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应用T组合复苏器疗效观察
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应用T组合复苏器疗效观察

通 气 的病 例 10例 与 使 用 自动 充 气 式 复 苏气 囊人 工 通 气 病 例 15例 的桡 动脉 血 气 变化 及 X 线 胸 片 变化 进 行 分 析 比 较 。 结 果 两 组 复 3 0
苏成功率、 气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0 0 ) 使用 T组合 复苏器人 工通 气后 气漏的发 生率 比 自动充 气式复 苏气囊人 工通 气低 , 显 血 P> .5 ; 有 著性 差异( P<00 ) . 5 。结论 新生儿 窒息现场复 苏过程 中应用 T组合复 苏器 简单、 易操 作 , 苏成功 率二者相似 , T组合 复 苏器还 复 但
f ] 为伟. 血 性脑 卒 中的神 经保 护 治疗. 华神 经 科 杂志 , 2董 缺 中
2 0 ,4 5 :6 —2 3 0 13 ( ) 2 1 6 .
消除氧 自由基 , 有扩 张冠 脉血 管 、 具 增加 脑血 液量 、 防治 血栓 形
成 、 加 纤 维 蛋 白活 性 、 制 血 栓 形 成 及 溶 栓 作 用 J 临 床 观 察 增 抑 。 已证 实 , 长 脑 心 通 具 有 降 低 纤 维 蛋 白酶 的 浓 度 ; 少 血 栓 形 成 步 减
的机 制 , 制 血 栓 形 成 , 强 纤 溶 酶 原 的 活 性 , 善 微 小 仇 管 血 抑 增 改
[ ] 艳 双 . 杏 叶提 取 物 治 疗 脑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的机 制 探 讨 . 3朱 银
四 川 生理 抖 学 杂 志 ,0 4 2 ( )3 — 1 2 0 ,6 1 :8 4 .
[ 王 筠默 . 4] 中药 药 理 学 . 海 : 海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92 7 . 上 上 19 :5
流 , 张微小动静脉血管 , 扩 降低 脑 血 管 通 透 性 , 可 以 抑 制 细 胞 的 还
2019医院病例讨论 新生儿窒息复苏

①压力:通气压力需要 20~25 cmH 2 O(1 cmH 2 O=0.098 kPa),少数病 /ppt/ 情严重的初生儿可用 2~3 次30~40 cmH 2 O 压力通气。国内使用的新生儿 复苏囊为自动充气式气囊(250 ml),使用前要检查减压阀。有条件最好 配备压力表。②频率:40~60 次 /min。
可引起其它多个系统器官的损害,是围生期小儿死亡和 导致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用Apgar评分为指标判 断窒息程度。
更 多 精 品 PPT 模 /ppt/
板
:
目 录
Contents 病因及病理 临床表现 检查检测 更 多 精 品 PPT 模 /ppt/
板
:
Apgar评分不是决定是否要复苏的指标,出生后应立即评 价呼吸、心率、肤色来确定复苏措施。
治疗方法
(一)ABCDE复苏方案
前三项最为重要,其中 A是根本,通气是关键。 (air way):尽量吸尽呼吸道粘液
(evaluation):评价
1
5 2
(breathing) 建立呼吸,增
ABCDE 更 多 精 品 PPT 模 /ppt/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POWERPOINT
谢谢观看聆听!
适用于教育培训/教育宣传/工作汇报/总结计划等 汇报人:xxxx 时间:XX年XX月
更 多 精 品 PPT 模 /ppt/
板
:
P D C A
PDCA循环工作方法培训
更 多 精 品 PPT 模 /ppt/
生命器官供血减少,脑损伤发生,而身体其他已处于
缺血情况下的器官,则因血内含氧量的进一步下降而 更易受到缺氧缺血的伤害。
02
临床表现
更 多 精 品 PPT 模 /ppt/
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及体会

医疗救治小组 到达现场后详 细询 问胎龄 、 羊 水情况 、 产前检查 、 以及 目前产妇及胎儿情况 ( 包 括 胎动 、 心率 )准备 吸引管 、 氧监护 仪 以及 复 胎 , 脉
苏 的成功 率 , 改善 窒息 儿 预 后 , 本科 自 2 0 起 07年
引进 T组 合 ( T—Pee 复苏 器 , 广 泛应 用 于产 i ) c 并 房、 手术 室 、 生儿室 的窒 息复苏 过程 中 。为探 讨 新
自动充气 式 复苏 囊 及 T组 合 复 苏器 在 新 生 儿 窒 息复苏 中的应用 方 式 及 利 弊 , 现将 本 院成 功救 治 9 例 窒息新 生儿 的预后作 分 析 , 报告如 下 。 9 现
构成( 包括 同一病例存在 多种诊断 ) 为早产儿 6 1
例, 新生儿 窒息 3 5例 , 胎粪 吸入综合 征 2例 , 度 重 贫 血 1例 。将 患者 分 为 A、 B两 组 。A 组 4 7例 , 男 3 , 1例, 1例 女 6 日龄 (. 12±0 1 d 胎龄 (84 .) , 3 .
