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退变的基础研究进展(一)

合集下载

椎间盘退变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兰 15 I D患者 的研究发现 , 3例 D 携带 C L 1 2 O 1A 微效等位 基 因患 者椎 问盘 膨 出风 险增 加。N pnnHi a 等。] o oe- e l ta 对芬 兰 退 行 性 脊 柱 硬 化 患 者 的 研 究 也 发 现 , 病 与 该 c u 1 2I 14 等位基因相关 。 O A )t VS _
的种 族 差 异 。近 年研 究表 明 , 目的基 因转 染 退 变 椎 间 盘 纤 维 环 及 髓 核 等 可延 缓 , 至 逆 转 I D 发 生 。 进 甚 D

步 揭 示 I D遗 传 学机 制 , 助 于通 过 转基 因 方 法 治疗 I D。 D 有 D 关 键词 椎 间盘 ; 行 性 变 ; 因 退 基
国际 骨 科 学 杂 志
21 0 1年 1 第 3 1月 2卷
第 6期
It to ,No e e 5, 0 1 o.3 ,No 6 n Orh p J vmb r2 2 1 ,V 1 2 .

36 ・ 9
椎 间盘退变易感基 因研究进展
李文选 武汉 姚松梅 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姜睿
摘要 目前 研 究认 为 , 间盘 退 行 性 变( D) 环 境 因素 和遗 传 因素 共 同作 用 的 结 果 。遗 传 因 素 涉 椎 I 是 D


技术的发展 , 有助于更深入地从基 因水平探 讨 I D病因 。 D 越来越多研 究表 明, 遗传 因素在 ID发生发 展过程 中起 D
着重要作用 。根据 目前 的研 究 , 这类 易感 基 因大体 可分 为椎 问盘结构相关基因 、 骨质 疏松相关基 因、 代谢 相关基 因、 细胞因子相关基 因及疼痛 信号通路相关 基 因等 5 。 类 现就这些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 1 椎 间盘结构相关基因 胶原和蛋 白多糖 是椎 间盘 的重 要组 成部分 , 椎 间 对 盘 稳 定 起 着 重 要 作 用 , 相 关 基 因 包 括 工 胶 原 其 型 ( OL A1 、 C 1 )Y染色体性别决定 结构域转 录因子 9 8 x ) (o 9 、 Ⅸ型胶 原 ( OL A 、 O 9 3 、 I C 9 2 C L A ) X型胶 原 ( OL 1 2 、 C 1A )蛋 白聚糖 ( G 和软骨 间层蛋 白( P 相关基 因。 P ) aL )

椎间盘退变潜在治疗因子成骨蛋白-1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潜在治疗因子成骨蛋白-1研究进展
予 O - 可导致细胞增殖㈣ 。另外 ,P1 P1 O - 对不同部位椎问盘 组织的作用也有所不同。Zag等 的研究显示 ,P 1 hn O - 对牛 椎间盘髓核、 内环、 外环的作用呈现区别。然而, P1 O - 能促进
椎问盘组织再生研究的关键是要在椎 间盘退变的早期 作出诊断并给与治疗 , 椎问盘完全失去再生基础就只能通过 外科手段处理或应用体外培养的组织工程化椎间盘进行替 代, 后者在目前实现的困难较大。现阶段对椎间盘退变的机
后其含量大幅下降。O - 主要增加蛋 白聚糖 的生成 , P1 从 而恢复髓核的含水量及其粘弹性_ 1 。有研究报道分别对针 刺家兔椎问盘退变模型口 青春期家 “、 、 ]体外藻酸盐珠口 j 应用 O -, P1发现蛋白聚糖均有增加, 且椎问盘高度也有增加
或重建。蛋 白聚糖含量的增加可 以改变椎间隙环境 的 p H
制仍不十分 明确 , 整个椎间隙是一个缺少血供、 呈低氧酸性 的环境 , 椎问盘 自身修复能力差。目前研究认为椎问盘退变
不同时间段的髓核和纤维环细胞的蛋白聚糖合成口 这对于 , 需作椎间盘修复的老年椎问盘退变患者无疑是个好消息, 他 们处于椎问盘退变 的主要年龄段。还有两项研究口 结果 显示 ,P1 O - 能修复经 白介素一 和软骨素酶 A C作用后的髓 1 B 核细胞和纤维环细胞 的基质, 使其 中的生物大分子恢复, 甚
值, 从而降低疼痛 的敏感 ] P1的其他作用还包括抑 。O - 制炎症因子( I ) 如 L1等的炎性作用, 从而减轻疼痛口]促进 ; 胶原生成的作用相对蛋白聚糖较弱l 1 。O - 是否能促进细 P1 胞增殖, 各种文献报道不一。早期文献报道认为 O - 不能 P1 促纤维细胞分裂 但现在的观点有所改变 , 1 , 人为地持续给

