所刺刺经侧致激激遭。或或、受压压刺足迫迫激症症而背状状引。。和起的母化学趾性感神经觉根炎减所退致。。腰5骶1椎间盘突出
• 腰椎痛的发生机理主要为突出髓核对邻近的神经根和窦—椎神经的机
械性刺激和压迫引起机械性神经根炎以及髓核内糖蛋白和β-蛋白溢出, 大量“H”物质释放,使神经根和窦—椎神经遭受刺激而引起的化学性 神经根炎所致。
• 马尾神经受损症状 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及
双下肢根性痛。
• 间歇性破行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充血水肿和
腰检压5查痛痛骶时 呈 点1脊持椎棘椎续间突向性盘脊旁痛剧突有柱侧痛出深侧,,压则弯夜压痛,间迫弯。肌尤骶向痉甚1神挛,患经,M根R腰侧I,检4、小查,腰腿可5如三证、头实腰突肌椎3和棘管出屈突内物趾旁肿肌有瘤位肌压存力痛在于减点。神退,。如经骶髂根关外节有侧压痛,,则直腿弯抬高向试健验,侧阴性。。
感神经纤维,引起下肢血管收缩的缘故。
如压迫马尾神经,常引起大小便及性功能异常。
• 伴直有腿腰 抬椎高管试狭验步窄记态者录,抬则高可后角伸出度活。现动亦跛受影行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病名,准确的讲,应该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症”,中医学中属于腰痛范畴。
痹症范畴由于各种原因(如扭伤、劳损等)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导致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造成髓核向后或后外侧脱出,产生腰腿痛等综合症候群,称之为腰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简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该症多发于中青年人,发病部位以腰4~5椎间盘多见,腰5骶1椎间盘次之,有时上下两个椎间盘同时发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软骨盘突出等等。
本病是常见的腰腿痛病之一,本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重者可致人丧失工作能力乃至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因此,在本病早期就须及时治疗,这样不仅减少病人痛苦,而且疗效多佳。
椎间盘的生理作用腰椎间盘与颈段、胸段椎间盘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入脊柱承受躯干重量,联系肢体,保持整个身体正常的生理姿势,进行躯干的各种运动时,腰椎间盘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具体的功能如下:(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随椎体的发育,椎间盘增长,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长度。
(2)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
(3)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体间仍然有一定的倾斜度,但通过髓核半液状的成分使整个椎间盘承受相同的应力。
(4)缓冲作用。
①由于弹性结构特别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变扁平,使加于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纤维环及软骨板各方向传递;②是脊柱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使由高处坠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负荷时,起着力传导的缓冲作用,起到保护脊髓及脑部重要神经作用。
(5)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
(6)保持椎间孔的大小,正常情况下椎间孔的大小是神经根直径的3~10倍。
(7)维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间盘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间盘其前方厚,后方薄,使腰椎出现生理性前凸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w.rehabi.com.cn2010年,第25卷,第10期
·综述·
