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介绍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体⽣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运⽓、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等内容。

00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0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003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004 ⽓⼀元论005 阴阳学说006 五⾏学说007 ⽓⼀元论、阴阳学说、五⾏学说的关系008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009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附⼼包络)010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011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01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肝013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附命门)014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胆015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胃016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肠017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肠018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膀胱019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020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脑021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髓022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胞(附精室)023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形体024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官窍025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脏外华026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027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028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神志活动029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液循⾏、呼吸运动030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消化吸收、⽔液代谢031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长⽣殖032 《中医基础理论》—精、⽓、⾎、津液033 《中医基础理论》—精034 《中医基础理论》— ⽓(⼀)035 《中医基础理论》— ⽓(⼆)036 《中医基础理论》— ⾎037 《中医基础理论》— 津液038 《中医基础理论》— ⽓⾎精津液的关系039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040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名称、⾛向和交接规律041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分布、表⾥关系和流注次序042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肺经、⼤肠经043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胃经、脾经044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经、⼩肠经045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膀胱经、肾经046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包经、三焦经047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胆经、肝经048 《中医基础理论》— 奇经⼋脉的概念和⽣理特点049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督脉、任脉050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冲脉、带脉051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052 经别、络脉、经筋、⽪部:⼗⼆经别053 经别、络脉、经筋、⽪部:⼗五络脉054 经别、络脉、经筋、⽪部:⼗⼆经筋055 经别、络脉、经筋、⽪部:⼗⼆⽪部056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理功能057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的应⽤058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基本概念059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形成060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分类061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的应⽤062 《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概述063 《中医基础理论》— 外感病因064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七情065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饮⾷失宜066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劳逸067 《中医基础理论》— 病理性因素:痰饮、淤⾎和结⽯068 《中医基础理论》— 其他病因:外伤、寄⽣⾍和胎传069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发病机理070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071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072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失调073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津液失常074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风⽓内动075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寒从中⽣、湿浊内⽣076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津伤化燥、⽕热内⽣077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078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079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六腑病机080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奇恒之府病机081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病机:⼗⼆经脉病机082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病机:奇经⼋脉病机083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疾病传变的概念084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病位传变085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病性转化086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087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转归088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养⽣089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预防090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课程思政案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课程思政案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一、课程组基本情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入门课和奠基课,受众面广,课程量大,是高等中医院校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并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当前高等中医院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本项目立足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开展全过程、多样式、广覆盖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融入专业教学设计。

现阶段,课程组对本课程各章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研究分析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总结提炼课程思政特色,并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模块化、系统化研究形成思政教学的思政知识点目录1份、教学大纲1份、教案1份、微课视频2个、调查问卷及量表(课前、课后和形成性评价)各1份,发表论文1篇。

通过本研究,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情感培育目标,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医精诚、集体主义、生态环保、圆融本位、和谐友善等良好品格。

二、课程思政建设概况1.2019,09-2019,12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工作计划: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各章可融入思政教学的知识点、梳理及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在教学班级调研、研讨。

完成情况:本门课程主要内容是绪论、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与发病、病机、预防与治则,在教学内容中非常完美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医精诚、和谐统一、整体最佳、生态环保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上述爱国、爱事业、医德医风、民族自信心、做人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

本阶段已经研究、总结、提炼出蕴含在各章中的思政元素并把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各章节教学中。

以下为各章节思政内容概述:绪论:通过组织“整体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在分析具体问题上,应当从整体出发,树立大局意识,把问题放到整体中去考虑,尤其是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

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

一水湿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一外伤 二诸虫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病因
1
第一节发病
第二节基本病 2