腰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
性 , 且 这 些基 因编 码 产 物 是 椎 间盘 组 织 的主 要 成 分 及 引 并 起 椎 间盘 退 变 或 椎 间 盘退 行 性 疾 病 发 生 的 酶 和 细胞 因子 。
21 胶 原 基 因 .
1 概 述
腰 椎 间盘 退 行 性 变 主 要 表 现 为 椎 间 盘 中蛋 白多 糖 含 量 的 明显 下 降 、 核 纤 维 化 、 间 盘 中 含水 量 减 少 。 着 基 髓 椎 随 因技 术 的发 展 , 们 对椎 间盘 退 变 及 其 相 关 基 因 的研 究 逐 人 步 深 入 . 现 椎 间 盘 退变 还有 着 一 定 的 家族 聚集 性 和 家族 发
2II I 胶 原 是 构 成 椎 间 盘 的 重 要 成 份 之 一 。研 究 表 . 型 . 明 , 椎 间盘 的 外 层 纤 维 环 以 I型 胶 原 为 主 , 重 要 作 用 在 其 是 维 持 纤 维 环 的 张 力 。它 是 由两 条 cl 和 一 条 c t链 t 组 2链 成 的异 三 聚 体 并 以三 股螺 旋 的 形式 构 成原 胶 原 . 过 修 饰 经 在 细胞 外 聚 合 成 胶 原 纤维 。 I 胶 原 cl c l g n tp I 型 t ( o a e y e l a h lC L A ) 的转 录 因 子 S l的 结 合 位 点 存 在 基 因多 l a, O I 1 p p
重 退变 的椎 间盘 ) 。 种 基 因 型 中 的 1r基 因型 发 生 椎 间 时 三 T
盘 高 度 、 出情 况 。 赘 形 成 和 信 号 强 度 等 方 面 进 行 评 分 , 膨 骨 以判 定 椎 间 盘退 变 的严 重 程 度 , 果 显 示椎 间 盘 高度 和椎 结 间盘 膨 出 有着 高 度 的遗 传 相 关 性 。 aG eo 等 [ 32例 M c rgr 3 6 1 对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内容摘要: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传统的观点认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起的损伤以及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变化有关。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传统的观点认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起的损伤以及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变化有关。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椎间盘退变的家族性IDD如果存在家族性,则提示可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

Battie 等〔1〕报道对20对同卵双生者(年龄在36~60岁)进行研究后发现:研究对象IDD的程度和部位都呈现显著的家族性。

为了弄清这种家族性是源于遗传因素还是文化、习惯的传承,有学者对单卵双生者和双卵双生者进行了分类研究。

Sambrook 等〔2〕对86对单卵双生者和154对双卵双生者的脊柱进行MRI扫描后发现:遗传因素对IDD有显著的影响,且大于环境因素对IDD的影响,在腰椎尤为如此。

2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迄今为止,IDD的基因研究主要应用的是一种对候选基因进行分析的方法。

