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厄尔尼诺事件下2016年1月中国南方超级寒潮的动力学机制:瞬变波
2016年1月下旬东亚低温寒潮过程回顾 (2016-01-30 150315)转载▼

2016年1月下旬东亚低温寒潮过程回顾2015-2016冬季是在有记录以来最强ENSO暖事件背景下开局的。
2015年11月Nino3 4区的SST指数一度达到了创纪录的3.1℃,超过了知名的强厄尔尼诺年1982-1983和1997-1998。
2015年11月末的寒潮一举刷出了不少低温记录,济南北京等地纷纷破了11月低温极值,多年没有11月破零的上海市中心徐家汇测站也出现了-1.2℃的最低温度。
然而12月开始西风带再次趋向平直,东亚的天气舞台也慢慢回归平淡,12月全国均温普遍呈现偏高1-2℃的态势,也助力2015年成为中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进入新年随着西风带进一步北收和副高的攻城略地中东部更是迎来了一轮明显的回暖,相比于东亚波澜不惊的回暖,西欧和美国东北部更是在12月遭遇了超记录的史诗级大暖,然而正当气象迷对今冬感到无比失望认为今冬可能也就这样草草收场之时,千里冰封的北极却在酝酿着一次惊天寒潮。
12.30-1.5 惊变2015-2016新年之交对于北极来说是十分不同寻常的,随着冰岛超级气旋风暴的向北深入,来自大西洋中纬度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输送到了北极地区,类似事件过去也曾经发生,但得益于冰岛超级风暴的强度这一次暖湿来得异常凶猛异常深入。
冰岛陆地测站的气压变化曲线及OPC天气图12月31日北半球T850和Z500形势由图中可以看到,冰岛超级气旋带来的强暖平流深深插入北极腹地,将会给接下来一个月的北半球形势带来惊天动地的变化。
12月30日北极点邻近浮标站最高气温12月30日北极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增温,其中美国一距离北极点仅约300KM的浮标站录得0.7℃的异常高温,1月1日以后北极地区渐渐恢复到正常略偏高的温度,但强暖平流在经过北极后继续向亚洲方向进发, 1月4-5日暖平流深入中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Selagoncy录得-2.6℃最高,为当天全俄罗斯最高温,然而在极地一片大暖的状态之下却酝酿着中纬度惊天寒潮的机会,冷空气开始逐步在50N-60N的大横槽中慢慢堆积。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一、概述ENSO事件,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是太平洋赤道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主要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调整。
这一气候现象不仅影响太平洋地区的气候,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调整,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气候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ENSO事件的影响尤为显著。
ENSO事件通过改变中国上空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气候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学者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研究内容涵盖了ENSO事件的成因、发展机制、预测预报,以及对中国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随着观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对ENSO事件及其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如何全面评估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和人们对气候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1. ENSO事件简介ENSO,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与大气环流之间相互作用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现象。
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异常状态。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期间则相反,该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强厄尔尼诺现象

强厄尔尼诺现象强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周期性的天气现象之一。
它对全球天气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和海洋变化。
本文将介绍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 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强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温暖海水向东扩展,导致大气环流发生突变的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每3到7年一次,持续时间可长达数月至一年。
2. 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海洋环流发生改变。
通常情况下,东太平洋表面水温相对较低,而西太平洋表面水温较高。
然而,在强厄尔尼诺事件中,西太平洋的热量向东移动,增加了东太平洋的水温,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3. 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强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它会导致赤道附近的风向逆转,引发风暴和降雨。
其次,它会对全球气温产生影响,造成东太平洋地区异常高温。
此外,强厄尔尼诺现象还会改变大气环流,影响全球降雨模式和风暴活动。
4. 应对强厄尔尼诺现象的措施应对强厄尔尼诺现象的措施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气象、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
在气象方面,科学家通过监测和预测来提前预警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并加强对其影响的研究。
