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课件(共50张PPT)48页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 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 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 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 亮出自己的观点。
王 何 必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国源自矣正举例论证: 反
王 何 必 曰 利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 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 为利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 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 错。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 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 人,而且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利”和“义”呢? 孔、孟是怎么说的呢?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 “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 多行善。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k__n_g______ 2、然而不王者_____w__à_n_g_____ 3、孳孳为善者_______z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z_h_í_______ 5、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不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


义”的好处:推行仁 举例论证

《王何必曰利》(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7
思考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找出本则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8
论证思路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
王何必曰利?
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亦有仁义而已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必 3、通过正面阐述 曰 “义”的好处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 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 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 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19
拓展延伸
1、我们如何看待“利”和“义”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
为利益关系,破坏社 会和谐,丧失对仁义 价值对关怀。
对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反)


手足情深 父慈子孝
证 君臣一体
躬行仁义 称霸天下
正面:用仁义 来打动人。
结 论 : 何 必 曰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 利
15
鸡鸣而起
16
文本研读
孟子曰:“鸡 鸣而就起勤,勉孳、努孳力为不善懈的样子 者舜之徒类也;鸡鸣 而起,孳孳为利者, 蹠之徒也。欲知舜 与蹠之分,无他,
上节课 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 让我们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 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1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翻译重要句子。 2.了解孟子的义利观,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2王何必曰利课件(共1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2王何必曰利课件(共14张PPT)
对他用这样的名号劝战,他认为,不管做什么都应把“义”放在首位,
何必说利,或何必先说利。且看他对宋 的一番话: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
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
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
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
投合,契合
(3)愿闻其指
. 意旨、意向
(4)先生之号
.则不可 指所用的提法
(5)欲知舜与蹠之分
. 差别、区分
(6)无他,利与善之间
.也 距离、差别
-3-
二、王何必曰利
了解作品背景
首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动词,是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é 霓为衣兮风为马
.义而先
.利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得利益
后、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 罢:使动用法,使……罢
(4)轲也请无问其详
. 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详细的情况
(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
.其君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服侍、侍奉
(6)孳孳为善
.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事
点评: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
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
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
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峙。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

人教版选修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课件(共50张PPT)50页PPT

人教版选修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课件(共50张PPT)50页PPT
Thank you
人教版选修选修先秦诸子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王 何必曰利》课件(共50张PPT)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2024/10/21
译文: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 却不行。先 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 而高兴,于是停止军 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 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 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 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 做弟弟的心怀 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 间、 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 样 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 去劝说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 事行动;军队的官兵 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 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 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 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 就会使君臣 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 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 何必要去谈听‘利’呢?”
王 何 必 曰 利
2024/10/21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记》 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 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会是 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 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 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 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
2024/10/21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 有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 利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 是锋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上》)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 者。”(《尽心上》)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公孙丑下》)

《孟子-王何必曰利》ppt课件

《孟子-王何必曰利》ppt课件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何必曰利
学习选文第三则“鸡鸣而起”
•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 • •

扬善——
圣贤之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逐利——
杀人魔王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 响。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曰:“鱼,我 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学习选文第一则
学习选文第二则 《宋牼将之楚》
• 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反面: •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坏 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 致国家的覆亡。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面: 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 结论: •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 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对于我 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 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 刻的启迪意义。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王 何 必 曰 利
背景纵览
•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 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 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 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 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 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 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 课件36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 课件36张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34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 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 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麋鹿 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 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 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 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10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11
思考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2、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3、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的?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2020/11/16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
待“利”和“义”呢?孔、孟是怎么说的呢?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3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不辟也。”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27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 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 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是 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人教版语文选修《王何必曰利》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选修《王何必曰利》ppt课件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中小学课件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