候选基因一般是在病变组织中表达异常或已知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及其同源基因。

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表现及细胞因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表现及细胞因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述 ・
椎 间盘 退 变 的病 理 表 现及 细胞 因子 调 控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黄勇, 吴小涛
( 东南大学附属 中大 医院 骨科 , 江苏 南京 20 0 ) 10 9
[ 要 ]椎 间盘退 变(nevr ba ds eee tn ID 的主要 病理表 现 为纤 维环及 髓核 细胞 变性 、 摘 it et r i dgnr i , D) r e l k ao V 坏死 ,
组织。
系到 更 进 一 步 探 明 ID 的发 病 机 制 以及 如 何 治疗 。 V D 由于分子 生物 学技 术 的迅 速 发 展 , 人 们对 椎 间 艋 退 及
变性 疾病 的 日益关 注 , D 的基 础研 究成 为热 点 。 I D V
l I D 的病 理 表 现 VD
细胞外基质分解, 髓核组织由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 , 纤维环黏液变性 、 裂, 骨终板 变薄 、 破 软 破裂。在退 变椎 间盘 中, 大量炎症 因子通过参与炎症反应 、 诱导基质金属蛋 白酶( M s 合成并增加其 生物活性 、 M P) 诱导细胞 凋 亡等途 径 , 进 I D 另有 一群 细胞 因子 可以促进 椎 间盘 细胞合 成蛋 白多糖 、 原蛋 白, 制 细胞 凋亡 . 促 V D; 胶 抑 延
环, 引起纤 维环 和终 板 微 损 伤 。纤 维 环逐 渐 失 去正 常 的板 层排列 , 层数 减 少 , 层 间 隙增 大 , 每 出现 部 分 环 形
胞变 性 、 坏死 , 细胞 外 基 质分 解 , 核 组 织 由增 生 的结 髓 缔组 织 取代 , 维 环黏 液变性 、 纤 破裂 , 骨终 板变薄 、 软 破 裂 。H e l等 …发 现 , af i e 在退 变 过程 中髓 核 组 织纤 维 化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疗法。

方法整理了2017-2019年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各种治疗方法。

结果统计分析后得出,主要以单纯针刺、温针灸、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主,且临床应用较广。

结论各种中医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效果较好,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改进。

腰椎间盘突出症( LDH)指的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引起的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1]。

属于中医“腰痛”“腰腿痛”’等范畴。

据报道,约90%以上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最高的是L4-L5、L5-S1。

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临床上病人多首先选择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电针、牵引等治疗方法,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现结合近年相关的临床文献做出一些总结。

1 常用治疗方法单纯针刺疗法刘春禹[2]等选取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刺肓俞穴进行治疗以观察针刺后的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提高了患者的有效率及治愈率,患者临床症状也得以改善,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

白世平[3]等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使用八髎穴治疗。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VAS 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

温针灸疗法温针灸即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荆瑞恒[4]随机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与治疗组(62例),对照组采取腰痛宁治疗,治疗组采取温针灸治疗,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症状积分、NRS评分、JOA评分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李晓雷[5]等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90 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5 例。

对照组采用单独针刺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温针灸治疗,取穴均为阿是穴、秩边穴等。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VAS分值、ODI分值、JOA分值、血液流变学指标、白细胞介素-1B、复发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椎间盘退变的基因治疗进展

