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合集下载

2020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综合训练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综合训练及答案解析
2020年最新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综合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14 分 )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
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
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
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
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
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
(3 分 )(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 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 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2
2
2020年最新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
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
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
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
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

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句段作用

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句段作用





出现的细节生动形象,文中展示出仙女由小变大的过程。
这样写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具有重要意义。
返 首 页
24
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童话故事对一个孩童的影响:令
内容上 “我”产生了好奇心;故事的美好激发了“我”在贫穷的
真 题
生活条件下至今“羞于分析”的心理及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精 准



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位于文章第④段,起到承上启下的 考
真 题
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
精 准


测 诊
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
考 指


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
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
返 首 页
8
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
考 指


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
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返 首 页
30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
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
真 题
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过几百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
精 准


测 诊
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
指 导
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

高考散文阅读之语段作用分析题(学案及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之语段作用分析题(学案及答案)

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分析题【学习目标】1.掌握特殊句段在散文阅读中的作用。

2.了解句段作用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及规范答题注意事项。

一、题型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例题回放1.高考真题(1)(2020年山东卷)《建水记》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2)(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答案】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情趣,丰富了主题。

2.模拟题中同类型题举例:(1)(五岳联盟一模)《黄昏时分》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

②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以营造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

(2)(山东潍坊2021-2022高考模拟题)《向往黄河》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答案】示例一:①照应上文作者参加的红色活动的主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②赋予了黄河红色文化精神,丰富了黄河的精神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三、答题方法总结:1. 总结句段作用分析题常见提问方式:2.分析角度:3.解题步骤:4.答案组织注意要点:四、针对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结构复习(三)分析句段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结构复习(三)分析句段作用
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章节·解题指导
② 结
内容层面
尾 句
结构层面

表达效果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关联教材:《荷塘月色》结尾什么作用?
①结构方面:照应前文章开头,首尾呼应 ②内容与表达方面:以静制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 的极不平静。心里不平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 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深化主旨。
第二章节·解题指导
③ 内容层面 突出主题;丰富内容;凸现主旨;强化情感 中
间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句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关联教材:《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删去 12段?议论有必要,不能删去。原因如下: ①通过本段,作者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要文化气 息,与“故都”题旨暗合,并且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从行文章法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同时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位置:结尾部分。类型:引入故事
2、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明确思维方向。
最后一段具有议论性质,那么就要分析引用林徽因的故事证明了什么;再结合这一 故事处于文末这样的特殊位置,分析其在表现主旨上的作用。
3、组织语言表达,熟悉答题模式。
参考“结尾句段作用”“引用故事作用”,主要从内容主旨、表达效果思考,并结合 文本分析。
(2016浙江卷何家槐《母亲》)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 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一、作用题(一)标题的作用1.常考提问方式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2.标题常见的作用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题思路:①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③题目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①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②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③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④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3.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

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 题型补短增分——词句理解与句段作用分析课件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 题型补短增分——词句理解与句段作用分析课件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 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 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 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 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 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 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 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 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 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 泡冻得红肿了。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 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 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 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 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
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 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 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 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 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3 月 27 日,有删改)
2.“5 法”解答句子含意理解题
(二)失误要防范——3 大常见失误 1.脱离语境及主旨孤立理解,意思理解有偏差。 2.忽视对词或句所用技巧及效果的解读,意义挖掘浅层化。 3.忽视考题所选词句意义的丰富性,理解单一化。如上面 题目“案例警示”。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 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 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 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 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 plum,就是李子, 迟疑了一下,就说 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 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 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 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
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 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 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
明确文体,

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
把握全貌。
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文章
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也不同。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 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 往会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 审读段落, 束内容的作用。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概括 审 明晰文脉。 每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段来一个 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 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 缩成几句话,显露出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2.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解答句段作用题“三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要关注四点:①句段位置;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暗示性语 言 ; ④ 变 式 提 问 , 如 “ 为 什 么 要 从 …… 写 起 ”“ 为 什 么 要 引 用……”“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等。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作用(妙处)或为什 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读者 感受等多角度回答;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从结构上作答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
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
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
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
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
“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
(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络,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
题:“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
展脉络。

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二、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
(一)审题
1.审题要关注四点:
(1)所给句段在文内(或段中)的不同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

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
子;段,是一段还是几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2)答题角度。

这一点最重要。

有给定角度的,如“结构中的作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等;未给定角度的,只是笼统地问“×××(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注意题干的暗示性。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第14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
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

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

(4)注意变式提问(明考?暗考?)。

如: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一段的写作意图。

2、审读文本
(1)细读、深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2)立足句段,纵观全文,寻找所给句段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
联系联系
3、思考角度和方法
角度:
(1)内容、主题(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开头、中间、结尾(术语见后文)
两个特殊角度:线索、思路
(3)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衬托、对比、抑扬、应用、插叙、象征…)上的特点+表达技巧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思考。

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方法:
(1)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

①内容和结构。

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

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内。

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
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

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

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
远。

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

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2)防止两种倾向:
①答题不具体。

如只写出“过渡”,不详写由什么过渡到什么。

②面面俱到。

如回答“开头”的作用,则尽可能把所有的开头作用都写上去,这实际上是未读懂原文,不知道要从具体内容出发。

(二)开头、中间、结尾结构上的作用术语
开头作用:
1、首段的作用一般都是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点明题旨,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或
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或与下文××形成对比,或为下文做铺垫。

转换(转折)作
用,使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换)
2、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激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3、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或者奠定感情基调作用。

4、如果首段是景物描写,而且首段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
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
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即:衬托主要物象的× ×特点,或为下文写主要物象做铺垫。

如果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主要物象(或与主要物象构成对比)。

还可以勾勒× ×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
种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性格或心理)。

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中间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接上文× ×内容,开启(引出)下文× ×内容;与上文× ×内容相照应,与下文× ×内容相呼应;为下文写× ×内容(抒情、议论)做铺垫。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那么,它结构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具体说明× ×观点;充实内容,丰富(主要物象的)内涵;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呼应上文××内容,照应下文××内容;为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做铺垫。

如果描写的是选文的次要物象,则表达上的主要作用是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
结尾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揭示主题),卒章显志;深化中心(升华主
题);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呼应文章题目;或兼而有之。

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试题只
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

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3、暗示主题的作用
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4、可能还兼有强化作者感情
插入段的作用
1.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
2.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3.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补充或解释;
4.充实文章内容,丰富内涵。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3.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