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言

合集下载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的意思_全诗赏析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的意思_全诗赏析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出自宋代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装欢通:妆)【译文及注释】译文世事炎凉,黄昏中下着雨,打落片片桃花,这凄凉的情景中人的心也不禁忧伤。

晨风吹干了昨晚的泪痕,当我想把心事写下来的时候,却不能够办到,只能倚着斜栏,心底里向着远方的你呼唤;和自己低声轻轻的说话,希望你也能够听到。

难、难、难。

今时不同往日,咫尺天涯,我身染重病,就像秋千索。

夜风刺骨,彻体生寒,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再生一层寒意,夜尽了,我也很快就像这夜一样了吧? 怕人询问,我忍住泪水,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

瞒、瞒、瞒。

注释①笺:写出。

②斜阑:指栏杆。

③病魂一句:描写精神忧惚,似飘荡不定的秋千索。

④阑珊:衰残,将尽。

【赏析】唐婉是我国历史上常被人们提起的美丽多情的才女之一。

她与大诗人喜结良缘,夫妇之间伉俪相得,琴瑟甚和。

这实为人间美事。

遗憾的是身为婆婆的陆游母亲对这位有才华的儿媳总是看不顺眼,硬要逼着陆游把他相亲相爱的她给休了。

陆游对母亲的干预采取了敷衍的态度;把唐婉置于别馆,时时暗暗相会。

不幸的是,陆母发现了这个秘密,并采取了断然措施,终于把这对有情人拆散了。

有情人未成终生的眷属,唐婉后来改嫁同郡宗人赵士程,但内心仍陆游不已。

在一次春游之中,恰巧与陆游相遇于沈园。

唐婉征得赵士程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肴。

陆游感念旧情,怅恨不已,写了著名的《钗头凤》词以致意。

唐婉则以此词相答。

词的上片交织着十分复杂的感情内容。

“世情薄,人情恶”两句,抒写了对于在封建礼教支配下的世故人情的愤恨之情。

“世情”所以“薄”,“人情”所以“恶”,皆因“情”受到封建礼教的腐蚀。

《礼记·内则》云:“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陆母就是根据这一条礼法,把一对好端端的恩爱夫妻拆散了。

(完整版)(33)月令七十二候集注解

(完整版)(33)月令七十二候集注解

(33)月令七十二候集注解月令七十二候集注解(正月)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

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注:立春,正月节。

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

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

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

然气温,故解冻。

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

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

鱼陟,负冰陟升也。

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雨水:初候,獭祭鱼。

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

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

是为可耕之候。

注:雨水,正月中。

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獭祭鱼。

獭,一名水狗贼,鱼者也;祭鱼,取鱼以祭天也。

所谓豺獭知报本。

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

徐氏曰,獭祭,圆铺圆者,水象也,豺祭,方铺方者,金象也。

候鴈北。

【《月令》《汉书》作鸿雁北】鴈,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

孟春阳气既达,候鴈自彭蠡而北矣。

草木萌动。

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

)(二月)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

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注:惊蛰,二月节。

《夏小正》曰正月启。

蛰,言发蛰也。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桃始华【《吕氏春秋》作桃李华】桃始华。

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仓庚鸣。

庚亦作鶊,黄鸝也。

《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

《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

其名最多。

《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

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

谚曰:黄栗畱黄莺莺儿。

皆一种也。

鹰化为鸠。

鹰,鷙鸟也,鹞鸇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仿写书戴嵩画牛文言文

仿写书戴嵩画牛文言文

仿写书戴嵩画牛文言文
以下是一篇仿写《书戴嵩画牛》的文言文,供您参考:
《书黄筌画雀》
黄筌,蜀之画家也,尤善画雀。

一日,得山水图一幅,画有竹林,石坡,群雀飞鸣其间。

观者无不叹其笔法之精妙,雀之生动。

然有一童子,独言此雀足有异,
非自然之态。

众人闻之,皆笑而不应。

后黄筌得闻此事,深以为然。

乃召童子至,问曰:“汝何以知此?”童子答曰:“常观雀之飞,未尝见雀足如此。

必是画师着意为之,故有此异。

”黄筌闻之,乃叹曰:“吾画雀足数年,自谓得其真。

今乃知非自然之态,真愧对童子也。

”遂取笔涂去雀足,更题字于画上,曰:“此画本意在仿自然之景,然雀足有异,
实为吾之过。

今已改正,以示自省。


观者见之,皆叹曰:“黄筌诚为画家之圣手,而童子亦真知画者也。

”。

王安石《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王安石《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材论王安石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

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

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

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

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

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

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文言文阅读:《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时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上曰:“卿称怀道为是.,何为自不正谏?”对曰:“臣尔时不居重任,又知谏不从,徒死无益。

”上曰:“卿知炀帝不可谏,何为立其朝?即立其朝,何得不谏?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对曰:"臣于世充非不谏,但.不从耳。

”上曰:“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拒谏,卿何得免祸?”淹不能对。

上曰:“今日可谓尊任矣,可以谏未?"对曰:"愿尽死。

"上笑。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城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球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微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甚者,朱、纣乃忘其身。

’亦犹是也。

”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莱国公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

甲申,薨.。

上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

久之,语及如晦,必流涕,谓房玄龄曰:“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不见如晦矣!”夏,四月,已卵,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饿,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

"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已已,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

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

诏书略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义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

”会所在有雨,民大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B.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C.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率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D.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称怀道为是"与"斯是陋室"(《陋室铭》)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刻期文言文翻译