椎间盘退变的基因治疗进展

总结近年 来 国 内外关 于椎 间盘 退行 性 变基 因治疗的进展 情况 。
3 材料和方法
31 资料检索 .
行 性 变疾 病的生 物治 疗 包括 细胞 因子 的 直接
中图分类号: 8 R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7 —2 5 1 382 6
(0 84 —8 4 — 2 0 )20 3 80 4
~~~ ~~一l 一一 一 一 ~加 一.一 ~唧一 一 m一 吣_ ~一
n y
Pr g e si e et r p o tr e t b a icd g n r to o r s g n n he a yf ri e v re r l s e e e a i n n d
itretb a ds i ae e etea y ,限 定 nev re rl icds s ,g n rp ” e h
语 言种类为E g s 。 索数据库:P b d n lh 检 i ume数据
厍 , 网址 : W Wnb. m.i. v u Me ; 英 W . i l nhg / b d c n oP
一一~ 枷.一 . ~~ 量吾
: 嚣 -0 陈 贵 侯 胜 椎 盘 变 基 治 进 …中 组 工 研 与 床 复 28 1 2 3—5 : _o 0 ( 元 , 铁 . 间 退 的 因 疗 展 .国 织 程 究 临 康 ,0 ,2 )48 l ) 4 6 一 - 0 ( : 83 48

Kagu2 0 ;24 ) 3 885 ( hn) n f 0 81(2: 4 3 1C ia 8
[ www. lk. m/gc f ju l p ls 84 /2 3 8p) d ] z cf o zlk/ o ma/ fe/ —24 k84 (sp f g c e ui 0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第十一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侯筱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变。

退变蕴涵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为组织衰老,即随年龄而出现的改变的积累;另一方面,退变是指随着细胞或组织的退行性病理改变而出现的生物化学的改变,进而引起组织物理特性的衰变,并最终表现为功能的破坏和丧失。

在今天,对腰椎间盘退变及由其而引起的下腰痛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更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70%的成年人在一生当中都经历过下腰痛的折磨。

目前已知许多因素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年龄、慢性长期负重、强体力劳动、肥胖、吸烟、酗酒、糖尿病等等,都被发现能够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此外,退变也可继发于某些外科操作,如脊柱内固定、长节段融合、后路突出髓核摘除,经皮融核或激光减压有时也会诱发腰背痛和神经症状。

最近的实验研究焦点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对未来的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处理上。

建立一种可靠而容易重复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而实现对其的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章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和归纳,对于目前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相关研究做一总结。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要求及选择首先,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实验动物应该具备以下完整的资料:①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②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③微生物检测状况;④合格证书及合格的饲育条件等。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应当选择相应的合适的实验动物。

人类属于陆生脊椎动物门,相应的脊椎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也必然局限于此范围内。

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动物应该具备类似人类脊椎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建立的模型应该与人类的椎间盘退变相似和具有可比性。

而模型的可重复性和能够模拟再现人类疾病的客观规律也是基本要求。

目前已经使用并证实效果确切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动物包括鼠、兔、羊、猪、狗、猴等。

鼠尾椎间盘常被用以制作退变模型,缘于其操作容易,对动物的损伤不大,但其对于人类的腰椎间盘疾病的代表性尚需商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盘退变的基础研究进展(一)作者:李宝俊关晓明丁文元椎间盘退变是机体退变的一部分,此进程可以引起一些轻微或自限性症状。

目前认为脊柱疼痛多与椎间盘退变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保守治疗即口服消炎镇痛药物或者物理治疗等;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脊柱椎间融合术和椎间盘置换髓核成形术等。

但目前几乎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症状,很少从改变椎间盘组织已经出现异常的生物学不平衡性的角度来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法。