1 2 方 法 .
气式复 苏囊正 压通 气 ) 生率 为 1 .1 95 ) 发 7 3 %( /2 。 B组气 漏发 生率 高于 A组 ,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差 P
<0 0 ) .5 。
两组 血气 指标 比较见 表 1 差 异 无 统计 学意 ,
义( P>0 0 ) .5 。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苏囊或 T—Pee复 苏 器 [ i c 已设 定 峰 压 力 ( I)2 PP 2
c H2 1 c 0 = 0 0 8 k a 、 气 末 正 压 m 0( mH2 . 9 P ) 呼
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左培仙尤淑恩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
方法将我院产房发生的新生儿窒息患儿48例作为调查对象,依照出生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主要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进行正压人工通气,研究组主要使用T组合复苏器进行正压人工通气,对两组患儿进行1 min、5 min、10 min 等Apgar评分。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患儿的1min、5min、10min Apgar评分与血气指标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气漏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显著,P关键词:新生儿;T组合复苏器;窒息;应用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之后只有心跳而没有呼吸,或者未建立规律的呼吸而出现的缺氧现象,世界卫生组织依据评分情况将新生儿窒息症状划分为两个类型,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新生儿出生后,若窒息的时间太长,新生儿可能会因为大脑细胞缺氧而出现不可逆性的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缺血、缺氧脑病以及脑瘫症状,是致使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病症[1]。
本文主要将我院产房发生的新生儿窒息患儿48例作为调查对象,对新生儿窒息患儿采用T组合复苏器进行正压人工通气,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产房发生的新生儿窒息患儿48例作为调查对象,依照出生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0例,胎龄平均(36.54±3.4)岁,体重平均为(2.89±1.1)kg,研究组男12例,女12例,胎龄平均(37.46±3.6)岁,体重平均为(2.76±1.0)kg。
造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有早产因素、巨大儿因素、胎儿窘迫、脐带因素、胎盘早剥等。
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出生体重、孕周)等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备研究对比价值[2]。
T组合复苏器与复苏气囊正压人工通气在足月新生儿复苏中的效果比较

T组合复苏器与复苏气囊正压人工通气在足月新生儿复苏中的效果比较摘要】目的:观察T组合复苏器在产房新生儿复苏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龙岗区妇幼保健院2018—2019年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新生儿68例。
将生后需要新生儿复苏的患儿根据出生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4例。
对照组予以复苏气囊正压人工通气,观察组予以T组合复苏器正压人工通气。
观察两组患儿血气中PH、BE及胸片结果情况。
结果:两组在引起新生儿窒息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pH值、BE及气胸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T组合复苏器和复苏气囊正压人工通气,在足月新生儿复苏中效果无显著差异。
但T组合复苏器是气流控制、压力限制的装置,它能为新生儿提供恒定的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
同复苏囊相比,T组合复苏器存在以下优势:内置差压报警;氧浓度和流量分开调节;设置最高保护性峰值压力(MAX-P)、吸气峰压(PIP)和呼气末正压(PEEP);避免操作者主观影响。
【关键词】新生儿复苏;T-组合复苏器; Apgar评分; 气胸发病率; PH、BE情况【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8-0051-02新生儿窒息是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有效的自主呼吸,引起缺氧导致全身多脏器受损,是导致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国大力推进新生儿复苏培训班。
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是抢救的关键[1]。
自2019年我院在产房使用T-组合复苏器进行新生儿复苏,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龙岗区妇幼保健院2018—2019年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新生儿68例。
根据出生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平均胎龄(38.59±1.5)周,观察组34例,平均胎龄(38.65±1.6)周。
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应用T组合复苏器疗效观察

