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荔枝蜜》(讲读)《斑羚飞渡》(自读)教案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荔枝蜜》是一篇描写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杨绛。
1.1.2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蜜与荔枝的故事,展现了乡村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3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南方乡村的生活风貌,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情节理解2.1.1 学生需要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包括主人公阿蜜的生活环境、劳动过程以及与荔枝的关系。
2.1.2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阿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2.1.3 学生通过讨论,探讨小说情节中的象征意义,如荔枝蜜的代表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阿蜜的形象描写和对乡村环境的描绘。
3.1.3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象征意义。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和把握。
5.1.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感悟和理解。
5.1.3 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的掌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的教学课件。
6.1.2 课件中插入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1.3 课件中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2.1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要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6.2.2 学生准备课文文本,用于阅读和参考。
6.2.3 学生准备自己的短篇故事草稿,用于课堂练习和分享。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特点和产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4.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入1. 引入课题:介绍荔枝蜜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荔枝蜜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第二章:阅读理解1.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荔枝蜜的产地、特点等。
第三章:文学分析1. 文学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写作练习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如“我心中的荔枝蜜”,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
2.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课堂总结1. 总结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荔枝蜜》2. 多媒体课件:荔枝蜜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4. 课堂总结:通过学生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第七章: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学生选择荔枝蜜相关的话题,通过图片、手工艺品等形式进行展示。
2. 评价与反馈: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仿写、续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对荔枝蜜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2)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八年级语文《斑羚飞渡》教案

八年级语文《斑羚飞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斑羚在面对困境时团结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关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斑羚的精神风貌。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斑羚的信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斑羚飞渡”这个有什么含义?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勾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准备进行分享。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斑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课下熟读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斑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如对比、烘托等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并体会其作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斑羚为什么能够成功飞渡?”四、情感体验1.学生谈谈自己从斑羚身上得到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斑羚的感悟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斑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动物在困境中团结拼搏的故事。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斑羚的精神?”四、情感升华1.学生谈谈自己从斑羚身上得到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团结拼搏的感悟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斑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文章,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团结拼搏的精神付诸实践。
荔枝蜜语文教案设计

荔枝蜜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荔枝蜜》;(2)了解荔枝蜜的产地、特点以及制作过程;(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3)学会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荔枝蜜》;(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3)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荔枝蜜的制作过程;(2)如何引导学生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荔枝蜜的产地、特点及营养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荔枝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景,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2)学生分享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抒发热爱之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荔枝蜜》;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人教版必修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荔枝蜜的描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荔枝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荔枝蜜》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荔枝蜜》5.2 相关资料:荔枝的生长过程、蜂蜜的制作过程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荔枝和蜂蜜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荔枝蜜》的兴趣。