目前,分子水平上椎间盘退变的系列研究结果指出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学微环境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从基础医学的角度对椎间盘退变过程及其相关的变化作一综述如下。

1正常椎间盘组成及其退变过程中生化组成的不平衡正常椎间盘位于上下椎体终板之间,呈圆柱状。

椎间盘的外层被纤维环组织包围着,内层是呈胶冻状的髓核组织〔1、2〕,其内含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网结构,髓核含水量约80%,并且含有丰富的蛋白黏多糖,具有弹性和膨胀性。

正常状态下椎间盘特异的生物学机理可以有效的将脊柱轴向的负荷转变为椎间盘外层纤维环的张力,这样可以在微观上基本保证脊柱基本功能单位的运动功能。

在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的同时,位于内层的髓核组织的水分开始逐步丢失,在椎体运动时,内层的髓核组织对外层纤维环的流体压力较正常时的压力大。

在长时间的超大压力作用下,纤维环的内层开始退变,产生放射状的裂纹,严重者可以直接破裂到外层的纤维环。

在椎间盘组织退变的同时,软骨终扳同样开始退变,出现部分骨化。

有学者认为,椎间盘的退变始于软骨终板的退变〔3〕,椎间盘的生物化学成分中富含水、胶原、蛋白多糖等,是椎间盘发挥生物功能的物质基础,而软骨终板是供应椎间盘营养的平台,由于椎间盘的营养大部分来自于终板组织,这种骨化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椎间盘的营养供给。

尽管渐进性的椎间盘退变过程可以对椎间盘的生物学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过程中椎间盘的生物化学变化可能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生物化学的变化包括来自椎间盘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包括、、、、TNF-α、NO等,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纤维环内的血管向心性生长,椎间盘外周神经末梢的刺激性生长等也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生物化学改变。

有作者〔4〕通过对雌性兔的椎间盘组织行病理学形态观察,同时进行蛋白多聚糖含量测定,发现TNF-α能够引起腰椎间盘退变且和退变有时效和量效关系。

有作者〔5〕对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含量及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软骨终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钙化,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实验组各组NO含量及NOS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

表明NO及NOS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含量明显增加,提示NO及NOS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随着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越来越明晰,椎间盘的再生策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6、7〕。

由于椎间盘的再生能力有限,生长因子、基因或细胞移植技术在修复损伤的椎间盘基质上是研究的重点〔8〕。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等相关基础学科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逐步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重要治疗手段〔9〕。

骨诱导蛋白(LMP21)为骨分化过程中一必要的调节因子,实验研究证实其在体的基因转移可以促进脊柱的融合。

Boden等〔10〕研究显示如果将腺病毒介导的LMP21的cDNA转染至单层培养的兔腰椎间盘细胞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蛋白聚糖合成量显著增加,并且,随着LMP21蛋白的表达,被培养的椎间盘髓核细胞的表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有作者〔11〕通过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中分离、纯化和培养,成功传代进行纯化后并在干预下植入兔退变椎间盘的模型中,分别于2、4、6、8周测定蛋白多糖含量和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干预下的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退变椎间盘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增加蛋白多糖和胶原的含量,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因而目前认为使用细胞因子抑制剂或者增强剂,基因分子水平的干预及细胞移植或组织移植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为退变性椎间盘的治疗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3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过程及相关研究椎间盘是一种纤维软骨样组织,细胞数量少,细胞外基质丰富,基质主要包括水、蛋白多糖、胶原和非胶原蛋白,构成细胞分布的支架。

椎间盘组织的髓核区域目前认为至少存在2种不同形态的细胞:一种外形小而圆,与软骨细胞类似;第2种细胞外形较大,有一个液泡状的囊,内含糖原沉积物〔12〕。