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应用T组合复苏器疗效观察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应用T组合复苏器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在复苏过程中,仅使用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的病例130例与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人工通气病例105例的桡动脉血气变化及X线胸片变化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两组复苏成功率、血气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后气漏的发生率比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人工通气低,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过程中应用T组合复苏器简单、易操作,复苏成功率二者相似,但T组合复苏器还可有效的减少或避免气漏发生。
标签:T组合复苏器;窒息;复苏;新生儿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围产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为提高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的成功率,改善窒息儿的预后,我国围产医学会一直在力求技术改进,笔者所在科在遵循《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指南(美国儿科协会第六版)》教程的过程中,自2008年12月引进T组合复苏器,并广泛应用于产房和手术室的窒息复苏过程中,成功的救治了247例窒息的新生儿,改善了患儿的预后。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3分者为轻度窒息,≤3分者为重度窒息;如1 min Apgar评分正常,但5 min Apgar在7分或以下仍诊断为重度窒息[1]。
对像: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月出生的活产新生儿6733例为研究对象,发生窒息者235例,其中轻度192例,重度43例,窒息发生率为35%。
男性患儿137例,女性患儿98例。
胎龄42周5例。
产前高危因素包括胎儿窘迫、脐带异常、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及胎盘异常等。
根据现场设备准备的情况实施自动充气式复苏器或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
对于在复苏过程中仅使用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病例作为A 组;而对于复苏过程中使用了自动充气式气囊人工通气病例作为B组(包括实施过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面罩加压给氧、气管插管-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加压给氧后改为气管插管、T组合复苏器呼吸支持治疗的病例)。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临床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
人 工 呼 吸 中在 “ 呼吸” 时按 压 气囊 , 在“ 1 ” 时放 气 。4个动
的检 查 习惯 , 避 免 影响 复苏 抢救 工 作 。 在 复 苏过 程 中保 持 体温 非 作为 1 个 周期 , 耗时 2 秒。 常莺 要 , 保 持合 适 的室 温 ( 2 8 — 3 0 ℃) , 抢 救 过程 注 意保 暖 ; 提 前 打 4 复 苏前 后护 理 工作 出现 的 问题 及对 策 问题 : 临 床 中 注重 复 苏 抢救 过 程 , 对 产 前 产 妇 身 心状 况 、 胎 开新 生 儿辐 射 台开 关 预热 。 选择 合适 的喉镜 、 镜头 、 气 管插 管 、 面
出现 过 度 无效 刺激 呼 吸 , 如用 力多 次拍 打新 生儿 足底 ; 未 正确 帮
对 策 :在可 以继 续 评价 和 监督 的环境 里 护 理经 过 复 苏 的新
助新 生 儿 保 持 “ 鼻吸 气 ” 位; 用 洗 耳 球 吸 引 口腔 中的 痰 液及 分 泌 生儿 。评 价主 要 基于 呼吸 、 心率 、 肤 色 3体 征 。在 复苏 过 程 中评 物 时未 先 排 空球 腔 内的气 体 , 未 遵循 “ 先 口后 鼻 ” 原则 , 进 人 口腔 价 、 决策 、 和 措施 这 个循 环要 不 断重 复 。用 新 的生 命 体征 来 重 复 便 以 此进 一步 决 策及措 施 。莺 视 产前 护 理 , 准 确报 告 异 常 位 置过 深 , 刺 激 了 咽后 壁 ; 擦 干 全 身 的湿 巾未 及 时撤 出 , 使新 生 评 价 ,
重 视 复 苏气 囊 配件 的完 整 性 及有无 裂 痕镜 、破损 而 忽视 了安 全
阀的 检 检 。
对策 :反复 强 化练 习胸 外心 脏 按 压及 与 人 工呼 吸 操作 配合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与护理体会

味 , 用 7 酒 精棉 签消毒 护理 。⑤ 笑声 的观 察 : 常 并 5 正
哭 闹的声音 响亮 而连贯 , 有一 定 的节奏 。而病理性 哭 并 闹则 因病 因不同而 异 , 如颅 内 出血 时可 有 阵发 性 尖 叫 ,
有 时 伴 有 抽 搐 和 嗜 睡 , 急 腹 症 的 患 儿 常 为 阵 发 性 哭 有
2 .保 持呼 吸道 畅通 : 苏后 应 继 续 密 切 观察 呼 吸 复
道是否通 畅 , 发现 呼吸道 内有分泌 物 , 随时清 理 , 如 应 防 止 再 次 引起 窒 息 及 吸 人 性 肺 炎 的 发 生 , 将 婴 儿 侧 卧 , 可
闹, 并伴有 面 色苍 白等表现 。对不哭 闹的患儿更应 引起 重视, 这类 婴儿 常为重 症的 表现 , 密切 观察病情 变化 。 应
视, 也必 须穿 隔离 衣 , 帽子 、 戴 口罩 才 能 进 入 隔离 婴 儿 室 , 限制探视 时间 。有呼 吸道感染 的 医护人员 不能进 并 行 观察治疗 和护理 新生 儿 , 止交叉感 染 。新 生儿 病室 防 温 度应适宜 (4 -2 ℃) 湿 度 4 ~5 % , 2 ℃" 7 , - - O 0 暖箱 温 度
亲友 直接探 视 , 在病 情 稳 定 后 进 行 。 如 婴 儿父 母 探 应
般情 况观察 : 精神 、 志 的观察 : 苏后 的新 生 ① 神 复
儿病 情随 时都有 变化 , 细 观察 和 护理 尤 为 重要 , 仔 观察
患 儿 神 志 是 否 清 醒 , 应 是 否 灵 敏 , 球 有 无 震 颤 , 部 反 眼 面 及 四肢 有 无 抽 搐 , 有 上 述 情 况 , 考 虑 颅 内 出 血 或 窒 如 应
例, 中度 窒 息 8 , 度 窒 息 7例 , 产 死 亡 1 。 例 重 早 例 观 察 及 护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应用T组合复苏器疗效观察