在农业方面,农民可以根据预测结果,选择适合的作物种植和灌溉方式,以减少农作物受灾风险。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提前做好水资源的调配和储备工作,以满足可能出现的干旱或洪灾情况下的需要。
结语强厄尔尼诺现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天气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广泛影响。
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和监测,在不断改变的气候环境中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和人类的生活。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厄尔尼诺是一个自然现象,它与南方涛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解释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概念、原因、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热带地区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升高,通常发生在每2至7年间。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持续数月至一年左右,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1. 厄尔尼诺的原因厄尔尼诺的形成是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通常,太平洋海洋表面风会由东向西吹,将温暖的表层海水推向亚洲一侧。
然而,当东风变得较弱或消失时,暖水就会向东移动,积聚在中太平洋。
这种异常的暖水扰动会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2. 厄尔尼诺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广泛影响。
在厄尔尼诺期间,热带太平洋地区会出现降水量下降、干旱增加的情况。
而在其他地区,尤其是赤道两侧的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加,导致水灾和洪涝。
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对大气环流模式和风暴路径产生影响。
二、南方涛动南方涛动是指太平洋热带地区短时间内海洋表面风场和海温的变化,通常持续几个月至一年。
南方涛动包括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现象,而这两种现象组成了所谓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1. ENSO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ENSO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总称。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ENSO的两个阶段。
厄尔尼诺是热带太平洋温度异常升高的阶段,而拉尼娜则是温度异常下降的阶段。
2. ENSO的影响ENSO对世界各地的气候和天气产生深远影响。
厄尔尼诺阶段会导致热带地区干旱,而拉尼娜阶段则会增加热带地区的降水量。
ENSO还会对全球温度和降水分布、风暴路径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关系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密切相关,它们是ENSO现象的两个阶段。
厄尔尼诺是南方涛动的暖位相,而拉尼娜则是南方涛动的冷位相。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转变是通过南方涛动引起的。
当南方涛动使得东南太平洋的海水变暖时,厄尔尼诺现象就会开始。
相反,当南方涛动导致东南太平洋海水变冷时,拉尼娜现象就会出现。
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

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近年来,人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其中,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备受关注。
而2015/2016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为重大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和中国以及其它地区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位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产生异常的海洋环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周期大约为2-7年,难以准确预测。
2015年末至2016年初,一个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了。
这次强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引起了全球大气环流的扰动,导致全球降水分布出现明显的异常。
特别是南美洲西北部、中美洲和南非地区降雨量明显偏多。
而加利福尼亚等地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给农业和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这次强厄尔尼诺还引发了全球气温的上升,加强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016年是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4摄氏度。
这对全球生态环境、冰川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系统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中国而言,强厄尔尼诺现象也对其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是温度方面,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北太平洋异常大气环流,中国的冬季温暖干燥现象加剧,南方地区的降雨偏少。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还推动了全球温暖的趋势,导致中国的气温整体上升。
据统计,2015年中国的气温比常年偏高0.97摄氏度。
其次是降水方面,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进而南方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旱灾。