第2种细胞被认为是脊索的退变产物〔13〕,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层次,发现第2种髓核细胞内包含有大量的胞质空泡和高尔基体,提示这类细胞可能与蛋白合成过程有关;同时作者发现这些细胞内部的线粒体很少见,可能主要是由于其生长的微环境中氧气缺乏,此时细胞的新陈代谢主要以厌氧代谢途径为主有关。

在儿童时期的人体内,脊索细胞数目的降低速度很快,导致在成人的椎间盘细胞内这些细胞相对缺乏。

直到目前,依然没有发现值得信赖的鉴别髓核细胞和脊索细胞的标志物〔14、15〕。

但是,最近一些组合的细胞标志物可以用于鉴别髓核细胞的表型〔16〕。

Rajpurohit等〔16〕发现2种不同的低氧诱导因子(HIF)细胞亚型:和,这种因子与及标记物一起表达,可以将髓核细胞和其他邻近的组织细胞相区别〔20〕。

随年龄的增长,椎间盘软骨板钙化,血管减少,终板细胞凋亡增加〔17〕,李小川〔18〕等对20例经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的髓核组织,应用逆转录PCR()和免疫印记方法检测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Fas及Fasl基因的表达,并通过抗Fas抗体诱导椎间盘细胞凋亡,研究发现,人类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存在大量凋亡的软骨细胞,凋亡是退变椎间盘组织中活性细胞减少的主要因素。

退变性椎间盘内正常活力细胞减少,胶原构成改变。

退变椎间盘主要病理改变为椎间盘细胞数量减少及椎间盘基质的蛋白聚糖的结构、功能、含量和类型的改变。

有研究证实,退变时椎间盘中蛋白多糖、糖胺聚糖含量明显下降,纤维环中Ⅰ、Ⅱ型胶原比例升高,退变椎间盘中蛋白多糖和胶原的比率下降,蛋白多糖减少使含水量减少,髓核纤维化程度加重,椎间盘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吸收和分散压力负荷的能力下降,机械性能发生改变。

此时分子水平的椎间盘组织内部的形态学特点也出现一些改变。

成年后,脊索细胞消失并代以软骨型细胞,蛋白多糖合成下降,蛋白多糖的吸水性可以使椎间盘组织内部保持高水压状态,维持椎间盘高度、蛋白多糖浓度也决定了椎间盘的渗透性,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

因而椎间盘组织中内环境的失衡也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椎间盘组织中髓核细胞的生长处于偏酸性同时缺氧和营养供给较差的环境中,这种环境通常被认为是人体内最恶劣的环境之一。

椎间盘的组成结构可以适合椎间盘的正常功能。

髓核组织无血液供应,使得其新陈代谢主要依赖葡萄糖〔19〕。

正常的椎间盘组织内pH值为6.9~7.2;由于代谢产物的影响,椎间盘内部的pH值可以降低到6.1以下。

在高酸性的环境下,椎间盘细胞产生基质蛋白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11〕。

椎间盘细胞为了能够在这种轻度酸性和缺氧的环境中生存,出现了很高程度的分化〔20〕。

在这样的微环境下椎间盘细胞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特异的信号传导通路完成的〔21〕。

在椎间盘内,椎间盘细胞的浓度相对很小,约占椎间盘容量的1%左右。

如此低浓度的椎间盘细胞正好适应了椎间盘的营养供给,压制了细胞的增殖。

有研究者将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归结为:(1)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以及髓核纤维化和水化程度的下降,导致椎间盘细胞营养和存活力的下降;(2)基质成分的降解和修饰,致使椎间盘形态和承受负荷能力下降;(3)机械负荷对椎间盘基质的影响。

虽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精确的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明确,但最终共同的表现都是椎间盘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降低,导致聚合蛋白聚糖和主胶原的进行性减少。

有研究者试图在成年狗的模型上表达出整个椎间盘及其终板组织的退变过程。

尽管技术上可行,但是此研究的结果很令人失望。

一般认为在4个月的时候蛋白多糖合成与降解的速率失衡,髓核外观开始变化。

Katsuura等〔22〕在狗的动物模型上行椎间盘切除后植入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椎间盘。

作者观察到适度的椎间盘结构在短时间内可以保存,随着时间的延长,椎间盘退变也加快,与Frick等的研究类似。

这些发现可能是由于通过Nishimura等〔23〕的方法很难保证冷藏细胞的活性。

这些研究者还比较了冷藏的髓核细胞植入已经取出髓核组织的兔的椎间盘体内进行细胞活体培养的研究结果。

作者发现新鲜的椎间盘组织及其冷藏的椎间盘组织与人工的椎间盘组织相比,他们可以使得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相对减慢,新鲜的椎间盘组织较冷藏的可以更好的维持椎间盘的高度。

Luk等〔24〕将椎间盘组织连同终板结构一起移植入14只恒河猴的脊椎间隙内发现虽然可以出现成功愈合的结果,但愈合后椎间盘的高度在随访2个月时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丢失,随访到12个月的时候,原来丢失的椎间盘高度可以得到部分重建,只有少部分的椎间盘组织出现了退行性改变。

总之,椎间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很复杂,很难在目前的条件下寻求对已经出现退变的椎间盘组织进行完整的修复。

椎间盘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目前依然处于起步状态,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主要包括找到合适的修复细胞类型,判断在椎间盘组织修复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细胞支架,或者细胞支架是否有益于椎间盘组织修复后的愈合等。

此外,如何营造适合于细胞和蛋白多糖增生的合适微环境,哪个或者哪些生长因子或基因可以用来提高植入的椎间盘细胞的生物学的性能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