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句段作用类题目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高分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高分技巧)语文的散文也是高考考试中的一大重点,很多学生在读了通篇之后对于整篇文章写的什么都不怎么题解。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期望大家宠爱!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方法及流程1.知识模式(储备)(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猛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冲突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冲突,但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1)、位置定位。
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
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
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
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行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依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白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消灭,层层递进,逐层深化,把……感情推向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高考散文阅读之语段作用分析题(学案及答案)

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分析题【学习目标】1.掌握特殊句段在散文阅读中的作用。
2.了解句段作用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及规范答题注意事项。
一、题型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例题回放1.高考真题(1)(2020年山东卷)《建水记》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2)(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答案】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情趣,丰富了主题。
2.模拟题中同类型题举例:(1)(五岳联盟一模)《黄昏时分》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
②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以营造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
(2)(山东潍坊2021-2022高考模拟题)《向往黄河》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答案】示例一:①照应上文作者参加的红色活动的主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②赋予了黄河红色文化精神,丰富了黄河的精神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三、答题方法总结:1. 总结句段作用分析题常见提问方式:2.分析角度:3.解题步骤:4.答案组织注意要点:四、针对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高考语文散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套路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散文句段作用题答题技巧

散文句段作用题答题技巧如下:
1.明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首先需要明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是
开头、中间还是结尾。
不同的位置,句段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2.分析句段的内容:仔细阅读句段,理解其内容,包括所表达的
情感、思想、观点等。
这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基础。
3.联系上下文:将句段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如果句段在开头,可能是为了引出下文,为全文定下基调;如果句段在中间,可能是为了承上启下,连接上下文;如果句段在结尾,可能是为了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4.考虑表达技巧:如果句段运用了特殊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
人、排比等,那么其作用可能与这些技巧有关。
例如,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拟人可以使文章更加具有情感色彩,排比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气势。
5.结合文章主旨:最后,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句段的作用。
如果句段与文章主旨紧密相关,那么其作用可能是为了突出、深化、突出、揭示文章主旨。
经典!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经典)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命题方向: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常考重点: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是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经典例题:【例1】2000年高考《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1.《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基本知识点: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修辞方法类命题方向: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常考重点: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排比与反复。
高考散文考点及答题技巧ppt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 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 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别提示: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 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 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 化的作用等。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 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 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高考散文的基本特征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
形散神聚);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
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①线索清晰,文脉突出。 ②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③选材丰富,现实与回忆交织,虚 实结合,详略得当,形散神聚。 ④手法:对比、照应、伏笔、以小 见大等
文章的整体构思
文章的局部构思
构思特点
高考散文考点题型
题型三:线索作用分析题
【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出线索——“4看”定线索 看标题 看议论 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 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 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 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高考散文考点题型
题型五: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 【解题思路】
➢ 概括型,直接用一些表现人物思想、 性格的语言回答即可。
➢ 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 括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 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题型七:标题的作用
【解题思路】
①贯穿全文线索。 ②交代文章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或关联主要事件。 ③手法,如象征、比喻、双关等。 ④透露情感或奠定情感基调 ⑤表明文章主旨。 ⑥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散文阅读句段作用类题目答题技巧【摘要】散文阅读句段作用分析类题目是高考必考题,考生要熟练做到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掌握答题角度和答题模式,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考散文阅读句段作用答题技巧句段作用分析题是高考命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命题上有整体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与局部分析句段结构作用两种。