作者:张映艳周秀英尹江琴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8期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应用T组合复苏器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在复苏过程中,仅使用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的病例130例与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人工通气病例105例的桡动脉血气变化及X线胸片变化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两组复苏成功率、血气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使用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后气漏的发生率比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人工通气低,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T组合复苏器;窒息;复苏;新生儿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围产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为提高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的成功率,改善窒息儿的预后,我国围产医学会一直在力求技术改进,笔者所在科在遵循《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指南(美国儿科协会第六版)》教程的过程中,自2008年12月引进T组合复苏器,并广泛应用于产房和手术室的窒息复苏过程中,成功的救治了247例窒息的新生儿,改善了患儿的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3分者为轻度窒息,≤3分者为重度窒息;如1 min Apgar评分正常,但5 min Apgar在7分或以下仍诊断为重度窒息[1]。
对像: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月出生的活产新生儿6733例为研究对象,发生窒息者235例,其中轻度192例,重度43例,窒息发生率为%。
男性患儿137例,女性患儿98例。
胎龄42周5例。
产前高危因素包括胎儿窘迫、脐带异常、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及胎盘异常等。
根据现场设备准备的情况实施自动充气式复苏器或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
对于在复苏过程中仅使用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病例作为A组;而对于复苏过程中使用了自动充气式气囊人工通气病例作为B组(包括实施过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面罩加压给氧、气管插管-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加压给氧后改为气管插管、T组合复苏器呼吸支持治疗的病例)。
方法儿科医生到达分娩现场后需详细询问胎龄、羊水情况、产前检查的情况以及产妇及胎儿情况(包括胎动、胎心率),准备吸氧管、脉氧监护仪以及复苏器具(包括不同型号
的氧面罩)。
分娩后快速评估患儿的呼吸和肌张力,准备复苏。
有哭声或呼吸规律、肌张力正常者进行常规护理。
哭声弱、无呼吸、呼吸不规律者在保温、摆正体位、通畅气道后、再快速评估呼吸、心率、肤色、呼吸节律,心率>100次/min、肤色转红者进行观察护理。
呼吸需要进一步复苏措施者,重新摆正体位,选择适当型号的面罩(根据体质量),使用连接氧气的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或T组合复苏器,设定PIP 22 cm H2O、PEEP 3 cm H2O实施面罩加压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后使用连接氧气的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或T组合复苏器加压给氧,通气频率为40~60次/min。
快速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操作步骤。
患儿经皮氧饱和度>88%及心率>100次/min后,转入新生儿进一步处理。
观察指标患儿到新生儿室后立即采集动脉血测血气变化,并给予静脉液体治疗等处理,及时拍摄X线胸片了解肺部的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1)pH值;(2)氧分压
(PaO2);(3)二氧化碳分压(PaCO2);(4)气漏发生率(X线胸片显示气漏发生占窒息人数的百分比)。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处理,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
以P
2结果
在实施人工通气的235例患儿中,A组130例均为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
B组为对照组105例,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面罩加压给氧97例,实施气管插管8例,其中气管插管-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面罩加压给氧或呼吸支持3例,气管插管-T组合复苏器正压给氧或呼吸支持5例。
A组男女性别比83∶47,平均胎龄()周;B组男女性别比72∶33,平均胎龄()周,两组患儿性别、胎龄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B组各有2例死亡。
A组死亡病例1例因胎母输血而新生儿重度贫血(Hb 50
g/L),复苏3 h后家长放弃抢救死亡;另一例是由于胎母中央性前置胎盘,胎儿窘迫早产31周出生2 h死亡。
B组1例于生后5 h因胎母重度子痫胎儿宫内窘迫,发生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而死亡,还有1例是由于胎母在家胎膜早破超过7 h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才住院就诊,出生3 h后死亡。
其余的病例随访1年,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B组有7例发生气漏,3例仅用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面罩加压给氧,4例气管插管-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面罩加压给氧。
