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6《口技》导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口技》教案3

《口技》教案3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文言词汇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3、译读、诵读文章学习重点:1、识记、理解文言词汇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3、译读、诵读文章学习难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走近作者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晚年住在杭州。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
《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
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注明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了解课题: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学习过程: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背诵《卖油翁》,《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
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曳屋许许声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几欲先走2、解释加点字会宾客大宴善口技但闻屏障中中间力拉变色离席两股战战3、古今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今义: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古义:今义: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义:今义:稍稍正坐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妇抚儿乳善口技者不能名其一处也会宾客大宴5、一词多义:觉:以为妙绝:群响毕绝妙:以为妙绝众妙毕备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乳: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呼:呼呼风声夫起大呼坐:众宾团坐满坐寂然三、合作探究:1、读课文,前后桌四人一组,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不会的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其他组解决,师检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6口技》word教案 (4)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叱chì间jiàn许许hǔ曳yè几jī
②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直至熟练为止。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板书
设计
口技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教学后记或反思(主要记录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2、分析二、三、四段:
1)、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头,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文学常识。
2.掌握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口技》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课题《口技》主备:审核: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
3.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重点2、3目标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教学活动教(学)手记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导读课文(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嗣()顷()倾()呓()絮()叱()齁()间()许许()曳()几()哗( )犬吠()(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口译课文。
质疑:自主学习,疏通文意:1.读课文。
(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提示: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4.掌握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例:“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5.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6.古今异义词,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6口技》word教案 (3)

6.《口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四背诵课文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
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倾(斜)顷(短时间)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七年级】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6课口技学案无解答鲁教版五四制

【关键字】七年级《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知识链接】作者林嗣环,清代福建晋江人,清朝顺治年间进士。
著有《铁崖文集》等书。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关于口技: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自主学习】1.正音哗()林嗣环()中间()几()欲先走叱()呓语()犬吠()齁()撤()曳屋许许声()()2 通假字:满坐寂然3 古今异义词虽古义:今义:闻古义:今义:股古义:今义:但古义:今义:走古义:今义:会古义:今义:是古义:今义:少古义:今义:4 一词多义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众妙毕备:以为妙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手有百指:指其一端:满坐寂然:众宾团坐:忽一人大呼:呼呼风声:5 词类活用会宾客大宴妇抚儿乳无不伸颈、侧目不能名其一处也京中有善口技者【合作探究】1、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③、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④、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⑤、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⑦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⑧、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1)京中有善口技者(2)遥闻深巷中犬吠(3)宾客意稍舒。
(4)俄而百千人大呼3、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加以分类表突然发生,表同时发生表相继发生表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4、找出各场景正面描写的句子,(内容较多写起止句即可)并分析其作用5、你能找出几句写听众反应的句子吗?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6、文章第一段、第五段都写到了道具简单,有何用处?结构上有何特点?【当堂检测】一、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6《口技》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口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2、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教学方法】主要践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类型。
朗读法,讨论法1、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延伸阅读法。
可让学生通过类似文言文章的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展示视频《洛桑学艺》,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了解口技。
二、了解作家作品。
作者作品简介(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老师补充《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教师补充: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诵读课文1.初读。
要求小声朗读,查好易错字词,读准文章。
(课前小组长负责自行处理)2.听读。
听老师读文章,纠正读音,划好停顿。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4.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6口技》word教案 (5)

《口技》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4、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资料连接】1、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2、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
虞初是人名,他是西汉时人,汉武帝时曾任侍郎。
学习过程: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中间(jiàn)几(jī)欲先走叱(chì)呓语(yì)屏障(zhàng)颈(jǐng)犬吠(fèi)齁(hōu)曳(yè)屋许许(hǔ hǔ)声絮絮(xù)少顷(shǎo)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
自主理解: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求助老师。
4、文章主要描写了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合作探究: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6、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品味语言:7、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拓展延伸:8、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准确地翻译文章,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口技》教案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口技》教案内容预览:口语技能教学计划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惊叹我在古代口语艺术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积累、识别、理解、欣赏和评价文言文的能力二、教学设想1.虽然这篇文章是用文言文写的,但在掌握关键词的前提下,借助笔记,学生阅读全文并不困难,更容易被口头艺术家带入美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二:教学过程1.进口:“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
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换预览结果。
(1)字(2)在下面的课文中总结“片刻”的时间副词(3)全文内容摘要描述一场精彩的口头表演,展示三个场景: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第2自然段)一家人醒来做梦(第3段)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第4自然段)(4)用一句话说出阅读后的感受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惊叹于表演者高超的技艺3、梳理课文然后在预习交流课程的第四部分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请自己阅读课文,并在阅读时找出高超技能的证据(三分钟)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讨论以后,交流结果:(1)在第一段中,“北京有优秀的口才表演者”这句话解释了口才表演者的高技能(积极)。
如果我们用简单的方法找出一个词来解释高技能,应该是哪个词?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这四个“一”尽其所能呈现道具的简单性,以衬托后来介绍的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远闻”意味着声音很远,“打哈欠”和“叽叽喳喳”很近,表明声音从远到近,从外到内,从小到大,从少到多,表明事情发生在深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技》导学案1
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口技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2、了解文章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词语古今义等古汉语知识。
一、问题导学:
1、搜集整理关于作者、作品及口技艺术的资料。
2、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顷()吠()倾()呓()絮()叱()齁()间()曳()许许()几()
(2)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施八尺屏障()众宾团坐()既而儿醒()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
(3)三读课文,思考:课文口技表演展现了哪些场面?表达了什么中心?
二、合作探究
1.请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词类活用、省略句式、词语古今义、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三、达标拓展:翻译下列句子: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3、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教(学)后记:
《口技》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学习本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2、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一、问题导学:
1、检查课文背诵。
2、解释加点词语,翻译句子。
(口述)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曳屋许许声③虽人有百手④不能名其一处也⑤奋袖出臂⑥两股战战⑦几欲先走⑧群响毕绝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⑩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
⑾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本文记叙了口技表演的奇妙,文章是从哪三方面组织材料的呢?
4.课本剧:表演口技表演者的两个场面
二、合作探究
1、请找出文中听众反应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2、文中前后两次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有何作用?
三、达标拓展
1、作者用什么手法把口技描摹的淋漓尽致?
2、(选做)写对联: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下联:
四、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