2015年夏季,中国南方地区降雨明显偏少,大范围地出现旱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对于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应带来了严重影响,给南方地区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困扰。
厄尔尼诺事件达极强标准 或给我国带来“暖冬”

厄尔尼诺事件达极强标准或给我国带来“暖冬”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日前在中国气象局11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监测显示,当前厄尔尼诺现象已达到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可能将给我国带来“暖冬”现象。
【总页数】2页(P25-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2
【相关文献】
1.极强“厄尔尼诺”来了 [J], ;
2.厄尔尼诺现象给我国及世界农渔业带来的危害 [J], 庞景贵;郭金龙
3.2015/2016年极强厄尔尼诺事件下我国动力和统计结合实时气候预测研究 [J], 范可;田宝强;刘颖
4.气象专家称寒潮与厄尔尼诺不冲突今年仍是暖冬 [J], ;
5.厄尔尼诺事件的划分标准和指数 [J], ENSO监测小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

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引言:自从人类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和理解造成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
厄尔尼诺(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现象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重要的自然变异之一。
其中,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异常升高和降雨模式的变化,具有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而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气候异常对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
第一部分:厄尔尼诺现象的原理和特征1.1 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温度的异常升高,导致赤道太平洋风场和降雨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1.2 强厄尔尼诺过程的特征2015/2016年的厄尔尼诺现象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最强烈的一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达到历史最高峰值,溫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加暖加剧了该现象的程度。
第二部分: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1 亚太地区2.1.1 澳大利亚干旱和丛林火灾强厄尔尼诺使澳大利亚东北部干旱加剧,丛林火灾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活质量下降。
2.1.2 东南亚洪涝和干旱厄尔尼诺导致了东南亚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剧增,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同时也导致了其他地区的干旱和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2.2 美洲地区2.2.1 美国暴风雪和飓风影响加剧强厄尔尼诺导致了美国西北部的异常暖冬以及南部海岸的飓风活动增加,给这些地区的居民和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2.2 拉丁美洲干旱和洪水厄尔尼诺引发了拉丁美洲地区的干旱灾害,同时也给部分地区带来了洪涝,对当地的农业和食品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第三部分: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3.1 南方地区的强降雨由于强厄尔尼诺的影响,中国南方地区降雨量明显增加,导致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近11年中国寒潮频发的机理分析

近11年中国寒潮频发的机理分析近11年中国寒潮频发的机理分析近年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频繁的寒潮天气现象,给人们的生活、交通和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大气环流变化、海洋状况、冬季风特征以及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近11年中国寒潮频发的机理。
首先,大气环流对寒潮的形成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太平洋异常强势厄尔尼诺事件频发,导致太平洋赤道高压偏强,并延伸至东亚地区。
这种压强异常大的高压系统,使得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促使寒潮天气的形成。
同时,西伯利亚高压加强,对冷空气源地的形成和南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海洋状况也对寒潮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较高,使得冷空气上升势力不足,无法消散,从而形成了较强的寒潮。
而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条件也是寒潮事件的关键,如果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条件优越,会进一步加强寒潮的降温作用。
再者,冬季风的特征也是导致寒潮频发的原因之一。
冬季风的强度和活动范围是寒潮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集聚区位于偏东地区,积冷增强,使得冬季风偏强,从而导致了寒潮的增多。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寒潮的频发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低温带的纬度向南移动,寒潮频发的几率也相应增加。