3 第三节内生五

4 第四节脏腑病

5 第五节疾病的
传变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一内风 二内寒 三内湿 四内燥 五内火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功能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五脏
第一节概述
第三节六腑
第四节奇恒 之腑
第五节脏腑 之间的关系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的理论体系
谢谢观看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调理气血 五调和脏腑 六三因制宜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一脑 二女子胞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别、经筋、 皮部、别络
第五节经络 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体系:《辞海》曰:“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 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整体。”
精品课件
4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精品课件
42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图 2、医药知识的积累。图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品课件
43
战国到三国的七百多年间, 由于社会变革及政治、经济、 科学文化、 哲学、获得了很
创造性提出“独取寸口,以知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创“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 为命门”
精品课件
52
精品课件
53
2.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应用: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 论治的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精品课件
54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2、作者:张机,字仲景,后世誉为“医圣”。 3、《伤寒杂病论》内容与成就: (1)《伤寒论》:22篇,397法,113 方,
葛洪的炼丹术,也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 声。
精品课件
13
中医学不仅在过去科学技术极其落
后的年代,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
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而且在当代科
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
了西医无法替代的作用,其重要原
因就是东方文化的魅力,中医学蕴
藏着许多西方医学无法破解的科学
内涵,如经络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其中包含了许多“超前科学”
的内容。 精品课件
14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患了“股骨头坏死”,当 时
她在法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诊,那边西医
就建议说这个骨头已经不行了,应该换一个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11哲学基础.精气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11哲学基础.精气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 生之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 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 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 “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 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 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
精气的概念虽源于“水地说〞,但水、地皆 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 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的基 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 本原。?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 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
自然界

抽象


生殖
之精
万物之 本原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 型。
化,是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类似于今之“量变〞;
变,是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类似于今之“质变〞。
不管化,还是变,皆取决于气的运动。一旦 气的运动停止,那么各种变化也就终止。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 在气化过程中又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 气等的进一步抽象,那么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气 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 的本原。
总之,古代哲学气概念的形成,也是古人“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 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 理,纯化,抽象,形成了气的哲学概念:气是存在 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 原。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全校性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院设置的本科中医学、中西结合、骨伤、外科、针推、对外中医、中药、护理专业;药剂、护理等专业,全部讲授中基课程。

教研室年均承担25~30个班级约2500计划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中基教学突出“三基”内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基本功及实际技能的训练,旨在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良好基础。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基础理论正是建筑这一伟大宝库的基础,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中基课程在内涵建设上做到健全教导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在自制挂图教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电化视听教学,自制幻灯片、录像片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购置教学参考书籍3千余册,还开设了中医实验课,为此添置了价值近百万元的图书及设备。

如今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计算机教学和实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教师团队陈贵海,男,汉族,山东省费县人,出生于1966年10月。

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5年6月赴日本富山大学(原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附属和汉医药综合研究所留学半年(访问学者),2006年应香港中医药科技学院邀请赴香港讲学。

现为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中药新药研发创新团队成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营养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目前主要承担《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内经研究进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近年来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

现主持在研省级课题1项,厅级1项,校级2项。

通过文献整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首次提出建立和逐步完善“胖人多瘀”的科学概念,公开发表《Correl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比较》等论文10余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3篇,出版译著1部,参编著作4部。

基本构建出“胖人多瘀”和“益气活血法”治疗肥胖相关性疾病的系统理论框架。

叶庆莲,女,教授,中共党员,教授。

1995年被聘为学科骨干教师,1997年后被聘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及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1月任教研室主任。

30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承担各科系班级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系统主讲《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两门主干课及多门选修课,做到认真备课,不断更新充实授课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注重提高讲课艺术,教学效果优良,多次获学院教学优秀奖,教学工作量年均超过300学时。

1986年主编视听教材《五行》;1987年参加(中南五省协编)《中医脏象学》编、审;1996年参加(王洪图总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编写;1997年参加(郭辉主编)《中医学基础》编、审;1998年参加(唐宋主编)《中基习题集》编写;2001年参加(王洪图主编)《内经讲义》编、审;2002年参加规划教材(王洪图主编)《内经学》编、审;2003年参加(烟建华主编)教材同步辅导从书《内经》编写;2003年参加精品教材(烟建华主编)《内经学术析要》编、审(任副主编);2004年参加(孙广仁主编)《中基教学参考书》编写。

同时还主编著《壮医基础理论》、《难经选读》、《古代天文历法医学气象学》三部学院中医本科试用教材,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带领全学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完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编制,进行计算机自习系统研制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主编与新世纪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配套的学习参考书《中医基础理论析要解难》。

不断完善学科的《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课程教学软件建设,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先后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评审,成为学院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先后被评为学院重点课程,精品课程,自治区重点课程,精品课程。

4年来获校、省级立项的教改课题3项。

任教过程中,普遍反映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年终考核成绩优良。

何清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基学术带头人,广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高等教育研究会中医心理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广西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中医药杂志编委,广西中医学院学报编委等。