“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考点,所以句段作用分析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此类题目高考常见的提问方式是:(1)×××句(段)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2)×××句(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例如,南宁市2013年调研试题散文《遥远的炊烟》中的第三个问题: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了。
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又如该文的第四个问题: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的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一段划线句子加以赏析。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那温暖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两道题目都涉及要回答句段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读懂散文阅读,准确地回答句段作用分析类题目呢?笔者根据多年高考指导的经验,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可以较好地解答散文阅读句段作用分析类题目。
一、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审题要关注四点:第一,所给句段在文中(或段中)的不同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
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子;段,是一段还是几段。
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第二,答题角度。
这一点是答题的重点。
如果题目中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个角度进行回答。
如果只问结构上的作用或内容上的作用,就只从结构或内容上回答。
例如,2010年全国高考试题卷II《大河家》的提问:“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就属于综合问。
第三,注意题干中的暗示性。
例如,2009年全国卷II《岳桦》第14题:“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
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说明或解释”的作用。
第四,注意变式提问。
例如,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一段的写作意图。
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二、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通过阅读,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主要包括陈述对象是什么、怎样陈述的、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等。
另外,还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
最后,还要考虑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因此,需要掌握处在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作用。
(一)首句或首段的作用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烘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例如,2010年全国高考试题卷II《大河家》的提问:“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就有第1、2点中的作用。
2011年全国卷《针挑土》第14题:“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就有第1点中的作用。
(二)在中间句段的作用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例如,2010年全国卷II《大河家》第16题: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为麦客子,船把式称为船客子,淘金人称为金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又如,2013年天津卷《胡杨人家》第16题:“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再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16题: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以上都是考查此类作用。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三)结尾句段的作用1.首尾呼应(照应)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高考题中出现最多)如《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布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直抒思念之情。
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2.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如《故都的秋》结尾段。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四)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呼后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三、掌握答题角度和答题模式(一)答题角度这种题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回答。
“内容”包括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结构”除开头、中间、结尾外,还要注意在线索、思路方面的作用。
另有两个特殊角度,一是表达角度,看所给文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然后答出其表达作用;二是读者角度,看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作用。
这两个角度不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
一般的答题模式:1.结构类。
(1)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为……进行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3)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4)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5)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2.内容类:是为了些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旨),抒发了作者……感情,营造了什么氛围,奠定了某种感情基调。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需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4.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
(二)注意与句段作用相近的题型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其答题分三点:(1)对当前段落的中作用;(2)对全文主旨、结构的作用,如拓展思路,使思路灵活多变,丰富了文章内容;(3)引述性、插入性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文学性、文化性等作用。
四、句段作用类题目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一)充分阅读,在“读”上下工夫任何阅读题,都要以阅读为前提。
可是,不少考生做句段作用题不愿“读”,或“读”得很不充分,这是出问题的根源。
一是对全文读得不够。
句段作用题虽说考的是句段,但着眼点是全篇,没有对全篇思路、结构的把握,就不可能在做好句段结构的分析。
二是对所给句段读得不充分。
有时连写什么内容都不清楚就匆忙下笔。
点拨:整体读,对全文思路、结构有个梳理和总结;局部读,对所给句段精读、细读,彻底弄清其内容、层次和表达特点。
(二)角度分明,分清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不少考生分不清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的区别,把结构作用答成内容作用,把内容作用答成结构作用。
点拨:二者的区别:内容作用指的是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营造氛围等有哪些作用;结构作用主要看所给句段与上下文在思路、结构上的联系,如过渡、铺垫、照应、衬托、总结等。
当然,内容和结构不可分离,答结构作用少不了内容作用。
如为下文……(内容)做铺垫(结构)。
答题时除非题目有要求,否则,不必可以分别作答。
(三)具体分析,走出乱贴标签的误区有不少考生不喜欢阅读和思考,喜欢总结答题模式,如开头句段题,就把开头句段的答题模式套上去,结尾句段也是如此,这样做只能得很少的分,甚至不得分。
点拨:(1)辩证认识答题模式的作用。
模式有利有弊。
不加区别的套模式,弊大于利。
答题需要套模式,但要套得合适。
“合适”的标准就是从该句段的特殊性、具体性出发。
(2)句段处在相同的位置总有相同的作用,如“总领(引出)下文”。
特殊作用有:先言他人他物,引出主题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
答题就是将这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
特殊性看什么?看其内容,看其与上下文或下文的关联特点。
如开头是描写景物的文字,则有渲染、营造作用;如答“奠定感情基础”,则所给句段中要有直接或间接抒情文字。
(四)用语准确,恰当使用答题术语常弄混的术语有:总领下文与引出下文、照应与过渡等。
点拨:区别:(1)总领下文与引出下文。
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只有该句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才叫“总领下文”,否则,只能叫“引出下文”。
(2)照应与过渡。
照应是上下文内容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