6.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3 培养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学生能够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现代著名作家杨朔写于1959年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荔枝蜜为线索,从儿时对荔枝蜜的喜爱,引出对勤劳的蜜蜂的赞美,进而联想到工地上的劳动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
难点:理解作者从荔枝蜜写到劳动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学生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 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要求书写工整,答案准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5.2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5.3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定。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语文教案)荔枝蜜初中二年级教案

荔枝蜜学校二班级教案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学习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2)理解本文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3)体会语言别致清爽的特点。
2.力量目标:了解联想在文章构思中的作用,培育同学的联想思维力量。
3.情意目标:培育同学宠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建议关于托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讲究具体、讲究生动、讲究曲折、含蓄。
托物抒情的构思方式正反映了文学作品的这种特点,将所抒之情寄予于客观世界中某一具体的“物象〞上,会使文章更加婉曲,更能让人们从平凡中发觉不平凡的美,悟出隐蔽于生活现象之后的深层哲理。
怎样将所抒之情寄予于现实的事物上呢首先要抓住“物〞的特点,突出它与所喻之人的相同之处。
如“蜜蜂〞与“劳动人民〞之相同点为勤劳、无私忘我,从而抒发对辛勤耕耘酿造甜蜜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物〞与“情〞,“物〞与“人〞中间不是简洁的拼合,而应当是水乳交融的一个整体。
运用托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方式,还必需运用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与之相像的事物。
如文中的三次联想。
一般我们见到的修辞手段中的比方就是运用相像联想的产物。
教法建议学习本文,关键是理解文章组织材料的特点和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从以下两个方面开放学习:⑴引导同学从理清文章线索入手,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教学时,可引导同学找出课文中有关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词、句,分析各局部内容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推动、揭示主题的。
⑴从分析文中三次联想入手,引导同学深化理解文章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时,可引导同学思考: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夫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深化开掘文章主旨,进而把握文章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借助联想,托物抒情文章运用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本文消灭了三次联想:一是由荔枝蜜的甜蜜想到生活的甜蜜;二是由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建设新生活;三是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筑者劳动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荔枝蜜》(讲读)《斑羚飞渡》(自读)教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9课《荔枝蜜》(讲读)第11课《斑羚飞渡》(自读)二. 重点、难点:1. 了解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方法,感悟文章抒发的情感。
2. 把握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先抑后扬的写法。
3. 品味语言的艺术性,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三.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 作者: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字莹叔,山东蓬莱县人。
现代作家。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此后写了大量散文。
重要作品有《荔枝蜜》、《茶花赋》等。
有《杨朔文集》和《杨朔散文选》等作品集。
2. 出处《杨朔散文选》3. 文体;散文4. 背景:杨朔是文坛上一再强调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卓有成效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的散文作家。
他留给我们一百多篇散文,其中脍炙人口的精品近二十篇。
《荔枝蜜》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知识分子戴着“资产阶级”的帽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摘掉这顶帽子,能够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作者的“梦”就反映了这种愿望。
但是这篇散文至今仍然有其思想价值。
其思想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大力弘扬。
用辛勤诚实的劳动,给人以美好的东西,这是市场经济最需要的。
(二)题目解说:全文是写蜜蜂的,为什么课题不用“蜜蜂”而用“荔枝蜜”?因为“荔枝蜜”是促使“我”转变对蜜蜂的认识和感情的关键,更是引起联想,激发诗情的触发点,以之为题,使文章寓意更为鲜明,个性更为突出。
(三)结构层次:全文十九段,分为五部分。
(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第一部分(1)写作者过去对蜜蜂怀有成见,感情隔膜。
第二部分(2—5)写荔枝林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
第三部分(6—17)参加养蜂大厦,写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以及对蜜蜂的赞美。
第四部分(18)从蜜蜂的采花酿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第五部分(19)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照应开头,前后呼应。
(四)主题:本文通过对蜜蜂辛勤酿造甜美清香的荔枝蜜的记叙,赞美了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建设新生活奉献一切的强烈愿望。
(五)生字、词掐()蜇()啖()中.看()嘤嘤()蠕蠕()酿.蜜()提.防()渺.小()黑黝黝()疙.疙瘩.瘩()()沸.沸扬.扬()()分泌.()糟蹋..()()疙疙瘩瘩:这里是不愉快,不舒服的意思。
黑黝黝:深黑的样子。
沸沸扬扬:活动纷繁,非常热闹的样子。
蠕蠕:虫子慢慢爬动的样子。
中看:好看。
中,有合适的意思。
出众:超出一般。
(六)写作特点:1. 丰富的联想,拓宽文章内容,借物抒情,抒发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本文出现了三次联想,一是由荔枝蜜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建设新生活;三是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劳动人民。
蜜蜂辛勤酿蜜,对人无所求,给人的都是极好的东西;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