在高校长期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与管理等工作,分别承担《中基》、《内经》、《中医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心理学》、《历代医论医著选》、《内经研究进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等多门主干课和新学科分化课程,以中医脏象、心神理论与养生及中医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

主持或参加国家局级、省厅级、院级等科研课题多项,主编或参编出版印行论著、教材、教参十余部,独著或合著发表或会议交流论文数十篇,曾相继获学院课堂教学比赛特别优胜奖、区科技进步奖、区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区心理学会优秀论著奖和区级、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并曾获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政府表彰。

开展“建立中医心理学新学科及教学研究”等工作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

深感学海无涯,唯有精勤不舍。

蒋应时,男,1948年12月出生,医学硕士(1984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经学专业硕士学位),教授。

学术任职:广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抗衰老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广西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带头人。

主讲课程:承担各专业本、专科班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系统主讲《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两门主干课及《古代天文历法及医学气象学》、《周易》等多门选修课,教学效果优良,多次获学院教学优秀奖。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学研究学术成就:在科研工作方面,曾主持及主要参与国家级课题三项、省级课题五项、厅级课题五项、院级七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五部。

李志庸,男,59年2月出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

1977年考入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本科,82年毕业后,继续攻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拜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专家郭霭春教授为师。

85年毕业后至2002年,一直任教于天津中医学院医史教研室,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2002年调入本院基础医学院中基教研室工作。

18年来,曾为本科生、研究生、七年制、留学生及西学中班等各层次班级,讲授过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周易与中医学、中医道德学、中医养生气功等课程,累计近万学时。

带硕士研究生2名,现毕业1名。

1996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颁发的第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1988年发表《中国气功史》,该书于次年荣获全国首届科技史优秀图书奖及北方十省市优秀图书奖。

1991年参加编写《黄帝内经词典》,1995年参加点校《东医宝鉴》,1997年点校《乡药集成方》,1998年主编《张景岳医学全书》(99年出版),该书系国家新闻出版署95重点课题。

1999年,点校完成《成方切用》(已出版)。

2001年,主编完成《本草纲目辞典》(即将出版)。

累计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论著10余部,计千万余字。

现在研课题:中医道德学的构建与研究(院级);承担大型中医文献丛书《钱乙刘昉医学全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之一)主编工作。

任教过程中,普遍反映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年终考核成绩优良。

蒋筱女1963年6月29日出生广西桂林市人汉族副教授本人1985年7月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同年留校任教,一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从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

20余年的教学工作,曾先后主讲过中西医结合、中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学等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等课程,熟悉《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任教过程中,普遍反映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2006年招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两名。

参加教材编写经历(包括规划、协编、自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广西高等教育中医专业(专科)自考辅导资料)编委;《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广西中医学院自编教材)编委;《中医基础理论析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编委;《中医美容学》(广西中医学院自编教材)主编;《美容中医学》(新世纪美容医学继续教育丛书,科学出版社出版)编委;《中医美容学》(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编委;《实用美容药物学》(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副主编。

发表论著及科研情况:发表论著情况:《浅淡生殖之精属于先天之精》、《肝与长寿保健的关系探讨》、《从调理肝肾论痰瘀同治》、《论肾主唾及其临床意义》、《论经络学说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验课开课设想及展望》、《浅淡中医的美学思想》、《从体质论中医美容诊治的思路》等论文公开发表。

主持及参加课题研究情况:广西卫生厅科研立项课题“肾虚证与唾液腺功能变化关系研究”(2000年,已完成,排名第2);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广西藤茶总黄铜降血糖药用研究”(2000年,已完成,主要参加者);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医基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2001年,已完成,排名第3);广西中医学院第四届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2004年,在研,主持);广西教育厅立项课题“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学模型研究”(2005年,在研。

主持);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立项课题“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2006年,在研,主持)。

臧知明,1973年6月生,中医学硕士,讲师。

1995年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7月至2000年5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为瑞康医院)内三科(中医急症内科、消化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工作,2000年5月调入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2005年以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近年来主持厅级级1项、院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四项,发表论文7篇。

目前主要研究内容为中医养生学及信息化研究。

武丽中医学硕士主治医师1997年河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一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业务上刻苦钻研,努力提高临床技能,能够独立处理内科常见疾病,对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2005年获得主治医师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