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合集下载

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理解题考点阐释散文语言含蓄,意蕴丰富,写法多样。

一如修辞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锤炼和组合,散文独特的写法可以是情节的巧妙安排,可以是开头结尾的处理,可以是引用诗句、典故等手法的运用。

这些写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分析散文的写法作用是鉴赏散文的重点。

设问方式1.文章某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作者以“××”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3.文章第×段运用了某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的话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文章第×段,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8.文中划线句子是否可以改为“……”,为何?9.文章第×段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10.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巧妙之处?解题方略分析句段作用“4角度”1.内容方面(理解能力)内容方面的作用是最基础的作用,即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什么。

如:人、物、景——特点事——交到时间、地点、人物、关键事件情、理——阐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了主旨2.结构方面(文本特征)即内容与上下文、前后文、乃至全文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具体是什么样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定位,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1)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的描写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做铺垫③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为抒情做铺垫……)(3)结尾: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使文章委婉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

③ 内容层面 突出主题;丰富内容;凸现主旨;强化情感 中
间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句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关联教材:《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删去 ? 12段议论有必要,不能删去。原因如下: ①通过本段,作者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要文化气 息,与“故都”题旨暗合,并且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从行文章法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同时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开阔思路。
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 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 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 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 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 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 故园。 (第三段写追寻中,有领略如画美景的欣喜有昔日美好行将消逝的忧伤 ) 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 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 。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 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 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2024届散文阅读复习 之
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
01
考法探究
回顾教材
1、《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 删去?
2、《荷塘月色》中,作者追忆六朝时的采莲场景 有何作用?
高考真题
●(2021·全国Ⅱ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2020·新高考Ⅰ卷)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 对此你如何理解?〔《建水记(之四)》〕 ●(2020·天津卷)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线条之美》) ●(2018·北京卷)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 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水缸里的文学》) ●(2014·山东卷)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浣花草堂》)

高考散文阅读之语段作用分析题(学案及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之语段作用分析题(学案及答案)

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分析题【学习目标】1.掌握特殊句段在散文阅读中的作用。

2.了解句段作用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及规范答题注意事项。

一、题型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例题回放1.高考真题(1)(2020年山东卷)《建水记》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2)(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答案】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情趣,丰富了主题。

2.模拟题中同类型题举例:(1)(五岳联盟一模)《黄昏时分》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

②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以营造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

(2)(山东潍坊2021-2022高考模拟题)《向往黄河》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答案】示例一:①照应上文作者参加的红色活动的主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②赋予了黄河红色文化精神,丰富了黄河的精神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三、答题方法总结:1. 总结句段作用分析题常见提问方式:2.分析角度:3.解题步骤:4.答案组织注意要点:四、针对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一、作用题(一)标题的作用1.常考提问方式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2.标题常见的作用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题思路:①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③题目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①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②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③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④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3.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

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散文句段作用

散文句段作用
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 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模板)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
文写什么做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 或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表现
了……渲染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 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小结
1.读不懂文章。考生本身缺乏阅读技巧和文化底蕴,再加之考场心 浮气躁,阅读效果差。
【对策: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调,知道在写什么;分层阅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晰要点之间的关系;带题阅读,揣摩命题 意图和题干指向,准确查找答案大致区间,明确答案大致来源。)
2.审不好题干。或审题不仔细,丢掉了主要信息,或找不到问题的 关键指向。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 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 。
三、如开篇是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看,它可 能是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它有衬托,勾勒环境, 提供背景,或渲染(营造)某种气氛。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 件的作用
八、引用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 或某一物象在文中的作 用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 作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解题方法:
①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 定的鉴赏术语。
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 的位置。
③明确答题的方向,从内容、情感,结构,效果 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作答。
(二)中间句段的作用
一、中间段如果比较短,且描写的物象(即散文 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 象,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 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散文过渡句、段之作用-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

散文过渡句、段之作用-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项强化训练题:散文过渡句、段之作用强化训练一、阅读,答题从理解一朵花开始黄咏梅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

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

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

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

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

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

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

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

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

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

蜜蜂围着花蕊跳舞,小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

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

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

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

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

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

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

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

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

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

高考散文阅读之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之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之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考纲要求: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二、考纲阐释:“作品结构”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则要从句、段的内容为出发点,联系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概括。

三、常见题干类型:1.某段(某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 … …这样写的用意(目的是什么)3.分析写某段(句)的原因。

4.为什么要写某段(句)?例1.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

(4分)(2011第11套湖南卷《想飞》)参考答案: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例3、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2010全国卷一)灯火)【答案提示】(1)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念和怀念;(2)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3)为后面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010全国卷一《灯火》)【答案提示】(1)为后面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2)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例5、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010全国卷一)灯火)(1)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2)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念和怀念;四、答题思路: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角度。

2.分析该句、段所写的对象及对象特点,概括出该句、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

3.结合上下文和全文分析该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五、答题要素:1.内容上:内容大意+主旨2.结构上:往往与该句段的位置有关常规作用有:开头段(句):中间段(句):结尾段(句):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2010全国卷二《大河家》)参考答案:①介绍大河家的地理位置及其作用,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一二段)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段)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是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
(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络,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
题:“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二、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
(一)审题
1.审题要关注四点:
(1)所给句段在文内(或段中)的不同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

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子;段,是一段还是几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2)答题角度。

这一点最重要。

有给定角度的,如“结构中的作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等;未给定角度的,只是笼统地问“×××(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注意题干的暗示性。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第14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

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

(4)注意变式提问(明考?暗考?)。

如: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一段的写作意图。

2、审读文本
(1)细读、深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2)立足句段,纵观全文,寻找所给句段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联系
3、思考角度和方法
角度:
(1)内容、主题(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开头、中间、结尾(术语见后文)
两个特殊角度:线索、思路
(3)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衬托、对比、抑扬、应用、插叙、象征…)上的特点+表达技巧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思考。

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方法:
(1)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

①内容和结构。

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

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内。

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

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

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

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

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2)防止两种倾向:
①答题不具体。

如只写出“过渡”,不详写由什么过渡到什么。

②面面俱到。

如回答“开头”的作用,则尽可能把所有的开头作用都写上去,这实际上是未读懂原文,不知道要从具体内容出发。

(二)开头、中间、结尾结构上的作用术语
开头作用:
1、首段的作用一般都是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点明题旨,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或与下文××形成对比,或为下文做铺垫。

转换(转折)作用,使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换)
2、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激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3、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或者奠定感情基调作用。

4、如果首段是景物描写,而且首段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即:衬托主要物象的× × 特点,或为下文写主要物象做铺垫。

如果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主要物象(或与主要物象构成对比)。

还可以勾勒× ×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性格或心理)。

为下文的抒× ×情做铺垫。

中间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接上文× ×内容,开启(引出)下文× ×内容;与上文× ×内容相照应,与下文× ×内容相呼应;为下文写× ×内容(抒情、议论)做铺垫。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那么,它结构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具体说明× ×观点;充实内容,丰富(主要物象的)内涵;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呼应上文× ×内容,照应下文× ×内容;为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做铺垫。

如果描写的是选文的次要物象,则表达上的主要作用是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
结尾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揭示主题),卒章显志;深化中心(升华主
题);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呼应文章题目;或兼而有之。

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

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3、暗示主题的作用
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4、可能还兼有强化作者感情
插入段的作用
1.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
2.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3.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补充或解释;
4.充实文章内容,丰富内涵。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3.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