椎间盘退变的基础黄赟博1李义凯2,3腰背痛是世界性难题。据估计,多达80%的人口正遭受着各种形式的腰背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1]。尽管腰背痛的病因多种多样,但椎间盘退变已然成为慢性腰痛的主要原因。当前对椎间盘相关的腰背痛可行性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方面,而非解决椎间盘退变这一根本原因,治标不治本。临床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可减缓、终止,甚至可以逆转椎间盘的退变。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变化最早可在20岁左右开始,这可在成人椎间盘的组织学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中观察到[2]。退变始于髓核内部细胞的凋亡和基质的重建。随着退变的发展,外层纤维环一改它正常的板层排布结构,由此降低了椎间盘承重的机械强度。当椎间盘退变到一定程度时,放射状裂隙从内层纤维环向外层延伸,导致了椎间盘完整性的丧失,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沿着裂隙向内生长。这些变化使得作用到软骨终板的机械力增加,导致微损伤和骨赘的形成。椎间盘退变可产生与腰背痛有关联的细胞炎性因子[3]。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椎间盘退变的基因学和分子学方面,以明确其病因并确定合适的治疗时机。本综述介绍了椎间盘的发育过程、解剖基础以及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1椎间盘的发育椎间盘在胚胎第12天就开始发生。三胚层的分化导致细胞增殖扩散并从内胚层分离,而成形的原条最终发育成为脊索和中轴骨。同时,聚集在脊索周围的间叶细胞形成了脊柱和椎间盘的外部。至第10周,生骨节致密区向头端生长,部分为松散的间充质,将形成软骨盘和纤维环的原基,呈膜性结构的原始椎间盘就此生成。这个过程涉及了中胚层部分的转移,形成生骨节。这一间叶细胞柱继而明暗分带,分别发育成椎体及椎间盘[4]。暗带的外间叶细胞排列呈板层结构,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组成外层纤维环;接着Ⅰ型胶原蛋白开始沉积,从而减少这一区域的细胞数;而内层纤维环则为保留大量细胞成分的纤维软骨。椎间盘随着纤维环的板层厚度的增加而增长,板层数不变,一般为12至16层。髓核源自内层细胞团,由脊索的椎间扩张和原始软骨的生长逐步形成,是退化的脊索组织。随着髓核的发育,基质软化直接使得基质疏松排列,大量紧凑的脊索细胞分散为排列呈疏松网状结构的索网。从胚胎时期开始,脊索细胞就开始产生基质,直至10岁。由于椎体内脊索的闭合,脊索细胞不断地从椎体迁往椎间隙。至第18周,脊索组织才开始退变,成为出生前髓核的主要来源。持续增大的髓核使得纤维环向四周膨出;同时因纤维软骨性纤维环分化明显,纤维环的分层结构开始体现出来。纤维环的内层向中心生长,与髓核逐步融合而成髓核中的纤维部分,成为出生后髓核的主要来源。髓核的双重来源使得成人的纤维环和髓核之间缺乏明显的界线。血管约在胚胎第3个月开始沿着椎体缘进入椎间盘,每隔一定距离会向髓核方向发出呈放射状排列的细支。在婴幼儿时期的软骨终板上、下面均有细小血管通过。椎间盘内的血管从出生第8个月开始闭锁,至20-30岁则完全消失。由于血管穿透软骨盘留下空隙,会促使软骨盘骨化,在血管完全退变后瘢痕组织可填补软骨的钙化环。
2解剖结构
椎间盘是由骨终板、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其功能是转移和分散作用于脊柱的应力。由外向内,椎间盘分为外层纤维环、内层纤维环、移行区和髓核。早期髓核中能观察到两种特有的细胞:一是类似于软骨细胞的小圆细胞;二是较大且呈空泡样,即“气泡样细胞”。这种细胞有明显的细胞突起和细胞内的糖原贮存,该细胞被认为是脊索的起源。这些大型、脊索源性细胞到青春期时趋于消亡,遗留下一组可能是由软骨终板迁移而来的软骨细胞[5]。纤维细胞按纤维环
的分层方向排列,各层之间有黏合物质,以保证各层间的紧密结合。由于连续的板层纤维环从相反方向斜向交错,故可限制脊柱的旋转。各板层的纤维平行排布,在椎体之间沿其垂直面呈65°斜行。后部纤维则主要垂直排列,增加了髓核脱出的可能性。椎间盘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脊柱纵轴的稳定性,并提供一定范围内的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活动。人体直立时,髓核受压。由于结构特殊,髓核能将压力经纤维环内层均匀传至
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0.10.0251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3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黄赟博,男;收稿日期:2009-11-04
1013www.rehabi.com.cn
ChineseJournalofRehabilitationMedicine,Oct.2010,Vol.25,No.10
