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单元小结与复习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6章 数据的分析小结与复习课件(新版)湘教版

(1)计算喷洒过杀虫剂的土地中平均每立方米所含的蚯蚓数,对于未
经处理的土地,进行相同的计算;
(2)杀虫剂对泥土中蚯蚓的数量有何影响?
结构图
(1) 喷 洒 过 杀 虫 剂 的 土 地 x = 7 3 0 2 5 4 3 1 9 4 2 8 4 5 1 = 4 3 6 . 4
5
未 喷 洒 过 杀 虫 剂 的 土 地 x = 9 0 1 6 2 0 8 1 1 5 7 6 7 0 4 = 7 2 2 . 4 5
结构图
1.计算以下各题,并比较计算结果:
〔2〕①求4,14,14,24,24,24的平均数;
②③求 求44,,1144,,1244,以24,12,41,2,41以为16权,16的,16加,16权,16平,16均为数权.的加权平均数;
632
① x =4 1 4 1 4 2 4 2 4 2 4 ≈ 1 7 .3③ x=41141241≈ 17.3
1 2
甲市比乙市平均降水量少,且年降水量更平均.
结构图
10.李明、张华、刘明艳、赵倩、朱亮5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 组,星期天集中到其中一位同学家里一起学习,他们各家之间的距离 (单位: m)如下表所示:
请帮他们想一想:在哪位同学家里集中学习比较适宜?
结构图
请帮他们想一想:在哪位同学家里集中学习比较适宜? 提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使其余4位同学到这位同学家中的距离的总和最小,这样从总体上看走的路最少; (2)使其余4位同学到这位同学家中的距离的平均数最小,这种考虑的想法与(1)相同; (3)使其余4位同学到这位同学家中的距离的最大值(即最远的距离)最小,这样,4位 同学走的路程都较少; (4)使其余4位同学到这位同学家中的最远的距离与最近的距离之差最小,这样,4 位同学走的路程相差不多,比较“公平〞. 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但每种方法考虑的角度可能不一样,各有其特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一、知识点讲解:1。
平均数:(1)算术平均数:一组数据中,有n 个数据,则它们的算术平均数为nxx x x n+++= 21。
(2)加权平均数:若在一组数字中,出现次,出现次,…,出现次,那么叫做、、…、的加权平均数。
其中,、、…、分别是、、…、的权.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权的表示方法:比、百分比、频数(人数、个数、次数等)。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不同点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定义不同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求法不同平均数:用所有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需要计算才得求出。
中位数: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简单的计算。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必计算就可求出。
3)、个数不同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具有惟一性,但众数有时不具有惟一性。
在一组数据中,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4)、代表不同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标题: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引言概述:数据分析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能够帮助人们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做出科学决策。
在学习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本文将对数据分析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分析技术。
一、数据的收集和清洗1.1 数据的收集方式:数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包括调查问卷、传感器、日志文件等。
1.2 数据的清洗过程: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处理缺失值、去除重复值、处理异常值等。
1.3 数据的标准化:在清洗数据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不同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二、数据的探索和可视化2.1 描述性统计: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可以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2.2 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揭示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内在规律。
2.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数据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现数据,更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数据。
三、数据的建模和预测3.1 模型选择:在数据分析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建模,包括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等。
3.2 模型评估:建立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包括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等指标。
3.3 预测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可以进行数据的预测分析,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趋势和结果。
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4.1 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发现数据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2 关联规则挖掘: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关联规律,帮助我们了解数据之间的联系。
4.3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分析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五、数据的解释和应用5.1 结果解释:在进行数据分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他人理解数据分析的结论。
5.2 决策支持:数据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支持,帮助我们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 数据的分析小结与复习