A组复苏成功率为%,B组复苏成功率为%,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示:A组;();PaCO2() mm Hg。
B组;;PaCO2() mm Hg,两组pH值、PaO2、PaCO2差异无显著性。
A组气漏发生率是0,B组气漏发生率是%,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目前,窒息仍然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由于围生医学在不同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多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医院间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不一致。
据资料显示,国外发达国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窒息病死率为
[2];我国窒息发生率大约在5%~10%,一些贫困地区甚至高达20%,病死率占活产新生儿3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围生期保健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科与儿科合作模式的形成和完善,尤其是2004年后中华医学会围生医学分会推出新的窒息复苏方案,对各级围产医学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后,产科和儿科医生现场复苏能力显著提高,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进一步提高[4],加之转诊流程和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新生儿的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都有明显下降。
但很多基层医疗单位尤其是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产房和手术室仍存在一些问题:(1)不具备使新生儿处于合适的中性环境温度;(2)不能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护,心率只能靠听诊器听或触诊脐脉来判断;(3)氧合状态只能根据患儿的肤色进行估计;(4)有些单位还在用纯氧又不具备加温和湿化装置;(5)加压给氧无压力检测,不能控制气道峰压(PIP)及呼气末正压(PEEP)等。
2005年美国儿科协会(AHA/AAP)新生儿复苏指南提出了复苏过程中的通气策略:(1)早产儿应特殊考虑PEEP的作用,在复苏过程活复苏后予以持续气道正压给氧(CPAP);(2)应用PEEP可保护对抗肺损伤并改善肺的顺应性。
绝大多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可以用20~25 cm H2O压力最初的通气。
如早产儿不能迅速改善心率或未见胸廓起伏,压力应适当提高。
(3)无足够的证据推荐适合的初始压力及呼吸频率。
(4)在产房内超低出生的早产儿使用CPAP,可以减少气管插管的需求,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及减少产后使用类固醇。
建立通气是窒息复苏的最重要的步骤。
气流充气式复苏气囊和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因简单、经济及实用,在我国基层医院广泛使用,但因操作者经验不同,临床应用存在较多的限制。
在人工通气时,输出的PIP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每次输出的压力也不相同。
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肺的顺应性,在复苏过程中容易造成气漏损伤,对于早产儿及气管插管的患儿尤为如此,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虽然有安全阀门,但是在开始加压的瞬间压力往往超过了35 cm H2O。
新生儿窒息复苏在儿科医生没有到场时往往由产科及麻醉科医生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完成,复苏时往往不能根据肺顺应性正确把握压力,气漏的发生率相对高。
而且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不能提供一定的PEEP,因此不利于肺泡的扩张,还将使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病情加重。
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需要双手操作,易使操作者疲劳。
T组合复苏器是一种由气流控制和压力限制的机械装置,能够根据需要精确的调节并保持恒定一致的PIP及提供精确而恒定的PEEP[5],操作者可用拇指或食指打开或关闭T形管的开口,控制呼吸频率及吸气时间,使氧气直接流入新生儿的气道。
由于T组合复苏器可提供恒定的PEEP及PIP,维持功能残气量,更适合早产儿的复苏时的人工通气的需要。
对于缺乏经
验的儿科及产科医生、助产士可以有效的减少或避免气漏发生。
另外,T组合复苏器操作十分简单方便,仅需单手操作,在现场复苏时便于观察通气效果,同时操作者可以完成听诊和评估,且不易疲劳。
在产房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中,T组合复苏器面罩正压通气的使用可减少或避免气压伤。
非新生儿科专业医生经气管插管人工正压通气或给予患儿较长时间的人工呼吸支持治疗时,宜使用T组合复苏器正压给氧以避免气漏的发生。
危重患儿在转运过程中在未配备转运呼吸机或呼吸机故障时,可临时使用T组合复苏器替代辅助通气治疗,十分方便实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
[2]John Katt winkel,MD FAAP.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6版.美国儿科协会、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合作项目,2009:1-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0-
[4]刘景梅.从预防控制入手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15-
[5]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9-
【收稿日期】201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