外层转化为张力,使得椎间盘能够承受压力。椎间盘兼具蠕变和应力松弛的特性,受力后的椎间盘会因内部液体的流动而发生形变。在整个运动节段中相当于椎骨之间的缓冲垫,具有储存和传递负荷的作用。由于椎间盘受压向周围膨出,外围的拉伸应力主要作用在周围的环状纤维,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所承受的拉伸应力甚至达到轴向负荷的5倍。椎间盘基质主要由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组成,但在椎间盘的不同位置存在着显著差异。胶原蛋白的交错构型决定了椎间盘的形态和抗张强度,并且高度水合蛋白多糖使得椎间盘具有硬度、抗压能力和黏弹性。胶原蛋白占纤维环干重的60%,而Ⅰ型胶原蛋白占其中的80%;此外,髓核含有20%的胶原蛋白,以Ⅱ型为主。其他型的胶原蛋白也以较少的含量存在于椎间盘当中。蛋白聚糖仅占外层纤维环的一小部分,但随着近椎间盘中部的高水合区,蛋白聚糖含量增高,甚至达到髓核干重的50%。胶原蛋白与蛋白聚糖的相对比例随着生命进程和椎间盘的退变而不断发生变化。年龄的增长导致髓核中大的蛋白聚糖聚合体的减少和非聚合型蛋白聚糖比例的增高,造成椎间盘水合能力的减弱和结构特性的损害。毗连骨终板的是椎间盘营养物质交换来源的毛细血管。终板由一层透明软骨覆盖,在椎体和椎间盘之间起到屏障作用,限制溶质进出椎间盘。年龄、遗传和环境因素皆能影响终板脉管系统和对椎间盘的营养供应[6]。3椎间盘的营养和神经支配大多数正常椎间盘没有血管,仅靠从终板扩散作用进行营养和废物代谢。尽管可以在外层纤维环上发现一些细小的血管,但它们穿入的深度仅为1—2mm。椎间盘中心部分的细胞所在位置距最接近的血管有6—8mm的距离,因而椎间盘是人体内最大的无血管器官。然而,椎间盘的营养扩散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在病理状态下,且易受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单纯扩散是小分子物质转运入椎间盘内最为重要的机制,还可能是限制细胞活性最重要的因素[7]。大部分椎间盘细胞是无氧代谢并伴有乳酸等产生。正常椎间盘组织pH值为6.9—7.2,但在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时pH值可降至6.1。尽管椎间盘内测得的氧气或乳酸水平与退变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酸性环境能抑制椎间盘细胞的代谢并使椎间盘基质退变。外层纤维环可观察到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末梢,但仅有游离的神经末梢穿过纤维环的最外层,故椎间盘还是缺乏神经支配。窦椎神经由腰神经的腹侧支的细小分支组成,提供感觉神经支配并与椎间盘源性疼痛有关。正常椎间盘的内层纤维环或髓核中则尚未发现神经末梢的存在。4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正常椎间盘能承担的压力比周围的骨性结构更大。即使发生骨折,椎间盘也不易破裂。腰椎间盘在繁重的负重时承受着高达17000N的压力。为分散这些负荷,椎间盘通过组织间液施加的流体静压力,在外层纤维环将压缩力转化为张应力。纤维环不同位置的抗张性亦不同,以致在负荷过程中出现了“双相现象(关节接合中,关节面以固体面和液膜层两种接触方式混合一起支撑关节内的负载)”。由于外环纤维较内环纤维质硬,外层就将压缩负荷转化为环向应力,内层则起到“缓冲器”的作用。正常纤维环的高拉伸模量有助于防止椎间盘膨隆的发生。在退变的椎间盘中,髓核的膨胀压力减小且纤维环刚度增加,导致了负荷分散不足并使得转移至脊柱骨质的压力增加[8]。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椎间盘的病理负荷是引发椎间盘退变的元凶[9]。转矩负荷会导致早期的退变,包括磷脂酶A2的增加和髓核体积的增大。退变开始时,邻近的背根神经节会出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舒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的提高,这为椎间盘退变与腰背痛的关系提供了支持。研究还发现,在动物模型中,与周期性负荷相比,静态负荷更易于发生退变。还有学者认为,高频率、高振幅的负荷可促进体外椎间盘细胞合成胶原蛋白[10]。然而,无论来自何处的病理性高负荷,都可
减少椎间盘的新陈代谢并产生分解代谢酶。随之而来的是节段活动范围的短暂性增大,可进一步增加对椎间盘细胞的压力并加速椎体的退变。
5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
遗传似乎在引发一些早期或症状明显的椎间盘疾病中起到较环境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在那些需要腰椎间盘手术的患者中,椎间盘退变普遍具有家族性,患者兄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孪生子的研究证明,无论是颈部还是腰部椎间盘的退变都与遗传有较大关系[11]。
遗传研究已经证实分子缺陷对特定罹患人群的椎间盘退变起着一定作用。某些特定基因连锁与椎间盘退变存在相关性,包括维生素D受体的特定等位基因、聚集蛋白聚糖基因内串联重复序列数量上的差异、Ⅸ型胶原蛋白基因突变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等位基因等[12]。
6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生
许多因素,包括脊柱结构的改变、可溶性调控因子和神经/血管长入外层纤维环都被认为是慢性腰背痛的诱因。单核细胞浸润突出椎间盘的边缘表达炎性介质,如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和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可能导致炎症、新血管形成和疼痛[13]。其他炎症因
子,如IL-8等与脊神经根痛综合征有关[14]。
椎间盘的改建可引起椎体、关节面、韧带和肌肉排列等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