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等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觉察能力和科学事物的观察、描述、归纳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生活2.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3. 物体的浮沉4. 化学水、蒸发和水循环5. 大气与天气6. 动物的起源与进化7. 环境保护与节约用水8. 地理工具的使用与地理环境的一些认识9. 行星和星座10. 地壳的构造和变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和概念。
2. 操作实践: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4. 阅读资料: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5. 视频学习:利用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安排本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学期的学时安排,大致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科学与生活教学内容: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互动讨论。
教学重点: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第二课时: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分类。
第三课时:物体的浮沉教学内容:浮力的产生原理,物体的浮沉规律。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浮力的产生原理,掌握物体浮沉的规律。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浮力的产生原理。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规律。
第四课时:化学水、蒸发和水循环教学内容:水的分子结构,水的蒸发和水的循环。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优秀7篇)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优秀7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四年级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围绕“变化”统整教学内容,共设五个单元,25个课题。
本册以“变化”为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二、本册总目标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1、能根据以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
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事物变化的信息,利用简单工具(包括自制的)对一些变化进行定量的测量。
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通过分析数据或图表,找出变化的规律。
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搜集各种变化现象的有关资料,并尝试探究、解释变化的原因。
2、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仔细观察周围常见的变化,并有兴趣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愿意与同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
能实事求是的记录观察或实验结果。
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体验。
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完成设计任务。
3、能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变化,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能描述植物、动物、人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主要变化,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的区别。
能说出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可以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通过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能说出有一类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物质。
而有一类变化则不仅是形态变化,还会产生新物质。
4、开始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热胀冷缩、去锈、去污。
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本册的重点和难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4)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2.掌握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1. 第一单元:物质与水•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水的性质,水的变化状态和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教学时数:4课时。
2. 第二单元:空气与天气•教学内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空气的运动,天气现象与气象观测。
•教学时数:4课时。
3. 第三单元:植物与动物•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数:5课时。
4. 第四单元:身体健康•教学内容:人体结构与功能,饮食与健康,常见疾病及预防。
•教学时数:5课时。
5. 第五单元:日常生活中的力•教学内容:力的来源与作用,力的测量,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时数:4课时。
6. 第六单元:科学与生活•教学内容: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科学实验的设计与探究。
•教学时数:4课时。
三、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提问、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讨论与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验与实践:通过开展简单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综合评价:采用定期小测验、实验报告、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辅教材:依据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编写的教辅材料。
2.实验器材与材料:根据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六、教学安排第一周:•第一单元:物质与水(2课时)•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水的性质。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在四年级上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将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公民。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观察与实验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科学观察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 - 学习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方法,培养对天气和季节变化的敏感性。
-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和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结构。
- 学习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探究物质的属性和变化规律。
2. 生物多样性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具体内容包括: - 学习认识不同类型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 学习观察和保护身边的昆虫和植物,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学习探究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食物链的关系,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 物体的运动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原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 - 学习探究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规律,了解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
- 学习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例如杠杆和轮轴等。
- 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的摩擦力和重力等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实验教学: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科学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 1.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实验操作情况,评价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科学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学期科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观察世界:学习如何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动植物的多样性: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4.力的作用和测量:学习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测量能力。
5.天文知识:学习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如地球的形状、日月和季节变化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本学期科学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包括:1. 实践探究法:通过开展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2.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图片展示法: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对科学现象和知识进行观察和理解。
教学安排:第一周:认识观察世界- 学生观察并描述身边常见的物体的外部特征- 学习如何使用科学器材进行观察和描述第二周:动植物的多样性- 学生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学习如何使用分类表和植物标本进行分类第三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概念- 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如溶解、凝固等第四周:力的作用和测量- 学生了解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 进行一些简单的力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第五周:天文知识- 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如地球的形状、日月和季节变化等- 进行一些观察和实验活动,如观察日光照射角度的变化与季节的关系第六周:复习巩固- 对前几周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进行小组合作的复习活动,如科学知识竞赛、实验展示等注:以上为教学计划的初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初步认识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包括:1.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重量。
2.常见的材料。
3.动植物的生长。
4.天气变化及季节变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了解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重量。
2.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如金属、塑料、布料等。
3.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灵活运用讲授、实验、讨论、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2.拓展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学习、图书阅读、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获取知识。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
2.实验器材、实物模型。
3.图书、多媒体资源。
4.教学软件和网站。
六、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通过小测验、课堂讨论和综合性实践活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上是本学期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科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 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 掌握能量的转化与运用; - 认识生物的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 - 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 教学内容单元一:物质的性质及变化1.物质的性质: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2.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3.物质的混合与分离。
单元二:能量的转化与运用1.能量的来源:太阳、风、水等;2.能量的传递:光能、热能等;3.能量的转化与运用:机械能的转化、电能的发生与应用。
单元三:生物的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1.动物的结构和特点: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2.植物的结构和特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等;3.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单元四: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1.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2.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倾斜、四季交替等;3.地球上的水资源。
单元五: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制定假设、实施实验、分析结果;2.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3.安全实验的措施与注意事项。
3.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促进互动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情景教学:利用真实生活情境、图片、视频等教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学习效果。
4. 教学评估•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合作表现等来评估其学习情况;•作业评估:布置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作业,评估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项目评估:通过小组合作项目来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5. 教学资源•课本:《四年级上册科学》;•多媒体课件:配合课本内容,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观察和描述光的行为。
2.初步了解植物的结构、功能和生长变化。
3.掌握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4.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1:光的传播和反射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原理2.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观察和实验3. 镜子和反射的应用教学安排:第一课:认识光的传播和反射- 引入光的概念和作用- 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原理第二课: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验- 进行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验- 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第三课:镜子和反射的应用- 认识镜子和反射的特点- 探究镜子和反射的应用单元2: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内容:1. 植物的不同部分和结构2. 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功能3. 植物的观察和实验教学安排:第一课:认识植物的不同部分和结构- 学习植物的不同部分和结构的名称- 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部分和结构第二课: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功能- 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功能- 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水传导第三课:植物的观察和实验- 进行植物的观察和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单元3: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3. 生态环境中的观察和实验教学安排:第一课:认识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学习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认识生态环境的作用和重要性第二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第三课:生态环境中的观察和实验- 进行生态环境的观察和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和作业的方式进行评估,评估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
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
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
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
内容为一个课时。
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
念、澄清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
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
望明显增强。
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
期。
三、教学目标: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
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
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学生素质的要求:
1、环保教育
通过对“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积极
探求新知和仔细、科学的态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倡导人人参
加环境保护。
2、心理素质
①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生动活
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
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
开发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以愉快的心情,以
特殊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②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注意尽量分解难点,通过学
习能看得懂,学得会,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让他们建立自信心。
③激发兴趣,大胆地探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探索活动的愉悦情境,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④及时评价、适时引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肯定,使他们发言踊跃,课堂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