小结与复习
平均数、加
数据的一般
权平均数
水平或集中 趋势
中位数 众数
计 算
数据的分析
公 式
数据的离散 程度或波动
大小
方差
数据的代表
定义
一组数据的平均值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
算术 平 均数
一般地,如果有 n 个数x1,x2,…,xn,那么
x
1 n
( x1
x2
xn
)
叫做这
n
个数的平均数
均 数
加权 平 均数
一般地,如果在 n 个数 x1,x2,…,xn 中,x1 出现 f+…1 次f,k=,xknx这)2,出k那现个么数f2x次的,加1n …(权x1,平f1 x均kx出2数f2现, 其fk 次中x(kf其1f,k )中叫f2,f做1+…xf,21+,fk…x叫2,
做 x1,x2,…,xk 的权,f1+f2+…+fk=n
解析:(3 + 4 + 3.5 + 3 + 4.5 + 6)÷6 = 24÷6 = 4 (吨).
2. 某班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 45 名同学一周的体育锻炼 时间,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则在体育锻 炼时间这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B ) A.18,18 B.9,9 C.9,10 D.18,9
解:①八年级队平均分高于七年级队;②八年级队 的成绩比七年级队稳定;③八年级队的成绩集中在 中上游,所以支持八年级队成绩好.(注:任说两条 即可)
6. 为了从甲、乙两名选手中选拔一个参加射击比赛, 现对他们进行一次测验,两个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 10 次,为了比较两人的成绩,制作了如下统计图表:
甲、乙射击成绩统计表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分析》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本章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概念的理解较模糊,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2.教学难点: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统计软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3.课堂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4.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数据;5.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分析结果,交流分享心得体会;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数据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初中数学_《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是在七年级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基础上,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形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发展数据的分析观念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2.在统计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经历探索表示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过程,会计算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教学重点】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全面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1.我校足球队的18名队员的年龄如表所示: 年龄(单位:岁) 12131415人数3564这18名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 .13岁,14岁B .14岁,14岁C .14岁,13岁D .14岁,15岁 2.有甲、乙两名跳高运动员的近期跳高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甲x 1.69m ,=乙x 1.69m ;=2甲s 0.0006,=2乙s 0.00315,则这两名运动员中 的成绩更稳定。
3.已知一组数据3,a ,4,5的众数为4,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中位数 ;极差 ;方差 ;标准差 。
〖教学策略〗学生课前完成此环节,教师批阅并在课堂展示反馈。
同时引导学生说出各个统计量的特点,以备在实际问题中合理选择统计量做出判断。
(衔接语:通过这几道题目的练习,同学们对本章有了简单的了解,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做出合理的决策引出课题:数据的分析复习课)〖设计意图〗诊断学生对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八(上)第六章小结与思考

例1:(求平均数) 已知两组数据x1,x2,x3,…xn和 y1,y2,y3,…yn的平均数分别为 x 、y , 求 (1)2x1,2x2,2x3…2xn的平均数 ; (2)2x1+1,2x2+1,2x3+1…2xn+1的平均数; (3)x1+y1,x2+y2,x3+y3…xn+yn的平均数.
例2:(求中位数与众数)某年北京与巴黎的年降水 量都是630毫米,它们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 分比如下表:
(1)计算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 (2)写出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3)通过观察北京与巴黎两个城市的降水情况,用你所 学过的统计知识解释北京地区干旱与缺水的原因。
例3: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 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
平 均 数 甲 乙 中 位 数 命中9环以 上的次数
(1)请填写右表: (2)请从下列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看(谁的成绩好些); ②从平均数和9环以上的次数看(谁的成绩好些); ③从折线图上两人射击环数的走势看(分析谁更 有潜力).
第六章 数据的集中程度
小结与复习
问题1:有十五位同学参加竞赛,且他们的
分数互不相同,取八位同学进入决赛,某人
知道了自己的分数以后,还需知道这十五位
同学的分数的什么量,就能判断他能不能进
入决赛?
问题2: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
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尺码/ 厘米
22 22.5 23 2 5 23.5 11
(1)在这一天中,这10居民平均每户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 圾?(结果一位小数) (2)在这一天中,这10居民平均每人产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 圾?(结果一位小数) (3)若以(2) 的结果作为每天实际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则 该市用载重量为6吨的汽车运送这些生活垃圾,每天运4次, 需要多小辆这样的汽车才能当天运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单元复习课课件

数据的 分析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 的众数
从统计图分 从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析数据的 从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集中趋势 从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续表
数据 的分 析
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数据的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离散程 即s2=
2. (202X淮安)一组数据9,10,10,11,8的众数是(
A. 10
B. 9
C. 11
D.8
A)
3.某公司招聘职员,公司对应聘者进行了面试和笔试(满分均为
100分),规定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应聘者蕾蕾的笔
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分别为95分和90分,她的最终得分是(
)C
A.92.5分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单元复习课 本章知识梳理
目录
01 课标要求 02 知识导航
课标要求
1.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 数据.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 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3.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4.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 交流.
(3)班:90,60,70,80,80,80,80,90,100,100.
整理数据:
分数/分
60
70
80
90
100
(1)班人数
0
1
6
2
1
(2)班人数
1
1
3
a
1
(3)班人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