它们的共同点是勤劳奉献。
通过联想作者才实现了借蜜蜂这个“物”,抒发了对劳动人民无比敬仰的“情”。
这正是借物抒情所在,也是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体现。
2. 先抑后扬的手法:文章先写自己被蜇,对蜜蜂不大喜欢,后来由于吃荔枝蜜,参观养蜂场,改变了看法,最后以自己做梦变成小蜜蜂表达对蜜蜂的无比赞美之情,先抑后扬,印象深刻。
《斑羚飞渡》一. 学习重点、难点:1. 掌握文学常识及生字、词。
2. 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3. 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4. 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 学习过程:(一)生字、解词:斑羚.()对峙.()蹿.()跳斑斓.()肌腱.()逞.能()哀咩.()湛.蓝()飘渺.()炫.目()迥.然不同()参差..不齐()()悲怆.()娴.熟()略胜一筹.()磐.石()眼花缭.乱()对峙:相对而立。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
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一尘不染:借指环境非常清洁。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强一点儿。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甘情愿:心里愿意接受(吃苦,吃亏)。
秩序井然:十分有秩序。
(二)文章结构层次:文章细致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
按情节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斑羚被逼悬崖,无路可逃。
第二部分(2—9):斑羚惊慌失措。
第三部分(10—16):斑羚飞渡的情景。
第四部分(17)镰刀头羊走向死亡。
(三)主题:这篇文章通过斑羚飞渡悬崖保存种群的壮举的记叙,歌颂了老斑羚为了拯救种群的自我牺牲的精神,赞扬了镰刀头羊临危不惧的英雄精神。
(四)写作特点:1.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安排故事情节,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 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
如:对伤心崖的描写,对彩虹的描写,都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 插叙恰到好处,议论画龙点睛。
文章在彩虹出现后,羚羊飞渡前插入了一段事后的领悟,便于引导读者想见头羊拯救种群的办法,飞渡之后的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中.看(ng zh ō) 中.风(zh òng )B. 应当.(ng d ā) 当.然(ng d ā) C. 可恶.(w ù) 厌恶.(è) D. 大厦.(sh à) 厦.门(xi à) 2. 下列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 掐花 黝黑 耗近 嘤嘤B. 提防 渺小 疙瘩 酿蜜C. 稀罕 凭空 稳重 温泉D. 老梁 身量 环抱 供养 3.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A.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疙疙瘩瘩:不平滑,不顺利。
B.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出众:超出一般。
C. ……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 沸沸扬扬:活动纷繁,非常热闹的样子。
D. 多可爱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都是极好的东西。
小生灵:小动物。
4. 选词填空:(1)蜂王是黑褐色的, (身段、身量)特别长,每只 (工蜂,公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它。
(2)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青年人),举动挺(稳重,稳定)。
(3)住在温泉的人(大多,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精神)。
(4)酿(的、得)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极少)。
5. 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2)自然界也有侵略者。
()(3)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
()6.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 写记叙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B. 无论顺叙、倒叙、插叙,都是为了更好的记叙人物、事件而运用的。
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C. 写记叙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还要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考虑哪些材料是主要的,要详写;哪些材料是次要的,要略写。
D. 描写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等;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 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练习。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
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
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1.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里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说明。
2. “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勾勒出了。
3. 以上第一段文字写荔枝果是为了()。
A. 表现荔枝果的鲜美B. 突出苏轼诗的优美意境C. 渲染下文荔枝蜜的甜香D. 表达“我”对蜜蜂感情的变化4. 第一段文字写了荔枝的花,说它“并不出众”,“出众”的意思是,写花照应了下文的。
5. 从观察角度看,以上文字写颜色的句子是,写声音的句子,写味道的句子是。
6. 以上文字中一些副词的运用极为准确。
文中两处用了“也许”这个词,表示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
因为这是作者个人的感受,并不是肯定的判断与科学的鉴别。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1. 文段中借赞美蜜蜂歌颂了辛勤劳动的人民,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A. 象征B. 映衬C. 对比D. 借物喻人2. 画线句子中“渺小”与“高尚”看起来好像矛盾,实际并不矛盾,因为“渺小”是从蜜蜂的来说的,而“高尚”则是从蜜蜂的来说的。
3. 在文段中用波浪线画出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
答:4. 结尾以“梦”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答:(三)阅读短文,完成1—6小题:午后,我在靠墙的地方发现一只蜘蛛,便抬起腿来,想把它踩死。
我之所以讨厌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
大小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骸。
无论是怎样清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房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杀绝。
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
它那样吃力地爬着,它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忍。
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
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
虽然它不受人们的重视,可是它也应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我怎能够对它心存厌恶呢?于是我找来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净的地方。
我这个举动,起先一定使它大为惊恐,它一定以为自己是死定了,可是等我把它放到干净的地方,它又似乎有点迷惑起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