气候变化导致大尺度环流的变化,使得冷空气源地和冷空气传输通道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寒潮的频发。
综上所述,近11年中国寒潮频发的机理可以归结为大气环流变化、海洋状况、冬季风特征以及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机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提高对寒潮事件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研究,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减轻寒潮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近11年中国寒潮频发的机理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变化、海洋状况、冬季风特征以及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其中,大气环流变化导致冷空气源地和传输通道的改变,海洋状况对寒潮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冬季风的强度和活动范围是寒潮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而气候变化使得北半球低温带纬度向南移动,增加了寒潮的几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以来最强的 El N ifio 事 件 Q 与 1997/1 998 年 E1
N ifio 事 件 相 比 其 持 续 时 间 更 长 ( 2 1 个 月 比 1 4 个
月 ), N ifio 3 .4 指 数 峰 值 更 强 ( 3 . 0 比 2. 8 ) 。在此背 景下, 2016年 1 月下旬, 中国南方经历了一次罕见 的超级寒潮过程, 华东地区经历了-10 ° C 左右的极 端低温, 华南地区的最低温度也在〇° C 左右, 南方地 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深受影响。虽然我国科 学 家 在 E N S O 机理及预测( 黄荣辉等, 2003 ; 李崇银 等, 2 0 0 8 ) 领 域 取 得 许 多 重 要 的 成 果 ^ 但 对 ENSO 异常期间天气尺度的极端扰动事件的认识和准备尚 不充分, 例 如 2 0 0 8 年初我国南方在拉尼娜背景下发 生的冰冻灾害, 2 0 1 6 年初我国南方却是在强厄尔尼 诺事件背景下发生超级寒潮。而通常认为厄尔尼诺 年对应暖冬( 曹艳艳等, 2〇 1 5 ;李 丽 平 等 , 2〇 15 ) 。 这 超出了地方政府和民众的预案, 给南方人民的生活 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气 长 波 能 量 沿 大 圆 路 径 从 大 西 洋 阻 高 经 乌 拉 尔 地 区 向 东 亚 中 低 纬 度 传 播 并 在 此 辐 合 , 阻塞高压 横槽
2 0 1 5 /2 0 1 6 年 厄 尔 尼 诺 ( El N ifio ) 事件是半个
受厄尔尼诺影响, 2015年 1 2 月 , 北大西洋和北 极地区曾发生了异常增暖事件, 这本身受环流异常 控制, 但该异常引起的热通量异常, 很可能给后期亚 欧大陆的环流形势带来深刻影响( Han et a l., 2011) Q 邓 淑 梅 等 ( 2015)曾指 出 , 行星波的形态和 位置变化对我国冬季的低温事件有影响。陈海山等 (2012)曾指出, 我国冬季极寒事件常与西欧过来的 两支瞬变波列的强度有关。本文试图分别从大气长 波和瞬变波异常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 讨论厄尔尼 诺 背 景 下 2016年 1 月下旬中国南方极低温事件的 发生发展机制。
1
资料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再分 析资料( ERAIn te rim ;D e e et a l., 2011), 分别使用了 其国际标准时〇 〇 时的逐日资料和月平均资料。还 用到了美国家 海 洋 大 气 管 理 局 ( N O A A ) 的扩展重
引 用 格 式 :施 #平 , 蔡 戈肷,金鑫, 2016.强 M 尔 M 诺 氷 件 下 2 0 1 6 年 1 刀 小 N 丨柯方超级您潮的动力学机制: 瞬 变 波 对 大 波 分 • 常 的 调 制 [ j ]. 大气科学尕报, 3 9 (6 ) :827-834. Shi C H ,C ai W Y ,Jin X ,2 0 1 6 .Modulation by transient waves of atmospheric longwave anom alies :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uper cold wave in South China in the extremely strong El Nino of 2015/2016 [ H .Trans Atmos S c i,3 9 ( 6 ) : 827-834.d o i : 10. 13878/j. cnki. __________ dqkxxb.2Q16Q801Q22.(in C hine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 要 本 文 采 用 P lu m b 三 维 波 活 动 通 量 和 局 地 Eliassen-Palm 通 量 诊 断 方 法 , 利用欧洲 中 期 天 气 预 报 中 心 的 逐 日 再 分 析 资 料 ERA-Interim , 分 析 了 超 强 厄 尔 尼 诺 背 景 下 2016 年 1 月下旬中国南方超级寒潮的动力学机制: 瞬 变 波 对 大 气 长 波 异 常 的 调 制 。 前期
施春华$ , 蔡雯呋, 金鑫
南 M 饴 息 工 程 大 学 气 象 灾 宵 教 行 部 重 点 * 验 室 / 气 象 灾 W 预 报 与 评 仙协卜d 创 新 屮 心 , 江 苏 南 京 210044 * 耳关系人, E-m ail: shi@ 2016-08-01 收 稿 , 2016-09-03 接受 _ 家 H 然 科 ,塔 金 资 助项目 C41375047 ;91537213 ;41675039)
大冬科擘擘Leabharlann 艮2016年第39卷
第
6 期 : 827-834
h ttp : / / q k . n u is t.e d u .c n /d q k x
陶 兑 _息 x e 大 学 烟 w被
Journal Office of NXJI§T
专刊
强 厄 尔 尼 诺 事 件 下 2016年 1 月中国南方超级寒潮 的动力学机制: 瞬变波对大气长波异常的调制
关键词 南方寒潮 大气长波 瞬变波
2015年 1 2 月 的 北 大 西 洋 海 表 热 通 量 正 异 常 , 有助于后期大西洋阻塞形势的维持。大
导致了乌拉尔阻高和华北横槽的经向结构, 更多强冷空气聚集在异常偏南的纬向槽线 附近Q 寒潮爆发前夕, 2 支瞬变波列活跃在亚欧大陆。北支瞬变波列调制了北方的大 气长波, 使横槽转竖; 南支瞬变波列协同调控了南方的大气长波, 使南支印缅槽减弱; 两 者共同作用, 促使冷平流大举南下, 直达华南沿海, 南方寒潮发生。 :
大冬科擘学报
2016年 1 2 月 第 3 9 卷 第 6 期
建海温( ER S ST ; Sm ith ad R eynolds , 2003 )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