刻期文言文翻译

吾闻古之贤者,皆能刻期而待,期至则事成,不期则不果。

夫刻期者,非独言也,亦行也。

盖期之所在,心之所向,故能矢志不移,持之以恒。

今试以文言文译之,以明其义。

原文:古之贤者,刻期而待,期至则事成,不期则不果。

盖期之所在,心之所向,故能矢志不移,持之以恒。

译文:古之贤者,定有期限以期待,期限至则事必成,期限未至则事不成。

盖期限所在,即心之所向,是以能立志坚定,持之以恒。

夫刻期之理,非独言也,亦行也。

是以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

”信者,言之期也;果者,行之期也。

二者不可偏废,信而不果,言无益也;果而不信,行无成也。

是以,吾辈当效古之贤者,立定期限,矢志不移。

如孟子所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是以,吾辈当养此浩然之气,使之充塞于胸臆之间,以期达到刻期之境。

刻期之道,在于自律。

自律者,自我约束也。

古人云:“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克己者,自律之始也。

故吾辈当克己以复礼,自律以成仁。

如孔子所言:“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器。

”是以,吾辈当以仁为本,以礼为器,自律以成仁。

刻期之行,在于勤勉。

勤勉者,不懈努力也。

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勉者,业之基也。

故吾辈当勤勉以立业,不懈以成事。

如诸葛亮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是以,吾辈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刻期之果,在于毅力。

毅力者,坚定不移也。

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毅力者,事之成也。

故吾辈当锲而不舍,以成大事。

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是以,吾辈当有超世之才,坚忍不拔之志。

总之,刻期者,心之所向,行之所至。

期至则事成,不期则不果。

吾辈当效古之贤者,立定期限,矢志不移,自律以成仁,勤勉以立业,毅力以成事,以期达到刻期之境,成就一番伟业。

吾辈若能刻期而行,持之以恒,终将不负所学,不负所学之师,不负所学之时。

如此,方能不负古人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竹子十首有名的诗四年级

竹子十首有名的诗四年级

竹子有名的十首诗1、《咏竹》--南齐谢眺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2、《咏竹》--南北朝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3、《新竹》--唐刘兼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

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

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4、《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竹》--唐李贺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6、《咏竹》--宋徐庭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7、《题李次云窗竹》--唐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8、《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新竹》--清郑板桥新竹高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0、《庭竹》--唐刘禹锡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带叹息的诗句

带叹息的诗句

带叹息的诗句“叹息”开头的诗句1、眼中不是无春色,叹息衰翁自鲜欢。

——出自南宋·陆游《春日绝句》2、抽肝在郢匠,叹息何踟蹰。

——出自唐·孟郊《和宣州钱判官使院厅前石楠树》3、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出自唐·李白《寄从弟宣州长史昭》4、系舟江浦待潮平,叹息无人共月明。

——出自南宋·陆游《系舟》5、飞者莫我顾,叹息将安归。

——出自李白《古风》6、今朝独立东风里,叹息无人会此情。

——出自南宋·陆游《独立思故山》7、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出自李白《古风》8、峨嵋月入平羌水,叹息吾行俄至此。

——出自南宋·陆游《凌云醉归作》9、非吾济世心,叹息莫予助。

——出自南宋·陆游《二爱》10、先师钵袋终当付,叹息谁能共著鞭。

——出自南宋·陆游《戊午元日读书至夜分有感》11、水乡尽天卫,叹息为吴君。

——出自唐·宋之问《夜渡吴松江怀古》12、十年孤负春光好,叹息园林旧主翁。

——出自现代·陈寅恪《十年诗用听水斋韵》13、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出自唐·李白《关山月》14、麦苗生陂陇,叹息不食陈。

——出自北宋·黄庭坚《次韵感春五首》15、冯唐真不遇,叹息鬓毛斑。

——出自唐·薛业《晚秋赠张折冲此公事制举》16、谁能当此时,叹息微阴生。

——出自北宋·王安石《东城》17、短衣射虎早霜天,叹息南山又七年。

——出自南宋·陆游《过采石有感》18、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出自韦元甫《木兰歌》19、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出自宋·陈与义《次韵尹潜感怀》20、今朝一日三倒床,叹息春昼如年长。

——出自南宋·陆游《睡起遣怀》21、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出自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22、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言
陈浩
思绪空灵时,我仿佛在与谁谈论什么。

与谁呢?仿佛是与自己。

我的神经放松之时,“他”聆听着我喃喃的歌声。

我不知道我在吟颂什么,自然而然的就迸发出来了。

我与我的独言,是莫扎特的《悲哀之曲》,我吟唱着它。

对于我与“他”的谈论,我总是想侧耳细听。

“他”告诉我世界的变化、世上人为何由善至恶……总之很深奥,让我很迷茫。

我为什么会谈这些高不可攀的话题?这便是我诡异的心律。

我并不抑郁,也不孤独,偶尔在与伙伴的耍闹中冷落了“他”,但“他”却不计较,仍然默默地和我分享那些见闻。

有时我有些厌恶“他”:在我无聊之际,“他”总是滔滔不绝地唠叨个没完。

我的独言是不绝的,像罗列的山峦一般绵亘蜿蜒,络绎不绝。

“他”的心腹中总有多若繁星的趣事。

我对“他”认识的模糊并不是永恒的,有时在梦中我会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存在。

“他”是极为卑微的,“他”不过是在无人陪伴我时出来卖卖乖,偶尔受气时想吞噬我的意识。

就这么活着,默默、平凡地活着。

无人稀得有这么一个常伴你身旁的对话者,说破了不过是窥探自己的内心罢了。

应该每个人都晓得“他”吧?我不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